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介绍 翼龙简介 英文

作者&投稿:仇由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翼龙(Pterosaur)

  原意为「会飞的爬虫类」。中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但有人怀疑它只是徒有虚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脑中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翼龙不仅能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很可能是飞行能手。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了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龙是披羽蛇翼龙。展开双翼有12米长。

  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今年6月10日,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上。由于这次重大的发现,《自然》杂志还在其网站首页“今日新闻”栏目中同时配发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也报道了这一重要。由于这样一块无比珍贵化石的发现,今天的人们已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翼龙这类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绝灭,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汪筱林就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一项重大发现。据说那是一个尚未出壳的翼龙的化石,发育中的翼龙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两位研究员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考察时发现的。化石产自辽西锦州义县一个湖泊沉积的地层中,距今约1.21亿年。这一地点曾经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鳍鱼、满洲鳄以及一些翼龙和鸟类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义似乎远不止于此,在科学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个神奇的时空穿梭机,从1.21亿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能够管窥史前翼龙生息的许多细节。

  胚胎化石传达了最明确的信号:翼龙,与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而非胎生。

  “相信它解开了一个谜团。”汪筱林说,“它所传递的最大信息,就是翼龙是卵生,而非胎生。”一直以来,翼龙是胎生还是卵生,是个充满争论的话题。

  虽然自18世纪翼龙被发现以来曾经有报道发现了一些被认为是翼龙蛋的碎片,但是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这些蛋壳碎片就是翼龙的,因此这次发现的第一枚翼龙蛋,也是第一个翼龙胚胎化石,意义非常重大。

  据汪筱林介绍,翼龙是恐龙的近亲,二者生活在同一时代,是第一个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人们经常将翼龙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绝灭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占据着陆地时,翼龙却一直控制着天空。

  翼龙具有与今天的鸟类相似的复杂行为。科学家有理由相信,它们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把卵产在湖泊或者海滩的沙地上,也许还会孵卵,照顾幼仔。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

  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事实上,翼龙化石的发现比恐龙早了半个多世纪,自从翼龙化石被发现,人们对这类非常奇特的最早飞向天空的动物就充满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龙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膜。翼龙的腕部发育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

  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保存的骨架尽显无疑。

  “不但骨骼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纤维和皮肤,蛋壳及其乳突状结构也有很好的保存。”汪筱林研究员对记者说。对于化石骨架的保存状况,这位科学家是以“精美”二字形容的。

  透过显微镜,记者观察到更为清晰的表达。蛋的边界光滑,蛋内呈褐色,颜色较深,与灰黄色之围岩区别明显。

  “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因为保存的骨架显示具有相当长的第4指和具发达的三角脊的肱骨。”汪筱林说,“另外,在许多区域,有规律地保存大小几乎相等近于圆形的乳突状纹饰结构,这是蛋壳和胚胎的直接证据。”

  令人称奇的是,在翼龙胚胎化石的一边,竟还有一条小鱼的化石。

  “在自然界中找到一个物种的胚胎化石,实属不易,但这次发现的尤其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物种,而是第一个飞向天空,又是三种飞行脊椎动物中惟一绝灭的翼龙的胚胎的首次发现。”汪筱林说。

  不过,更具“传奇色彩”的并不止这些,在翼龙胚胎化石的一边,竟还有一块小鱼———与翼龙生活于同一时代的狼鳍鱼的化石,两者相映成趣,极为罕见。

  这样一块“珠联璧合”的化石所激发的人的想像力是震撼性的。两具化石形体不大,但保存都很精致,鱼身上的骨骼和鳞片完整无缺。两类动物由于火山爆发导致其同时死亡“终结”时的故事,似乎历历在目。

  鸟类的翅膀上长有对飞行和身体保温非常有效的羽毛,蝙蝠类的翼膜虽然没有羽毛,但有对振翼飞翔起重要作用的三个指骨作支架。在翼龙的翼膜内除了分布着纤维外,没有骨骼支撑,因此,传统的观点认为,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的、长距离的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或在水面上盘旋。不过,最新的有关翼龙大脑CT扫描以及肩带等研究表明,翼龙并不仅仅能够进行短距离的滑翔,而且很可能具有强大的飞行能力。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

