和氏的由来 和氏璧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作者&投稿:琦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姓氏源流
  和(Hé)姓源出有三:
  1、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据《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二、迁徙分布
  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来源是这样的,春秋楚国人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于是都以“和” 为姓。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三、历史名人
  和 仲、和叔:上古人物。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
  和 峤:字长舆,晋朝西平人。少年时就有盛名。晋武帝时为黄门侍郎,迁中书令。
  和 岘:字晦仁,北宋浚义(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他自幼博览群书,喜音乐,好依声填词,是宋初著名词人,16岁登朝为著作郎。曾任太常博士、东京转运史、主客郎中、大常丞。他的词作被收录在《全宋词》中的有《开宝元年南郊鼓吹歌曲》三首。其主题是歌颂开国皇帝宋太祖“道高尧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的功德和“九士乐生平”的盛世。
  和 洽:字阳士。三国时魏官吏,为官清贫廉洁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给,封西陵乡侯。
  和 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人。少好学,年19,登进士第。初仕后唐,继为后晋宰相。凝生平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有集百卷。其长短名句《红叶稿》,又名《香奁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上蔡县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代 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西陵郡: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治所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

  一、姓氏源流
  和(Hé)姓源出有三:
  1、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据《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
  二、迁徙分布
  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和”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来源是这样的,春秋楚国人卞和发现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于是都以“和” 为姓。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为氏;晋有和徂父,汉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为和氏,五代有和凝。
  三、历史名人
  和 仲、和叔:上古人物。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
  和 峤:字长舆,晋朝西平人。少年时就有盛名。晋武帝时为黄门侍郎,迁中书令。
  和 岘:字晦仁,北宋浚义(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他自幼博览群书,喜音乐,好依声填词,是宋初著名词人,16岁登朝为著作郎。曾任太常博士、东京转运史、主客郎中、大常丞。他的词作被收录在《全宋词》中的有《开宝元年南郊鼓吹歌曲》三首。其主题是歌颂开国皇帝宋太祖“道高尧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的功德和“九士乐生平”的盛世。
  和 洽:字阳士。三国时魏官吏,为官清贫廉洁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给,封西陵乡侯。
  和 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人。少好学,年19,登进士第。初仕后唐,继为后晋宰相。凝生平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有“曲子相公”之称。有集百卷。其长短名句《红叶稿》,又名《香奁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上蔡县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代 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西陵郡: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治所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
  2、堂号(缺)
  ============================================================
  【和姓宗祠通用联】
  〖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唐尧;
  望出汝南。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和姓的源流和郡望。
  栋梁攸寄;
  律吕克谐。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西平人和峤,少有盛名,太傅庾顗见了他曾感叹:“和峤森森(高耸的样子)和千丈松,把他用在大厦上,必为栋梁之才。”武帝时,历官黄门侍郎、中书令。惠帝时,官至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下联典指北宋浚仪人和岘,字晦仁,精通音乐。太祖时任太常博士,曾用王朴律校准洛阳司天台影表(测日影的仪器)的石尺,制作律吕(乐律)。太宗时官主客郎中、兖州知州、太常丞。著有《奉常集》、《秘阁集》。
  系承仲叔;
  璧重连城。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尧时和仲,为和叔之后。下联典指“和氏壁”价值连城。
  磥砢多节;
  衣钵相传。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和峤。宋范质登进士,居十三名,与五代后梁·和凝同,时人有诗云:“登庸衣钵亦相传。”
  -----------------------------------------------------------------
  〖和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岭南无珍货;
  汝西有栋梁。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

和氏璧的来历~

和氏璧是一块美玉,但我认为它并不值得用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本是楚国人卞和挖到的,为了向楚王献出宝玉,他接连本砍掉了2条腿。最终在楚文王时期,这块巨大的原石被切开,证明了这确实是一块美玉。楚文王为了表彰卞和的忠诚,于是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被当成楚国的宝物流传了400多年,后却不翼而飞。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竟然流转到了赵惠文王的手里。
据记载,和氏璧在黑夜里可以自然的发光,所以又名"夜光之璧"。并且玉质冬暖夏凉,还可以驱逐蝇蚋。"百步之内,蝇蚋不入"。
由此可以看出,这块玉还真的和其他的玉不一样,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古人常用美玉来祭祀祖先,除此之外,美玉还是权力与富贵的象征,因此和氏璧被称之为无价之宝。

