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中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性? 灾害学和自然灾害学那个杂志好一些

作者&投稿:咎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球的板块运动
海洋的季风与洋流

中国气象灾害类别及基本特点
(一)气象灾害的成因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地域辽阔,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东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季风性,而西北新疆等地则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在季风气候区的冬季,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气团所控制,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而夏季该地区为热带和副热带海洋气团及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盛行西南、南和东南风。在这样的气象、环境背景下,我国的降水、温度及风、云等天气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多种尺度的波动性、突变性和异变性,从而形成或诱发许多灾害。在大陆气候区则全年气候干旱,冬夏温差强烈,也有严重的气候灾害。

根据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来看,干旱主要是由于月、季和年降水量比常年明显偏少而形成的。这是一种时间尺度较长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而引起的。除此之外,大多数气象灾害是由中短期和短时天气过程的激烈变化或异常变化而引起的。例如,1975年8月4—8日,由于7503号台风的入侵,且在停滞少动等的特殊环境流场条件下,仅4—5天时间内河南中部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其中林庄6小时降水量达830.1毫米,为世界之最,72小时降水量达1606.1毫米,是我国大陆上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水量。这一短期特大暴雨过程,致使河南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灾难性洪涝灾害。1991年则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相伴的夏季风活动异常而导致江淮和太湖地区发生严重洪涝,而华南一带发生严重干旱。1991年由于副热带高压突然增强,夏季风迅速北进,5月下旬雨带移至江淮地区,使该区提前一个月进入“梅雨”期,直到7月中旬结束,梅雨期持续40多天。在此期间相继出现3次大范围的大—暴雨或大暴雨(日雨量≥100毫米)天气时段(即5月18—23日;6月2—19日及6月30日—7月2日),致使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大部地区出现700—1000毫米降水区。江淮大部地区比常年同期降水量偏多2倍。相反,华南地区的雨季不明显,而且受副热带高压控制,4—6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6成,有的地区偏少7—9成,造成严重旱灾。

冷冻灾害主要是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使气温在1—2天内急剧下降8℃—10℃或以上,造成农作物的生理机能损伤或死亡,导致减产。这是短期天气突变而形成的灾害。冰雹、龙卷风等灾害则是风暴云引发的短时天气突变而形成的强烈局地性灾害,其持续时间只不过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

在防御气象灾害中,天气预报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对台风、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天气预报给人们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但是,至今为止,天气预报还不能作到完全准确。这是由于气候灾害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常常是许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当前气象科学还难以对这些因子的时空规律性,特别是它们的共同作用作出精确的估计。从总体来说,形成我国气象灾害的主要因子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方面的因子。中国大部分地区属季风区。季风每年都有变化,是大气环流中变异最多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往往都同冬、夏季风的强度与进退的快慢有密切关系。两种季风或任一季风出现不同性质的异常现象,就是我国气象灾害产生的大气环流背景条件。除此而外,大气的稳定度条件与空气水分的多少,也会影响到气象灾害以及其严重的程度。

2.地形条件。中国的暴雨同地形关系十分密切。夏季风的迎风坡往往是暴雨集中的地带,而迎风坡的喇叭形山口,往往有利于气流辐合,常常会成为暴雨的中心。相反,在背风面则常常会成为少雨多旱的地区。山脉也能阻挡寒潮和冷空气活动,使山前山后降温程度不同。植被往往对减少灾害有重要作用。

3.人为原因。在农业生产上如果违犯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喜温作物过分地推向纬度较高的地区,过分地推广多熟制或未经试验地引种,都会引起气象灾害增多和加强。大气污染所引起的全球增温,也会使气象灾害增多。城市化引起城市热岛,下垫面性质改变,也使气候发生变化,引起灾害增加。

气象现象异常是自然现象,但气象灾害除自然界的影响外,主要是人类社会经济所遭受到的损失,因此就不完全是自然现象,而是自然、社会两方面的原因所产生的现象。

另外,还有天文、海洋(如厄尼诺现象等)也是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但是对中国来说,往往通过使冬、夏季风发生异常而引发灾害。

