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 简述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作者&投稿:阴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母亲大怒。

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

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

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

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诗歌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因而使这一悲剧更具典型意义,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根据此诗“小序”,应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作品,故属“汉乐府”范围。

汉武帝时,“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孔雀东南飞》在艺术上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已臻成熟,其主要表现有三:

1、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艺术形象。

刘兰芝不仅敢爱敢恨,敢说敢为,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而且在别小姑、别仲卿时,赠物留言、订立蒲石之盟,于悲怆之中充满了温厚的深情。她感情丰富,形象饱满,不同于一般叙事诗中人物性格的单一简略。

与兰芝相较,仲卿形象更为复杂。他忍让求母,委曲求全,显得软弱,但这是当时一般人所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何况他身为府吏,更不能不受封建法规的制约。然而他的求,在当时是对母命的公开顶撞,实在是对封建礼教的大不敬。

进而又对母命阳奉阴违,表面上驱遣兰芝,私下却密约重娶,表明他倔强不驯,只是绵里藏针、刚强不露而已。至于他告母自裁,幻想以此促使其母同意他与兰芝重新结合,这是他认识上的不足。但论其态度,实已由一般的顶撞发展到了威胁的地步。

然而愚昧无知的焦母,虽然爱子,却仍坚持另娶。仲卿则在幻想破灭之后,并不因此屈从其母而终于以死殉情,充分显示了焦仲卿的反叛性格。这是一个既想当孝子,但在与切身利害冲突下又不甘于愚孝的典型,黑暗的环境和现实的矛盾造就了仲卿这种思想性格。

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性格中的个性,而且写出了他们性格中所特有的复杂性,有血有肉兼有神,可歌可泣又可信,这决非短小的抒情诗和一般的叙事诗所能达到的境界。诗中的主要人物是如此,对于次要人物,作者同样注意性格描写,因而能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特点。

2、故事情节完整,矛盾冲突不断。

《孔雀东南飞》以人物为中心铺叙故事,情节曲折,首尾完整。故事带有传奇的色彩:一个被休弃的妇女,竟然受到县令、太守相继登门为子求婚的奇遇,显然这是极其偶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但作者并不单纯地追求离奇的故事,而是借助于情节,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写此奇遇,不仅衬托出兰芝之美,歌颂了兰芝忠贞专一、不为利诱的品格,而且在比较中刻画出她与刘兄、刘母截然不同的性格。

再则,叙事长诗易致平直,此诗却写得曲折有致,扣人心弦,因此令人读来不觉其长,不愧为“长篇之圣”。尤其是诗通过刘兰芝和焦母、焦仲卿和母亲、兰芝与刘兄这三对连续不断的矛盾,描叙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把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中的矛盾现象集中概括,驱遣笔端,从而通过一个家庭,反映一个社会,使这首诗成为复杂社会的写真。这又是当时其他叙事诗所无法企及的。

3、语言通俗化、个性化,明白如话而又神情毕肖。

这首诗描摹情态,铺叙事物,全都通俗易懂。尤其是人物的对话,真实而又贴切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活动。

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对话,显现了他们之间的恩爱和为了共同的理想而进行抗争的性格;仲卿母子的对话,既写出了焦母对儿子的爱,又写出了她对新妇的恨;兰芝母女、兄妹的对话,令人看到了母亲对女儿所特有的感情和刘兄的刻薄势利之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雀东南飞



  我来答详细点的.

  孔雀东南飞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的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全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个性鲜明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是这首叙事诗的最大特点。

  刘兰芝:勤劳、善良、坚强、持重,不为压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外柔内刚。她知道婆婆是故意要驱逐她,所以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临离别焦家前,“起严装”,而不是哭哭啼啼,都表现了她的倔强、持重、自尊。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表现她有教养,不亢不卑,不失态,懂礼仪。对阿兄的逼婚,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对仲卿,一面忠于爱情,一面道出“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最后投水而死。

  焦仲卿:忠于爱情,但受封建孝道影响,虽明辨是非却又屈服于母亲威逼,诚实而软弱,忍辱负重,消极反抗。他深爱兰芝,孝道与爱情不能两全时,也敢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对母亲的回心转意还抱有一定幻想,不得已与兰芝暂别,又对兰芝说“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当知道接兰芝回家的希望成为泡影后,仲卿的反抗性格达到高潮,不顾母亲的劝诱,自缢庭树。

  焦母:是一个极端蛮横不讲道理的封建家长代表,对仲卿与兰芝的坚贞爱情,毫无同情之心,一意专行。对仲卿,一面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一面又软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直到仲卿决心殉情时,还一再用“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一套来敷衍他,毫无收回成命之意。这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残酷丑恶本质。