  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2米,宽度相当于F-1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0世纪除,英国古生物学曾认为,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因此,翼龙应该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能直接证明翼龙是热血的恒温动物。

  此外,在内蒙古宁城发现的全身覆盖“毛”的热河翼龙完整骨架,进一步证明了翼龙为温血动物。最近在巴西掠海翼龙巨大的头部脊状构造上发现具有调节体温的血管的印痕,也是翼龙为温血动物的直接证据。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像鸟一样有一些具有调节体温的小气囊。

  事实上,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翼龙是恐龙的近亲,生活在同一时代,是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灭绝于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称霸着陆地时,翼龙却控制着天空。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手龙,归于爬行动物。
  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地、长距离地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有时也在水面上盘旋。
  翼龙比鸟类早了约7 OOO万年飞向天空,大约在三叠纪晚期就开始适应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亿年。翼龙为了适应飞翔的需要,具有许多类似鸟类的骨骼特征,如头骨多孔,骨骼中空轻巧,胸骨及其龙骨突发达等等。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6米,宽度相当于F一1 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 0世纪初,英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与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它们像鸟一样有一些用于调节体温的小气囊。最近,我国辽西带“毛”的热河翼龙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龙类为温血动物。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一些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繁盛于中生代侏罗纪(2.08亿年前至1.44亿年前)和白垩纪(1.44亿年前至6,640万年前)的飞行爬虫类的成员。翼龙目(Pterosauria)属于爬虫类的古龙亚纲(Archosauria)。恐龙类和鳄类也属于古龙亚纲,鸟类是古龙类的后裔。三叠纪(2.45亿年前至2.08亿年前)的古龙类趋向两足步态,因此前肢自由地作其他方式的应用。鸟类和翼龙类二者同样将前肢转变成翼。翼龙类由皮膜形成翼面,像蝙蝠而不像鸟。蝙蝠除大拇指外,以其他指骨支撑著膜。然而翼龙的膜只附著在细长的一个指状物(第4指)上,向后沿体侧延伸到膝盖;在颈部与「臂」之间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个指骨为爪状的细长钩。其膜看来已完全适应飞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鸟类的翼灵活,而且较为脆弱。身体结实,后腿长而细,其构造表明不适应垂直移动或停歇,休息时靠后肢悬挂。颈部似乎在飞行时持竖式,与头部连成直角并向前。头骨轻而强壮,大多数骨头融合在一起;有细长的嘴;眼睛大,像许多鸟类那样,眼球被一系列位于其四壁的骨板(巩膜环)所加固。脑子大,明显地可与鸟类相比。该类占优势的感官是视力而不是嗅觉。大多数化石见于海相地层,因此很可能通过潜水捕鱼获取食料。但难以理解飞落后如何从地面或水中起飞。
  已知翼龙有两个主要类别。虽然在晚三叠世有早期类型,但在晚侏罗世索伦霍芬(Solenhofen)板岩中的喙嘴龙属(Rhamphorhynchus)是较原始的典型。该类的特徵包括急剧变尖的大齿、较短的(支撑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长尾。翼展大约1公尺(3.3英尺)。翼龙类第二大类出现一晚侏罗纪,延续到白垩纪,典型的侏罗纪类型是翼指龙属(Pterodactylus),许多标本见于索伦霍芬板岩。翼指龙(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虫类,有些标本和麻雀一样小,特徵包括一些小齿、长掌骨、短尾巴。翼指龙型的后裔延续到白垩纪,通常较大。最好的代表是堪萨斯白垩层中的无齿翼龙属(Pteranodon)。无齿翼龙属比信天翁大,翼展达7公尺或更长。1975年,德克萨斯州大本德(Big Bend)国家公园内的晚白垩世非海相地层中,发现了3个非常大的翼龙类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标本翼展约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为见闻中最大的飞行动物。这些爬虫类的解剖及化石发现处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鱼。翼龙化石不超过白垩纪,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鸟类所取代。

翼龙又名翼手龙(Pterosauria),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爬行类动物,共有近100多个品种。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希腊文意思为“有翼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 生存于晚三叠纪到白垩纪末,约2亿2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翼龙的翼是从位于身体侧面到四节翼指骨之间的皮肤膜衍生出来的。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飞行生物,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翼展超过12米,牙齿有10厘米长,有巨大的尖嘴。

