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寺 李白诗中用了那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投稿:郁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白在诗中运用了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前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后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

首句“危楼高百尺”,以一个百字形容寺楼之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手可摘星辰。登上顶楼,一伸手,似乎就可以摘到星星了。

三四句则将想象推向极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站在楼上竟然不敢大声说话了,唯恐因此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原来,我们与超凡的自然可以如此接近!

出自:《夜宿山寺》这首诗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认为它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原文:

夜宿山寺

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旅途中投宿山寺、登上寺楼后所作。李白终其一生都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创作中好以游仙、梦境或幻境,来补充或组织画面。

在虚拟的描写中,更加恣肆汪洋地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感情,当澎湃的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这位浪漫诗人常常会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以气驭词,来实现艺术的变形。

赏析:

本诗句句夸张,却令人感同身受。不能不佩服李太白澎湃的诗情和奇幻的想象。这种事情与想象,体现着中国古代哲人对自然——亦即对人生自由的回归,对逍遥自放的人生境界的审美追寻。

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理想的人格要实现“逍遥游”就是要回复自然、抛弃人为,与那万古长存、生生不息的日月星辰、江河大地相感应,自我融入到无穷的造化之中。

天人、物我都进入了至一的神圣境界。《夜宿山寺》创造了这种善与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夜宿山寺》就是这样一首既反映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又反映了崇尚庄老、超越现实。

在回归田野中获得解放、高扬个性的盛唐时代品格。诗人极尽夸张和想象,层层递进,状写寺楼之高,表现出了诗人与天地、自然亲近的超越意识。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天水,生于中亚碎叶,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江油。是屈原之后的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想象奇特、雄奇奔放、清新俊逸。被后人称作 “诗仙”。李白五岁随父亲由中亚碎叶城迁居四川江油,25岁仗剑去国,62岁病逝于安徽当涂,终生没有回故乡。

李白的故乡四川江油市青莲镇,位于四川西北 距青莲镇 15公里处有太白祠,始建于宋,几度兴废,清代重修。

北去不足两里是李白故宅陇西院。此地也有李白衣冠冢。万里长江至少有两处诗仙衣冠冢,另一处在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在诗中运用了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前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后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

《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夜宿山寺》这首诗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抒发和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一、原文:
《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二、译文: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天上的神仙。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宿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