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谏太宗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安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皇后谏太宗译文

原文: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

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2. 皇后谏太宗翻译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非常生气,要杀那位养马的官人。

皇后劝谏说:“以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 我,确实很有益的。”。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A小题2:C小题3:B小题4:C小题5:(1) 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 (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1分) (2) ①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所不要求舒适,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无”“敏”大意各一分)②我私下认为陛下心里认为这个正确,陛下如果认为不正确,那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好却不能去除。(“是”、“所谓。

也”判断句式、大意各1分。) 小题1:(数:责备)。

小题2:(解析:C“则”:连词,那么,就。A乃:连词,却;“无乃…与”意为“恐怕…吧?”。

B之:动词,去;代词,代富与贵。D以:介词,把;连词,表顺承,来。)

小题3:(解析:①是唐太宗自己说的话,⑤是说“又派人多送金银丝绸,到各个少数民族国家买马”与“从谏”无关。)小题4:(“因为买千里马会花费很多金钱”错。

“还会让各少数民族生怨”错,只有可汗生怨,其他人是不敬重。)小题5:略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边吃饭边说话,当时有一个美女在旁边伺候,她本来是庐江王李瑗的侍妾,李瑗(叛乱)失败,(她被)收入皇宫。

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没有道义,残杀她的丈夫然后纳她做了妾。他很暴虐,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坐席说:“陛下认为庐江王抢了她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唐太宗说:“怎么会有杀了别人抢了人家的妻子,你却问我对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从《管子》里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那里的父老说:“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呢?”父老说:“因为他认为好的好认为不好的不好。”

桓公说:“象您说的话,(郭君)是贤能的国君啊,怎么会到灭亡的地步呢?”父老说:“不是这样的,郭君认为好的好但不能采纳,认为不好的不好但不能去除,所以灭亡了。’现在这个女人还在您的左右,我私下认为陛下心里认为这个正确,陛下如果认为不正确,那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好却不能去除。”

太宗很高兴,称赞这话是最好的,就派人把美女还给了她的亲属。太宗有一匹骏马,特别喜爱它,常常放在皇宫内喂养,(这匹马)没有生病却突然死了。

太宗对养马的宫人很生气,准备杀了他。皇后进谏道:“以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养马的)人,晏子要求指责养马人的罪过,说:‘你养马却让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君因为马而杀人,老百姓听了这事,一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其他诸侯听了这件事,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

’齐景公于是原谅了(养马人的)罪过。陛下曾经读书见到过这事,难道忘记了吗?”太宗的内心才得到开解。

(太宗)又对房玄龄说,皇后一般事情(都能)启发、开导我,(对我)极有好处啊!贞观十五年,派使者到西域协助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回来,又派人多送金银丝绸,到各个少数民族国家买马。魏征进谏说:“现在派使者以立可汗作为名义,可汗还没有立定,就到各国买马,他们一定认为(我们)的本意在于买马,不是专门去立可汗。

可汗能够立,那么他不会感恩;不能立,就会心生很深的怨恨。其他各少数民族听了,将不敬重中原国家。

只要能让他们的国家安宁,那么各国的马,不求也会到来。从前汉文帝时有一个献千里马的人,汉文帝说:‘我巡幸等办吉利的事的时候每天走三十里,有军事行动的时候每天走五十里,我的专属车队在前面,从属车队在后面,我单独乘千里马,要到哪里去呢?’就补偿给献马人来回路费让他回去了。

又有光武帝时候有献千里马和宝剑的人,马用来驾击鼓的车,剑则把它赐给骑士了。现在陛下所作所为都远远的超过了圣贤的三王,为什么到这件事却要落后于孝文和光武呢?还有,魏文帝想寻找西域的大珍珠,苏则说:‘如果陛下恩惠遍及天下,那(珍珠)不找也会自己来,寻找得来的珍珠是不值得珍贵的。

’陛下就算不能仰慕汉文帝高尚的德行,能不害怕苏则正直的话吗?”太宗就下令停办了这件事。

4.

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宠异.”② 按照常例,皇子成年后,要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可是李泰硬是被父亲留了下来.③ 因为李泰喜欢文学,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李泰引召学士.④ 李泰是个胖子,“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太宗特别命令他可以乘小舆上朝.⑤李泰的封地比李恪多一半,《唐会要》记载:贞观二年五月,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 节大都督扬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诸军事,扬州刺史.⑥李泰除了都督的头衔外,还是雍州牧及左武候大将军.⑦太宗外出度假,经常把魏王李泰带在身边.《资治通鉴》载:魏王颖悟,多从游幸.⑧贞观十四年正月甲寅,太宗去了一趟李泰的魏王府(在延康坊),马上大赦雍州及长安,还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赋,又赐给魏王府的官员东西.⑨因为李泰宠冠诸王,盛修第宅,被岑文本谏.⑩李泰除了延康坊宅外,太宗还赐他洛阳住宅及长安芙蓉园.《长宁公主传》:[9]魏王泰故第,东西尽一坊,潴沼三百亩.;《太平御览》:[10]芙蓉园,本隋氏之离宫,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贞观中赐魏王泰.⑾贞观十五年,李泰编《括地志》完毕后,太宗每月给他大量财物,甚至超过了太子,被褚遂良谏.⑿太宗让李泰入居皇宫的武德殿,被魏征谏,魏征在进谏时也说李泰是太宗的‘爱子’.⒀因为有人说大臣对魏王泰不够恭敬,太宗就把重臣们找来质问,被魏征谏.⒁李泰出事,太宗在贬斥他的诏书里仍然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 .⒂李泰被贬后,太宗仍对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⒃贞观二十一年,又进封李泰为濮王.⒄李泰长子李欣的墓志显示,李欣四岁时被带入皇宫由祖父母也就是太宗和长孙皇后来抚养.。

5. 《皇后智劝太宗》翻译

原文如下: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

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

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

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



~

谏太宗十思书翻译和译文
答:《谏太宗十思书》翻译译文,详细介绍如下:1、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2、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谏太宗十思翻译及原文
答:《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古文观止·谏太宗十思疏》译文与赏析
答:文臣武将一起努力,君主就可以拱手而治。何必一定要君主劳神费心,代替百官的职事而劳动自己呢?【评析】本文是魏徵为规劝唐太宗所上的奏疏,谏疏的目的是希望人君接受自己的建议,为保唐王朝的长治久安。文章开篇就用“固根本”、“浚泉源”作比喻,然后逐渐过渡到“居安思危”上来,分析统治者在...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翻译?
答: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作者简介: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答:文臣武将能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原文及翻译
答: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原文及翻译如下: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切,曰 :“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义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此语见于公《谏录》及《...

《资治通鉴》中《前事后师》的文言文翻译
答:译文:皇上(唐太宗)对陪立两旁的大臣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是肯定尧帝、舜帝而否定桀王、纣王的,但是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魏徵答道:“百姓的君主即使都是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计谋。勇敢的人竭尽...

裴矩谏唐太宗文言文翻译
答:4. 太宗试贿这篇文言文的译文和字词解释 原文: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以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

魏征直谏太宗十思疏的全文翻译
答:翻译: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自古帝王凡是有兴土木的大事,必须以物资人力来衡量利弊。当初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的人力极为多数,而没有抱怨的人,顺应了力量,众人能享受建设成果。秦始皇营建宫室,但人民非常反对,因为(始皇)是为了满足其私欲,不和人民一起享受。朕现在想造一座宫殿,材木工具...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答:太宗十思疏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