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远方的小朋友写一封信: 分为三段。 第一段:介绍自己 第二段:开展手拉手活动(就是把我们学校有的 给远方的小朋友写一封信急!

作者&投稿:歧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亲爱的朋友:
你好!
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是,我愿意将一颗真诚的、渴望友情的心献给你——远方的朋友。我叫xx,是一个活泼的、非常愿意和别人成为朋友的小女孩儿。我有一头黑亮的长发,一双大眼睛,一张让我笑起来更加可爱的小嘴。也许你是一个小女孩,也许你是一个小男孩,我都愿意和你做朋友,真诚手拉手,架起一座友谊的长桥。
我的家乡是景色秀丽的xx。虽然她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丰富的土特产,没有名扬中外的历史古迹,但她充满生机和活力,家乡都人都说她美。这里风景宜人,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桂香十里,冬天粉装玉砌。
我现在在实验小学五年级(1)班读书。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的学校。远方的朋友,如果你愿意和我成为朋友,就请你回信,让我们在信中交流学习收获和生活所得,畅谈快乐的人生,美好的理想!

你学习进步,天天好心情!

未来的朋友:xx

2015年3月11日

给未见面的手拉手同学:

  你好!

  我是张子萱,我的性格大方、开朗。我特别同情你们,你们那边生活贫困,没有钱买书。而我们呢?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一个条件富裕的幸福家庭。我们现在都是自家的“小公主”、“小皇帝”,整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情都让家长来帮忙。

  虽然你们那里生活贫困,但是你们对读书渴望,对知识求知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学校组织了爱心捐书的活动,就是把我们以前读过的书捐赠给你们读。听老师说,你们那边都没有什么课外书,你们一拿到书就会如饥如渴地读起来,哪怕把书翻烂。再看看我们,家里有一书架书,我们读书就是囫囵吞枣,不求其解。我们还不珍惜文具,铅笔、橡皮教室的地上随处可见,不喜欢的就会丢在一边。

  现在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你们家有几口人?生活好不好?爸爸妈妈身体好吗?你们的爱好是什么?平常最喜欢干什么?希望我们以后多多联系,我会经常把那些好看的书捐赠给你们,让我们共同感受阅读的乐趣。

  祝你:

  学习进步,

  天天开心。

  你的好朋友张子萱

  5月11日

亲爱的某人:你们好我,是陇南市甘肃省成县人和性格开朗爱跳舞,爱弹琴秘希望大家喜欢我,我叫冯嘉欣,

从前有一个小女孩非常希望快点到圣诞节,圣诞节到了.她就在圣诞树下等圣诞老人出现.第二天早上,他的家人发现那小女孩死在了自家的圣诞树下,他的身旁有一份礼物,上面写着我是圣诞老人he he.后来他们拿到了验尸报告,上面写着她的五脏六腑全部不见了,身体里空空的.第二天,她们全家都疯了,唯有她姐姐没疯,因为她在一天前已经被车撞得血肉模糊.四年后,又有一个小男孩死了,死法跟小女孩一摸一样,可他的五脏六腑却被装在了身旁的一个瓶子里,上面写者”我是圣诞老人he he”,你如果不想跟他们一样在圣诞节死去的话.必须把这个故事告诉复制到别的论坛. 1-3 个可解除咒语 4-13个你可以永远幸福 越多越好

给远方的小朋友写一封信。 要求:介绍自己、家乡、学校、交流学习经验、互相帮助、发出邀请、开展活动。~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亲爱的XXX:
你好!你一定感到莫名其妙,为什么会突如其来地收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呢?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班的同学在报纸上看到你们西部那边生活和学习条件十分艰苦,所以我们决定举办一次“手拉手”的活动,与你们交流、建立联系,帮助你们一起度过生活、学习上的难关的设想。
说到这里,你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我的一些情况吧?我叫陈衡茵,现住广东省的一座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汕头。我爱我的学校——长厦小学。那是一个风景优美的读书宝地。有篮球场、田径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歌咏室、多功能厅、图书馆……真可以称得上是应有尽有。我们班更是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大集体。
要是我们可以结成好朋友,那该多好啊!我想书信帮了我们大忙,往后只要我们的笔尖稍稍一动,就可以取得联系。虽然我们被万水千山所阻隔,可书信是没有界限的。两个远隔千里的人是完全有可能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的。
在此,我想为我们的“手拉手”活动提一些建议。第一步,让我们相互写信,说说自己的基本情况和爱好;第二步,探讨、交流我们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让对方帮助自己解决;第三步,把我们最近一段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寄给对方;第四步,我们班准备捐出一些有益的课外书,以解决你们课外读物缺少的问题。
今天我很高兴能与你们写信。我们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同龄人,都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让我们一起手拉手,心连心,在灿烂明媚的阳光下,快快乐乐地茁壮成长吧!