总之,气象灾害主要是由于天气和气候条件的异常和剧烈变化,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等损失而形成的。就是说,形成气象灾害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天气和气候条件的激烈变化,二是受灾体的承受能力。
(二)气象灾害的危害
气象灾害危害的面十分广泛,它不仅直接或间接破坏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而且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输电线路和通讯等危害严重。此外,气象灾害除直接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外,还常常诱发洪水、海潮、泥石流、农林病虫害等灾害。所以气象灾害危害面最广。
1.近四十多年来我国气象灾害的危害。根据1951—1990年干旱、洪涝、风雹和冷冻等四类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危害情况的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为3464万多公顷,其中成灾(减产3成以上)面积近1456万公顷。从各类灾害造成的危害情况来看,干旱占62%,洪涝占24%,风雹占9%,冷冻占5%。据估计,平均每年减少粮食200多亿公斤,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5%左右。每年因气象灾害死亡人口为5000—10000人。近几年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的经济损失迅速增多。例如,1989年主要因上述四种灾害造成的全国经济损失为525亿元,1990年为600多亿元,1991年属重灾年,经济损失为1200多亿元,1994年属灾情较重年,其经济损失达到1800多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我国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2.历史上气象灾害的危害。根据历史记载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间,我国曾发生较重旱灾1056次,平均两年一次。我国北方旱灾更为频繁,自16世纪以来的四百多年中,每百年发生大旱灾少的31次,多的达91次。严重的旱灾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1634—1643年(明崇祯七至十六年)的特大旱灾是历史上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实例。此次灾害中心地带是在陕、晋、豫三省,旱灾最重时发展到鲁、冀、内蒙、皖、苏、浙、湘、鄂、黔、甘等省区,几乎波及到大半个中国,而且主要是农业生产区。严重干旱造成黄河、沁水枯竭,洛水深不盈尺,川竭井枯,蝗蝻相继,瘟疫流行,村舍十室九空。像这样的灾例,在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此外,关于严重的暴雨洪涝、冷冻及风雹灾害,在我国历史上都有许多记载。
3.在全球范围内气象灾害的危害。根据联合国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各主要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表2—1),可以看出,表中1、4、5、7四种灾害均属气象灾害,累计造成的死亡人数达54.5万人,占总数的44.9%。另外,表中第三种,即洪水灾害主要是由大到暴雨等降水直接引起的,雪崩及潮灾中的风暴潮均受气象条件制约,属气象灾害的次生灾害。由此可见,气象灾害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且超过了其他自然灾害。
(三)气象灾害的类别
我国气候复杂,类型很多,至今还没有进行过严格的分类。但从其性质而言,则一般根据气象的异常主要要素分为冷热、干湿、大风、低能见度等各种灾害。例如,由气温的变化可以引起高温(热浪等)、冷害、冻害、积冰等灾害;由降水的变化可以引起旱、涝、雪、冰雹、冻雨等灾害。另外,根据天气系统的不同,人们常常把气象灾害分为台风、寒潮、龙卷风等各种灾害。由于不同天气系统可以引起多种气象要素的异常,因此,这两种分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台风主要引起大风与暴雨两种气象灾害;寒潮则会引起大风、降温、霜冻等多种灾害。
此外,对于社会各行业来说,气象灾害又随行业性质而有所不同。以降水为例,在农业生产上只要满足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的降水量需要就算作风调雨顺。因此,即使全年降水量很多,但在关键期没有降水而造成缺水,仍然会发生干旱。相反,全年降水量不多,但在关键期有了及时雨,农业上也没有干旱。水利部门则有不同的理解。根据水文统计,只有降水后形成的径流与地下水才统计为“水资源”。如果径流不多,水库没有或很少蓄水,地下水没有得到补充,就算作干旱。其他各行各业都有自己所特别敏感的气象问题,而气象灾害则同这些气象问题有密切联系。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性气候灾害。目前国内外对气象灾害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因此,下面我们根据气象灾害的成因、性质、地理分布、受害对象等情况进行分类,如表2—2。
二 气象灾害的基本特点
(一)发生频次