虽然自18世纪翼龙被发现以来曾经有报道发现了一些被认为是翼龙蛋的碎片,但是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这些蛋壳碎片就是翼龙的,因此这次发现的第一枚翼龙蛋,也是第一个翼龙胚胎化石,意义非常重大。

据汪筱林介绍,翼龙是恐龙的近亲,二者生活在同一时代,是第一个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人们经常将翼龙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绝灭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占据着陆地时,翼龙却一直控制着天空。

翼龙具有与今天的鸟类相似的复杂行为。科学家有理由相信,它们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把卵产在湖泊或者海滩的沙地上,也许还会孵卵,照顾幼仔。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

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事实上,翼龙化石的发现比恐龙早了半个多世纪,自从翼龙化石被发现,人们对这类非常奇特的最早飞向天空的动物就充满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龙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膜。翼龙的腕部发育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

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保存的骨架尽显无疑。

“不但骨骼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纤维和皮肤,蛋壳及其乳突状结构也有很好的保存。”汪筱林研究员对记者说。对于化石骨架的保存状况,这位科学家是以“精美”二字形容的。

透过显微镜,记者观察到更为清晰的表达。蛋的边界光滑,蛋内呈褐色,颜色较深,与灰黄色之围岩区别明显。

“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因为保存的骨架显示具有相当长的第4指和具发达的三角脊的肱骨。”汪筱林说,“另外,在许多区域,有规律地保存大小几乎相等近于圆形的乳突状纹饰结构,这是蛋壳和胚胎的直接证据。”

令人称奇的是,在翼龙胚胎化石的一边,竟还有一条小鱼的化石。

“在自然界中找到一个物种的胚胎化石,实属不易,但这次发现的尤其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物种,而是第一个飞向天空,又是三种飞行脊椎动物中惟一绝灭的翼龙的胚胎的首次发现。”汪筱林说。

不过,更具“传奇色彩”的并不止这些,在翼龙胚胎化石的一边,竟还有一块小鱼———与翼龙生活于同一时代的狼鳍鱼的化石,两者相映成趣,极为罕见。

这样一块“珠联璧合”的化石所激发的人的想像力是震撼性的。两具化石形体不大,但保存都很精致,鱼身上的骨骼和鳞片完整无缺。两类动物由于火山爆发导致其同时死亡“终结”时的故事,似乎历历在目。

鸟类的翅膀上长有对飞行和身体保温非常有效的羽毛,蝙蝠类的翼膜虽然没有羽毛,但有对振翼飞翔起重要作用的三个指骨作支架。在翼龙的翼膜内除了分布着纤维外,没有骨骼支撑,因此,传统的观点认为,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的、长距离的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或在水面上盘旋。不过,最新的有关翼龙大脑CT扫描以及肩带等研究表明,翼龙并不仅仅能够进行短距离的滑翔,而且很可能具有强大的飞行能力。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

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2米,宽度相当于F-1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0世纪除,英国古生物学曾认为,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因此,翼龙应该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能直接证明翼龙是热血的恒温动物。

认识翼龙

在科学家的眼里,翼龙是一种很奇特的爬行动物,它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是恐龙的近亲,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灭绝。它出现时便能在空中翱翔,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上蓝天,是第一个会飞的爬行动物。它或大如飞机,或小如麻雀。当恐龙成为陆地霸主时,翼龙始终占据着天空。翼龙时而栖息在悬崖峭壁上闭目养神,时而快速掠过湖面捕食鱼虾。它们在空中翩翩飞舞,追逐嬉戏,俯瞰大地上的万物生灵。

其实科学家对翼龙的研究和探索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通过对大量化石的研究,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发现。实际上,翼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这个问题曾困扰科学家很多年。1784年意大利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当时人们对翼龙的长相也有种种猜测,画的翼龙复原图也千奇百怪。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甚至还有人认为翼龙是不是像中国传说中的凤凰呢?直到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自从翼龙被鉴定之后,人们对这类最早飞向天空的奇特动物就充满了好奇,一直在苦苦探求隐藏在它身上的秘密。

