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美感是指

作者&投稿:柯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美感的定义
什么是美感?“美感”一词的含义很广泛。作为美学学科所研究的美感应与日常用语或自然语言的“美感”相区别。美学意义上的美感有它特定的含义,它区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
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的各个方面,总称为审美意识。它是指审美个体感受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即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等。

《美感》
狭义的美感,是指由具体审美对象所引起的主观心意状态,即以情感为主调兼有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协调活动的心理状态。狭义的美感是审美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
二、美感的根源
美感的根源在哪里?历代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有很多的论述,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说法。对于美感的研究探索成了近现代美学的重点。
唯心主义派别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否定美的客观性,他们主张从人的精神活动中寻求美感的根源。这一派学者过分地强调主体的精神作用,他们往往用主观精神吞没外在的审美对象,甚至把人的审美能力有些神秘化。

朱光潜《美的争论》
还有一派认为,人生来就有审辨美丑的能力。人们凭借着“内在感官”或“第六感官”就可能把握美的观念,直接观照到美。他们的这些说法既抹杀了美的客观性,也抹杀了审美对象在美感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唯物主义派别哲学家和美学家肯定美的客观存在,也重视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毛但他们忽视主体在审美中的能动性,因而对主体的审美能力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估计不足。

《美学原理》
如以博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论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美依存于客观事物的某些可感属性。美感即是这些属性所引起的“松弛舒畅”的感觉。换言之,美感即是由对象所引起的五官快感。
他们强调,对象作用于主体的感官才能引起美感,这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了美感的社会内容和理性因素,甚至把美感与生理快感简单地等同起来,实际是把社会的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
三、美感的本质
美感的本质是什么?在美学史上,真正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出美感活动的内在矛盾的是康德。康德的美感论对后世很有影响,他在《判断力批判》中着重研究了作为美感活动的主要心理因素的想象力和理解的谐调统一的问题。

康德《批判力批判》释义
他认为,人的鉴赏活动完全是一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在这种心意状态中起作用的,一方面是想象力,一方面是理解力。
想象力是具有创造性的,自发的,因此,完全是自由的。而理解力,则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能力,它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按照客观的规律活动。因此,想象力和理解力是矛盾的。

蔡仪美学思想
矛盾的这两个方面是怎样在审美活动中取得统一和谐调的呢?康德说,想象虽然是自由的,但它在把握对象时,却要受对象多样而又统一的形式的限制。这一多样而又统一的形式来自理解力。因此,想象力就应当符合于理解力的规律了。自由而又符合规律,这好象是矛盾的,但这正是审美判断的特点。
在审美判断中,以理解力的规律作为基础,然后展开想象力的自由活动。不过,这里的规律不是概念上的规律。概念上的规律会破坏审美判断,使它变成逻辑判断。
美感的规律是一种没有规律的合规律性,是想象力和理解力在主观上的和谐。这即是说,在审美判断中,并没有任何客观上强制的规律,而只是在主观上,当想象力活动的时候,它符合了规律。

康德画像
康德很强调这一点,我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我们似乎意识到规律在起作用,但却又说不出究竟是什么规律,无规律又合规律。美感既离不开感性又趋向感性,既无确定概念又趋向概念。在美学史上;康德独特地把美感称为“审美判断”。因为他认为美感虽是感性的、个体的、主观的,但它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对每个人都必须有效,如同理性认识一样。

美感的根源在哪里?历代的哲学家和美学家有很多的论述,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说法。对于美感的研究探索成了近现代美学的重点。

唯心主义派别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否定美的客观性,他们主张从人的精神活动中寻求美感的根源。这一派学者过分地强调主体的精神作用,他们往往用主观精神吞没外在的审美对象,甚至把人的审美能力有些神秘化。


朱光潜《美的争论》

还有一派认为,人生来就有审辨美丑的能力。人们凭借着“内在感官”或“第六感官”就可能把握美的观念,直接观照到美。他们的这些说法既抹杀了美的客观性,也抹杀了审美对象在美感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唯物主义派别哲学家和美学家肯定美的客观存在,也重视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毛但他们忽视主体在审美中的能动性,因而对主体的审美能力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估计不足。


《美学原理》

如以博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论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美依存于客观事物的某些可感属性。美感即是这些属性所引起的“松弛舒畅”的感觉。换言之,美感即是由对象所引起的五官快感。