从表2—3中可以看出,近四十多年,我国5种主要气象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只是发生的地点、范围及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平均每年发生干旱灾害7.5次,洪涝灾害5.9次,热带气旋灾害7.0次,冻害2.9次,干热风害1.5次。我国一年中发生上述5种灾害的总次数最多达36次(1971年)最少15次(1954年),平均每年发生24.8次。表中还没有列入发生频次多、危害较重的风雹灾害。

(二)危害范围广

气象灾害危害范围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危害的对象广泛,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指发生的空间广,无论陆地、海洋以及高空都有气象灾害发生。热带风暴和台风、大风和浓雾等灾害,不仅影响轮船、渔船的正常航行和作业,而且造成船翻人亡等严重事故;飞机的起降和航行以及火箭、导弹等的发射均受地面和空中天气条件的制约,由于低空风切变(风向风速突变)和雷暴云等强烈扰动,常常引起空难事故。三是指一次气象灾害波及范围广。例如1959年夏秋期间,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长江、淮河、黄河和汉水流域的大部地区7—9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3—6成,其中湖北、河南、陕西中部和南部,湖南北部、四川东部等地降水量比常年偏少5—8成,造成这一广大地区的严重干旱,农作物受到严重危害,有的地区人、畜吃水困难。

(三)地域性强

地理地形及下垫面对天气、气候有着很大影响。我国自南向北,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高原、高山及寒冷气候。全国有87%的面积处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由于各地纬度高低、距海远近不同,地势悬殊,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加上各地人口、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特点的不同,所以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例如干旱灾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但是发生时间等特点不同。东北、华北地区以春旱为最多,但夏旱危害最重;西南和华南地区也常有春旱发生;长江流域及江淮地区伏旱最为常见;冬旱,一般主要发生在华南南部和西南地区。发生在内蒙古和新疆等牧区的旱灾,称为黑灾。

洪涝灾害,以东南沿海及江淮地区发生频次多。因东南沿海夏秋季热带气旋盛行,所以洪涝灾害多,且危害较重。我国西部洪涝灾害很少,而且是局部性灾害,危害较轻。

霜冻和冻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和黄土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地区晚霜冻危害也比较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冻害发生频次多,危害较重。

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江南双季稻地区;东北地区常发生夏季低温灾害;西南云贵高原地区有时发生“八月寒”害,危害也较重。

此外,严重风雹灾害多发生在平原、川谷地区,一般山区冰雹天气虽然频繁,但成灾率低,青藏高原冰雹天气为全国之冠,大部地区平均每年发生冰雹日数达15—35天,但成灾率极少。

(四)季节性明显

我国是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季节变化明显,各季盛行的灾害不同。冬季,我国在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寒潮和强冷空气盛行,气候干燥寒冷,气温变化激烈,因此冻害、霜冻、雪、冻雨、结冰等灾害主要发生在此季节。夏季,我国大陆受热带和副热带海洋气团及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同时又是农业生产季节,降水量增多,且变化大,多发生严重的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特别是热带气旋灾害频繁。春秋两季是冬夏季风交替之时,霜冻、低温冷害、春秋干旱、连阴雨等灾害最为常见。

(五)持续时间长

根据统计,一般严重的干旱和洪涝灾害持续时间较长。尤其是大旱,往往持续数月,甚至连年发生。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在江汉、江淮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一带,自春季到秋季,普遍少雨,形成了“春少雨、夏空梅、伏似火、秋如伏”的严重干旱,旱期持续7—10个月。根据1951—1990年的统计,黄、淮海地区发生秋夏连旱的有11年,夏秋连旱的达20年。此外,连阴雨灾害一般持续10天左右,有的长达20多天。1964年秋季湖北恩施10月11日—11月7日,出现了长达28天的连阴雨;同年10月下半月江淮流域各地出现15—18天的长连阴雨灾害。洪涝、冻害、雪灾、草原牧区的白灾等严重灾害,一般持续时间在5天到数月之久,甚至连年发生。