翼龙的分类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并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在我国也发现了12种翼龙化石。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翼龙既不是恐龙家族的成员,也不是鸟的祖先,又与蝙蝠没有任何渊源,到目前为止,在生物演化的链条中找不到它的位置,不属于任何一个环节,它是由爬行动物演化而来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形成了独特的翼龙家族,从发现的化石看,翼龙家族的成员也是千姿百态,科学家把它们分为两大类,比较原始的是这种喙嘴龙类,主要特点是嘴里长满了长而尖的牙齿,尾巴长,以捕鱼为食。这种蛙嘴龙是喙嘴龙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它的尾巴短,头短而宽,长有像青蛙一样的嘴,主要吃昆虫。另一大类比较进步的翼龙被称为翼手龙,在我国辽西发现的这种中国翼龙就是翼手龙的一个代表,脖子和掌骨都很长,尾巴已经退化,科学家推断这类翼龙有可能是飞行能手。

翼龙
中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但有人怀疑它只是徒有虚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脑中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翼龙不仅能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很可能是飞行能手。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了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

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今年6月10日,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上。由于这次重大的发现,《自然》杂志还在其网站首页“今日新闻”栏目中同时配发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也报道了这一重要。
最大的翼龙是披羽蛇翼龙。展开双翼有12米长。

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2米,宽度相当于F-1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0世纪除,英国古生物学曾认为,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因此,翼龙应该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能直接证明翼龙是热血的恒温动物。

50

翼龙又名翼手龙(Pterosauria),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爬行类动物,共有近100多个品种。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希腊文意思为“有翼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 生存于晚三叠纪到白垩纪末,约2亿2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翼龙的翼是从位于身体侧面到四节翼指骨之间的皮肤膜衍生出来的。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飞行生物,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翼展超过12米,牙齿有10厘米长,有巨大的尖嘴。

翼龙的介绍~

  翼龙(Pterosaur)

  原意为「会飞的爬虫类」。中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但有人怀疑它只是徒有虚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脑中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翼龙不仅能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很可能是飞行能手。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了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龙是披羽蛇翼龙。展开双翼有12米长。

  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今年6月10日,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上。由于这次重大的发现,《自然》杂志还在其网站首页“今日新闻”栏目中同时配发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也报道了这一重要。由于这样一块无比珍贵化石的发现,今天的人们已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翼龙这类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绝灭,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汪筱林就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一项重大发现。据说那是一个尚未出壳的翼龙的化石,发育中的翼龙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两位研究员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考察时发现的。化石产自辽西锦州义县一个湖泊沉积的地层中,距今约1.21亿年。这一地点曾经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鳍鱼、满洲鳄以及一些翼龙和鸟类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义似乎远不止于此,在科学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个神奇的时空穿梭机,从1.21亿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能够管窥史前翼龙生息的许多细节。

  胚胎化石传达了最明确的信号:翼龙,与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而非胎生。

  “相信它解开了一个谜团。”汪筱林说,“它所传递的最大信息,就是翼龙是卵生,而非胎生。”一直以来,翼龙是胎生还是卵生,是个充满争论的话题。

  虽然自18世纪翼龙被发现以来曾经有报道发现了一些被认为是翼龙蛋的碎片,但是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这些蛋壳碎片就是翼龙的,因此这次发现的第一枚翼龙蛋,也是第一个翼龙胚胎化石,意义非常重大。

  据汪筱林介绍,翼龙是恐龙的近亲,二者生活在同一时代,是第一个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人们经常将翼龙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绝灭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占据着陆地时,翼龙却一直控制着天空。

  翼龙具有与今天的鸟类相似的复杂行为。科学家有理由相信,它们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把卵产在湖泊或者海滩的沙地上,也许还会孵卵,照顾幼仔。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

  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事实上,翼龙化石的发现比恐龙早了半个多世纪,自从翼龙化石被发现,人们对这类非常奇特的最早飞向天空的动物就充满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龙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膜。翼龙的腕部发育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

  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保存的骨架尽显无疑。

  “不但骨骼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纤维和皮肤,蛋壳及其乳突状结构也有很好的保存。”汪筱林研究员对记者说。对于化石骨架的保存状况,这位科学家是以“精美”二字形容的。

