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会计人员归谁领导和管理?求一篇1500的文章 求一篇1500字的财务管理心得

作者&投稿:老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主要观点分析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一直是我国会计改革争议较大的一个理论与实践问题,其实质是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也即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归谁管理、会计人员直接对谁负责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会计人员隶属关系的认识存在以下几种:

1.会计人员独立论

会计人员独立论指会计人员独立于委托者和受托方等相关利益主体。该观点认为,由于各个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往往存在利害冲突,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与中立,会计人员不能归属于多元利益主体,比如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以及劳动者等任何一方。会计人员受会计法律、法规约束,以“第三者”身份出现,由政府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比如会计民间社团等)对其进行管理。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井尻雄士。井尻雄士显然是从“经营责任学说”角度阐述这一问题,并以委托人与经营者两方面利益主体为例进行假设。他强调:会计人员与资源委托者和受托方之间的双重关系,将会计人员看成是处于委托者和受托方之间的中介角色,即会计人员从客观的立场上参与到委托和受托责任关系之中,反映受托经营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会计人员行为不受资源委托者和受托方影响,只受会计准则约束。按照这一观点,其代理关系可以表述为: 会计人员独立论的实质是把会计人员看作信息需求者的共同代理人。然而,该观念强调的“独立”存在理论上的弱点。具体表现为:

(1)会计人员的地位不能超脱出来。按照委托代理理论,会计人员属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第三层次,如果将其独立出来,会导致出资者、经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三个代理层次的严重错位,不符合委托代理理论要求。

(2)会计人员难以实现居中要求。按照“独立论”,会计人员既不代表任何一方从事会计事务,又要兼顾各自利益考虑受托责任的解除,这对会计人员无疑是二难选择,因为真正的中立并不存在。企业会计政策的选用、生产经营活动不同控制方法的选择等都会对各方利益带来不同的影响。这种状况必然影响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甚至难以开展工作。

(3)“独立论”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即使在西方,会计准则也是既受委托者承认,又是受托者普遍愿意接受的“公认”准则,也即会计准则本身是在深受委托者和受托方影响的前提下产生的,是委托受托关系矛盾运动达到均衡状态的产物。由此看来,说会计人员只遵循会计准则,其实也是同时在考虑委托者和受托方的双重利益,站在双方的共同立场上行事,而绝非第三者。

在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没有经过一个“公认”阶段,一项会计政策的出台不一定让委托者和受托方都能够满意和接受。会计如若以第三者立场出现,不管如何客观和公正,也会因会计准则的非公认化而可能出现有失偏颇的现象。也即公正的立场和愿望反而可能会导致非公平的事实,这将更加难以解除会计自身的受托责任,导致会计工作的混乱。由此可见,在我国提倡会计的这样一种“立论”比在西方更有害。

我们认为,主张或反对会计成为现代企业代理关系中“第三者”的观点,在于忽视了会计存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区分的事实,从而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赞同“第三者”的观点往往是从财务会计角度而论,而反对成为“第三者”的看法是从管理会计而论,因此,双方的不完善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2.投资者主体权益论

投资者主体权益论又称为委托人主体权益论。该观点认为,会计人员应当从投资者(包括权益资本投资者和债务资本投资者)或委托人的利益出发,服务于投资者需要,向投资者报告经营者的“财产经营责任”。

该观点主张,会计应独立于经营者,代表国家(所有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进行实时控制,以便对经营者进行强有力的约束,防止其道德风险等行为的发生。

3.企业主体权益论

企业主体权益论又称为经营者主体权益论。该观点认为,会计应当完全站在企业及其经营者立场上,从法人财产权主体——企业角度处理会计事务,实行彻底的企业化。会计人员由所在单位管理,不代表国家对单位进行会计监督。对单位监督应由国家及社会监督承担。其标志是不直接干预会计人员的任免与管理,由国家财政部门采用间接方式进行政策性管理,比如国家做出会计人员必须持有“会计证”上岗的要求等。近年来流行的“会计回归企业论”即属于此类。

