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顾”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作者&投稿:产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①<名>事故;变故。

《报刘一丈书》:“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译文:家乡多次遭遇灾祸,不能不触动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

②<名>缘故;原因。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译文:赵王怎么会因为一块玉的原因欺负秦国呢?

③<形>旧;旧的;原来的。

《墨池记》:“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译文:这是原来的痕迹,可以相信吗?

④<副>旧时;从前。

《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译文:房子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去,从房子前面经过。

⑤<名>老朋友;旧交情。

《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

译文:难道你不是我认识的人吗?

⑥<形>衰退;衰老。

《琵琶行》:“暮去春来颜色故。”

译文:年复一年荣耀衰老。

⑦<动>死亡;去世。

《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个儿子。”

译文:目今的祖父早就死了,只留了个儿子。

⑧<副>故意;特意。

《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译文:将军喝醉了,陈广说了很多次要逃跑,使将军生气。

扩展资料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

(1)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例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2)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

再例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我们可以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不以外夷见忽”的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1、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2、事情: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意外或不幸的事变: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4、旧识、旧交: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5、旧的事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有如下意项:
1、名词,事故,变故。如《孟子》:“今也不幸至于大故。”
2、名词,缘故,原因。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形容词,旧的,原来的。如《论语》:“温故而知新。”
4、副词,旧时,从前。如《柳敬亭传》:“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5、名词,老朋友,旧交情。如《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
6、形容词,衰退,衰老。《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7、动词,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一个儿子。”
8、副词,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9、副词,仍然,还是。《孔雀东来飞》:”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10、副词,通“固”,本来。《大铁椎传》:“宋将军故自负。”
11、连词,所以,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关于您的问题,查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如下意项:
1、名词,事故,变故。如《孟子》:“今也不幸至于大故。”
2、名词,缘故,原因。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形容词,旧的,原来的。如《论语》:“温故而知新。”
4、副词,旧时,从前。如《柳敬亭传》:“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5、名词,老朋友,旧交情。如《垓下之战》:“若非故人乎?”
6、形容词,衰退,衰老。《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7、动词,死亡,去世。《红楼梦》:“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一个儿子。”
8、副词,故意,特意。《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9、副词,仍然,还是。《孔雀东来飞》:”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10、副词,通“固”,本来。《大铁椎传》:“宋将军故自负。”
11、连词,所以,因此。《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事情;事故:细~。变~。

2.缘故;原因:无~缺勤。不知何~。

3.故意;有意:~作镇静。明知~犯。

4.所以;因此:因大雨,~未如期起程。

5.姓。

6.原来的;从前的;旧的:~址。~乡。依然~我。

7.朋友;友情:亲~。沾亲带~。

8.(人)死亡:病~。染病身~。父母早~。

故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因此;旧的;故去;


回头;回头看。
a《肴之战》:“不~而唾”
释义:连头也不回吐了一口唾沫
b《荆轲刺秦王》:“荆轲~笑武阳。”
释义: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了笑
回还;返回。
《屈原列传》:“使于齐,~反,谏怀王曰。”
释义:出使到了齐国,回来后,对怀王进谏。
看望;拜访。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茅庐来拜访我。
只是;不过。
《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
释义: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恨入骨髓,只是不知出什么计谋才好。
但;却;反而。
a《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
释义:只不过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发兵攻打赵国的。
b《为学》:“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释义:人们立定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那个穷和尚吗?
视;看。
《行路难》:“拔剑四~心茫然。”
释义:我离开坐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顾念;关心。
《诗经 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
释义: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
“顾”字在文中的实例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

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答: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讲说;说明;言论;说法;主张;劝说;说服;喜欢;高兴。 引证解释: 一:读音:shuō 1、陈说;讲说。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讲说了这番经历。 2、说明;解说。 《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译文:众人无法挨家挨户说...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答:176. 自:1、自己(并自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77. 足:1、脚(蛇固无足) 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 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178. 卒:1、士兵(卒买鱼烹食) ...

说在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答: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讲说;说明;言论;说法;主张;劝说;说服;喜欢;高兴。 引证解释: 一:读音:shuō 1、陈说;讲说。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讲说了这番经历。 2、说明;解说。 《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译文:众人无法挨家挨户说...

及在文言文有什么意思
答:1.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你好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动】 1、会意。甲骨文...

正在古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答:2. 又如:正称下情(正合心意;正中下怀);正没理处(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正未有艾(正无穷期);正如你所说的;大小正合适;正要(刚要;正预备)3. 表示动作、状态的进行,持续,正在 [in process of;in course of]中儿正织鸡笼。——宋· 苏轼《浣溪沙》见王夫人正和 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

“有”这个次在文言文中有那些意思??
答:有1 〔yǒu 〕1.拥有;保有。与“无”相对。2.取得;占有。3.具有;怀有。4.表示存在。5.引申为活着。6.用作应答之词。多用于卑者对尊者、下级对上级。7.等候,等待。为尊者对卑者进见时的用语。8.谓呈现、产生或发生某种情状。9.多;丰收;富足。10.指男女相爱或有私情。11.连用,表示...

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答:中读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1、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2、通“得”义...

是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答:是 shì (1) ㄕˋ (2)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3) 表示存在:满身~汗。 (4)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 (5)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 (6)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 (...

在文言文里字的意思是什么
答:1. 及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1、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2、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3、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4、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5、比得上,能与……相比。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有道理,有规律,有所作为,有什么。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基本字义:有 1、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