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斗争(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详细资料大全

作者&投稿:贺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

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阶级斗争
  • 存在领域 :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
  • 作用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根源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本质,内涵,作用,历史发展,新变化,理论根源,突破点,联合与策略,失败的实质,未来的矛盾,

形式

阶级斗争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阶级斗争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有着不同的发展情况和成熟程度。就阶级斗争发展程度最为充分的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可区分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基本形式。

经济斗争

经济斗争是工人为实现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要求而向个别资本家进行的斗争。罢工是经济斗争最重要的手段。工会是在这种斗争中产生的无产阶级最初的组织形式。经济斗争作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形式,起著动员、组织、教育工人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著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过程。但是经济斗争并不能触及资本主义剥削的根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必须开展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包括从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开展无产阶级自己独立的政治活动,到夺取政权的广泛领域,斗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治斗争要求无产阶级作为阶级整体投入斗争,通过斗争维护和实现无产阶级整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建立自己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即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斗争是比经济斗争更高形式的阶级斗争。

思想斗争

思想斗争或理论斗争也是无产阶级斗争不可缺少的形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思想斗争方面的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工人民众,使他们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摆脱和抵制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并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政治斗争为核心的三种基本形式在阶级斗争的实际进程中互为前提、互相渗透,形成阶级斗争的更为具体多样的形式,诸如隐蔽的和公开的、和平的和非和平的、议会的和非议会的等等。无产阶级只有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才能完成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本质

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必须实现价值资源在各阶级之间的合理分配。阶级斗争的客观本质:就是各个阶级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通过经济、法律、伦理、军事和政治的手段,重新调节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中,军事战争和暴力革命是在阶级矛盾达到高度激化状态时才采用的最后手段。 阶级斗争 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在根本上是围绕着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进行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利益分配。在私有制社会里,基层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生产资料,被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劳动力。当分配给生产资料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劳动力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这时,被统治阶级就会反抗基层统治阶级的压迫;当分配给劳动力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生产资料的利益,基层统治阶级就会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由于利益分配的决策权和决策执行权通常掌握在基层统治阶级手中,被统治阶级总是得到较少的利益份额,只有不断地进行阶级斗争才能得到相对合理的利益份额,因此被统治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通常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利益分配。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在私有制社会里,中层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生产关系,被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生产力。当分配给生产关系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生产力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这时,被统治阶级(有时会联合基层统治阶级)将反抗中层统治阶级的压迫。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利益分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私有制社会里,高层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上层建筑,被统治阶级通常代表着经济基础。当分配给上层建筑较多的价值资源时,就会损害经济基础的利益,进而损害全社会的利益,被统治阶级(有时会联合基层统治阶级和中层统治阶级)将反抗高层统治阶级的压迫。 在私有制统治政权建立的初期,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利益分配通常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因为这样,这种统治政权才可能建立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和拥护。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由于统治政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在不同程度上的封闭性和僵化性,导致社会价值资源的分配或再分配越来越趋于不合理,阶级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旧统治政权的覆灭。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土地是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土地的租息与国家的赋税直接地决定着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利益分配份额,间接地决定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利益分配份额,还间接地决定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利益分配份额,因此是阶级斗争发生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当出现自然灾害时,如果租息与赋税不变,就会相对地恶化三个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使之朝着不利于劳动力,不利于生产力,不利于经济基础的方向发展,当这种恶化程度超过被统治阶级的承受极限时,就会爆发大规模的军事战争和暴力革命。

内涵

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无产阶级在新形式、新条件下继续进行阶级斗争的强有力的工具。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主要是同农民等其他劳动阶级结成巩固的联盟,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镇压已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的反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的原因,虽然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了,但在一定阶段上还有形形 *** 的敌对分子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进行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广大人民民众同这些敌对分子的斗争仍然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如果考虑到一个国家内出现有两种政治制度,即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局部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存在的局面,阶级斗争就会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况。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况表明,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它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阶级斗争不是无产阶级的目的,而是无产阶级实现自己最终目标的手段。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历史上最后的阶级斗争,随着阶级斗争的国内和国际根源的消灭,阶级斗争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的深刻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受这一矛盾制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表现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被剥削、被统治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推翻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夺取政权,才能运用政权的力量变革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有时被剥削、被统治阶级所进行的斗争虽然没有根本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但由于他们在斗争中所显示的力量,迫使剥削阶级不得不进行某种改革,作出某种让步,也在不同程度上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导致社会的进步。历史上进步阶级战胜反动阶级的过程实际上是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是旧社会向新社会形态过渡的过程。在这一斗争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处于不同的历史地位,具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历史作用。没落的、反动的阶级所进行的种种活动阻挡着历史的前进;只有新生的、进步的阶级所从事的阶级斗争才真正推动着历史的发展。阶级斗争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社会变革的杠杆,只是为生产力发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更好的社会条件,生产的实际发展还必须通过生产活动本身来实现。

