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橐详细资料大全

作者&投稿:彩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项橐(xiàng tuó),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兖州区)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战国策·秦策五》: “甘罗曰:‘夫项槖生七歳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歳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橐”代称早慧的儿童。据考,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战国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项橐
  • 外文名 :Xiang Tuo
  • 国籍 :中国—东周—春秋时期(鲁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鲁国(今山东省兖州区)
  • 职业 :神童
  • 信仰 :哲学
  • 主要成就 :七岁而为孔子师
  • 尊称 :圣人之师
人物设定,历史记载,《战国策·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淮南子·修务训》,《淮南子·说林训》,《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衡·实知》,《春秋后语》,《高士传》,《论衡校释卷第二十六实知》,《高士咏·项橐》,人物经历,神童诞生,与世无争,孔子师项橐,文献记载,项氏宗谱,《三字经》,

人物设定

( xiàng tuó ):他是春秋时代鲁国神童,学识渊远,为当世及后世之师,被尊为“圣公”。 项羽与项橐关系推断:项橐因为“圣人之师”,算是比较早的一位项氏名人;项羽,中国古代“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如果按照“项无二姓”的说法,那么这二位肯定有莫大的关系,首先最简单明了的就是项橐肯定项羽的老祖,即使不是一脉,但是肯定项橐要比项羽早出生好几百年,因为项橐是春秋时期莒国的人,而项羽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的人,由此可以断定项橐是项羽的祖先。 一般项师为项氏公认的第一祖,下面依次是师---昊---橐---绣---文叔---徽---绎---承---燕---荣---箕(庄)---明---隆---镇---延---赴---益绎---谈---墀---潘---霖---治---森---璨---堃---钻---虞---蛟---覃---轼---邦---瑀---岿---善卿---灏---翊---元旺(斯)。 项师为项氏第一祖,项橐为项师之孙,第十代至项荣,项荣为项羽、项庄的父亲,项羽与项庄为亲兄弟,我们很清晰的看出项橐、项羽之间的世系。 此处有疑问,既然项橐十岁就死了,怎么还会有绣、文叔等后代呢,更不用说项羽了

历史记载

《战国策·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淮南子·修务训》

故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惠施死,而庄子寝说言,见世莫可为语者也。夫项橐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少,为闾丈人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昔者,谢子见于秦惠王,惠王说之。以问唐姑梁。唐姑梁曰:“谢子,山东辩士,固权说以取少主。”惠王因藏怒而待之,后日复见,逆而弗听也。非其说异也,所以听者易。夫以征为羽,非弦之罪;以甘为苦,非味之过。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邻人,以为狗羹也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写其食。此未始知味者也。邯郸师有出新曲者,托之李奇,诸人皆争学之。后知其非也,而皆弃其曲。此未始知音者也。鄙人有得玉璞者,喜其状,以为宝而藏之。以示人,人以为石也,因而弃之。此未始知玉者也。故有符于中,则贵是而同今古;无以听其说,则所从来者远而贵之耳。此和氏之所以泣血于荆山之下。

《淮南子·说林训》

蹠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于目。梨、橘、枣、栗不同味,而皆调于口。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蔐苗类絮而不可为絮,磨不类布,而可以为布。出林者不得直道,行险者不得履绳。羿之所以射远中微者,非弓矢也;造父之所以追速致远者,非辔衔也。海内其所出,故能大。轮复其所过,故能远。羊肉不慕蚁,蚁慕于羊肉,羊肉膻也。酰酸不慕蚋,蚋慕于酰酸。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见大,以近喻远。十顷之波可以灌四十顷,而一顷之陂可以灌四顷,大小之衰然。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治鼠穴而坏里闾,溃小疱而发痤疽,若珠之有类,玉之有瑕,置之而全,去之而亏。榛巢者处林茂,安也;窟穴者托埵防,便也。王子庆忌足蹑麋鹿,手搏兕虎,置之冥室之中,不能搏龟鳖,势不便也。汤放其主而有荣名,崔杼弑其君而被大谤,所为之则同,其所以为之则异。吕望使老者奋,项托使婴儿矜,以类相慕。《淮南子·说林训》高诱注:项橐年七岁,穷难,孔子而为之作师。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彊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彊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论衡·实知》

难曰:夫项橐年七岁教孔子。案七岁未入国小而教孔子,性自知也。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其次也。”夫言生而知之,不言学问,谓若项托之类也。王莽之时,勃海尹方年二十一,无所师友,性智开敏,明达六艺。魏都牧淳于仓奏:“方不学,得文能读诵,论义引《五经》文,文说议事,厌合人之心。”帝征方,使射蜚虫,策射无〔弗〕知者,天下谓之圣人。夫无所师友,明达六艺,本不学书,得文能读,此圣人也。不学自能,无师自达,非神如何?

