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 课堂群体纪律不良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浅谈初中生违反课堂纪律的几种原因及其纠正方法(原创)

作者&投稿:里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课堂中遇到各种学生的不良行为。例如:迟到或旷课、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或玩弄手机、东张西望、睡觉、讲话、吃零食、甚至是打架、与老师发生激烈冲突等,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不分学段、不分课程。一般情况下是高年级出现严重不良行为的几率相对低年级要高,普通中学学生出现课堂不良行为的几率比重点中学高,男生较女生出现不良行为的几率高,普通任课教师课堂出现的不良行为的几率比班主任任教的课堂高。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会严重干扰学生个人和班级的学习效率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计划安排不能顺利完成,进而使得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我们能够经常看到,一些教师虽然专业技能出色,但是由于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特点缺乏了解,对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缺乏心理准备和解决预案,因此当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可能处置不当,或不能阻止不良行为的发生或与学生发生了激烈冲突造成了严重后果,给教师个人教学生涯留下阴影也导致学生教育存在缺憾。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课堂不良行为呢? 一、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产生原因。学生不良行为可以简要分为三种类型:突发型、习惯型、预谋型。这三种类型的解决难易是预谋型难于习惯型,习惯型难于突发型,尤其是习惯型和预谋型的解决需要长期的过程,非常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但是不管哪种类型究其原因,产生的背景原因都有相似之处。 1、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易受外界环境的诱惑和熏染,明辨是非能力弱,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抗腐蚀能力差;他们的生理已经接近成年人,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他们

2 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得到同龄人尤其是同学们的认可,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他们重感情,易激动,不能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待人接物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情况下很多不良课堂行为往往是突发的,事前缺乏征兆,往往学生自己冷静下来后能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2、不良行为习惯的长期积累。不良行为最初是偶发的,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制止和矫正,或长期得不到重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会继续产生不良行为,到后来就发展成为屡教不改的恶习,学生在进入中学前已经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教育,如果不能在不良行为萌芽的早期就及时有效地矫正,进入中学后矫正就比较困难。比如说:学生迟到,我们发现经常迟到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人,不迟到的学生不管刮风下雨从不迟到。在这点上也反映出家庭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 3、逃避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当学生因为对于课程学习反复遭遇失败,对课程学习丧失信心时,为了逃避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自然就会有不良行为产生了。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作出正确判断,如果是群体性的不良行为,例如:打瞌睡、课堂嘈杂,则说明教师的教学是不被学生所接受的,需要立即进行反思和整改;如果是个别现象,则说明学生个体已经跟不上整体的教学,出现了自我放弃,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不是简单要求其遵守纪律,否则很容易再次出现不良行为。 4、对任课教师的不接受。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期,他们好恶分明,兴奋点容易转换。所以常出现中学生疯狂的追星现象,离学生最近的老师也有可能因为言传身教,而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从而在心里接受教师的教学。也会以为一些原因导致学生不能够接受老师,进而对教师的教学及管理的课堂产生了排斥,甚至出现学生课堂故意捣乱的现象。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课堂上出现不良行为的概率比学生不喜欢的老师课堂出现不良行为的概率小得多。 针对上述的不良行为产生原因,我觉得解决问题的时间应该是在课前;解决问题的主战场应该是在课外;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重在预防,也就是说是预防为主,处理为辅。要主动解决可能产生的课堂不良行为,把它消灭在萌芽,而不是等在课堂上发生了、造成影响了才去解决, 二、预防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学生不良行为绝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在预防过程中教师、家庭和社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相互配合。在校内则是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做到: 1、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学生是生活在班集体之中的,班集体的荣誉、舆论、