(六)具有多种灾害的群发性

气象灾害的群发性是指在短期内(影响我国的一次天气过程,一般为3—5天),一种或多种灾害,在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相继发生。1983年4月25—30日的强寒潮天气过程,是近十多年来,气象灾害群发性的典型实例。在寒潮自北向南侵入时,全国大部地区出现了气旋、锋面等一系列短波天气扰动,各地相继发生了不同的气象灾害。从图2—1可以看出,华北平原、东北地区中部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相继出现了大到暴雨;江西、浙江西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四川的涪陵、贵州的铜仁等地发生了风雹灾害,且灾情较重;25日午后至夜间,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山东等地同时发生了6个龙卷风,27日又发生3个龙卷风;在此期间,除两广地区外,各地及黄、渤海、东海和南海,都出现了大风降温天气,黄河以北地区24小时降低了8℃—14℃,宁夏、陕西、山西及河北省的北部出现了霜冻灾害;渤海、黄海海面10—12级大风持续了5天,东海刮了4天;26—27日从新疆东部开始到河西走廊,发生了罕见的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的沙尘暴(又称黑风)灾害,沙尘一直漂到渤海和黄海上空;28—30日内蒙古通辽、吉林省通榆、白城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嫩江一带风雪交加,气温急降,发生了严重的冻雨和暴风雪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经济损失很大。

(七)气象灾害的连锁性

事实表明,当某种气象条件或灾害发生后,常常引起其他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这种不同灾害的连锁反应称为气象灾害的连锁性。气象条件与海洋、洪水、地质等灾害和农林生物灾害,以及交通事故、疾病流行等都有密切的因果关系。气象条件的变化(或灾害)对某些灾害来说,有的起着直接作用或触发作用,有的则是起着诱发作用。从图2—2中可以看出,台风侵入时主要带来狂风暴雨,造成暴雨洪涝和大风灾害。这两种灾害除了直接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外,暴雨洪涝常常引起江河泛滥,形成江河洪水灾害。与此同时,它常常激起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爆发。内涝渍水往往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展蔓延。在海洋上,由于台风中心气压低及周围的狂风作用等,常常形成巨浪和风暴潮灾。此外,有的地表土常因遭受大风的风蚀作用.

此外,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变化也有密切关系。一般随着季节更替而发病或病情加重等的常见病称为季节病。例如,春季常常发生中毒性肺炎、风湿热、猩红热、麻疹等;夏秋季常发中暑、乙型脑炎(有时也多见于春季)等;秋冬季节易发感冒、脑溢血、心肌梗塞、哮喘、气管炎及风湿病等。有人曾对广西南宁地区高血压脑出血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过分析统计,该地脑出血发病率在一年中有两个高峰期,一是8—10月,二是12月至次年1月。一般天气突变,气温骤降,气压突升,易引发脑出血病症。

灾害学中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性?~

这么大的问题怎么可能在这里解决呢?不过可以给你提供两个研究思路。在灾害学研究中,干旱与洪涝灾害属于气象气候灾害类型,通常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时空规律,研究者通常是在某特定区域(某省、某市、或者地理大区范围)通过历史资料和气象资料记录开展研究,时间变化规律可以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空间变化规律可以在GIS支持下开展研究。