《春秋后语》

《御览》四百四引《春秋后语》 甘罗曰:"夫项橐七岁,为孔子师。"

《高士传》

《文选》卷二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中“蔗士倾风,万流抑镜”旬下李善注引晋人嵇康《高士传》谓: 项橐七岁为圣人师。孔子问项橐曰:“居何在?”日:“万流屋是也。”注曰:“言与万物同流匹”。雒书曰:秦失金镜。郑玄曰:金镜,喻明道也。

《论衡校释卷第二十六实知》

难曰:“夫项托年七岁教孔子。见 国策七、淮南修务训、说林训注、新序杂事五。御览四百四引春秋后语作“十岁”,误。隶释童子逢盛碑云: “才亚后橐,当为师表。”“后、项”,“橐、托”, 音近假借。新序杂事五云:“秦项橐。”是项橐秦人。 汉书董仲舒传,仲舒对策曰:“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孟康注云:“人,项橐也。”淮南修务训 云:“项托七岁为孔子师,孔子有以听其言也。以年之 少,为闾丈夫说,救敲不给,何道之能明也?”似亦以项橐为里党人。史记孔子世家又云:“达巷党人童子。 ”则孟康盖本旧说也。以为秦人者,潘维城曰:“当由甘罗尝言之。”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诗注引嵇康高士传:“孔子问项橐曰‘居何在?’曰:‘万流屋。’注:‘言与万物同流匹也。’”此更神其说也。盼遂案:战国策秦策五:“甘罗曰:‘夫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淮南子修务、说林皆作项橐。论衡此文作项托,与汉书董仲舒传孟康注 同。盖古托、橐音同。又案:项托性自知说,亦本董仲舒传。传云:“良玉不琢,资质润美。不待刻琢,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注:“党人项橐也。 ”此仲任所本。(此则梁玉绳古今人表考三及俞正燮癸 巳类□卷十一项橐考。)案七岁未入国小,王制疏引尚书大传周传曰:“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 十三入国小。”又略说曰:“余子十五入国小。”而教孔子 ,性自知也。孔子曰:‘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 其次也。’见论语季氏篇。夫言 生而知之,不言学问,谓若项托之类也。王莽之时,勃 海尹方年二十一,无所师友,性智开敏,明达六艺。魏都牧淳于仓奏:‘方不学,得文能读诵,论义引五经文 ,文说议事,厌合人之心。’帝征方,使射蜚虫,策射 无非(弗)知者,先孙曰:“非”当为“ 弗”。天下谓之圣人。夫无所师友,明达六艺,本 不学书,得文能读,此圣人也。不学自能,无师自达, 非神如何?”曰:虽无师友,亦已有所问受矣;不学书 ,已弄笔墨矣。儿始生产,耳目始开,虽有圣性,安能有知?项托七岁,其三四岁时,而受纳人言矣。“ 而”读“能”。尹方年二十一,其十四五时,多闻 见矣。性敏才茂,独思无所据,御览九 七0引作“使圣人空坐独思”。不睹兆象,不见类验,却念百世之后,有马生牛,牛生驴,桃生李,李生 梅,圣人能知之乎?臣弑君,子弑父,仁如颜渊,孝如 曾参,勇如贲、育,辩如赐、予,论语云:“言语,宰我、子贡。”圣人能见之乎?孔子 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 语为政篇,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 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亦可知也。”又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篇文。论损益,言“可 知”;称后生,言“焉知”。后生难处,损益易明也。此尚为远,非所听 察也。使一人立于墙东,令之出声,使圣人听之墙西, 能知其黑白、短长、乡里、姓字、所自从出乎?沟有流 堑(澌),先孙曰:“堑”当作“澌” 。四讳篇云:“出见负豕于涂,腐澌于沟。”(淮南泰 族训:“虽有腐髊流渐,弗能污也。”许注云:“渐, 水也。”庄逵吉据御览校改“渐”为“澌”,与此误同 。)曲礼下郑注:“死之言澌也,精神斯尽也。”泽 有枯骨,发首陋亡,肌肉腐绝,使〔圣〕人询之,先孙曰:“使人”当作“使圣人”,此捝一“ 圣”字。能知其农商、老少、若所犯而坐死乎?“ 若”犹“与”也。非圣人无知,其知无以知也。知 无以知,非问不能知也。不能知,则贤圣所共病也。

