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心思想差不多的诗词

作者&投稿:右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有一篇著名的短文,名叫《记承天寺夜游》,只有八十四个字,却情景交融,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历来被视为名篇。

唐朝诗人白居易也写过类似的一首诗,情感一脉相通,结构如出一辙,堪称姊妹篇。为了对照,我们先看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文章就像一则日记,记录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点滴,体现了苏轼和张怀民高雅的生活趣味,也只有懂得生活之美的人才会如此。

《同钱员外禁中夜直》

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

此时闲坐寂无语,药树影中唯两人。

这就是白居易的那首诗,也是即兴创作。第一句点名时间地点,当时的白居易担任翰林学士,需要在翰林院值夜班,以备皇帝的临时召见或处理紧急公文。

宫漏三声,也就是晚上的11点到凌晨1点。如果是一般人早就成了瞌睡虫或百无聊赖,但白居易和钱员外却兴致盎然的欣赏着翰林院的好风景。

第二句是景色描写,好风徐吹,凉月幽清,洒满松树和竹林。这一句的描写极为精炼,意境也美,和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景色描写不相上下。

和苏轼一样,白居易接下来也写到了人,如此良辰美景,两个人只是静静的坐着,看着月色,听着风鸣,仿佛天地之间只剩下他们二人,如此澄澈、空灵。

白居易是苏轼的偶像,苏轼也许读到过白居易的这首诗,但他绝不会在创作时有意模仿,而只能理解为心灵相通,有着共同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趣味。

~

君山月夜泛舟记和记承天寺夜游都表现出了什么相同的情感?
答:《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及赏析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

记承天寺夜游和黄冈竹楼记作者情感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夜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湖心亭看雪》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似点
答:《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景之作,前者写西湖雪景,后者写夜晚在寺院中所看见的雪景。两者不仅在时间地点上有绝大的不同,而且风格也迥异。苏轼的夜雪,空明,灵气,仿若幽深的山谷中一缕回荡的空气,清新、柔美而不乏感情。他将夜晚下的雪水写得诗意画情,同时也将月光揉和在其中更加...

《记承天寺夜游》和《醉翁亭记》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异同_百 ...
答: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写景、抒情,作者借月夜赏景,抒发了“不为世俗所累,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则是写景、议论、抒情 ,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

急求一下几首诗词```
答:陶渊明:《桃花源记》刘禹锡:《陋室铭》周敦颐:《爱莲说》《大道之行也》杜甫:《望岳》《春望》《石壕吏》郦道元:《三峡》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 陶渊明:《桃花源记》刘禹锡:《陋室铭》 周敦颐:《爱莲说》 《大道之行也》杜甫:《望岳》 《春望》 《石壕吏》郦道元:《三峡》...

记承天寺夜游与东坡表达情感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记承天寺夜游与东坡表达情感相似之处是带有自我开解的豁达。这一情感主要从文中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能看到,这句话表达了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感叹闲适自在的自然生活,同时也隐含诗人对官场生活与官场小人的鄙夷。

关于承天寺的诗句
答: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3. 记承天寺夜游点明的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

苏轼关于夜游的诗句
答:1. 苏轼 记承天使夜游古诗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

记承天寺夜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感叹闲适自在的自然生活,同时也隐含诗人对官场生活与官场小人的鄙夷。《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承天寺夜游 与 超然台记 分别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