学业进步
你们的朋友:xxx



我名叫车芳,哈尼族人。我今年已上四年级了。我一个星期还要从家里背下来五斤米到黄茅岭去,一个星期来回两次。一开始我还不习惯。因为路很远,可是慢慢地我就习惯了。你知道我家离黄茅岭有多远吗。我从家里到黄茅岭要四个小时,因为是靠走路来。要从我家到黄茅岭是要穿过三座山还要从那座山下去后的不到几十里就到了。 以前我还没有读四年级时,放学就要喂猪、鸡,还要洗碗、煮饭




“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西双版纳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红河自治州个旧市,是闻名我国的“锡都”。



哈尼族基本上是农作经济,各地哈尼族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哀牢山、无量山地区以水稻为主,兼种旱稻,澜沧江流域以旱稻为主、兼种水稻,前者经济较发达,后者经济较落后。



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为了不误农时,自古以来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积,人们友好协商,拟定每块田应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经田地的先后顺序,在水沟与田块的入水口处设一横木,并在横木上将那块田应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让水自行流进田里。



哈尼族家家户户还习惯在梯田里养鱼。阳春三月栽过稻秧后,人们投入鱼苗,任其自然生长。深秋时节,在收割稻谷的同时,一箩箩鲜鱼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水牛是耕种梯田的得力助手,所以哈尼族的敬牛习俗经久不衰。母牛生下牛犊,全家即上山觅割嫩草喂它,有的还加喂肥肉和红糖水;如遇冷天,不惜用旧衣服、棉絮为之包裹御寒。牛犊生下的第三天清晨,主人家将蒸好的一大甑子糯米饭放在牛厩前,按家中人口和水牛母子数字,捏制如碗大的若干饭团,给牛各喂一团后,家人分取一团就地食用。此俗意味着人、牛地位平等。



哈尼族所居之处皆有梯田。但最能代表其耕作水准的是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梯田。从村寨边至山脚河谷的整个下半山,都是层层梯田,哈尼人民依着山势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使开挖的梯田每层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却错落有致,互相沟通,它们一层层、一条条,一磴磴、一块块,大者10来亩,小者如桌面,少则数十级,多则上千级,秋后稻收,清水入田的时节,在朝晖夕照下闪动着魔镜般的光彩,搅起了无数惊心动魄的亮块。这是哈尼族人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持久不懈,乃至千年的不停劳作,使群山改变了模样,打磨成了举世无双,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地艺术品,它蕴涵着哈尼族的全部历史和希望。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思茅地区一带自古盛产茶叶,树龄在1700余年的野生古茶树,就生长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经茶学界研究,这里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家乡。茶学界认为,百濮是最早栽培茶树的民族,哈尼族向百濮学习种茶育茶,并把这一技术发展到很高层次,创造出以“普洱茶”为代表的哈尼茶文化。



哈尼族人民热爱生活,妇女服饰绚丽多彩,斑斓夺目,衣料以黑色、蓝色为主,个个妇女都会刺绣挑花,衣襟、袖口、裤边都要用各色彩线绣上种种图案,飞针走线,技艺精湛,色调对比强烈,并用银链、银币、银泡作为胸饰和腰饰,头上戴的是用红、黄、蓝、白各色毛线扎就的花冠,缀以各种式样的银质头饰和彩珠,喜庆节日穿在身上,满身华丽,美不胜收,形成一道特有的民族风景线。男人的衣服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而且大多数已经汉化。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红河县部分地区叶车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叶车女子向以多衣为荣,因为它表示家庭富裕又显得好看。上衣分外衣、衬衣、内衣三种,通常在内衣下摆处加数道青蓝色假边,显得鳞次栉比,令人目眩。不过,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们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这种古朴奇特的装束来源于它的历史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叶车人由昆明附近南迁时,被强族围困,为求生存,他们将男子用锅灰抹黑面部,女子则改穿短衣裤,分多路出击,突围终于成功,最后迁入今滇南各地定居。为了纪念这次突围,叶车妇女便将那时的穿着沿袭下来了。



哈尼人住的蘑菇房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哈尼族没有传统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扎勒特”(十月年,即新年)和“矻扎扎”(五月节)。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乐器有俄比、扎比、三弦、四弦、把乌、响篾、稻杆、叶号、竹脚铃、牛皮鼓、铓锣等。把乌为哈尼族独有乐器,极有名,金竹制成,状如笛子。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浑厚,意韵悠远缠绵。近年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白鹇舞
这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白鹇舞恬静优美。在稳重的鼓声伴奏下,在均匀颤动的韵律中,表现白鹇在林中窥看、漫步寻食、溪边饮水、嬉戏玩翅、亮翅飞翔等内容。舞蹈语汇丰富、动作优美,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有一定的技巧性,是哈尼族舞蹈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
由于气候等自然的关系,元阳县等哈尼族地区,白鹇鸟较多,它们会成群地飞到林中空地或溪水边,嬉戏、喝水、起舞,会变换简单的动作和图形。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美丽的白鹇鸟在树上栖息时,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倒在大树下,于是它来回飞翔找寻,用咀含来珍贵的药草给老人吃,老人得救了,白鹇鸟才展翅飞向远方。为了感激和怀念善良的白鹇鸟,老人用芭蕉叶摹仿白鹇的翅膀跳起了舞蹈。至今元江县一带还在沿用芭蕉叶或棕叶做的扇子起舞。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