  透过显微镜,记者观察到更为清晰的表达。蛋的边界光滑,蛋内呈褐色,颜色较深,与灰黄色之围岩区别明显。

  “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因为保存的骨架显示具有相当长的第4指和具发达的三角脊的肱骨。”汪筱林说,“另外,在许多区域,有规律地保存大小几乎相等近于圆形的乳突状纹饰结构,这是蛋壳和胚胎的直接证据。”

  令人称奇的是,在翼龙胚胎化石的一边,竟还有一条小鱼的化石。

  “在自然界中找到一个物种的胚胎化石,实属不易,但这次发现的尤其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物种,而是第一个飞向天空,又是三种飞行脊椎动物中惟一绝灭的翼龙的胚胎的首次发现。”汪筱林说。

  不过,更具“传奇色彩”的并不止这些,在翼龙胚胎化石的一边,竟还有一块小鱼———与翼龙生活于同一时代的狼鳍鱼的化石,两者相映成趣,极为罕见。

  这样一块“珠联璧合”的化石所激发的人的想像力是震撼性的。两具化石形体不大,但保存都很精致,鱼身上的骨骼和鳞片完整无缺。两类动物由于火山爆发导致其同时死亡“终结”时的故事,似乎历历在目。

  鸟类的翅膀上长有对飞行和身体保温非常有效的羽毛,蝙蝠类的翼膜虽然没有羽毛,但有对振翼飞翔起重要作用的三个指骨作支架。在翼龙的翼膜内除了分布着纤维外,没有骨骼支撑,因此,传统的观点认为,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的、长距离的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或在水面上盘旋。不过,最新的有关翼龙大脑CT扫描以及肩带等研究表明,翼龙并不仅仅能够进行短距离的滑翔,而且很可能具有强大的飞行能力。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

  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2米,宽度相当于F-1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0世纪除,英国古生物学曾认为,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因此,翼龙应该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能直接证明翼龙是热血的恒温动物。

  此外,在内蒙古宁城发现的全身覆盖“毛”的热河翼龙完整骨架,进一步证明了翼龙为温血动物。最近在巴西掠海翼龙巨大的头部脊状构造上发现具有调节体温的血管的印痕,也是翼龙为温血动物的直接证据。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像鸟一样有一些具有调节体温的小气囊。

  事实上,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翼龙是恐龙的近亲,生活在同一时代,是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灭绝于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称霸着陆地时,翼龙却控制着天空。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手龙,归于爬行动物。
  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地、长距离地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有时也在水面上盘旋。
  翼龙比鸟类早了约7 OOO万年飞向天空,大约在三叠纪晚期就开始适应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亿年。翼龙为了适应飞翔的需要,具有许多类似鸟类的骨骼特征,如头骨多孔,骨骼中空轻巧,胸骨及其龙骨突发达等等。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6米,宽度相当于F一1 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 0世纪初,英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与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它们像鸟一样有一些用于调节体温的小气囊。最近,我国辽西带“毛”的热河翼龙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龙类为温血动物。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一些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繁盛于中生代侏罗纪(2.08亿年前至1.44亿年前)和白垩纪(1.44亿年前至6,640万年前)的飞行爬虫类的成员。翼龙目(Pterosauria)属于爬虫类的古龙亚纲(Archosauria)。恐龙类和鳄类也属于古龙亚纲,鸟类是古龙类的后裔。三叠纪(2.45亿年前至2.08亿年前)的古龙类趋向两足步态,因此前肢自由地作其他方式的应用。鸟类和翼龙类二者同样将前肢转变成翼。翼龙类由皮膜形成翼面,像蝙蝠而不像鸟。蝙蝠除大拇指外,以其他指骨支撑著膜。然而翼龙的膜只附著在细长的一个指状物(第4指)上,向后沿体侧延伸到膝盖;在颈部与「臂」之间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个指骨为爪状的细长钩。其膜看来已完全适应飞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鸟类的翼灵活,而且较为脆弱。身体结实,后腿长而细,其构造表明不适应垂直移动或停歇,休息时靠后肢悬挂。颈部似乎在飞行时持竖式,与头部连成直角并向前。头骨轻而强壮,大多数骨头融合在一起;有细长的嘴;眼睛大,像许多鸟类那样,眼球被一系列位于其四壁的骨板(巩膜环)所加固。脑子大,明显地可与鸟类相比。该类占优势的感官是视力而不是嗅觉。大多数化石见于海相地层,因此很可能通过潜水捕鱼获取食料。但难以理解飞落后如何从地面或水中起飞。
  已知翼龙有两个主要类别。虽然在晚三叠世有早期类型,但在晚侏罗世索伦霍芬(Solenhofen)板岩中的喙嘴龙属(Rhamphorhynchus)是较原始的典型。该类的特徵包括急剧变尖的大齿、较短的(支撑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长尾。翼展大约1公尺(3.3英尺)。翼龙类第二大类出现一晚侏罗纪,延续到白垩纪,典型的侏罗纪类型是翼指龙属(Pterodactylus),许多标本见于索伦霍芬板岩。翼指龙(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虫类,有些标本和麻雀一样小,特徵包括一些小齿、长掌骨、短尾巴。翼指龙型的后裔延续到白垩纪,通常较大。最好的代表是堪萨斯白垩层中的无齿翼龙属(Pteranodon)。无齿翼龙属比信天翁大,翼展达7公尺或更长。1975年,德克萨斯州大本德(Big Bend)国家公园内的晚白垩世非海相地层中,发现了3个非常大的翼龙类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标本翼展约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为见闻中最大的飞行动物。这些爬虫类的解剖及化石发现处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鱼。翼龙化石不超过白垩纪,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鸟类所取代。