3 规范、目标等一系列涉及集体利益的因素对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中无形的约束和鞭策。教师要从新生班级开始就注重培养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让集体的荣誉增强每一个人的归属感,集体的要求影响规范每个人的行为。 2、培养师生间深厚的感情,消除疑虑和对立情绪。前面说过学生接受了老师,那么发生不良现象的概率就会迅速下降,那么怎么样培养师生情感,真正做到学生喜爱老师而不是怕老师呢?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档案、与学生谈心、写信等等措施增加和学生的相互了解,减少各种误会。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实施导师制,导师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让学生接受喜欢。教师还可以通过家访、网络、电话等形式对学生的家庭背景进行了解,争取到家长、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3、教师在课堂管理上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求教学内容难易适度、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高效,教学语言情绪明了、教学气氛张弛有度,在进行活动转换时要求准确,始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不能分心。在教学过程中要明察秋毫,通过眼神的交流提醒学生,防微杜渐,把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师要确保做到课堂上不出现群体性不良行为,课堂只可能出现个别不良行为。 4、对于一些有着习惯性不良行为的学生,教师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具有一定的宽容心,要积极主动的做工作,还要有些耐心,给有不良习惯的学生一些时间。 5、学校要有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教育手段。要确保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按照规章制度提出对学生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一个班级的老师要确保同一个尺度,坚决杜绝尺度不一的现象发生。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既无需惊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只要我们积极的预防就能够将这种现象发生的几率大大减少。

跪求一篇《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原因及解决方法》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现有知识的贫乏和继续学习的紧迫。“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方式”等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可以看到在福州老干局里头发苍白的老前辈背着包进出于电脑房,但与此同时,在许多中学生中却出现厌学情绪,并且日益严重。

本文结合我校校情对初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进行粗浅的探究、分析,以求能找到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表现和危害。

厌学情绪是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有冷漠态度,甚至厌恶与学校、学习有关的一切的不良心理现象。

首先公布一组数据,根据本人对我校初中部四个班的抽样调查表明(调查对象根据班风的好中差各选取三个年段的1-2个班级,分别为七年纪E、H班,八年级A班,九年纪C班),有78.7%的同学有一点厌学情绪,17%的同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只有4.2%的同学无厌学情绪,而这种厌学情绪学生认为会带来的影响是:65%的同学认为会直接导致成绩下降,25%的同学认为会发展到逃学,另外8%的同学认为会产生早恋心理,2%的学生别有看法。

由此可见:厌学已成为我校初中学生学习问题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

厌学情绪在中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兴趣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去班级上课,经常借整理内务或到医务室看病为由故意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课;即使是到班级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意听课,往往是走神、睡觉,甚至是捣乱,严重扰乱课堂纪律,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他们对一切学习活动如练习、作业、考试等漠然置之;如强迫其学习,则会有痛苦、紧张、焦躁的情绪出现或言行出现对抗及无所谓态度。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是顶撞、打骂老师,逃学和离家出走。

初中生的这个年龄阶段为14—16岁,这个时期的学生身心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但看问题不全面、较肤浅,有时想法十分偏激;他们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易冲动失衡;他们渴望独立自主,但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也不强,却善于模仿,易受社会影响,行动上带有盲目性。因此这个时期也是逃学、出走的高峰期。在这个心理面貌不稳定,可塑性大的“危险期”,若出现厌学情绪,则很容易导致他们误入歧途,荒废一生。

二、我校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

在被调查的136位学生中,有12.5%的同学厌学情绪是来自家庭压力;19.9%的学生因和老师不合而产生厌学;由于自身原因而产生的厌学情绪中,有26.47%同学感到读书辛苦,而在社会上游荡非常的快乐,他们所看到的花花世界无奇不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个原因是59.5%的同学认为上课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也能产生厌学情绪。

可以看出,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既受外在的客观因素如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不良的影响,也受中学生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造成我校初中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客观因素。

1、社会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也体现在中学生身上,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和道德取向悄然改变。其中社会上出现的那些不良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中学生,导致他们出现厌学现象。

(1)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各领域中的不正之风及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等,无不对中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于是“金钱至上”“享乐至上”“读书无用论”在学生群体中流传开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上课时讲到“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课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学生问:“我最关心的是:什么方法才能做到偷税、漏税呢?”在我们震惊哑口无言之时,我们不能不陷入深思,社会让学生看到和想到的是金钱的获得以手段为赢家,而非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积累。

(2)目前社会上存在找工作“走后门”,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同样可以有很好的工作,这种现象严重地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长一些有社会背景的学生对学习的无所谓态度,加剧了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2、家庭因素

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是社会人。而家庭是人最早进行社会化的场所。家庭是人生发展的摇篮,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家长是孩子心灵的导师。在我校有12.5%的学生厌学来自家庭压力,其中有9.56%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关,有28.6%学生与家长、同学、老师缺乏沟通而产生厌学情绪。可见不良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家庭成员重名利轻学识观念和行为的错误示范作用,使中学生感到读书无用,读书吃亏,从而对教育价值的判断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产生厌学情绪。

