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中君臣协力,上下同心是晋国胜利的原因之一,请问原文中有 哪些记载? 中国的历史起源

作者&投稿:申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史记 晋世家
晋文公五年,夏,楚围宋,宋复告急晋。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於晋:患之。○索隐晋若攻楚,则伤楚子送其入秦之德;又欲释宋不救,乃亏宋公赠马之惠。进退有难,是以患之。先轸曰:“执曹伯,分曹、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索隐楚初得曹,又新婚於卫,今晋执曹伯分曹、卫之地与宋,则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於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楚将子玉曰:“王遇晋至厚,今知楚急曹、卫而故伐之,是轻王。”王曰:“晋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国,险戹尽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请曰:“非敢必有功,原以间执谗慝之口也。”◇集解服虔曰:“子玉非敢求有大功,但欲执蔿贾谗慝之口,谓子玉过三百乘不能入也。”杜预曰:“执犹塞也。”楚王怒,少与之兵。於是子玉使宛春告晋:◇集解贾逵曰:“宛春,楚大夫。”“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咎犯曰:“子玉无礼矣,君取一,臣取二,勿许。”◇集解韦昭曰:“君,文公也。臣,子玉也。一谓释宋围,二谓复曹、卫。”先轸曰:“定人之谓礼。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礼。不许楚,是弃宋也。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执宛春以怒楚,◇集解韦昭曰:“怒楚,令必战。”既战而後图之。”◇集解杜预曰:“须胜负决乃定计。”晋侯乃囚宛春於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於楚。楚得臣怒,◇集解得臣即子玉。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楚师欲去,得臣不肯。四月戊辰,宋公、○索隐成公王臣。齐将、○索隐国归父。秦将○索隐小子玦也。与晋侯次城濮。◇集解贾逵曰:“卫地也。”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得臣收馀兵去。甲午,晋师还至衡雍,◇集解杜预曰:“衡雍,郑地,今荥阳卷县也。”作王宫于践土。◇集解服虔曰:“既败楚师,襄王自往临践土,赐命晋侯,晋侯闻而为之作宫。”○索隐杜预云践土,郑地。然据此文,晋师还至衡雍,衡雍在河南也。故刘氏云践土在河南。下文践土在河北,今元城县西有践土驿,义或然也。
六月,晋人复入卫侯。壬午,晋侯度河北归国。行赏,狐偃为首。或曰:“城濮之事,先轸之谋。”文公曰:“城濮之事,偃说我毋失信。先轸曰‘军事胜为右’,吾用之以胜。然此一时之说,偃言万世之功,柰何以一时之利而加万世功乎?是以先之。”
楚世家
楚平王三十九年,夏,伐宋,宋告急於晋,晋救宋,成王罢归。将军子玉请战,成王曰:“重耳亡居外久,卒得反国,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固请,乃与之少师而去。晋果败子玉於城濮。成王怒,诛子玉。
另外,史记宋卫曹世家都会有城濮之战的记载的。

左传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借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宋国被楚国包围)宋国派大夫门尹般到晋国告急。晋文公说:“宋国告急。我们丢开宋国不管,宋国就会与我国绝交;若请楚国退兵,楚国也不会应允。我想与楚国开战,齐、秦两国又不会允许,怎么办呢?”晋中军主帅先轸说:“让宋国不要来求我国,而将礼物送给齐、秦两国,通过齐、秦去劝楚国退兵。我方再扣留曹国大王,将曹、卫两国的土地赐给宋国,楚国爱惜曹、卫的土地,一定不会答应齐、秦退兵的请求。齐、秦两国喜爱宋国所送的礼物,怒恨楚国不接受调解的顽固态度,能不参战吗?”晋文公闻言欢喜,下令扣留曹王,并分曹、卫的田地赐给宋国。

这一段写:宋国被楚国围困,向晋告急。晋争取齐、秦的支持,决心救宋,与楚开战。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候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