  刘兄:性格暴虐,趋炎附势。“作计何不量”,是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可见其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的嘴脸。“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下的是逐客令,是一副典型的市侩嘴脸。

  人物对话各具特点,合乎各人身份,是本诗突出的艺术特点。从上面的人物分析即可看得清清楚楚。

  本诗结构完整、紧凑、细密,人物事件,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清楚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诗中有暗伏、有照应,显示了结构上的精细和诗思的缜密。细针密线的结构特色,得力于繁简得当的剪裁。诗中对详写部分的处理是极为出色的。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话别,兰芝辞婆和太守迎亲等,都是浓笔重彩的段落。这些段落在整个长诗中都是直接关系到刘焦爱情悲剧的关键内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感情的宣泄,对题意的显示都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一些表面看来必不可少的材料,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材料和最需花费笔墨的材料,这些只略作交待,如诗中两家家世、死后家人悲恸后悔等等。使整个描述的节奏疏密有致,快慢有度。这里,关键是抓住重点对诗材加以选择、组织,突出主要线索、主要情意。

  本诗大量运用了铺陈排比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突出的有下面几处:①开头“十三能织素……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按时间顺序,突出兰芝的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②兰芝离开刘家时的打扮,着意描写她的美,从而更让人加深对以焦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的憎恨。③太守家办喜事豪华排场,显出了兰芝不为富贵所动,也强化了悲剧性。

  开头两句的起兴,为全诗罩上悲剧气氛,结尾用浪漫主义手法起警戒后人的作用。诗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的感情与思想的倾向性通过这种艺术方法鲜明地表现了出来。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如诗一开头,就将刘兰芝置于尖锐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严厉凶恶的婆婆对她百般刁难,另一方面是刘兰芝对丈夫真挚的爱情。刘兰芝毅然选择了自谴回家,这种冲突中,表现了刘兰芝的刚毅性格。

  二是运用生动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如焦母在仲焦求情时和仲卿别母时,都讲到了要为儿子求娶秦罗敷。前者语气严厉,后者表现为哄骗与哀求,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封建家长的凶恶与虚弱。

  三是行动描写。焦母槌床便大怒的行为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封建家长病态的凶恶。刘兰芝被谴前严妆的事事四五通,既表现了她此时对焦家的复杂心态,更体现了她性格的刚毅——即使被谴,也不丢掉自尊。

  核心知识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是诗中的第一句。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收录在南朝人所编的《玉台新咏》中。

  “乐府”,本来是掌管音乐的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更大,掌管朝会宴飨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的诗歌、乐曲。以后就把采集来的诗歌称为乐府诗。魏晋六朝到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人们也统称为乐府。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学习本诗,首先要注意诵读。并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背诵诗中描写精彩的部分。

  本诗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代表性作品,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艺术典范。

  本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剖析其结构层次并准确概括,是理解和鉴赏的基本途径。

  塑造了刘兰芝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本诗最大的艺术成就。阅读中要注意剖析这一人物,揣摩作者是怎样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表情等描写手段,环境和景物的烘托,抒情性的穿插,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的。

  本诗的序幕和尾声,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注意领会这样写对表达中心、塑造形象的作用。 另外,对诗中重点描写的段落,如“新妇起严妆”等,领会其高度的艺术性和极强的感染力。要熟读成诵,反复品味。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诗歌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因而使这一悲剧更具典型意义,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字

  忿(fèn):怒。如“忿詈”(因怒而骂)。其意义同“愤”。

  槌(chuí):敲打用的律,如“棒槌”“鼓槌”。这里作动词,意为用拳头敲击。

  哽咽(yè):注意不可读yān,意为堵塞。使咽,格形容哭时不能痛快 地发出声音。

  踯躅(zhī zhú):原意是缓慢不进,诗中意为(马)缓缓地走。

  赍(jī):赠送。

  鲑(xié)

  伶俜(pīng):孤单的样子。

  词

  迎后人:迎,yìng,迎娶。

  足下蹑丝履:蹑,niè,踏(穿鞋)。蹑足其间(参加过去)。

  否泰如天地:否,pǐ,坏运气。泰,好运气。如“否极泰来”。

  大人故嫌迟:迟,这里意思为“缓慢”。如:行动迟慢。

  吾今且赴府:且,将。

  妾不堪驱使:不堪,不能胜任。驱使,使唤。

  会不相从许:相,这里代“你”。会,有当的意思。相字类似的用法如“还必相迎娶。要注意的是,诗中有的地方的“相”代“我”,如“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谢家来贵门:谢,辞别。