(2)阳光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家庭条件优越,甚至有着雄厚背景的家庭,如福州南凯通讯公司的总经理,长富集团副董事长,霞浦市国税局副局长,霞蒲市渔业公司经理等等,这样的家庭在为孩子提供过于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家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溺爱。有3%同学在心灵深处有这样的看法:反正我的家长有权有势,现在不努力学习以后都会找一份称心的工作,所以他们不勤奋刻苦,不爱思考。另一方面许多家庭为孩子提供了出国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将希望寄托在出国上,将在校的生活仅仅当作是一个过度,因此他们对学习不热情,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

(3)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些家庭环境变得十分恶劣,如父母离异、分居,或父母工作不稳定,或父母兴趣过分广泛而无暇顾及孩子。这在我校严重表现为父母离异,再婚,或父母不在身边,调查显示我校有41.7%的学生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而由他们的其他的亲戚代为监护,短则半年一年,长则十多年,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生感受不到亲人对他们的重视和关爱,一个孩子写道:“我和父母在一起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坐在父母中间看电视”一个甜蜜而疏远的印象。也正因为此,孩子从小行为养成习惯也欠佳,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里混日子,甚至逃学,到外面上网、打游戏。

3、学校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相对于社会而言,有相对的落后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虽然实行了新课改,但是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仍然在“应试教育”。课改和校情结合带来了困惑,如数学组:课本知识简单,但考试难度较深,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在考试后有挫折感,教师无法把握教学难度:语文组,新课标对基础知识教学要求降低,各类试卷内容能涉及教材内容极少,占不到20%,学生对课内知识不感兴趣,而课外知识积累不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势必带来厌学情绪。其中39.7%的同学是由于成绩不好而引起的厌学情绪,九D班阮琳琳在月考后反思中这样写到:“我第一次考不好时不知道怎么办,很难过,很自卑,只想着要好好努力,可是几次下来都没有进步,我再也不想努力了,接下来我也不自卑了,习惯了。”这是一个孩子由自卑转向了麻木!

(2)我校是全封闭,全日制,大周制的私立学校。许多学生在原校已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如上网、游戏,为了纠正孩子习惯,家长抱着希望将孩子寄托于我校,因此我校的学生厌学情绪比例比其他学校高。

(3)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手段不够多样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封闭式的教学有利也有弊,其弊端在于对外界的信息收集不够快速、及时,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教师,这个“传道授业解惑者”未能及时充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些教师未能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仍然按过去的模式,只顾完成授课计划,草草了事,使得学生兴趣索然,味同嚼蜡。成为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主观因素。

从造成信息时代中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主观因素方面来分析,主要是学生个人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缺乏学习的自信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1)缺少理想抱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

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但有些中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迷惘不清,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到学校或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或只是寻找玩伴,把学校当作避难所、游乐场,而非求学的地方。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很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文化知识基础不扎实,缺乏学习的自信心

中学生成人感很强,极要自尊,极要“面子”。可是有些中学生因为文化知识基础不扎实,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学习成绩不理想,就认为学习不能给自己带来喜悦,反而使自己“丢人现眼”,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中学的学习比小学要紧张、繁重,纪律要求也更严格,我校是全寄宿,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饮食起居很不适应,容易感到苦、累,心理上不堪“重负”,只好用弃学回家来解决。

三、消除和预防学生厌学的一些方法

由于造成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消除和预防他们的厌学情绪就必须多方面入手。

(1)事物发展内因是关键,要消除和预防厌学情绪,主要是靠学生自身努力。为避免出现厌学情绪,他们应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将学习目的的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召开故事会,介绍一些名人奋发读书的故事,开主题班会,如:“美好的原望”、“二十年后来相会”,教育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展望社会发展对人生的知识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刻苦学习。

(2)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加强家校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里种种表现,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校联系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宣传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本学部一些班主任采取每周“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3)给学生更多的关爱,让孩子爱老师