灾害学可定义为以灾害及灾害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国家学科分类代码GB/T13745—92中明确规定的。灾害学研究灾害的成因和时空分布规律寻求减轻灾害损失的途径。灾害学涉及众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一门综合性强并不断扩展的科学,灾害学是一大类学科的总称,其学科体系应包括如下层次即(1)基础理论灾害学:它主要研究灾害形成机理、规律、特点,也包括某些交叉学科如灾害动力学、灾害历史学、巨灾学、未来灾害学等。也可按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做出划分如自然科学类有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灾害及救援医学、灾害地学、生态灾害学、环境灾害学、灾害天文学、灾害信息学等;社会科学类有灾害社会学、灾害心理学、灾害伦理学、灾害管理学、灾害经济学、灾害战略学、灾害法学等。(2)应用灾害学:它主要是在基础理论灾害学指导下,根据减灾科技发展及教育要求发展起来的学科,主要有:防灾学、灾害预测学、灾害评估学(安全风险学)、灾害区划学、减灾工程学、减灾设计学、减灾系统工程、减灾决策学、灾害保险学等。(3)分类灾害学,它主要按减灾部门及区域做出划分:其一,就自然灾害类型分,国内权威部门将其归纳为七大类,如气象灾害学、海洋灾害学、地质灾害学、地震灾害学、农林业灾害学;生物灾害学、天文灾害学等。如气象灾害学又可进一步分成洪涝灾害学、干旱灾害学、低温灾害学等;其二,根据灾害所涉及的产业部门又可分为工业灾害学、农业灾害学、建筑灾害学、交通灾害学、商业灾害学、旅游灾害学、军事灾害学等;其三,根据灾害的区域特征又可归纳划分:城市灾害学、农村灾害学、草原灾害学、沙漠灾害学、海洋灾害学、山地灾害学、森林灾害学等。
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受到科学家和科学管理者的重视,灾害学的初创绝不是—批学者们的主观臆想,而是灾害科学本质的必然反映。当今的灾害科学走过一条从单学科到多学科合作,从多学科向跨学科发展的轨迹。事实上,现在国内外正开展的灾害学研究包括自然与社会两大方面,其基本研究内容是:(1)自然灾害事件的性质特点;(2)自然灾害事件发生的诱发因素及其成灾机制;(3)原发自然灾害与次生自然灾害的关系;(4)自然灾害事件规模和损害程度的评定(含减灾措施实施实际效能的评定);(5)自然灾害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等。
跨学科的灾害学研究方法比较困难,因为它通常不具备资料齐全与可比性强的特点,所以总体讲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统计、推理、不同学科的互补以及高新技术的仿真模拟等。常用的方法有(1)历史灾害分析方法;(2)相关因子的比较分析;(3)典型灾例的实地调查分析;(4)计算机技术及因特网的应用;(5)编制减灾规划及应急预案等。
灾害学研究表明,灾害防治比减轻灾害有更高一层的目标和要求,需要较高的经济投人,而且其效果通常有两面性,所以,任何减灾预案确定都要慎之又慎,至少要深入如下项目研究:(1)要有可靠的预报意见,使之形成立项依据;(2)自然灾害防治的经济投入一定要远小于受保护区的经济创造;(3)自然灾害防治可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水平上的目标即延迟灾害发生时间、改变灾害事件的规模和特性、制止灾害的蔓延等;(4)特别要认真考虑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等。总之,灾害学研究就是要遵循灾害成因→灾害加剧过程→灾害管理决策等思路展开,此外,灾害学属于开放系统,其学科完善有待更加深一步。

杂志《灾害学》
编辑

《灾害学》简介
本杂志是全国最早综合系统研究灾害问题(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技期刊,1986年创刊。设有理论·思路与争鸣、预测·防治与对策、实例·经验与教训、资料·信息与报道、杂谈·未来与展望等栏目。

主要栏目
理论思路与争鸣
预测防治与对策
灾例经验与教训
资料信息与报道
杂谈未来与展望

获奖情况
国家“双效”期刊
第一届、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中国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