  留待作遗施:遗,wèi,赠送。这句意为留着作个纪念吧。

  阿母大悲摧:悲摧,悲痛。摧,伤心断肠。

  交广市鲑珍:市,买,这里作动词。市作动词有时也作“卖”讲,如“市恩”“市惠”。

  典型例题

  课文难题点拨

  习题二

  1.表现刘兰芝的坚决、果断,自请回家,“不堪”,既表现了刘兰芝聪明,说话委婉,也表达了对焦母专横霸道的不满。

  2.既表现了仲卿对兰芝的的深情,也表现焦母的凶恶、专横。“终老”,表现了仲卿的坚定决心,为后面的悲剧发展奠定了基础。“何敢助妇语”,既表现了焦母对兰芝的厌恶,又是对仲卿的呵斥,表现了这个女人的凶恶、专横。

  3.表现了刘兄的势利。

  4.表现了兰芝对爱情的忠贞,“同是被逼迫,表现了焦刘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例题选解

  ★★例1(1996年全国高考题)《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高考题并不神秘,材料出自课外,但知识和能力大都出自课内。

  导析:该题重在考查古文中一个重要的词法现象,即复音词的偏义。而这一现象在《孔雀东南飞》一诗中表现得最为集中突出。A项中“奸”是“犯法”,“利”是“谋利”的意思,这两处字在句中都有意义,不存在偏义;B项中“宴飨”中“宴”、“飨”是同义词,都是“用酒食招待人”,当然也不存在偏义。D项中“条利病”是“陈述益处和危害”之义,“利”是“益处”,“病”是“危害”,这两个字都有意义,没有偏义现象。而C项中“刺诸县短长”的意思是打探各县的短处,“短长”之中没有“长”的意思。所以答案应是C项。

  ★★例2(1998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导析:A项中的“故事”,B项中的“首领”,D项中的“春秋”在文中古义和今意都是不同的。而B项的错误就在于把在古文中当“头”讲的“首领”,错误地理解为现在常见的意义——“头目”再引申为“居高位之人”。

  ★★例3(199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D.火灾,绝食者千家。

  本题和上一题,是连续两年的高考题,不厌其烦地考查一点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由此可见我们学习中的重点。

  导析:该题中“绝食”在古文中是“断粮”之意,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是“拒绝进食”之意。所以答案是D。

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妻焦母喜欢兰芝其谴回家焦仲卿与兰芝约定回去接兰芝兰芝回家哥哥逼迫下答应嫁给太守之子焦仲卿听说骑马去责问兰芝两人约定相离兰芝成亲当日投水而死久焦仲卿也死殉情两家们死们合葬

庐江小令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本来他们夫妻很是恩爱,但是焦仲卿的母亲嫌弃刘兰芝,百般挑剔,逼迫焦仲卿和刘兰芝离婚,那个时代叫休妻。刘兰芝回娘家了,走前两人约好,一个不再嫁一个不再娶,焦承诺以后再迎娶她。刘回家之后有媒人上门提亲,刘不答应,但是她哥哥逼迫她。刘只好答应了太守家的公子,刘兰芝做好嫁妆之后出门见到了前夫焦仲卿,两人商量后决定徇情,刘兰芝投水自尽,焦仲卿在庭院树上自缢而死。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刘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急---简述孔雀东南飞的主要情节300字内~~~~~~

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一对恩爱夫妻。她的婆婆不喜欢刘,焦无奈之下把妻子送回了娘家(当时,女儿没被娘家邀请就回去就表示被休的意思),焦有事外出,答应刘回来会接她回家,而她婆婆却说要帮儿子做媒,是东家的美女(电视里是叫罗敷,可是以前的美女都以罗敷带称)。刘回家后,有许多的人来求亲,可是都被刘回绝了,后来被她哥哥所逼答应出嫁。在出嫁的途中遇到焦,焦埋怨刘。结婚的当晚刘投湖自杀了,焦听说后也在自家的后院上吊。后来两家要求合葬。在他们的墓上有两棵树相互交缠,出现了两只名叫鸳鸯的鸟相互对叫。。她婆婆就常以这件事告诉别人,希望别人能吸取教训。。


这个是我学的课文,概括得还不是很好,凑合下啊,

1、个性化的语言

本诗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众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如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个“故”字,既画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恶,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自请遗归,一则不堪焦母虐待,二则深知遗归之势已无法挽回,兰芝也是迫不得已。兰芝辞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与仲卿大道分手:“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能移”,表现对爱情的忠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预知兄长会逼迫她,心中无比悲凉、焦虑、痛苦。

再如仲卿:“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度,黄泉共为友。”不仅表现了他和兰芝笃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休弃兰芝,他不再复娶的态度。“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

焦母的蛮横无礼,一意孤行,也是闻声如睹:“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恶语威胁。“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好言诱哄,真是软硬兼施。

刘兄性行暴戾,冷酷无情,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小人只慕富贵,不顾礼义,可耻嘴脸,跃然纸上。

2、铺陈排比的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到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诗中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