让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回归企业,由经营者自行聘任和管理的理由在于:第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经营逐渐独立,如果选择国家委派。会计独立模式,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控制则依然没有脱离宏观直接控制的范畴。选择由国家对会计人员直接管理,单位聘用模式仍然不能解决会计人员双重人格的矛盾。第二,会计回归企业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无疑要拥有一个独立的会计管理部门。会计从来不能独立于生产经营之外,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第三,从实践方面看,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国有企业管理不善。而会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中心地位,加强企业管理必然要做到强化会计管理。第四,能促进会计科学发展。会计科学来之于会计实践又应用于会计实践,会计不能回归企业就会成为一个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上的空中楼阁,会计科学就没有发展的土壤。同样,如果会计不能为决策者提供信息,会计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回归论”侧重于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为此,主张会计隶属于企业经营者。该观点实质上也是忽视了会计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这一事实,管理会计属于企业经营者管理毫无疑义,而财务会计则不能由经营者管理。对此,我们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可以找出充足的依据。从实践方面看,由于将财务会计也归由企业管理,结果大量出现了“厂长成本”、“书记利润”、“包装上市”等现象。这样一来,回归论所特别主张的理由,比如推行会计委派制会割断企业与会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会计失去实践主体、会把会计推向企业对立面,使会计人员处于孤立境地,失去与其它职能部门配合等就自然没有存在的依据。当然,对于私营企业以及三资企业使用的所有会计人员由企业自主管理则应当与国有企业区别而论。

4.国家主体权益论

国家主体权益论认为,会计应当从企业完全独立出来,变成国家派驻企业的专业管理干部,代表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直接的监督。这是改革中诞生的“国家委派制”观点。

这一观点依据的是新《会计法》第七条的规定,即应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认为会计管理工作隶属于财政部门才能保证政令畅通,才能使会计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使会计职能在企业得到充分的发挥。较具代表性的主张是在财政部门设立会计局。或者在上级主管部门设立会计站等对会计人员进行委派。

国家主体权益论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忽视了会计职能由会计主体假设所决定这一前提。会计主要是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二是由政府财政部门(以国家社会管理者身份,笔者注)直接管理企业会计工作,不符合“政企分开”要求。财政对会计人员管理只能是间接管理和适度管理。三是由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往往导致会计侧重于维护国家财政利益,而企业会计在守法的前提下更需要关心、维护所有者利益。

5.国家和企业双重主体权益论

国家和企业双重主体权益论指会计人员在业务上接受会计管理部门指导,行政上受单位负责人指挥。会计人员既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又是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人员,既维护国家利益,又维护企业利益。

这是长期以来主流的会计人员管理观点,我国原《会计法》对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即为如此。原《会计法》曾经规定:会计主管人员由企业任免,但必须在任免前报经主管单位(有的地方规定还要由主管单位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企业对会计人员没有完全的管理权。其标志是会计人员人事、工资关系在企业,由企业直接管理但主管或财政部门有干预权,会计既具有企业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家身份。

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规定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会计人员作为国家管理者实际上只是一种虚拟的身份,有责无权,有义务无利益。事实常常是会计人员受制于用人单位管理,让其公正无私地履行会计职能,缺乏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从计划经济时代起企业会计人员就被授予了“会计监督”责职,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通过人事任免制度也在原《会计法》中作了安排,会计(指主要会计人员,笔者注)由上级管理部门任命但却直接受单位负责人领导,立法者意图非常明确。然而从企业不断紊乱的会计秩序看,会计监督的意图远未得到体现。

会计人员的身份如何安排应当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来决定,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可能较为有效,而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双重身份”安排就尤为值得怀疑。

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创新几点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焦点确实在于会计独立。只有保证会计人员地位的独立,才能保证会计人员能够独立地开展工作。

会计人员委派制的出台和试行就是针对会计人员对服务单位经济活动约束的弱化这一缺陷,通过改变会计人员隶属关系使其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来保证其职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实现对用人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

然而,会计人员地位如何独立?会计人员又对谁独立?会计人员双重或多重身份的安排显然有悖于会计人员独立的要求,肯定算不上是理想的策略。因为,它要么会导致会计人员无所适从,要么就会偏向一方;国家主体权益论具有违背近乎成为公理的“政企不分”这一弊端;会计人员“独立论”则又过于抽象,令人难以企及;那么剩下的主要观点就在于企业主体权益论与投资者主体权益论了。由企业作为主体究竟怎样?在目前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会计人员形式上虽然是国家与企业双重主体,事实上却是一个企业主体!企业主体权益论给我们带来的后患实在不堪设想,企业主体权益论必须告别!因此,较为可取的只能是投资者主体了。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创新思路究竟如何确定?笔者认为,只有把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和现实选择置于特定的会计环境中加以研究,才能准确地衡量其是否先进与有效。因此,在微观的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上,不应盲目追求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而应根据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现有发展规模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模式。