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各个阶级也做过经济上的分析。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P.G.基佐、F.A.M.米涅等人认为阶级斗争是理解近代欧洲革命的钥匙。他们把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法国革命描述为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僧侣的斗争史。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按照收入来源上的区别把整个社会分为依靠地租生活的土地占有者阶级、依靠工资生活的无产者阶级、依靠资本利润生活的资本家阶级,并进一步论证了这三大阶级在利益上的对立。但是这些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他们都不懂得经济利益、财产关系形成的根源,反对和抹煞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真正科学的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在阶级斗争理论上的新贡献在于他证明了"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333页)。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基础,它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已经并且将继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新变化

青年学者刘周在“历史问题与理论根源”一文中,认为二战以来民族斗争已经成为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国际共运低潮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变化了的阶级斗争新模式认识不足而造成的。

理论根源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潮流,是十九、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世界性历史潮流。但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相继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最低的持久的低潮。这种持久低潮的出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严重的失败。它的形成固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但是,如此重大的失败,如果说丝毫没有理论指导上的原因,那是说不通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理论方面的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久低潮的发生,也有其理论方面的根源。 这个理论根源,在于过多地强调了阶级矛盾而忽视了民族矛盾,忽视了革命过程中物质利益的驱动作用,忽视了革命只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与落后民族的无产阶级,存在着“长远”的共同利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与本国资产阶级则有着直接的共同利益:资产阶级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结果,不仅使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而且使无产阶级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待遇。因此,在帝国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实际上充当着资产阶级“高额利润”的分赃者。他们因为这种“分赃”而滋长机会主义,放松或放弃了对本国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归根结底,就是形成了恩格斯所讲的“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和“剥削全世界的民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38页)。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形成受剥削的民族。 所以,在实践中“剥削民族”中的“资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更多地是根据其直接利益和民族观念,与本国资产阶级实行了联合。而不是根据实现共产主义的长远利益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友情,与受剥削民族的无产阶级实行联合。这也就是列宁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里“只有李卜克内西一人代表社会主义,代表无产阶级事业,代表无产阶级革命”(《列宁选集》第三卷第56页)的真正原因——因为德国的无产阶级实行了与本国资产阶级的联合。同样的,在遭受“剥削民族”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时候,受剥削民族的无产阶级也是与本国资产阶级实行联合,以抵御外侮。抗日时期中国各阶级统一战线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抗日时期日本无产阶级的大部也在事实上充当了日本资产阶级侵略中国的附庸)。 世界已经划分成剥削民族和受剥削民族的时代——无论在剥削民族还是在受剥削民族,其国内阶级矛盾或者因“无产阶级参与掠夺后的分赃”而获得缓和;或者因遭受外来压迫而被搁置——总之是阶级矛盾普遍的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而为民族矛盾所取代。所以就本时代的现实而言,无产阶级首先是民族的无产阶级,其次才是世界的无产阶级,民族的凝聚力远超过阶级的凝聚力。无产阶级的民族性对“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影响和冲击,已经构成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战略的巨大局限。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先哲们虽然很早就有所认识,但是始终没有将其上升到原则的高度和理论的高度,来指导革命实践。因而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境地。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归于低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持久低潮的出现不仅是实践的失败,而且也是理论的失败。这一理论失败的要害,就是没有把“全世界受剥削民族联合起来”放到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样重要或者更加突出的位置。

突破点

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革命是在全球市场的环境中进行的,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必须要把革命放到全球高度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无产阶级不只是在本民族内活动的,它还必须在全人类范围进行活动。革命首先是在世界资本最薄弱的环节发生,但是一旦发生它就必须制定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战略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分析世界资本之间的关系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随着整个世界划分外二个世界——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革命的形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无产阶级革命不可能首先发生在第一世界,只可能发生在第三世界。在资本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和资本矛盾的焦点上,革命才会发生。