他们强调,对象作用于主体的感官才能引起美感,这是正确的。但他们忽视了美感的社会内容和理性因素,甚至把美感与生理快感简单地等同起来,实际是把社会的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

三、美感的本质
美感的本质是什么?在美学史上,真正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出美感活动的内在矛盾的是康德。康德的美感论对后世很有影响,他在《判断力批判》中着重研究了作为美感活动的主要心理因素的想象力和理解的谐调统一的问题。


康德《批判力批判》释义

他认为,人的鉴赏活动完全是一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在这种心意状态中起作用的,一方面是想象力,一方面是理解力。

想象力是具有创造性的,自发的,因此,完全是自由的。而理解力,则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能力,它要符合客观的规律,按照客观的规律活动。因此,想象力和理解力是矛盾的。


蔡仪美学思想

矛盾的这两个方面是怎样在审美活动中取得统一和谐调的呢?康德说,想象虽然是自由的,但它在把握对象时,却要受对象多样而又统一的形式的限制。这一多样而又统一的形式来自理解力。因此,想象力就应当符合于理解力的规律了。自由而又符合规律,这好象是矛盾的,但这正是审美判断的特点。

~

《美学原理》中美感的定义是什么
答: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是超功利的,它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所以不能等同于生理快感。但在有些情况下,在精神愉悦中可以夹杂有生理快感。在有些情况下,生理快感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觉、听觉这两种器官。但是其他感官(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可以...

简述美感经验的四个基本特征?
答: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审美过程始终是在对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中进行的。人类要获得美,就要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受,而不能以间接的经验来获取,这一点不同于科学意识和道德意识。但是,这个感性体验的背后潜藏着理性的内容。二、情感与认知的统一,美感主要是指由美的课题所引发的主体情感的激动...

美感的词性
答:美感的词性是指广义即审美意识狭义专指审美感受,即审美主体对美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心理现象。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1、它因时代、阶级、民族及个性、修养、爱好等的不同而具差异性,又因共同的物质依据和心理、生理机能具有共同性。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情感的体验和愉悦。获得...

浅论悲剧为何产生美感
答: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美感有关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感泛指审美意识。所谓审美意识就是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审美体验、审美认识和审美能力的总和,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要求、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是由客...

美感的实质是什么?
答: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4、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问题二:简述美感认识的本质特征 从语义上说,美是人们指称 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语言符号;从根源上说,被指称为美的事物与审美主体的属性相互适合与协调。与此相对应,美感是审美主体对...

中国古代的美感是什么?
答:美感的三个层次。1、物感,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美感。2、人生感、历史感,对人生和世界意义的感受。3、宇宙感,对宇宙的无限和绝对的感受。美感有不同层次。最大量的是对生活中一个具体事物的美感。比这高一层的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我们称之为人生感、历史感。最高一层是对宇宙的无限整体和绝对美...

美的定义是什么
答:6、美妙绝伦:形容声音、表演或其他事物非常美好,无与伦比。7、美不暇接:形容美好的事物太多,看不过来。8、美玉无瑕:形容事物完美无缺,如同没有瑕疵的美玉。9、美学艺术:指对美的研究或欣赏,包括绘画、音乐、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10、美人胚子:指一个人天生丽质,具有美人的潜质。

义的繁体字书法
答:在中文文化中,「义」常常指的是尊重伦理道德、遵守规范、行事正直、有道义准则的行为。在书法中,「义」字会被艺术家以不同的风格和形式进行书写,展示其书法的美感和艺术性。由于多种书法风格的存在,每个艺术家可能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和创意。因此,可以欣赏到多种不同的「义」字书法作品。当我们谈到...

高级的社会情感包括
答: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正义感、是非感、同情感、友谊感等等。理智感:指在智力活动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惊奇感、坚信感和怀疑感等等。美感:指人对美的事物的体验,是人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肯定、愉悦、爱慕的情感状态。

“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谈美》笔记三
答:前三章讲的都是“美感是什么?”总结一下:美感有两个构成要素:1 、适当的距离产生美。2 、在观赏时要聚精会神,以致于物我两忘。此时发生“移情作用”,我的情趣移注于物,还会不知不觉地摹 [mó] 仿物的形相。先要打倒享乐主义的美学。许多人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儿,“英国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