1.探讨会计人员隶属关系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1)明确会计服务对象。即会计主要为谁服务问题。会计在实现其职能过程中应落实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要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然而,会计首先是为适应会计主体需要而产生,会计要为经营者服务。要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其预测、决策、核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等职能。

(2)要考虑两权分离情况。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会计一方面要为经营者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为投资者服务,投资者需要获得经营者的经营信息。

(3)政府也要知道企业信息。企业会计要承担为财政部门服务的任务,同时还要承担依法纳税等责任。

2.创新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几点构想

(1)将企业会计细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必须、也必然要分离开来。管理会计代表单位利益,应当回归企业。管理会计通过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改制等活动为单位决策部门提供有用的信息,并直接参与该单位的经营管理,它属于内部会计,其人员属于单位管理人员,其职能是履行管理职能,其信息属于商业秘密。财务会计代表外部利益,应由外部管理。财务会计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依据,通过对单位资金运动的客观反应,为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及政府有关部门等提供会计信息,也为管理会计提供直接的资料来源,财务会计属于外部会计,其人员只能由外部委派,以保证会计信息按照客观公正的要求生成出来。

(2)财务会计由外部投资者管理。我们已经得出财务会计应由外部管理的结论,问题是应由外部的政府部门管理,还是由会计民间社团管理,抑或是由投资者管理。我们认为,由会计民间社团管理可以看作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会计民间社团自身存在一个亟待加强建设的问题,还不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以及进行有效管理的外部环境。而由政府部门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出面则有悖于政企分开宗旨。因此,由政府以所有者的身份出面比较恰当。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的权利,其中,包括选择经营者的权利。财务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具有独到的地位,保障出资者享有选择会计人员的权利是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人事管理的内在要求。从国际方面看,一些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尽管会计人员主要由经理人员任命,但出资者仍然有权对会计人员的任免做出必要的干预。

(3)将财务会计区分为主要会计人员与一般会计人员。考虑成本收益原则,所有者并不一定要对用人单位所有的会计人员都进行委派,而是应注意分清情况,抓住重点。因此,有必要将财务会计人员做出区别,即将其分为主要会计人员与一般会计人员。所有者应对主要会计人员,比如总会计师、会计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等进行委派。因为一般会计人员在主要会计人员安排下开展工作,他们并不直接承担整体控制之责职,也不具有扰乱会计秩序之条件。因此,一般会计人员仍然可以由经营者任免。

此外,在企业财务与会计逐渐分离的情况下,财务人员同样也有一个地位独立的问题。财务人员在企业的地位与会计人员同样重要。广义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成份中包含着大量失真的财务信息。因此,有必要对财务人员委派问题做出讨论。

在上述会计人员独立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径直做出这样的结论,即财务人员,比如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等也应由所有者进行委派,以保证所有者的利益在企业得到体现。

单位会计人员归谁领导和管理~

那要看是什么性质的会计了,普通会计应该是受财务总监领导,如果财务规模小,那可能仅有财务室或者会计室,通常是在行政系统里受行政总管领导。有些会计是随项目走的,归项目总监管理,有些会计专门处理销售,采购或者人资,在一些企业架构里被纳入到对应部门里管理。当然,有些小企业一共就一个会计,那不用说,直接受老板管理。

高级财务管理》是我们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由XXX老师主编,课程中心内容主要是企业集团相关的财务管理策略与政策以及如何规范集团财务决策与控制而进行的全面系统研究。其具体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集团最大的优势与成败因素

企业集团最大的优势体现为资源的聚集整合性与管理的协同性以及由此复合而生成的集团整体的竞争优势。作为管理总部的母公司必须能够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并通过集团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等的制定,为集团整体及其各阶层成员企业的协调有序运行确立行为的规范与准则;任何一个企业,若想加入集团,取得成员资格,必须首先以承认集团的组织章程、发展战略、管理政策、管理制度,服从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接受管理总部的统一领导为前提,否则就不能被接纳为成员企业。

