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意像是什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投稿:月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九日”、“登高”、“饮酒”、“菊”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朝诗人岑参的一首佳作。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大意~

大意: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原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朝代】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扩展资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诗歌中的意象到底是什么?举个例子。
答: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上李邕》唐代: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释义: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古诗词常见意象知多少
答: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三四句写诗人怜花思乡,忧国忧民。长安故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血雨腥风之下,于断垣残壁之间,丛丛菊花寂寞开放,凋零破败。触目惊心的秋菊特写,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情,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

家国情怀的诗句文章
答: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构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表达了作者爱国的衷肠。正如郭沫若自己所言:“‘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恋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便是我对予她的恋歌。”>>>...

毛泽东的重阳诗句
答: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3、重阳节,金黄的菊花香飘万里。(范仲淹《渔家傲·九月登山》)。4、遥想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5、满园花菊...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词情感
答:例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行军说明是在军旅途中,九日,是重阳节,长安故园,表现长安不仅仅是故乡更是国都,军旅途中思长安故园,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国家的担忧。方法三:审查序注 诗序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而注释同样蕴含多方面的...

重阳节诗句意象
答: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九日登高》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重阳山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月九日》  初服栖...

古典文学常见意象及其象征义(详细点,会加分)
答:同时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3、伤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

唐代关于思乡的古诗句
答: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释义: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唐代: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

有哪些羁旅诗
答:三、《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枫桥夜泊》借夜晚景色描绘了旅途中的孤寂心境。诗中透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羁旅生活的感慨。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通过节日的场景唤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歌中的景物所代表的意象
答: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中国古诗歌中常用的意象有五十多种,如: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小楼昨夜又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