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课程设计的模式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作者&投稿:从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泰勒是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界最杰出的研究学者之一。他在对"八年研究”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即泰勒原理(目标模式)。 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课程编制的4个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是对现代课程领域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架构,是现代课程论的奠基石。泰勒在其里程碑式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这四个问题:
学校应该追求哪些教育目标?
我们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
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这四个问题被后来的许多课程学者们认为是课程设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们代表了课程设计所包含的四个重要部分:课程目标的选择、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以及评价。而在泰勒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目标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所以,以泰勒模式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课程设计模式,可以看作是目标模式。
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经由这三个来源,获得普遍的课程目标,普遍的课程目标再经过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筛子”的过滤,才得到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叙写必须明确,清晰、可操作,泰勒认为任何目标都应包含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而目标确定后,才是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和评价。泰勒所谓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外在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在学习经验的选择上泰勒提出五项原则作为依据,这五项原则分别是:学习经验提供学习者机会去实践目标蕴涵的内容;使学生由于实践该目标获得满足感;经验中所期望的反应,应该属于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有很多特殊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课程目标;同一个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数种结果。学习经验的组织方面,泰勒则提出了三个指标,即继续性、程序性和整合性。继续性是指课程中的主要要素的反复叙述;程序性则指后一学习经验建立在前一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整合性指在课程中不同的学习经验之间建立关联。评价是泰勒模式的最后步骤,它并不是在整个课程完成后才进行,而是规划工作内就已经出现。
在泰勒之后,许多课程学者在接受泰勒模式的基础上对其做了发展,但大体上没有脱离这种目标模式的理念。
但目标模式由于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招致了众多的批评,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目标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自主性的发挥;目标模式对目标的分析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而对非预期目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行为目标的叙写方式顾及到了可表现为行为的学习,而事实上很多学习最终并不一定表现为外显的行为,如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等等。针对这些批评意见,学者们提醒我们在运用目标模式时,首先要考虑其对不同学科的适用程度,同一学科,也要注意对不同内容的适用程度,一般而言,对于侧重基本知识、简单技能学习的科目或内容,目标模式较为适用。对于不太适合使用目标模式的科目和内容,我们应本着以学生利益为先的根本原则,吸收其他课程设计模式中的合理因素,使得设计出的课程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课程设计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 the objectives model )也称“工艺学”模式,它是指将课程目标的设定视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这种模式发端于 20 世纪初期的科学化课程开发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博比特( Bobbit )、查特斯( Charters )等人扮演了旗手和奠基者的角色,经过他们对这种模式的前期理论铺垫,到 20 世纪中叶,美国的另一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 Ralph Tyler )将这种模式发展极致,泰勒构建的课程开发模式成为目标模式的经典理论,后继者在泰勒的理论基础上又对目标模式进行了修正和充实。
(一) 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
1 .实用主义哲学的价值论基础 课程设计模式是在一定的价值哲学基础上所构建起来的,目标模式无论是原初的雏形,还是后期的“完形”,始终遵循着实用主义的价值准则。这不仅是因为目标模式本身带有实用主义的“血缘”,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状况为目标模式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性依据。
2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效果律”及“练习律”构成了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选择与组织、评价的经典性程序,其中,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逻辑起点。
这样,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而广泛。
(二)目标模式的经典性形态——泰勒模式
1 .泰勒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课程设计科学化运动中产生了目标模式的初始形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课程脱离社会现实的状况,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后,美国课程发展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计划才使课程的科学化研究在实践中正式展开。八年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拉尔夫·泰勒在对“八年研究”的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其基本原理全部囊括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它是被公认的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经典性形态形成之标志的不朽巨著。
泰勒是围绕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来阐述他的理论的。他认为,这四个问题是在任何课程设计中都必须回答的。这四个问题是:
①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
④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
泰勒并不试图具体地回答这些问题,在他看来,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因教育阶段与学校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于是,他主要侧重于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程序的探讨。众多研究者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
2 .泰勒对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和目标模式的建构
( 1 )目标的确定 泰勒原理中的目标确定原理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三个来源。泰勒建议课程设计者应以三个方面的来源为依据制定一般的教育目标。一是学习者。泰勒主张教育目标的确定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泰勒主张在教育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必须从社区及大的社会背景分析当前的生活,不要让学生学习过去重要但现在已没有意义的内容。三是学科。泰勒认为,学科专家应考虑的是某一学科在普通教育中的作用与功能,以及对一般公民的用处,而不是以培养该领域的专家为目的。第二,两个过滤器。泰勒建议以社会哲学和心理学作为对这些目标进行筛选的过滤器。
