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杂谈: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作者&投稿:毓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庄子的名句,鱼儿互相吐着唾沫湿润对方,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记。

01    尧的善政与桀的暴行差不多

庄子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且把前后的句子都看一看。

此句出自《大宗师》,完整的句子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鱼儿本在泉水之中,忽然泉水干涸了,水底变成了陆地,为了活命,鱼儿不得不互相吐着唾沫湿润对方,苟延残喘。庄子却来了一句,与其如此,为什么不处在大江大湖里面自由畅快的遨游呢?

鱼儿愿意呆在陆地上互相吐着唾沫湿润对方,苟延残喘吗?这不是没有办法吗?庄子这么说,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要理解庄子的意思,还得把后面的话读完,“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与其称赞唐尧的贤明而痛恨夏桀的邪恶,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融化入大道之中。

尧是儒家推崇的圣王,以仁义治理天下,倡导相亲相爱,受到百姓的爱戴。桀是一个坏蛋,对百姓严刑峻法,以杀为威,结果百姓受不了了,推翻了桀的统治,并且口诛笔伐,把桀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庄子思路清奇,他把受人爱戴的尧与被人痛恨的桀相提并论,好像尧的善政与桀的暴行差不多,都应该忘记。这是什么道理?

02    窃钩者诛  窃国者侯  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关键要理解“道”。以道观之,尧的善政与桀的暴行都伤害了人性。

庄子在《庚桑楚》中说:“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汝,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尧舜举贤任能,但庄子却说,举贤则百姓互相伤害,任智则百姓相互欺诈。这种种作法,怎能给百姓带来好处呢?百姓追求私利之风越演越烈,就会导致为了私利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大白天当街抢劫,正午时穿墙打洞偷盗。天下大乱的根源,一定产生于尧舜的时代,而它的流毒和遗害会流传到千年之后。千年之后,必将出现人吃人的情况。

庄子的话触目惊心,我们总以为尧舜是圣明之君,庄子却认为他们开启了潘多拉魔盒,桀纣之君的暴行,源头就出在尧舜身上。这是什么道理?

庄子在《徐无鬼》中说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

啮缺和许由是得道高人,有一天,啮缺看见许由急急忙忙的从远处跑过来,便问:“你要去哪儿?”

许由回答:“我逃避尧而来。”

啮缺问:“尧不是人人都喜欢吗?你为什么逃避他。”

许由说:“尧,爱惜百姓充满仁爱,我担心他将来会被天下人讥笑。因为他的仁爱,未来可能会出现人吃人的事情。对于百姓来说,把他们汇聚起来并不难。爱护他们,他们就会亲近你;让他们得到利益,他们就跑来了;称赞他们,他们就会备受鼓舞。但如果百姓得不到好处,他们就会四散而去。爱护和给予恩惠是出于仁义,于是,舍弃仁义的人很少,认为仁义有利的人很多。但是,实行仁义,导致人们失去真实,并且是把利器借给了别人。以一个人的决断来为天下人谋福利,就如同一刀切一样。帝尧只懂得贤能的人有利于天下人,而不知道他们可以伤害天下人。这个道理,只有弃仁义于身外的人才能知晓。”

这个寓言的深意在于,仁义表面上有利于百姓,但使百姓忘记了自由的天性,从而依附于别人。一旦贪婪的人以仁义之名窃夺了权柄,把仁义当作利器绑架百姓,百姓就要倒霉了。如此说来,桀纣的行为不是尧舜打下的基础吗?

难怪庄子感慨的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03    仁的至高境界是无情

可能有人认为庄子愤世嫉俗,太极端了。其实并非如此,庄子有着深刻的洞见。

庄子在《天运》中说了一个深刻的寓言故事。

宋国名叫荡的太宰问庄子仁是什么?庄子说:“虎狼也有仁爱。”

太宰荡有些发懵,又问:“这如何解释?”

庄子说:“虎狼,父子之间也是相互亲爱,为什么不是仁?”

太宰荡又问:“请问仁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庄子说:“仁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亲情。”

太宰荡摇着头,说:“我听说,‘没有亲情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孝’。最高境界的仁竟然没有孝,这样说合适吗?” 

庄子回答说:“不是这样,至高境界的仁是值得尊崇的,孝本来就不足以说明它。这并不是否定孝的议论,而是与孝并无关联。向南行走的人到了楚国的都城郢,向北看则看不见洛阳附近的冥山。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相距太遥远。所以说,用恭敬的心来行孝容易,用爱心来行孝较难;用爱心来行孝容易,行孝时忘记双亲较难;行孝时忘记双亲容易,使双亲忘记我在行孝较难;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容易,我同时忘记天下人较难;我忘记天下人容易,使天下人忘记我在行孝较难。遗忘尧舜的德行而顺从自然,利益流及万世,而天下人却并不知晓。难道还要叹息着去谈论仁和孝吗?孝悌仁义,忠信贞廉,不足以刻意标榜。只有大道永恒不变。”

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庄子对于仁的深刻洞见。仁是美好的,但凶残的虎狼也有仁啊。为什么?因为仁是父子之间的亲情,虎狼也有父子之间的亲情啊。但把父子之间的骨肉之亲推及于天下,就有问题了。因为骨肉之亲出于天然,没有骨肉亲情的人群之间怎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所以庄子说:“至高境界的仁是值得尊崇的,孝本来就不足以说明它。这并不是否定孝的议论,而是与孝并无关联。”庄子并没有否认孝,但他认为仁的最高境界不是孝可以说明的,而且与孝是无关的。仁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恰恰是无亲,就是不要谈父子之间的骨肉亲情,因为根本不合适。

再回到“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代表着仁爱之情,这种仁爱之情“只可以一宿,不可以久处”。也就是说,在特殊的情况下,是可以用一用的,但不能作为治国的长久基石。因为泉水干涸之后,人与人之间需要像父子之间一样相亲相爱,以渡危局。但不能老在危局里面相亲相爱,一旦获得了新的水源,就要抛弃它了,因为在大江大湖里面畅游不是很自在吗?何苦互相依赖?互相依赖也就是互相束缚。何况,一定有一些人利用这种仁爱绑架别人,控制社会。

道不亲近任何人,也不疏远任何人,这才是自由平等社会的真谛。但这不是否认亲情,而是亲情有其范围,亲情适用于私人领域,并不适合公共领域,以私人领域的亲情推之于治国的政治原则,是用错了药方。所以,庄子把仁的最高境界推至无情,就是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力。以仁义之名享有特权,还是以暴力为基攫取特权,在庄子看来,都是对道的违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