翼龙(Pterosaur)

Its original intent was to "fly the reptiles." In the middle Triassic pterosaur on Earth was one of the first flight to the vertebrates, but it was suspected that the only illusory, at best gliding in the sky. However, recen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balance of their brain to deal with information well-developed nerve tissue, as can only pterosaur to fly like birds, but is likely to be master of flight.

霸王龙介绍
答:曾经有人认为霸王龙是笨重迟缓的动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认为霸王龙奔跑起来时速可达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话,恐怕没有什么猎物可逃过它的追杀了。后来发现了一具鸭嘴龙的化石,而它的尾椎骨上居然有霸王龙的齿印!显然,它不仅成功的逃脱了,而且还活了一段时间。在下面的介绍中,您也许觉得奇怪,为什么...

龙有几种
答:龙共有14种分别为青龙,应龙,虺,虬,螭,鱼化龙,蜃龙,行龙,蛟,角龙,望龙,火龙,蟠龙,云龙。1、应龙 应龙又名飞龙,亦作黄龙。背生双翼的龙,据《述异记》记载:“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据说当年轩辕帝有名大将就是应龙,主要功绩有斩杀蚩尤、夸父。2、虺 《...

恐龙的名字和介绍有哪些?
答:关于恐龙图片名字和介绍:上龙、棘龙、梁龙、雷龙、翼龙、鲨齿龙、三角龙、剑龙、霸王龙、跳龙等。1、上龙 上龙是一种已灭绝海生爬行动物,属于上龙科,生存于侏罗纪晚期。上龙是一种大型掠食性动物,以鱼类、鱿鱼、以及其他海生爬行动物为食。上龙在正式命名前被称为“妖怪”,在大约2亿—1.45亿年前...

龙的雅号和别称是什么?
答: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七八千年了。龙就是华夏先民在远古 ,科学知识有限的情况下, 关于生命的来源的最朴素的认识,继而产生的生殖崇拜。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之后的历朝历代。龙的文化介绍...

中国龙的介绍资料简短
答:中国龙是古人结合了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

求关于龙的详细介绍
答:需要关于中国龙的描述,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之类的,要用来向外国人介绍,另外求比较有代表性的龙的图片一张,谢谢... 需要关于中国龙的描述,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之类的,要用来向外国人介绍,另外求比较有代表性的龙的图片一张,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网文质量是不是下降了?孔子23号 2008-09-30 · ...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龙?
答: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4、从本世纪初到今,面世的有关龙的起源和本质的论著、论文已超过百余种,观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里简要的介绍:青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

关于龙的介绍
答: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