企业集团的成败因素在于能否确立起两条交互融合的生命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线与高效率的管理控制线。两条管理控制线依存互动,构成了企业集团生命力的保障与成功的基础。

二、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集团母公司或管理总部要想对子公司等成员企业进行有效的治理,确保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的贯彻实施,必须能够对子公司等成员企业保持有效的控制权为前提。在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制的企业集团里,控制权研究的实质是产权结构或股权结构。在有关股权配置方面,母公司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充分发挥资本杠杆效应与确保对子公司的有效控制。彼此间存在着一个“度”的把握。同时,母公司欲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的控制,一个基本前提是,母公司必须是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包括绝对第一大股东与相对第一大股东两种不同的情形。而不同情形的第一大股东身份,控制权的稳定性、遭受的权力制衡程度以及资本杠杆效应也就各不相同。

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管理当局或集团总部为界定各方面财务管理的责权利关系,规范理财行为所确立的基本制度,简称财务体制,包括财务组织制度、财务决策制度、财务控制制度三个主要方面。

三、企业集团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的目标定位必须依托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结构规划;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财务战略实施策略也不相同。1、初创期财务战略定位:在集团初创阶段财务实力相对较为脆弱,为了更好地聚合资源并发挥财务整合优势,应保持稳健原则。初创期财务战略管理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稳健与一体化。2、发展期财务战略定位:应当采取稳固发展型的财务战略。3、成熟期财务战略定位:由于市场份额较大地位相对稳定,经营风险相对较低,应当采取激进的筹资、扎实的成本控制、高股利、现金性分配战略。4、调整期财务战略定位:采取财务资源集中、高负债率筹资、高支付率分配战略

四、企业集团预算控制和投资政策

预算控制不仅以市场预测为基础,而且更进一步针对预测的结果及其可能的风险事先制定相宜的应对措施,从而使预算本身便具有了一种主动的反风险的机制特征。透过预算控制的循环过程,企业集团将日益发现诸多裨益的取得已不单纯地源于预算编制本身,而更主要地来自预算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以及因此不得不在强化沟通与协调过程寻得的答案。

投资政策是管理总部基于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目标规划,而对集团整体及各成员企业的投资及其管理行为所确立的基本规范与判断取向标准,是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投资领域、投资方式、质量标准、财务标准等基本内容。

五、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政策

在技术革命不断进步、竞争风险日趋激烈的当今经济社会,一个企业集团能否拥有先进的、高科技含量的固定资产,直接就意味着是否占据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企业集团还必须明确的是,即使是当前市场上最先进的设备,一旦投资形成,便意味着该设备的技术性能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停滞于当前水平上,在技术革命不断进步的冲击下,其原有的技术领先优势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衰减,甚至沦为劣势地位。为此,要求企业集团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可创新观念,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更新技术性能,以持续技术领先优势推动强劲的市场竞争优势。因而,关注技术进步,鼓励并融通财力支持成员企业加速机器设备等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是企业集团制定内部折旧政策必须考虑的一个首要因素。

六、企业集团无形资产投资政策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标、品牌、技术专利、专营特许权、商誉等。作为一种特殊资本,无形资产主要地表现在观念形态上——存在的非"实体"性。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是企业进军市场的旗帜,和竞争制胜的"王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哪个企业或企业集团拥有了驰名商标、品牌,也就意味着居于了竞争的优势,对市场空间的扩大和占有率的提高发挥着巨大的功效。

当今的国际社会业已进入了一个知识与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能否在培育、创造和创新的过程中,切实有效地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成为企业集团及其竞争对手保持并扩大竞争优势的关键。

七、企业集团融资政策与管理策略

融资政策是管理总部基于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的总体规划,并确保投资政策及其目标的贯彻与实现,而确定的集团融资活动的基本规范与取向标准,是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足投资需要,是企业集团融资管理的指导原则。要求总部在融资政策的制定上,必须以推动投资政策的贯彻实施为着眼点。应当在集团战略发展结构的总体框架下,根据与集团核心能力、主导产业或业务相关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质量标准与财务标准的基本规范,通过计划的形式,对集团整体及子公司等的融资规模、配置结构、融资方式以及时间进度等事先做出统筹规划与协调安排,从而在政策上保障融资与投资的协调匹配