《高士咏·项橐》

唐·吴筠 太项冥虚极,微远不可究。 禀量合太初,返形寄童幼。 孔父惭至理,颜生赖真授。 泛然同万流,无迹世莫觏。

人物经历

神童诞生

在岚山区的南部,巨峰和碑廓交界处,有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绵亘起伏近廿华里。东头一座山,峰峦耸峙,名叫幽儿崮,山峰成北南走向,在山峰的西北角,离峰顶 50米 左右,岩石形成一个圆圈,约有半亩地,过去这里有座奶奶庙,站在庙天井,南可望见海洲湾,海水在阳光照耀下好似一泓水晶。西边一座山,叫圣公山。站在山前的碑廓镇向北望,像是一个大椅子圈。圈内有座庙,叫圣公庙,坐北朝南站在庙天井里近可看万亩湖、绣针河、岚坪铁路和岚兖公路上车来车往;远可望见连云港的云台山。幽儿崮和圣公山之间有座矮山叫火石顶,似一条压弯了的扁担挑两山。古时候有三条驿道从圣公山前经过。一是南北方向的,南经碑廓、青口、海州、下扬州,北经巨峰、沈町奔青州;另条东南西北向的,东经甫田庄、前合庄、安东卫到岚山,西北经山西头、朱芦、坟疃、莒州、沂水到泰安。还有一条是西南东北向的,向西南经东西辛兴、十字路,去沂州、徐州等地。东北经巨峰、涛雒、日照,奔胶、莱一带。这三条驿道都在圣公山前的袁家庄交会。此地周朝属纪国,后并于莒,到战国时代,莒国先被楚灭,后被齐吞,成为齐国的南大门。

与世无争

就在这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袁家庄村后,住着一户姓项的人家,妻魏氏。此家男耕女织,待人诚恳,邻里和睦,过著与世无争的生活。魏氏怀孕后,在家仍纺线织布,料理家务,出门拾草、捞柴、捡茹、挖药,样样都干。这年的 阴历四月初八日 ,与邻居姑嫂二人一块儿到幽儿崮挖药材。来到崮顶西北角,感到腹中阵阵坠痛,不一会儿,魏氏生了一个男孩,哇啦一声,响彻山谷。邻居姑嫂二人前来帮忙,想脱件上衣包孩子回家,但孩子脐带还未断,母婴仍相联,姑嫂二人就用随带的柴刀剁,铲子铲,忙活了一大会儿,汗流满面,脐带仍未截断。这时魏氏想起平时经常被茅草叶子划破手指,劙破脚脖,就让姑嫂二人用茅草劙试试,果然奏效,一劙两断,嫂子抱着孩子,村姑搀扶著魏氏,一同往回走。丈夫听说妻子在山上生了孩子,就跑去迎。接过孩子一看,小孩子长的天格方圆,地格饱满,脱口而出说,像个小橐(口袋)就叫他橐吧!魏氏同意,因姓项,以后大名就叫项橐。