在十天的寄宿生活中,老师就是孩子的父母,生活上,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特别是班主任在生活和学习上寻找关爱和教育的契机。制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重拾自信。教师要经常制造一些机会,比如让他们怎样回答一个看似困难其实简单的问题,当众朗读他们的一段短短的文字,一阵热烈的掌声,两句赞扬的话语,几件微不足道的小奖品,就有可能让这些学生走出失望的泥潭,重新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可贵的自信。

(4)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如:改变课堂环境,完成角色的转变; 运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多种手段,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并且多准备几副面孔,学生就会有新鲜感。新鲜感有了,兴趣还会少吗?以赛促练,变逼迫为激励,学习性游戏和游戏性学习,如机智问答,猜谜语等,学生在课堂活跃起来,甚至考起老师,这样效果就明显不同了。

(5)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以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如:开展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调整价值取向,热爱科学知识。

(6)积极加强教师素质,任用有较强工作责任心的教师为班主任,深入扎实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的班风和向上的学风;改善教学设施,保证教学质量;完善学校的后勤工作,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需要,免去后顾之忧,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元氏七中 申孔文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上课时,台下的注意力涣散,嘈杂的声浪吞噬了听课的效果。而教师又往往十分气恼,大喊学生不尊重自己的劳动而常常失去冷静,对那些违反纪律的学生大发雷霆而顿泻愤怒以期改变这种状况。结果,却适得其反。针对这种情况,我用几年的时间进行了观察分析。我发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度时如年,烦闷难熬,便和邻座交头接耳而不能自止这种学生,自知学习糟糕,早已无法补救,于是自暴自弃,听课几乎索然无味,上课成了难以忍受的重负(初一前学期不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解决这种违反课堂纪律的方法,若采用调整座位、单桌孤立、设置异性包围圈、同类共坐后排的手段都是不凑效的;采用唠唠叨叨,婆婆妈妈的泛泛的说教,也只会落得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厌倦反感。根本有效的方法是:以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为端倪,消除学生不会的心理障碍:从造成基础差的原因入手,结合任课教师对学生每一学科每一章节进行仔细考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二、各门功课不错,自控能力差,随意嬉戏说笑或左顾右盼,不能认真听讲。这种学生属于气质上多血质者,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气质分四种类型而多血质类型的人反应灵敏,思维敏捷,但情绪多变,浮躁轻率。作为学生就表现为对知识一学就会,但不求甚解;自知行为善恶,但不求慎重。这就导致了违反课堂纪律的弱点,这类学生,学习成绩不会太差。对这种学生不能妄下“自高自大”的断语,而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而应指出他们出自自身的优缺点,鼓励他们学习上应勤于思索,积极作答;要求他们心理上自我克制,扬长避短;行为上严于律己,慎重从事,严格按课堂常规上课。这样,学生就会逐步克服上课搞小动作的现象。三、不能与老师讲课步调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上。首先,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联系不能融会贯通,听课中经常出现某个部分听不懂的现象,他们又怕这一节听不懂会影响下一节内容的理解,就急于问邻近的同学,以求弄懂,结果越弄越糟糕。其次,作课堂笔记没技巧,老师授课时,什么时候记录,记什么,怎样记都掌握不好。于是舍弃老师讲课,左顾右盼,前后询问。殊不知这样只会在无序的忙乱中违反课堂纪律,而无半分益处。针对这两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不懂的问题暂且搁下,课后再问;落下的课堂笔记亦应在课后补上。四、尖子生的求知欲旺,理解能力快,经常出现“吃不饱”,也是造成违反课堂纪律的一个原因。教师授课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有许多知识,这部分学生早已接受了,但老师还在喋喋不休的讲解,这就很自然的使他们产生烦躁情绪,不免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在面对多数同学的同时,应允许他们在已懂得基础上做些附加的习题或翻阅补充的读物。五、随着青春期的发育,一些学生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总希望引起异性同学的注意,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求。因此,这些学生常常不分场合地在上课时有意做出一些滑稽的言行,以引人发笑,破坏大家的听课情绪。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和风细雨地去耐心教育,既给其面子又挖出其心理的隐秘并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六、教师授课水平不高,也会导致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在授课中,如果教师的讲解逻辑性差,教学组织松散,教态呆板,就会造成学生听之无物的感觉,产生视之厌恶的逆反心理,就会引发学生嗜睡、说话、做小动作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水平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这种现象也就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