楚成王进驻在申地,令申叔撤出谷城,命子玉撤出宋国,说:“不要迫近晋军。晋王在外流浪十九年,而最终得到晋国。各种艰难险阻,他都尝过;民情的真假虚实,他全都了解。上天赐给他高寿,除掉他的仇人。这全是上天安排好的,难道能够废除吗?兵书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德之人不可与之为敌。’这三句话,就是指晋国现在的情况。

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子玉派伯棼去向楚成王请战,说:“我不敢肯定一定会胜利,希望借此机会来堵塞谗言之人的嘴巴。”楚成王暗中生气,少派军队给他,只有西广、东宫两支部队与子玉亲600人跟从他出征。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候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派宛春通告晋军说:“请你们恢复卫候的地位,封还曹国的土地,我方也会解除对宋国的围攻。”晋大夫子犯说:“子玉太无礼了!大王作为国君只得一样好处,子玉作为臣子倒得到两样好处。大王,我们不可以失去战机啊!”先轸说:“大王,您答应他们的要求吧。使人安定就叫做礼。楚国一句话可以使宋、卫、曹三国得到安定,我方一句话却把他们断送了。这是我方无礼,我们还凭什么去作战呢?不答应楚国的要求,就是背弃国;既然我们是来救宋国的,结果却又背弃它,那怎么向各诸侯国交代呢?楚国此举地对三个国家施恩,我方若不同意就会与三国结怨,怨仇结多了,又靠什么去作战呢?不如私下应允曹、卫同他们联合,再扣留宛春来激怒楚国,等决战之后再考虑曹、卫等国的问题。”晋文公闻言喜悦。于是下令将宛春扣留在卫国,而且私下应允曹、卫复国;曹、卫宣布与楚国绝交。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子玉很生气,迫近晋军,晋军往后撤退。军官说:“我方统帅是国君,对方统帅是臣子,国君向臣子退让,这是耻辱啊。而且楚军常年在外征战,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我们为什么要后退呢?”子犯说:“军队的士气只要理直就会势壮,理亏就会衰竭,哪里决定于部队出征时间的长短?我们以前如果没有楚国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现在退后九十里就是对他们的报答。如果背弃楚国的恩惠、不讲信用,反而会让我方理亏楚军理直。而且楚军向来士气饱满,不能说士气衰落。如果我们退避三舍,楚军也撤回国,我们就达到救宋的目的,还有什么要求呢?如果他们不撤回国,我方做国君的节节退让,而对方做臣子的却步步进犯,这就是他们无礼了。”晋军退避三舍,楚军欲撤军,子玉却不答应。

这几段写:晋、楚决战前夕的形势:楚国君臣不和、意见不一;晋则拉拢曹、卫以孤立楚国,并退避三舍,占取道义。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憗次于城濮。楚师北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监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僖公二十八年初夏四月初三,晋文公、宋成公、齐国将领归父、崔夭、秦穆公之子憗进驻在城濮。楚军背靠酅山扎营,晋文公因此而担忧。忽然听见士兵们唱道:“田野上的草啊,生得多么茂盛;快丢掉那旧根啊,把新的种子来播种。”晋文公闻之明白这是士兵们在要求快些开战,但他对这场战争的胜负并无把握,心下感到忧虑。子犯说:“开战吧!若战胜了,我国就会得到各诸侯国的信赖而称霸;若战败,我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的优越地理环境,也决不会有什么损害。”晋文公说:“楚国对我的恩惠怎么办呢?”栾贞子说:“汉水以北我们姬姓同族的兄弟国家都被楚国消灭完了。我们怎么能只想到楚国对我们的小恩小惠,而忘记这个莫大的耻辱呢,不如开战吧。”晋文公夜里梦见与楚成王搏斗,楚成王伏在自己身上,并用嘴吮吸自己的脑髓,所以感到害怕。子犯说:“这是吉兆啊!大王被楚王按在地上,面朝天,这是我们得到上天帮助的兆头;楚王伏在你身上吮你的脑袋,这是他面向地服罪的表现。凡此说明我们已经令他驯服了。”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子玉派斗勃请战,说:“请允许我们同你的士兵们游戏一番,你只管靠在车轼上观看,我也陪你一起看。”晋文公派栾枝回复说:“你的话我们国君知道了。楚国的恩惠,我们从未敢忘记,所以才退后九十里。我们为了尔等大夫尚且退后九十里,又怎么敢抵挡你们的国君呢?既然得不到你们的谅解,那么请费心告诉几位将军:准备好你们的战车,重视你们国君的任务,明日早晨我们战场上见吧。”