( 2 )经验的选择 关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泰勒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第一,为了达到所规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须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于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几种结果。除此之外,泰勒还阐述了有效的学习经验的四种特点:第一,培养思维技能;第二,有助于获得信息;第三,有助于培养社会态度;第四,有助于培养兴趣。
( 3 )学习经验的组织 关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即“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横向组织指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纵向组织指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原则 ,以确保学习经验的循序渐进性、相关性。同时,泰勒提出了最高层次、中间层次以及最低层次上的结构要素。
( 4 )结果的评价 泰勒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的过程。他提出了从教育目标到评价情景再到评价手段的过程和程序,即首先应明确教育目标,然后确认评价情境,在此基础上确定、选择评价手段。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以及评价教育计划四个环节,构成泰勒关于课程开发的系统观点。其中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选择学习经验和组织学习经验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教育计划则是课程开发的整个系统运行的基本保证。其中,教育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
(三)目标模式的变形、发展及完善
目标模式继泰勒原理之后产生了多种变形,经历了不断被改造、修缮的过程。塔巴( Hilda Taba )、惠勒( Wheeler )、凯尔( John F. Kerr )等人都对泰勒模式进行了改造、发展,完善了目标模式。
1 .塔巴模式 塔巴坚持泰勒原理的直线式课程设计过程,并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于1962年提出课程设计过程的八步模式:( 1 )诊断需要;( 2 )建立目标;( 3 )选择内容;( 4 )组织内容;( 5 )选择学习经验;( 6 )组织学习经验;( 7 )评价;( 8 )检查平衡与顺序。
2 .惠勒模式 英国课程专家惠勒于1967年在其《课程过程》一书中将直线式目标模式改为圆环式目标模式 。这一模式的课程设计路线同样以目的、目标作为起点,然后循序进行的是:选择学习经验——选择学习内容——组织、综合学习经验与内容——评价,然后再回到目的、目标,对其予以调整,进行新一轮的课程设计过程。在目的、目标的确定阶段,惠勒采取的程序为,首先将一般的目的分析成终极目标,然后将每一项终极目标分析为若干个中间目标,再依据中间目标确定短期内能够达成的近期目标,最后,依据近期目标设计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
3 .凯尔模式 英国著名课程专家凯尔从内部结构层面对目标模式予以更为具体化的分析、阐述。这一模式包括四项要素:目标、知识、学校学习经验和评价。对于目标,凯尔认为课程目标是学校活动的预期结果,是课程研制和设计的逻辑起点,并有学生、社会、学科三个来源。除了以上与泰勒模式的相似之处以外,凯尔在目标选择和确定上还划分了目标的种类,并将布鲁姆的学习行为目标分类法引入课程目标确定过程;在知识上,凯尔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将它们组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关于学校学习经验,凯尔认为应该包括学校安排的社会机会、学校社区活动、师生关系、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及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等;评价则包括对目标可行性、内容及方法的恰切性和有效性的判断。
(四)对目标模式的评价
1 .目标模式的历史功绩
首先,它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至今最具权威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论,为课程设计的探究奠定了基础;其次,由于目标模式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它为随后的课程设计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南。正是基于这些,目标模式在理论上是权威性最强、影响最广泛、运用最普遍的课程设计理论之一。
2 .目标模式的弊端
首先,目标模式受工业管理理论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强调技术控制;其次,目标模式过分强调明确而具体的预设性教育目标,这使得设定的目标成为衡量学习的唯一标准,而对于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以及目标的动态发展欠缺考虑。同时,预设性的课程必然难以与学生发展的长期性、综合性、渐进性以及累积性等特征相融合,而只是一味地将学生加工成所需的某种规格的“标准件”,这种视学校如工厂的隐喻容易造成学生个性的扭曲。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答:目标模式产生于博比特的课程与设计一书。课程目标泰勒所提出的泰勒所提出的.泰勒对于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进行完成的四个基本问题提出了。回答对于这四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构成了著名的泰勒模式.泰勒模式包括学校应该确定哪些教育目标?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在历史上存在哪些关系模式
答:2、游戏模式: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弗雷贝尔提出了“游戏是儿童的工作”的观点,将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核心,这种模式下,幼儿园的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3、社会化模式...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
答: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课程设计,教育术语,它可以指“为掌握某一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设计”,也可以指“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教学策划的研究活动”。课程设计(Practicum):大学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

简述泰勒关于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答:【答案】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中明确提出,任何层面的课程设计都要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是: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提供什么经验最有可能实现这四些目标?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确定...

简述课程设计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答:(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3)...

如何把握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优点开发课程
答:在开发课程时,可以采用过程模式,设计出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体验和探究。过程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3、在实际课程设计中,可以结合...

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是谁提出的
答:他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吸收了英国许多课程编制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善名的“过程模式”课程理论。斯滕豪斯在从事“过程模式”研究之时,曾对泰勒的“目标模式”作了详细分析和批判。

课程设计是谁提出的
答:泰勒——提出了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被誉为“现代课程之父”“课程理论之父”“课程评价之父”。课程设计有两种主要的模式:分别是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其中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斯腾豪斯,他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

课程编制的泰勒模式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
答:泰勒模式的优点 (1)注重目标、效率和行为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一种有条理的、系统的课程设计过程。(2)把评价融入课程设计过程,提供了可用于修改课程计划的反馈...

课程设计大揭秘!
答:想要理解课程设计,需要先搭建一个整体的框架,再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考试重点课程设计的模式和三个层次是考试的重点,需要掌握。考试形式为选择题,不容错过。迈向实践学完课程设计后,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