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流转到赵惠文王的手中的消息后,自然想据为己有。可明抢又显得有失风度,于是便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的方案。就当时的市场价来看,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是绰绰有余的,因此赵惠文王想要拒绝也没有合适的理由。
不然赵惠文王何须纠结,直接说出价太低就完事了,哪还会有之后完璧归赵的故事呢。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国力已然成为了七雄中最强的一个,但赵国,此时正恰逢赵武灵王去世,赵惠文王当政期间。

后赵武灵王时期,虽然赵国的军事实力连年都在往下滑,可赵国依旧在担任抗秦先锋的角色。因此秦昭襄王才会想以这种办法来空手套白狼。
蔺相如并没有辜负赵王的嘱托,完美的将和氏璧带了回来,蔺相如一时名声大振。秦昭襄王吃了暗亏,后续便派兵攻打赵国,不单单歼灭了赵国的2万士兵,还占领了不少土地。秦昭襄王找回了点面子,此事才算作罢。

  千年国宝“和氏璧”轶事
  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践约;他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

  最 后一 个 掌 握“ 和氏 璧 ” 的皇 帝 是五 代后 唐 末帝 李 从珂,公 元 9 3 6 年后 晋 石 敬 瑭 攻 陷 洛 阳 前, 他 和 后妃 在 宫 里 自 焚 , 所 有御 用 之物 也 同 时 投入 火 中 。 从 此 , “ 和 氏 璧” 神 秘 失 踪 , 关 于 它 的下 落众 说 纷 纭 , 莫衷 一 是 。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

姓氏由来
答:姓氏由来如下: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有姓了。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说文》对于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姓从女,从生。”因此,姬、姜、姚这些最古老的姓都与女性有关。在母系社会,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了...

中国姓氏由来
答: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什么是姓氏的由来?
答:姓氏最早起源于中国。作为血脉相传的标志,有不少姓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5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女称姓,姓随母而来。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男称氏,氏随父而来。氏是用来衡量贵贱的,而姓是用来区别婚姻的(当时同姓不婚,贵族女子以姓...

姓氏的由来是什么?
答: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所以,尽管关 于葛氏源自上古葛天氏的说法不尽可靠,然而,葛姓在我国群姓之中 的“老资格”,却是无可疑的。 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周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

请详细介绍一下中国姓氏的由来
答: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

姓氏有什么来历?姓和氏的区别是什么?
答:姓和氏,既有十分亲近的关系,又是用途不同的两个标志。 姓源自于母系社会。当时,各个氏族为在交往中表明身份,用氏族的龙腾作为自己的标志,这种标志龙腾的徽记便成为姓的雏形,也反映了先民们对图腾的崇拜。 氏出现在父系社会上古的姓,源于母系,该是没有大疑问的。即便黄帝和炎帝是由于出生在姬水和...

每个姓氏的由来。。。
答: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中国姓氏的由来 张 、 王 、 李 、 赵 、 钱 、 孙 …我 们 每 个 人 都 有 自 己 的 姓 氏 。 这 些 姓 氏 是 如 何 产 生 的 呢 ?在 上 古 三 代 , 姓 和 氏 不 是 一 码 事 。 氏 是 从 姓 那...

姓氏起源和来历
答:姓氏起源和来历。中国目前存在的1000多个姓氏起源,姓氏的来源,每个姓氏的起源历史,民族分布,人口数量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姓氏起源和来历,感兴趣的话就快来一起看看吧 姓氏起源和来历1 一、姓氏的由来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有姓了。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

百家姓是怎么由来的,辈份又是怎么来的
答: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