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怎么认为宋江,他是不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 宋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投稿:温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时候看《水浒传》,最失望的是宋江这个人。说是爱习枪棒,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可一卷读完,未见他使出像样的一招一式。遇到险境,不是叫苦,就是跌足,要么拨马先逃,潜身躲藏,全无半点英雄气概。真纳闷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诸雄何以竟与此等人为伍,并尊其为头领!

涉世稍深,又看出宋江伪善和权诈的一面。他谦恭礼让、乐于助人,骨子里却工于计算,支配欲极强。这一印象,后来在金圣叹的评本里得到了印证。可我始终不解的是,梁山泊人才济济,施耐庵何以让这么个人位居群雄之首,因而觉得这是小说的一大缺憾。

近读《水浒传》,忽然茅塞顿开:施耐庵不正是通过宋江的成功以警世人吗?

宋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宋江以忠义的化身自居,连自我介绍时也忘不了说“俺是梁山泊义士宋江”,但细检其所为,殊难找到忠和义的踪影,充其量只有一些博施的善行而已。我们知道,“施”与“义”是两码子事:《三国演义》里曹操笼络关羽是“施”而非“义”、关羽千里走单骑才是“义”。宋江的“仗义疏财,扶危救困”,说穿了,予人以利的成分多,行义的因素少,《水浒传》作者用了“散施”二字,可谓大有深意存焉。所谓散施,不管张三李四,逢人送钱是也。他这头救济虔婆,那头赍助帮闲,为做媒的王婆“做好事”,让卖药的王公称“恩公”,就是杀人后畏罪潜逃之际,银囊也不见羞涩:栖身富豪柴进庄上时,仍多番背着主人馈银与同为避难者的武松;在清风寨,每日变相送钱给相陪的下人。后来身为囚徒在发配途中,还是像散财童子般一路乐施不疲。遇上劫贼,奉行的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金钱外交:“我自多与你们银子相谢。”到了江州牢城营,更是上下打点,管事的、听使唤的,里里外外,能塞钱处一味地塞。银子春霖般哗哗下过之后,我们便读到“满营里没一个人不喜欢他”。

宋江上梁山之前的所作所为,除施舍银两外,实在乏善可陈。而疏财也并非具体地周人之急,扶人之困,而是泛泛地予人以好处,广结人缘。当然,予人以好处,本无可厚非,只要当事人手有余财,尽可多多为之,受惠者不管困厄与否,总会高兴的。只是,宋江出身农家,职业不过是县衙的押司,每月进项,顶多几两银而已,终年积蓄的财,也不够他痛痛快快地疏上一次半次。单靠正当收入,“及时雨”这响亮的名头无论如何是赢不来的。

宋江收入菲薄却大行慷慨之道,不免有点蹊跷。他散施的银子究竟从何而来,《水浒传》未作正面交待。但在讲到宋家隐秘的地窖时,有一段闲文颇堪玩味:

且说宋江,他是个庄农之家,如何有这地窖子?原来故宋时,做官容易,做吏最难。为甚的做官容易?皆因那时朝廷奸臣当道,谗佞专权,非亲不用,非财不取。为甚做吏最难?那时做押司的,但犯罪责,轻则刺配远恶军州,重则抄扎家产,结果了残生性命,以此预先安排下这般去处躲身。(第二十一回)

宋江挖这个藏身的地窖原来是因为做吏难。做吏为什么难?解释是:做押司的,一旦犯罪,轻则发配,重则问斩。其实,这句话并未正面说明做吏有何难处,只是强调为吏者犯罪难逃法网而已。古往今来,有罪则有罚,不管犯人为吏为官还是为民;至于为吏者知法犯法,量刑较重,乃是各朝通例,非独宋代如此。所以这句话并不在解释做吏难,更像是搪塞。这不似作者一时疏误,而是用心之笔。写到宋江时,作者每每用一些囫囵话把行文分成两个层次:表面上极力塑造、维护宋江的正面形象,在深层却又解构它、戳穿它。上面引的那段话也是这样:作者一方面告诉读者,当押司的有莫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却以文不对题的解释否定了这一风险。也就是说,宋江挖地窖并无特别理由。没有客观风险而预先安排退路,想必另有隐情。耐人寻味的是“重则抄扎家产”这句话。量一区区押司,有何家产值得惊动官府查抄?可见押司职位虽低,也有致财的可能。宋江倒不像是聚敛盘剥之徒,但他收入微薄,却“端的挥金如土”,这如土之金出自何处,不能不说是一大疑案。而他家那口地窖子恐怕是个有提示性的注脚。

