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家园林空间中的轴线浅析?

作者&投稿:卢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引言
中国园林文化在世界三大园林流派(中国、西亚、古希腊)中独树一帜。“有声的画,有形的诗,凝固的音乐,流动的建筑”,“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对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高度概括。
不同于西方的古典人工园林,大规模地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美化,中国园林崇尚自然,是在与大自然的“交往”、“对话”中诞生的。模拟自然、写仿自然、抽象自然是造园中的惯用手法。
在私家园林中,为满足游赏、宴乐、休息、居住要求,建筑密度都比较大,但竭力避免对称而采取借景而造的原则。然而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园林这种东西难免被搬进皇室,于是在这片远古的东方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园林与宫殿的结合体,“自然”可以体现园林的情趣,然而“自然”是自由的,是不对称的,这似乎与皇室的权威、庄严成了一组矛盾。如何解决这组矛盾,使皇家园林既能供皇帝游山玩水,又能体现皇室的至高无上,在对自然的审美之中不忘对显赫王权的宣扬,就成了园林设计者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了。
中国园林成就极高,而又以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笔者仅以北京颐和园和北海为例,谈谈对中国皇家园林空间中轴线以及对称问题的认识。
2皇家园林中的轴线分析
古典园林不同于现代的普通风景园林,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创作手法,更本质的不同在于历史上众多的风景园林类型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除了审美因素之外,还包含了很多政治、文化活动和游憩的内容,而且也一定和风水有关。
皇家园林富丽开阔,设计思想追求想象中的仙山琼阁和集仿天下名区胜景。在湖中建三岛用以象征东海三神山的布置,从西汉建章宫沿用到明、清北京三海和清代的圆明园,可谓长盛不衰的传统主题。其布置特点划分为若干景区,互为对景,遥相呼应,有时有很复杂的轴线及辐射线关系。
2.1颐和园
颐和园是现存最完整,也是造园艺术极高的一所大型古典皇家园林。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像颐和园这种大园当然更不例外,不使用写意的手法凿山造水,完全是用自然之山水。
2.1.1平面轴线分析
颐和园由宫殿区、前山区、万寿山区、后湖区、昆明湖区等几区组成。主要建筑群位于万寿山中轴线上,在靠近南面昆明湖的一侧,布局对称,体量庞大,成为全园中心。
为取得和谐的呼应,沿着中轴线向南,直到昆明湖中小岛处,建造十七孔桥和八角亭,也采取较大体量。其余建筑体量都较小,这样做不仅强化了中轴线,更重要的是没有破坏自然本来的风貌,几乎完美地做到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并不是说为了这条轴线一定要改变自然,或者一味的追求自然,而甘当自然的奴隶。
图2是颐和园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佛香阁,排云殿,龙王庙,依次排列,正对昆明湖。依山傍水,在山水的焦点处,这恐怕和古代皇帝信奉的风水有关。这就应验了一句话:历代帝皇对风景名胜区发布的保护也不全是为了审美。
2.1.2竖向分析
也许中轴线对皇家园林来说有另外一层含义。颐和园的中轴线运用十分巧妙,它不仅没有破坏自然,反而使自然得到强化。建筑气魄宏伟,又体现出帝王的权威。这种权威的体现与它的选址也有关系。建筑建在半山腰,其中统率全园景观布局的佛香阁仅楼身即高37m,连同高大的基座在内,从湖面起竟高达80m。佛香阁作为颐和园的构园中心,具有两方面的职能:首先它是全园的视觉中心,并以此为依据控制全园布局。从这方面来分析,佛香阁处于被观赏的位置,从佛香阁往下看,有很强的俯视效应,这就达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效果。在中轴线上,建筑由高到低排列,进一步强化了中轴线和帝王的权威。
2.1.3建筑体量分析
同时全园以这条中轴线为中心展开被分成了四个部分:东部居住区,布局严谨;中部中心区;后山部分;南部湖区。这四部分按使用性质分开,各具不同的功能。四部分对比就可以明显看出中轴线的重要地位,在中轴线上的建筑体量庞大,很有气势,而其余部分都很小。乾隆皇帝曾经将江南园林搬进颐和园,放在了后山东北角,这样做并没有破坏其中轴线,倒是增加了颐和园的情趣。
2.2北海
2.2.1总体布局轴线分析
北海以琼华岛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四向轴线上都有建筑,但其南的团城不在琼华岛的南北轴线而偏西,为求呼应关系,把琼华岛前之桥做成三折,北折在琼华岛南北轴线上,南折在琼华岛至团城折线上,中折为南北两折之连接体,以一桥把琼华岛与团城联系起来。
琼华岛南北轴线与北岸建筑也不相对。为此,在琼华岛北面正中的玉澜堂之西又建一道宁斋,与北岸的西天梵境相对使景物成呼应关系。
2.2.2建筑群轴线分析
北海中的建筑布局也有很明显的轴线对称关系,西天梵境建筑群中琉璃阁、十佛塔、大慈真如殿、天王殿、须弥春依次排列,正对琼华岛。琼华岛上建筑群漪澜堂、普安殿、正觉殿、法轮殿、永安寺呈轴线对称关系。
由此可见,皇家园林看似自然随意,其实同样存在着庄重严肃;既达到了享受山林之乐的休闲娱乐作用,又显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3结束语
皇家园林在总体规划上是经过很精心设计的。在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皇家园林存在轴线呼应或转移的关系,这种轴线关系不但没有破坏自然,反而强化了自然。中轴线和竖向布置强化了皇帝的权威。
中国园林手法之成熟值得我们去研究,笔者对于中国园林中轴线的认识发表一些不大成熟的见解,希望大家能共同努力使我国的园林建造技术更迅速地发展起来。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