依据融资政策以及目标资本结构规划,管理总部必须将未来计划期内融资的总规模、来源性质、期限结构、时间进度等通过预算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对必需的融资成本、风险以及质量特征实现加以规范,然后通过预算的细化,对融资活动进行具体的落实并控制实施。

八、企业集团纳税计划与股利政策

纳税是企业取得并保持法人资格与权利地位的先决条件。纳税计划不能以利用法律的纰漏为着眼点,更不能以偷逃税款为手段,而应当从法律意识出发,将税收的杠杆导向功能引入企业集团的管理理念与经营机制,实现集团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筹资与投资活动的合理规划以及收益、成本、风险的最佳匹配。

股利政策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在遵循股东财富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税后利润在股利派发与企业留存彼此间的分割关系问题。在有关股利政策是否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认识上,分为股利无关理论与相关理论两种。现金股利是企业以现金方式支付的股利。在现金股利的决策上,除了需要考虑上述一般因素的影响外,还必须密切结合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状况来进行。股票股利是企业将股利折成股票而向股东进行分配的形式。股票股利一般是经由无偿赠送红股,即留存收益转赠资本的途径实现的。严格地讲,那种通过资本公积金转赠资本而赠与股东的股票不属于股利分配的范畴。

母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不能只是单纯地站在母公司自身及其股东的立场,还必须同时兼顾子公司等成员企业的利益期望,必须协调处理好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等相互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不仅如此,作为集团的管理总部,母公司还必须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即管理战略角度,对集团整体的股利政策进行统一规划,以规范各成员企业的收益分配行为能够建立在有利于整体战略目标不断推进的框架结构范畴之内。

通过对《高级财务管理》的学习,使我着重掌握到如何运用会计政策与财务管理策略把财务管理与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明白了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模式——构成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的划分,以及采取什么手段实现相互间的制衡。

然而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模式是企业财富创造的基础和保障;财务管理则是在既定的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者为实现财务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它们两者间的联结点在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层次。

企业集团的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在集团的财务战略管理上完成的是批准和监控功能,总经理等高层执行人员则是注重于财务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各个层次完全融入到整个财务战略管理的全过程。

那么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在战略层次上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企业集团治理主体的形成及选择对财务战略导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②企业集团治理主体的安排将影响财务战略主体的动力;③财务战略从其与环境的关系上可以分为外向交易型财务战略和内向管理型财务战略,财务战略主体通过不断的外向交易型财务战略选择和实施,可以达到局部调整财务治理结构的目的,而外向交易型财务战略的开展又依赖于企业可利用的财务市场治理机制,内向管理型财务战略则是基础和保障;④在组织结构上,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层,总经理等高级执行人员则是决策层和下层人员的联系纽带;⑤企业集团治理和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在企业层次上,企业集团治理作为基本构架规定了财务管理的导向和原则。但在具体的操作层次上,财务管理的微观活动在日积月累的作用下,会对企业集团治理起到调整的作用。正如钱德勒所说:当管理上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

我们应该知道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相关利益主体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而且这种经济关系都是通过契约纽带连接起来的,要使契约有效,当出现财务契约预期的情况时要明确谁有决策权,这就是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对权力配置所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所有权同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权力配置。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是在既定所有权前提下安排的,所有权形式不同,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中的权力配置也不相同。如在股权集中情况下,企业集团治理结构中的所有权决定控制权或者说所有权同控制权结合较紧,而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所有权同控制权相分离。

二是企业内部剩余控制权的配置。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对股东、董事和经理人员之间配置剩余控制权,股东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和经理分享剩余控制权。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问题,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核心就是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责、利界区,形成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确保财务制度的有效运行。

如果企业只拥有权益资本,则经理人员承担破产风险的机会比较小,企业即使经营业绩差些,也不会有财务违约情况,从而形成不了对企业经理人员的压力。但是,若在企业资本结构中融入了债务资金,一方面可约束经理人员将现金用于盈利能力较差的投资或低效率的扩张行为,另一方面,偿债的压力致使经理人员为了避免清算失去权力而设法提高资本收益率。正是由于债务资金的这些作用,所以债权人的权益保护倍受关注,尽管各国的债权人保护制度不同,但对企业注资份额较大的债权人来说,都会采取积极的干预策略,来制约经理的行为。