期刊信息
ISSN:1000-811X
CN:61-1097/P
地址:西安市边家村水文巷4号
邮政编码:710068

图书《灾害学》
编辑

基本信息
书名:灾害学

定价: ¥39.00元 出版/发行时间: 2008-01-01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作者: 李树刚
ISBN: 9787502032326
版次: 1
开本: 16
页数: 278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全球灾害概况及灾害风险状况,系统讲述了灾害的内涵及其基本属性和分类特征。阐述了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环境灾害及人为灾害的特征、致灾机理与相应的防灾减灾技术。介绍了灾害风险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相关模型及灾害应急管理与综合减灾方面的知识。
本书可作为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学习用书,也可作为安全技术及工程、防灾减灾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教学参考,还可作为工矿企事业单位从事安全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目录
0 绪论
0.1 全球灾情状况
0.2 中国灾害规律
0.2.1 中国百年自然灾害特征
0.2.2 中国百年人为灾害特征
0.3 灾害基本概念及属性分类
0.3.1 灾害的基本概念
0.3.2 灾害的基本属性
0.3.3 灾害的分类体系
0.3.4 灾害分类
0.4 灾害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0.4.1 灾害学的性质与特点
0.4.2 灾害学研究的大科学体系及其内在结构
0.4.3 灾害学宏观层次研究
0.4.4 灾害学的研究方法
思考题
1 地质灾害
1.1 地质灾害概述
1.1.1 地质灾害的分类
1.1.2 地质灾害对人类危害
1.2 地震灾害
1.2.1 地震概述
1.2.2 基本名词和概念
1.2.3 地震活动概况及地震分布
1.2.4 地震成因及概况
1.2.5 地震的预报
1.2.6 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
1.2.7 地震的破坏作用
1.2.8 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
1.2.9 地震应急活动
1.3 滑坡灾害及其防治
1.3.1 滑坡灾害及分级分类
1.3.2 滑坡要素与滑坡分级分类
1.3.3 滑坡的形成
1.3.4 滑坡的防治措施
1.3.5 滑坡的监测与预报
1.3.6 崩塌灾害及防治
1.3.7 泥石流的灾害及防治
1.3.8 中国的滑坡与泥石流
1.3.9 地面沉降及其防治
思考题
2 气象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
2.1 大气环流与气象灾害
2.1.1 决定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2.1.2 气象灾害
2.2 典型气象灾害分析
2.2.1 热带气旋灾害
2.2.2 干旱灾害
2.2.3 洪涝灾害
2.2.4 龙卷风灾害
2.3 海洋灾害
2.3.1 风暴潮
2.3.2 海浪
2.3.3 海啸
2.3.4 海冰
2.3.5 赤潮
2.4 森林火灾
思考题
3 环境灾害
3.1 环境灾害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3.1.1 环境灾害概念
3.1.2 环境灾害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3.1.3 环境灾害与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辩证关系
3.1.4 环境灾害的分类体系
3.1.5 环境灾害的基本特征与原理
3.2 环境灾害的成灾机制
3.2.1 广义人-机-环境系统
3.2.2 人为失误——产生环境灾害的根本动因
3.2.3 人-机-环境系统——环境灾害的孕育环境
3.2.4 人-机-环境系统的演变规律
3.2.5 从熵与耗散结构角度探讨环境灾害成灾机制
3.2.6 环境灾害的混沌成灾机制
3.2.7 环境灾害的物能异常聚散与突变成灾机制
3.3 大气污染及防治
3.3.1 大气污染及污染源
3.3.2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3.3.3 大气质量控制标准
3.3.4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3.3.5 大气污染防治
3.3.6 大气污染导致典型灾害
3.4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3.4.1 水体污染及其污染源
3.4.2 水污染物质的类型及其污染指标
3.4.3 水污染防治方法
3.4.4 水体富营养化
3.5 其他环境灾害
3.5.1 垃圾灾害
3.5.2 核辐射灾害
思考题
4 人为灾害
4.1 人为灾害及其危害
4.1.1 基本概述
4.1.2 人为灾害的危害
4.1.3 人为灾害特征
4.1.4 人为灾害的成因
4.2 城市火灾及其防治
4.2.1 火灾的危害及特点
4.2.2 火灾的分类
4.2.3 建筑火灾的燃烧特性
4.2.4 特殊危险建筑物的防火
4.2.5 城市火灾消防
4.3 城市爆炸灾害及其预防
4.3.1 爆炸基本概念
4.3.2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的爆炸及预防
4.3.3 粉尘爆炸及其预防
4.4 城市环境噪声控制
4.4.1 环境噪声源
4.4.2 噪声的危害及允许标准
4.4.3 城市环境噪声的控制
思考题
5 灾害风险分析及其评估
5.1 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5.1.1 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5.1.2 灾害风险的类型
5.1.3 灾害风险管理的内容
5.2 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内容
5.2.1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
5.2.2 风险分析的一般程序
5.2.3 灾害风险的分析要素
5.2.4 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5.3 风险识别
5.4 风险估计与评价
5.4.1 风险估计的概率分析法
5.4.2 风险评价的主要方法
5.4.3 风险评价指标
5.5 风险决策
5.6 减灾决策
5.6.1 减灾决策的特点
5.6.2 减灾决策的过程
5.6.3 减灾决策方法
5.7 灾害模型示例
思考题
6 灾害应急与管理
6.1 灾害应急管理的由来和演化
6.1.1 灾害管理与紧急事务管理的含义
6.1.2 灾害应急管理的由来
6.1.3 灾害应急管理的演化
6.1.4 国内外应急灾害管理的现状
6.2 城市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
6.2.1 编制城市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
6.2.2 应急救援预案的类型
6.2.3 应急救援预案的分级
6.2.4 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素
6.2.5 应急预案的组成
6.2.6 城市中需要编制应急预案的单位和场所
6.2.7 城市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流程
6.2.8 城市灾害应急预案的内容
6.3 全球综合减灾
6.3.1 全球综合减灾关键问题
6.3.2 认知现代灾害不可忽略非传统安全
6.3.3 现代灾害研究要树立忧患意识
6.3.4 灾害风险与保险机制研究很必要
6.3.5 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培养
6.4 城市灾害的监测与预警体系
6.4.1 人类科学管理灾害的必然途径
6.4.2 我国城市灾害预警体系的建立
6.4.3 城市灾害信息管理与灾情报告机制
思考题