孔子师项橐

兖州城西北旧关村,原为古城西关外,称“达巷党”,当年孔子任中都宰,往来憩息于此。《论语·子罕》:“达巷堂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这儿便是《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的地方。那位聪明的孩童项橐,在地上画了座城,硬让一代圣人孔子“绕城而过”,不得踏城直进,且能言善辩,令孔子佩服,遂拜其为师,“七岁而为孔子师”留下佳话。旧关村东原有”达巷党人里”石碑,可惜毁于“文革”中。但孔子在此师项橐的故事,却世代流传,在民间传说中又增添了幽默色彩,变幻了故事主题,颇有意思。下面选录其一: 相传有一年冬天,孔子游说讲学,一日行至兖州西关(今旧关),遇见一个小孩正用树枝在路上画画。孔子凑近一看,见小孩画了一座城,孔子见他画得认真仔细,城也画得很漂亮,不忍从上面踏过,便从一旁绕着走。 孔子刚刚走过,不想那小孩竟气恼地甩掉画画的树枝说:“你这老先生好没道理,放著城门不走,为何绕城而过?” 孔子以为小孩误解自己,便解释说:“我是看你城画得好,怕踩坏了,才绕道而过,你应该感谢我才对呀?” 小孩不以为然地说:“城若不让人过,要城有何用?我画的城就是让大家走的。” 孔子见小孩聪明伶俐,顽皮中显露才智,有心试探他一番,故意为难地说:“你画的城门这幺小,我如何过去呢?” 没想到那小孩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地回答:“对,画上的小城门是给小人走的,你是大人,应该走大城门,这如何办呢?我再给你画个大的吧?”说著,小孩转过身去对着兖州城方向,用手指在空中虚划一番,然后恭敬地对孔子说:“大人,那座城画好了,请上路前行吧。” 见到这么聪颖的孩子,孔子顿起爱才之心,就约他一路同行。因为是冬天,树上的叶子早就掉光了,只有松树和柏树仍挂着绿,小孩指著路过的几棵松树问孔子:“老先生,你说松树为何冬天也不落叶,天再冷也能枝茂叶青?” 孔子说:“松树心实不虚,所以才耐得严寒。” “老先生说得不对,竹子倒是心虚不实,可他也跟松树一样耐得严寒”。 孔子见小孩说得很有哲理,感叹地说:“虚心之竹,四季常青,人应学松之品质,竹之虚心,吾常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孩童可为吾师也。” 两人走到护城河时,正巧有一群鹅“喔喔”地叫着跳进了水里。小孩又问孔子:“老先生你说说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响亮?” 孔子想了想说:“鹅的脖颈长,故能引吭高歌。” 小孩摇摇头说:“老先生,那井里的蛤蟆河里的蛙,脖子能算长吗?却是叫声震天不亚于鹅。” 孔子暗自佩服这小孩子才智过人。 两人又往前走,来到城门口,忽然听到一阵阵吹吹打打的喇叭声,只见从城里走出一队送葬的人。领头的那个人披麻戴孝,挥舞著器丧棍边走边唱,后面的那些人却没有哭的。 孔子心里老大不快,正想走过去教训他们一番,却被那小孩拉住了胳膊。待到送葬的人走远,孔子责问小孩说:“生之于父母,养之于父母,父母过世悲哭才是。刚才那帮人不光不流眼泪,而且还边走边唱,真是不成体统。我要去教训教训他们,你却把我拉住,这是什么道理?” 小孩反问孔子:“老先生可曾听清他唱些什么?” 孔子说:“不曾听清”。 “您连人家唱些什么都没有听清,却要去教训人家,不知老先生怎样‘对症下药’?” 孔子问小孩:“你可曾听清他唱些什么?” “听清了。他们唱的是‘肥猪出了圈,野马上了羁,金银入了柜’。” 孔子不解,他问小孩:“你可解得这其中之意?” 小孩说:“这有啥难?‘肥猪出了圈’就是闺女找了婆家,‘野马上了羁’就是给儿子娶了媳妇,该操心的事都操完了。” 孔子又问:“那金银入了柜又作何讲?” 小孩说:“金银入了柜”指的是父母享尽天年有了归宿。老先生刚才讲过,生之于父母,养之于父母,这话不假,但是父母过世不一定悲哭就好,有的人父母在世时百般虐待,是不孝之子,而父母去世时却装出一副孝敬悲伤的样子,放声嚎哭,以欺世人。而有的人却不这样,父母在世时他们问寒问暖,百般敬重;父母过世时,心中虽然悲痛,但却问心无愧。真正孝敬的人,悲痛只是装在心里,有些啼啼哭哭的人不过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刚才那人一路走一路唱,我看他是个懂得孝道的人。唱只是有意警醒世人,并不为过。” 孔子点点头,觉得这孩童不但才华过人,而且深知孝道。礼贤下士的孔子便和这孩子结下忘年之交,拜他为师。 这个孩子就是项橐。