地窖子看似作者轻轻带过的闲笔,其实是理解宋江所谓“忠”的关键文字。地窖作为避害的一窟与另一窟——梁山,一暗一明遥相呼应。梁山是水外之地。如金圣叹所说,《水浒传》之为书名,就是取梁山在水涯彼岸之意。水在王土之滨,浒又在水外,梁山泊超出了“率土之滨”的畛域,上得梁山便不再是王臣。宋江掌权后,梁山泊造兵符印信,设黄钺皂盖等违禁之物,俨然是朝廷的排场。相比之下,地窖子虽无其威风,但却有其功用;它不在王土之外,然在王土之下,同样摆脱了朝廷律令的约束。蛰伏地窖,便是置身于国家法度之外。说到法度,有一个细节给人印象很深:宋江在发配途中被请到梁山大寨。花荣要给他开枷,他作色道:“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一个擅字,多么凛然。可后来被蒙汗药麻翻,李俊把他救下并开了枷,并不见他醒来后动问,“国家法度”如何不在了。此后在李俊家盘桓数日,也没想到要重新戴枷。如果说,这枷是在他无知觉时别人除去的,没有他的干系,那么在穆太公家借宿时,确确实实是自己打开的。当两个公人说“这里又无外人,一发除了行枷,快活睡一夜”时,宋江应声道:“说得是。”公人在蒙汗药事件前,一路未曾建议去枷,可现在他们领悟到,宋江在梁山泊生死弟兄们面前只是作秀,故尔加一句“这里又无外人”的知情语。

宋江每被视为无条件地忠君,是因为他甘领刑罚而不愿落草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心怀朝廷。他受刑是因为杀婆惜,杀人后,他信誓旦旦对苦主闫婆说:“我是烈汉,一世也不走,随你要怎地。”好个烈汉!没过片刻,被闫婆扭结到县衙门口时,就瞅个空子开溜了——躲到国家法度无法进入的地窖子里。后来从地窖里爬出,也不是投案伏法,而是四处寻找保护伞隐身匿形。最后也是由于大赦有望、缉捕难逃才去自首的。可见,宋江的伏罪是有选择性的。法在他眼里不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大典,仅是权衡利弊时的一个参数。伏罪与否,要视刑而定:重则逃,轻方就。可在人前,他矢言忠君服刑之事断无商量余地。在发配途中,刘唐请他上梁山入伙,他做出一副宁死不能不忠的样子来,闹得要挥刀自刎。后来因题反诗获死罪,被梁山好汉救出,却闭口不再提陷他不忠的话,而称“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其实,何尝就到了“不由不”的地步,如果他真以为忠君事大,性命事小,现在自杀为时也还未晚。在宋江眼里,抽象的伦理原则远不是什么“甚于生者”。为了苟活,全可以丢开。可见,他的“忠”是有条件的。

宋江的“替天行道”常被视为“忠”的表征。这“替天行道”也是句含混话。天之大德曰生,宋江所行的却是杀戮。他从法场得救,要做的头件事就是烧杀:火烧无为军,杀死黄文柄一门良贱四五十人。黄某不管平素为人如何,在宋江一事上无可指责,他仅仅维护了朝廷的利益。退一步讲,即使宋江有理由仇杀,杀的应是黄文柄一人,而不该是合家老小。对此,连称许宋江的李贽老先生也大摇其头,批道“大不是,大不是”。
宋江忠君的神话还建立在“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口号上。也不知这贪官和皇帝的界限宋江是怎么分的。不知他践踏的王法,是贪官的,还是朝廷的?他率众攻的城、掠的地、杀的官兵、抢的国库,是贪官的,还是朝廷的?他劝降和逼降的剿捕将领,是贪官的,还是朝廷的?他拉秦明、呼延灼、关胜等人背叛朝廷,抬出的理由是,梁山好汉企盼朝廷招安。可这些人根本不需要绕一个落草——招安的大弯子,他们已是在为朝廷效力。

