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在古汉语中是何意思 是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投稿:栾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语
  语 yǔ
  〈动〉
  (1)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 同本义 [discuss;talk about;comment;argue;debate]
  语,论也。——《说文》
  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4) 交谈,说话 [speak;say;talk]
  语,言也。——《广雅》
  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
  既歌而语。
  可与晤语。——《诗·陈风·东门之池》
  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
  (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7) 鸟兽虫类鸣叫 [cry;chirp;roar]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
  (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词性变化
  ◎ 语
  语 yǔ
  〈名〉
  (1) 说的话 [spoken language;word]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齐君之语偷。——《左传·文公十七年》
  (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
  (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idiom;set phrase;proverb;saying]。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4) 词语 [word]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6) 语言 [language]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
  (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signal]。如:目语;手语;灯语
  (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term used in analysis of sentences]。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
  


  《说文解字》:“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有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
  一、连词
  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2.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等。
  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
  二、介词
  “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等。
  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按:现代汉语中“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理解为“(邹忌)与(客)坐谈”。
  2.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同……(相比)”等。
  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报任安书》)
  3.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可译为“为”“替”等。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而省略。
  例: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②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将进酒》)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
  4.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伴随的条件。可译为“随”,或仍作“与”。
  例: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
  5.表示对宾语所表示人、事、物的处置或使令。可译为“将”“把”“使”等。这种用法唐宋期间较多见,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此种用法。
  例: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集·新制绫袄成》)
  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君即指大裘,言将大裘覆盖之也。”
  〔辨析〕如何分辨介词“与”和连词“与”,这里提供两点供参考:
  第一,“与”字前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介词“与”前有修饰成分“不”“欲”;连词“与”前一般没有修饰成分。
  第二,“与”字前后的成分属于不同词类的,是介词,如“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短文两篇》)”,“与”字前后成分分别属于代词和动词;连词“与”连接的双方属于同一词类,如“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与”字前后成分都属于名词。
  三、副词
  通“举”,用在谓语前,表示在某一范围内没有例外。可译为“全”“都”等。
  例: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四、语气词
  1.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以引起下文的作用,常常几个“与”字排比运用。可译为“吗”“么”等。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吗”“吧”“呢”等。
  例:①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
  五、〈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另见 yú;yǔ
  常用词组
  ◎ 与会 yùhuì
  [participate in a conference] 到会
  ◎ 与闻 yùwén
  [have a participant's knowledge of] 参与并知道[内情]
  与

“何为”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何故。
《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
《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说也。’”
是什么。
《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迳苍苔十亩田。”

哇,居然有人问这个问题?
“是”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正确的行为(包括身、口、意)。
找一本带篆字的《康熙字典》或《说文解字》来看看,“是”字的意思是站在日下,或脸正对着日光的意思。你看“是”字为上下结构,上面为“日”,代表太阳、光明、引伸意为正确的路(光明大路);下面那个字为篆体的“正”字。就是说,你正正地站在太阳(光明)底下,或向着光明走。
所以这个“是”字的意思:在接人待物中处理的恰到好处。
与“是”字相反的是“非”字,在篆字中两只翅膀一边一个,意思是”相背而行“。代表着在接人待物中处理得乱七八糟。
另外还有现在常用的”对“和”错“,对是顶着的意思,如对着干、针尖对麦芒等,在建筑中也有许多用“顶”的地方,错与对是相反的,是交叉的意思,如犬牙交错、建筑的中榫卯结构等。“对”与“错”在建筑中都是有效地加固方式。
看古书,如果能够了解一些古汉字的内涵,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
答:收复音词24000余条,在以语浏为主的原则下,又兼收了少量的百科性条目。对于义项的确立,我们力图突破先人为主的框框,从语言的实际材料出发,进行客观的归纳。在释义方面,尽可能做到准确、简练,一般不采取两说并存或模棱两可的说法。 4. 【古代汉语中的“是”想要古代汉语中“是”这个字的所有意思,以及 古代汉语...

文言文中文和言是什么
答:“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

辞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答:2. “辞”在文言文中的词性和意思是什么 名词义:1、会意字。 本义:诉讼;打官司。 【引证解释】: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6辞,讼也。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2、口供。 【引证解释】: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书·吕刑》 3、言辞;文辞。【引证解释】:撰长书...

文言文的解释叫什么
答:《义鹊》 全文大概意思:一只大鸟被鸷逮了,2个小鸟就没妈。。。另一只大鸟就代为抚养。 最后一句就是点名寓意的句子 感想自己编 2.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

以字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因为,所以zhidao,而,以为,等等。 1.表示”因为“【yīn wéi 】意思的例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是说唯独这个人因为腿跛的缘故,没有参军,从而父子的性命都得到保障。出自《塞翁失马》 2.表示“所以“【suǒ yǐ 】意思的例句:{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解释为现在它的病在...

辞古代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答:⑦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

有没有古文带“语”的
答:《望江南 咏弦月》菰蒲叶乱,断续浣纱人语。 《明月棹孤舟 海淀》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边倚。桃李依依春黯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蝶恋花》

则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答:1. 则文言文什么意思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

之在文言文里面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3. “之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 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

又在文言文里面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红楼梦》 (11) 表示两种行为或情状并举、并存、相当于“且…且”、“又…又” 其词旨乃典乃文,再恳再切,实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纪事》 2. 又的文言文是什么 在文言文中,“又”既可以充当实词,又可以充当虚词,即: 一、当“又”是名词时,它的意思是: 本义:右手。例如:《说文》:又,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