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作者&投稿:宰父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注释

  (1)衣锦尚絅: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yi),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絅(jiong),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

  (2)暗然:隐藏不露。

  (3)的(di)然,鲜明,显著。

  (4)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孔,很。昭,《诗经》原作“沼”·昭、搁同,意为明显。

  (5)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

  (6)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进奉,假(ge),通“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靡(mi),没有。

  (7)鈇(fu)钺(yue):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

  (8)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辟(bi),诸侯。刑,通“型”,示范,效法。

  (9)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声,号令。色,容貌。以,与。

  (10)德輶如毛:引自《诗经·大雅·杰民)。輶(yo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

  (11)伦:比。

  (12)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Xiou),气味。



~

《中庸》原文及译文
答:《中庸》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全文及译文
答: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 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 【注释】 ①鲜:少,不多。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

中庸的全文及译文
答:第一章:天命 (1)、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译文: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2)、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

老子第三十三章原文及翻译
答:老子第三十三章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2、翻译:能够清楚认识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之人,而能够清楚透彻地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明白达观之人。能够取胜与他人战胜对手是有能力有实力的,能够克服自己...

《中庸》中的诗句鉴赏
答: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中庸·第二十六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

中庸原文及注释译文
答:中庸原文及注释译文如下:1、《中庸》原文:要识中庸义,中庸乃是庸。不须求胜解,只此是奇功。卓卓孤峰上,明明百草中。若将声色舍,声色却盲聋。2、《中庸》注释译文:要认识中庸的义理,中庸就是平庸。不必去寻求深奥的解释,这就是奇妙的效果。就像高峻孤峰挺立在群山之中,又像明亮的百花丛中...

《中庸》原文
答: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学校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原文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

中庸原文
答:第三十三章『1』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2012-03-01 《中庸》的全文和译文! 586 2013-09-08 <中庸>全文 29 2017-03-09 中庸全文及译文 28 2017-12-02 《中庸》原文 4 2014-01-15...

翻译<礼记.中庸>"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_百度知 ...
答:翻译:君子依靠中庸之道行事,虽然在世上声迹少闻,不为人知,但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一、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二、译文 孔子说:“追求生僻的道理,行为荒诞不经,...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全文翻译
答:出处:战国·子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