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

晋军战车七百辆,兵士5万2千500人,军容严整。晋文公登上古莘国的废墟检阅军队,说:“士兵懂得礼仪,少壮在前,年长在后,井然有序,他们可以任用了。”于是砍伐树木,以增加兵器。四月初四,晋军在莘北摆好阵势。胥臣统帅下军抵挡助楚军的陈、蔡联军。子玉统帅若敖的600将士坐阵中军,说:“今天一定要让晋国完蛋!”子西率领左军,子上率领右军。

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胥臣给战马蒙上虎皮,先攻陈、蔡联军,陈、蔡联军不敌溃逃;楚右军溃败。狐毛虚设两面大旗伪装成中军以撤退来迷惑敌人,中军统帅栾枝命令士兵用车子拖着树枝扬起尘土,假装逃走,诱楚军追击。先轸、郤溱率中军精锐拦腰攻击楚军,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军溃败。楚军大败。子玉收兵不动,所以不败。

这些写精彩的晋楚交战。晋军士气旺盛,将帅用命,战术运用得当,取得了胜利。楚军则因为子玉的骄傲轻敌,导致失败。

晋师三日馆谷,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
晋军歇兵三天,吃楚军留下来的粮食,到四月初八才回去。四月二十九,在践土建造了一座周天子的行宫。

什么叫历史?~

十万个冷知识

城什么之战
答:城濮之战是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在城濮所爆发的一场大战,最终晋国胜利。战争的主要经过有:宋人被楚所围而向晋国求救;晋争取齐、秦的支持,决心救宋,与楚交战;晋楚在交战前夕楚国君臣不和,意见不一,晋国则拉拢曹、卫以孤立楚国,以避退三舍,占取道义;晋楚交战,晋军士气旺盛,将帅用...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于哪里表里山河一词出处
答:2、《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本文主要对晋楚城濮之战的描述,城濮之战是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在城濮所爆发的一场大战,最终晋国胜利。3、《晋楚城濮之战》主旨: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君臣协力,上下同心。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

表里山河出自哪本书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介绍
答:城濮:卫国地名,在今河南陈留。背:背着。山:指太行山,河:黄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赏析 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君臣协力,上下同心。二是晋国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于哪里
答:2、《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本文主要对晋楚城濮之战的描述,城濮之战是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在城濮所爆发的一场大战,最终晋国胜利。3、《晋楚城濮之战》主旨: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君臣协力,上下同心。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

亚里山河一词出自
答:亚里山河,有亚里士多德或者表里山河。没有亚里山河。表里山河一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主旨: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君臣协力,上下同心。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但大家的目标是共同的,故能经过讨论...

表里山河出自哪本书
答:城濮:卫国地名,在今河南陈留。背:背着。山:指太行山,河:黄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赏析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君臣协力,上下同心。二是晋国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

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什么
答:点评鉴赏:《晋楚城濮之战》主旨:城濮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君臣协力,上下同心。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但大家的目标是共同的,故能经过讨论取得一致。不像楚国楚成王与子玉各执己见,互相掣肘,抵消了力量。二是晋国善于利用...

重庆有叫道门坎的地方没
答: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

给我介绍些中国古典文学
答: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 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

谁知道朱姓的传说??大神们帮帮忙
答:据《淮南子》等书记载,黄帝时代,中原华夏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长寿;社会安定,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贵贱平等相待;法律简明不繁,官员公正无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城郭不关,邑无盗贼,人们互相谦让,各族和平共处的太平景象。 黄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个儿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