联合与策略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后胜利没有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兄弟般的联合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了联合全世界被压迫民族,无产阶级必须制定出正确的策略,鉴于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统治和剥削,这样就不仅有无产阶级对于世界垄断资本的斗争,而且还有第三世界国家革命民主派资产阶级对世界垄断资本的斗争,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世界革命派无产阶级就必须团结这些革命民主派资产阶级,只要世界垄断资本还存在,这个团结的基础也就存在;同时无产阶级时刻不忘自己的根本利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无产阶级必须看到民主派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二面性,他们的阶级利益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阶级斗争,不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从而领导民主派资产阶级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斗争,就是资产阶级腐蚀诱骗无产阶级从而瓦解革命联盟,最终退回到世界资本的洪流之中而使革命遭到挫折。无产阶级要有担当历史使命的勇气和决心,因为世界革命的潮流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革命。 对于无产阶级还处于压迫地位的第三世界国家,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由于受到世界垄断资本的压迫,有反抗世界资本的要求,无产阶级在这一点上必须和他们共同行动,同时无产阶级时刻不忘记自己的根本利益,在这个反对世界垄断资本的斗争中无产阶级时刻不忘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无产阶级时刻不忘整个运动的利益,时刻不忘运动的领导权问题,运动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会走入歧途,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就会被资产阶级出卖和压制。 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而且也只能在世界资本的薄弱一环上首先发生,在首先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必须联合革命民主派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孤立中间派资产阶级,才能打击大资产阶级,才能巩固革命成果,同时无产阶级时刻不忘自己的国际主义根本原则,时刻不忘只有在全世界消灭资本主义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鉴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资本的矛盾,无产阶级必须分析这些国家具体的阶级斗争,分析这些国家民主派资产阶级同世界资本的关系,分析这些国家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关系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和组织程度。无产阶级联合世界无产阶级的过程是复杂的,首先是联合被压迫国家的无产阶级,其次是联合这些国家的革命派资产阶级,总之我们策略的核心是如何在具体的世界历史中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而这一切策略的精神实质是无产阶级在政治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力量,为了自己的根本利益而斗争而不是为屈从于或者依附于民主派或者什么其他什么阶级的利益。由此可见无产阶级对本国资产阶级采取一定的阶级联合,争取尚未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暂时的目的,都是为了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只有联合了被压迫民族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才可能联合到他们所统治的整个民族。 第三世界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由于各自的不同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不同,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思想上和策略上的不成熟导致这些国家工人运动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同时垄断资本拉拢同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来扼杀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联合世界无产阶级,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而奋斗。

失败的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共产主义国家阵营的对峙,也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各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害怕无产阶级革命而普遍的在其国内采取了较大程度的阶级让步措施,改善本国无产阶级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状况,所以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均较缓和。其次是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对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采取了较多的政治拉拢和经济援助措施,加强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团结。而这时候的共产主义领导者们,则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停止不前而对革命前途丧失了信心,信心的丧失最后就导致了信仰的丧失,而信仰的丧失就使革命队伍不断发生异化和质变。于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在不知不觉中变就成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所以,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是从各国 *** 的质变开始的。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它的全部意义不过是帮助人们确认了业已发生多时的质变。因此从这一点上讲,它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积极的意义无疑是主要的。

未来的矛盾

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是以苏联十月革命为重要标志的二十世纪共运 *** 的一个终结,也是新的共运 *** 的开始。随着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以及资产阶级对共运失败的庆贺,各国资产阶级曾经长期执行的阶级缓和政策将必然地发生变化,帝国主义曾经长期执行的拉拢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的政策也将必然地发生变化。因此,普遍于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与广大被压迫民族的民族矛盾的激化,将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在这个酝酿更大更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时代,无产阶级必须时不我待,积极行动起来,为新的空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准备思想的和组织的条件。



~

阶级:是什么意思,通俗的解释一下
答: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社会...

如何理解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一、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二、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三、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

我国目前已经没有阶级斗争存在。( )判断题 A:对 B:错
答:错。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阶级矛盾的本质是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在阶级社会里,...

谁能告诉我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阶级,这些阶级为什么会有斗争?那...
答:所以在知识生产领域中就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了。 2 阶级斗争的出现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在于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

关于阶级斗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关于阶级斗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B.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 C.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D.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正...

如何判断是阶级斗争还是民族斗争
答: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是明显不同的。阶级斗争是各民族内部不同阶层相对立的斗争,比如贫民与地主,资本家与工人,这是不分民族的,只要是对立的、互为存在的双方的斗争,这是阶级斗争。而民族斗争,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的斗争,比如抗日战争的日军与我国军队的战争。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答:3. 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这一过程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核心力量。阶级斗争是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它源于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所有阶级斗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围绕着...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A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答: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

怎样正确认识阶级和阶级斗争
答:1、阶级是在特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人类社会只有六大阶级:①奴隶主和奴隶;②地主和农民;③资本家和雇佣工人。2、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①阶级斗争促进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
答:【答案】:C 【解析】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它直接表现为阶级斗争,所以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所以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