作为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实现的前提:界定清晰的财务主体,建立激励约束相容机制;由于公司内部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与偷懒行为,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在财务方面主要表现有:利用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财务决策,加大股东的投资风险;运用股东对经理人员日常财务经营决策不得干涉的要求,经理人员通过增加其在职消费或与其他人进行合谋行为谋取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或者因玩忽职守作出错误的财务决策,以损害公司的利益。这些行为,将会制约分层财务决策机制的顺利实施,为此,必要通过在公司内部建立激励约束相容机制,协调各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由此可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构成了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它们之间各司其职,互相制衡。其中,财务战略决策权掌握在股东会和董事会,日常财务决策权和财务执行权掌握在经理人员手中,而财务监督权在公司内部则是分散配置的。

所以建立健全的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公司财务决策效率,完善公司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加速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设。它对于我国企业财务制度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财产所有者缺位、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分,就是因为没有构筑合理的产权结构;企业财务经理人员出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对财务经理人员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包括报酬激励约束、控制权激励与约束、声誉激励与约束、市场激励与约束等主要机制;而企业内部财务决策失效甚至失误,就是因为没有建立相应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包括财务战略决策与财务战术决策机制,集权型、分权型、集权分权结合型等权力配置模式。

因此企业财务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建立高效、富有活力、激励约束相容的企业集团治理结构。

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在企业日常的会计工作中,对具体经济业务只掌握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对《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理论结合实际,分析运用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才能把财务工作做得更好。

财会负责人和会计主管的区别是什么?
答:‍ (2)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是指在一个单位内部具体负责会计工作的中层领导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负有组织、管理包括会计基础工作在内的所有会计工作职责。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和会计机构负责人...

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与权限有哪些?
答:并应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报告。②会计人员有权参与本单位编制计划、制定定额、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参加有关生产、经营管理会议和业务会议;有权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建议。③会计人员有权监督、检查本...

财务主管和会计,出纳有什么样的岗位职责区别?
答:会计主管的主要职责是: 1.遵守国家法规,制定企业财务制度。具体领导本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对各项财务会计工作要定期研究、布置、检查、总结。要积极宣传、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要把专业核算与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进财务...

单位内部财务会计制度
答:(三)主持制定公司的年度预算方案和重大投资方案。(四) 保护和管理公司资产,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五)具有在重要合同与协议的签字权。(六)领导公司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七...

急:主管会计负责人和单位负责人有什么区别?记账人员和出纳人员有什么区...
答:现金和有价证券放在出纳的保险柜中保管;银行存款,由出纳办理收支结算手续。既要进行出纳账务处理,又要进行现金、有价证券等实物的管理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在这一点上和其他财会工作有着显著的区别。除了出纳,其他财会人员...

会计机构负责人与总会机师有什么区别,它们两个具体分别是做什么的?
答:如果一个单位没有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往往是公司负责财务工作的领导,可以是副总,也可以是总会计师。如果单位有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可以是财务部门领导(部长、处长)。从责任讲,会计机构负责人和总会计师没有什么...

什么是会计机构负责人?什么是会计主管
答:这可以以一个单位是否设置会计机构来判断 会计机构负责人是指设置会计机构的单位任命的全面负责该机构工作的人员。 会计主管人员是指不设置会计机构,只在其他机构中设置专职会计人员的单位行使会计机构负责人职权的人员。 即,...

会计人员参与管理的要求
答:“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而不是代替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钻研业务会计人员需要努力钻研相关业务,提高专业素养。全面熟悉业务流程会计人员需要全面...

会计机构负责人与会计主管人员有什么区别?还是同一个人?
答:这可以以一个单位是否设置会计机构来判断: 会计机构负责人是指设置会计机构的单位任命的全面负责该机构工作的人员。 会计主管人员是指不设置会计机构,只在其他机构中设置专职会计人员的单位行使会计机构负责人职权的人员。即,...

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工作内容
答:会计人员工作计划【一】 20xx年,规划财务工作要按照“保障为主题、管理为主线,服务为抓手”这一总体工作思路的要求,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突出重点谋大局,加强配合求发展,围绕中心争资金,科学理财出效益。继续围绕“三保一增”,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