文献记载

项氏宗谱

婺源《汝南项氏宗谱》:项橐,字仲廉,鲁人,生周敬王丁未(前494)三月十八日。世居曲阜县奄宅里鲁城洙泗泽。

《三字经》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译: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尚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

请问“橐”这念什么
答:3. 鼓风吹火器 [air-blower]具炉橐,橐以牛皮。——《墨子·备穴》〈象〉1. 象声词 [sound of leather shoes]。如:橐橐的皮鞋声 〈动〉1. 通“托”,依附 [rely on]重争士橐。(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韩非子·五蠹》隐藏更多释义 以下结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结构 异体字:槖 汉字首尾分解:...

橐字如何读,是什么意思,请指教!
答:一、橐的拼音是:tuó 二、汉字释义:1. 口袋:负书担~。2. 〔~驼〕即“骆驼”。3. 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三、汉字结构:上中下结构 四、造字法:形声 五、橐的部首:木 六、相关词组:橐驼、橐皋、橐载、橐金、腰橐、衣橐、负橐、橐离、橐橐、橐它 ...

橐䈁 怎么读?什么意思?
答:橐、䈁读音为:tuó、lún,䈁是仑字的异体字写法,读音和意思与仑相同。一、橐拼音:tuó 释义:1、口袋:负书担橐。2、〔橐驼〕即“骆驼”。3、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橐,橐以牛皮”。二、䈁拼音:lún 释义:条理、伦次。

"橐"这个字念什么?
答:橐金数千。——清·张廷玉《明史》鼓风吹火器 [air-blower]具炉橐,橐以牛皮。——《墨子·备穴》

橐籥这两个字怎么读,意思和解释及用法和示例,望有识之士予以告知!_百 ...
答:橐龠 tuó yuè 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的功能。橐 tuó 口袋:负书担~。〔~驼〕即“骆驼”。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郑码:AJGF,U:6A50,GBK:E9D2 笔画数:16,部首:木,笔顺编号:1251245132511234 龠 yuè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古代...

橐怎么读?
答:橐读音tuó,声母是t,韵母是o,介韵母是u,声调是二声。部首:木 笔画数:16 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点、横撇/横钩、横、撇、竖、横折、横、横、竖、撇、捺。字义:1、一种口袋。古代也指一种鼓风吹火器。2、拟声词。硬物连续撞击地面等的声音:橐橐的皮鞋声。

橐读什么
答:橐 tuó 〈动〉通“托”,依附 [rely on]重争士橐。(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韩非子·五蠹》橐 (1)口袋:负书担~。(2)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以牛皮”。〔~驼〕即“骆驼”。郑码:AJGF,U:6A50,GBK:E9D2 笔画数:16,部首:木,笔顺编号:1251245132511234 参考资料:...

“橐龠”怎么读,怎么解释
答:橐龠读音为:tuó yuè,指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的功能。一、橐拼音:tuó,注音:ㄊㄨㄛˊ,部首:木部,部外笔画:12画,总笔画:16画 五笔:GKHS,仓颉:JBMRD,郑码:AJGF,四角:50904,结构:上中下,电码:2891 笔顺:一丨フ一丨丶フ一ノ丨フ一一丨ノ...

橐龠怎么读
答:橐字读音为:tuó,龠字读音为:yuè 一、拼音:tuó,注音:ㄊㄨㄛˊ,部首:木部,部外笔画:12画,总笔画:16画 五笔:GKHS,仓颉:JBMRD,郑码:AJGF,四角:50904,结构:上中下,电码:2891 区位:7350,统一码:6A50,笔顺:一丨フ一丨丶フ一ノ丨フ一一丨ノ丶 释义:1、口袋:负书担...

橐_的解释橐_的解释是什么
答:橐_的词语解释是:指衣食。橐_的词语解释是:指衣食。拼音是:tuózhān。结构是:橐(上中下结构)_(左右结构)。注音是:ㄊㄨㄛ_ㄓㄢ。橐_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亦作“__”。指衣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_晋_执卫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