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内容简介
答: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上篇着重于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格局。这部分深入探讨了地震、台风、洪涝、干旱、雹灾、雪灾、霜冻、雾灾、风沙、滑坡与泥石流、风暴潮、赤潮、海浪及海冰等突发性和渐发性地球物理灾害。它详细描述了这些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动态变化过程,并剖析了它们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

自2008年以来,所发生的地震、泥石流、旱灾等自然灾害所发生的时间、地点...
答:核定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干旱、洪涝、地震、风雹、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冷冻和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部分地区重复受灾,特别是区域性极端暴雨、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知识点
答:(1)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发生多种气象灾害:江淮地区梅雨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夏季容易发生伏旱灾害;冬季容易受寒潮影响。 (2)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发生多种气象灾害:我国幅员辽阔,夏季,当长江流域面临洪涝灾害时,华北和华南地区面临干旱的影响。 (3)同一时间同种灾害在不同地区发生:2008年春季,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同时遭遇严重...

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答: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我国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对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并且危害 范围较广。地震灾害虽没有旱涝灾害那样频繁,但危害程度并不亚于前者。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

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两个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吗?
答:4. 雨带的推移也是导致降水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每年4-5月,华南地区首先迎来雨季;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7-8月,华北和东北地区则成为降水的主要区域。综上所述,洪涝和干旱灾害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深远,因此,加强灾害预警和减灾措施的建设对于减轻这两种自然灾害的...

河南省舞阳县70年代的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在哪年?
答:当时在看到热搜的那一刻,我并没有认为会发生多大的事情。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河南很少有特大灾害的发生,因为我们是一个内陆的省份。当时四川地震,在我们这也仅仅感受到了一点点晃动。沿海附近的台风也对我们这没有任何伤害。甚至说干旱之类的事情,在我的印象里也没有发生过。在我的记忆中仅有一次...

中国水旱灾害时空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中国水旱灾害时空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夏季风的活动。夏季风给中国东部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夏季风活动异常,可能出现一些地方干旱一些地方洪涝的问题。如果夏季风势力强,我国出现南旱北涝;如果夏季风势力弱,我国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的情况。

气象灾害有哪些,气象灾害有何特点,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答:在中国,暴雨洪涝灾害是仅次于旱灾的气象灾害。此外,雷击、沙尘暴、霜冻、冰雹、雾灾等在中国也是经常发生的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2008年中国发生了巨大雪灾,在这次雪灾中暴露中国对气象灾害防御有几个薄弱环节:其一,现有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探测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

气候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

我国旱涝灾害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它导致了我国降水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在夏季,季风带来的丰沛雨水常常引发洪涝灾害,而在冬季则可能因为缺少降水而导致干旱。这种季节性的降水变化使得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例如,2013年8月,东北发生的严重洪涝灾害,以及1972年的大旱,都是季风气候影响的典型例子。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