规则式的中轴对称的园林的代表是
答:3、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的大花园,园内树木花草别具匠心,使人看后顿觉美不胜收,建筑群周边园林亦是世界著名。它与中国古典的皇家园林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4、凡尔赛宫现存面积约为100公顷,是法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凡尔赛宫全园以“...

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概况,特点以及对当代北京建设发展的影响。
答:北京的中轴线空间格局是,前导:燕墩及乾隆碑。燕墩在永定门外,俗称烟墩,是一座高约8米的墩台,其上竖有清朝乾隆皇帝御制石碑一座,碑上用满、汉文字刻着乾隆皇帝撰写的《帝都篇》和《帝京篇》两篇碑文,记述了燕京建都的概况,是北京城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天街:永定门外石桥——天桥,长1650米。永...

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气候条件不同。四、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间的差异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从平面布局看,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多处市井,所以常取内向的形式。北方皇家苑囿则由于所处自然环境既优美,有开阔,所以多数景点、建筑群均采取外向布局或内、外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此外,建筑布局上皇家园林不能彻底摆脱轴线对称和四合院...

中轴线的文化含义
答:北京建城3000多年,建都800多年,是一座拥有古都风貌的现代化大都市。而跨越历史长河、统领城市空间的北京中轴线则是这座伟大城市的脊梁和灵魂,如果您想了解北京风韵、北京文化,那么就一定要从北京中轴上看北京、感受北京的文化,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

北京故宫的建筑为什么不是严格的正南正北?
答:因为故宫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元大都中轴线是偏斜的。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是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明朝将城南移,但中轴线方向未动;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在建元大都前的堪舆工作中,按当时皇帝忽必烈的意愿,为体现上都——大都的两都统一,而采用上都——大都连线...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哪些
答: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继续向北,景山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不仅风景秀丽,还是俯瞰北京城的好地方。万宁桥是元代大运河的终点,也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古桥。鼓楼和钟楼则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是古代城市的报时中心,也是北京古老文化的象征。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建筑手法,比较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
答:其次,皇家园林中众多的园林建筑小品,如牌楼、华表、石狮等,它们对园林建筑整体风格的形成起着补充作用。私家园林:首先私家园林的建筑通常给人一种活泼、典雅、玲珑空透之感,在建筑的外观上讲究线条的曲折、流畅、轻盈,结构上一般用穿斗式或穿斗式与台梁式的混合结构,建筑的外墙一般较薄。其次私家...

北京中轴线上的景点,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
答:天坛是全球最著名的古代祭祀建筑群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建筑技艺而闻名。国家博物馆是中轴线上的一处标志性建筑物,展示了中国古代文物的珍贵文化价值。北海公园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著称。3、北京故宫中轴线的主要建筑 北京故宫中轴线的...

北京中轴线是老北京的核心,这条线的起点和终点具体是哪?
答:同时通过这个布局来展现出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文化思想,以及古代的人民对于空间生活的一种认知,直到现在北京中轴线对于现在的城市发展以及北京市的城市规划,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的中轴线是有生命力的,不仅影响了北京的过去,还会影响着北京的未来。

中轴线上有几处世界文化遗产
答: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尔容湖的北岸。公园的特点是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花园建筑的特点,同时也是中轴线上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内有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如“金色水榭”、“亿琏堂”等,深受游客喜爱。综上所述,中轴线上共有四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是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