宋江受招安是否符合施耐庵本意,现在不得而知,值得关注的不是宋江招安后的行为,而是求招安的心理。我们知道,传统的仕途是“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文不成、武不就的宋江,没有待价而沽的资本,县衙小吏已是他事业的顶点了。可宋江不是安分之人。他言必称忠义,但有两处却显现出心迹:一是得知晁盖等人在梁山做大事业,自言自语流露出艳羡之情;一是酒后题诗“敢笑黄巢不丈夫”。庙堂既然无法靠近,就在江湖上迂回发展。当然,走江湖也得凭本事吃饭,但有个“义士”名头,不啻怀里揣着“铁券丹书”,近可以保身,远可以腾达。待得当上梁山寨主,总算有了与“帝王家”交易的本钱。倒霉的是那些诚心聚义、共襄盛举的异姓弟兄,糊里糊涂就被宋江给卖了。

宋江的“忠”如此,“义”又何如?义是《水浒传》的灵魂所在,梁山事业的凝聚力就是义气。身为群雄首领,宋江理当为义的表率。不错,宋江在江湖上有“孝义黑三郎”的美名,各路好汉都把他目为义士,对他恭敬有加。然而众人的敬意并非基于各自对他的认识,而是传闻。初见他时,谁也没见他有何义举,难免对他有些无礼。只在听到他是江湖上盛传的“及时雨”时,才倒身便拜。这一套式重复得有点腻味,作者不厌其烦,是为不断提醒读者:众好汉拜服的宋江不是活生生的见义勇为之士,只是“义士”名头的载体罢了。一句话,宋江的威望不是建立在他的行上;然他的名,如我们前面看到,源于施利市恩,与真正的“义”相去甚远。

宋江和梁山的结义弟兄后来又是如何相处的呢?与宋江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晁盖、花荣、李逵诸人。花荣是宋江的心腹,救过他的命,共他患过难。按说,两人可以毫无保留地推心置腹。可如前文提到的,当花荣要给他开枷时,他假惺惺地来一套说教;背着花荣却又私除行枷。李逵是一条血性汉子,对朋友忠贞不贰。他讲到母亲不幸死于虎口落泪时,宋江一厢却大笑起来,接着说:山寨得了新人,“正宜作庆”。一次,李逵求战被宋江喝止后擅离梁山,宋江就认为他“多管是投别处去了”。小人之心,由此昭然。

最能看出宋江为人的是他和晁盖的关系。晁盖是他的“心腹弟兄”,他曾担着“血海也似干系”给晁盖通风报信,后来晁盖也曾两次率领人马赶来救他的性命。宋江得救时向晁盖发誓,要“死心塌地,与哥哥同死同生”。实际又如何呢?

宋江一入伙,就甩开晁盖更改梁山体制。梁山的秩序是以交椅排名次,这既是才能功劳的体现,也是发号听令的依凭。宋江头件事就是废除旧法:功不分高下,让旧头领坐主位,新头领坐客位。这一安排乍看无关紧要,实则不然。晁盖的原班人马是旧头领,宋江交结的是新头领。本来一到梁山,大家便是兄弟,不分你我,聚集在寨主晁盖的麾下。宋江硬要分宾主,貌似谦逊,骨子里却咄咄逼人。旧头领总共才九个人,新的多达二十七人。这样一来,就把晁盖和占多数的新头领隔开了。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想晁盖的处境:他率众千里跋涉,救宋江归来,又得了众多好汉,本是一桩盛事。庆功席上,被宋江这么一搅,两列好汉,众寡悬殊,壁垒分明,连视觉重心也严重倾斜,晁盖居中,安能端坐?下面新头领的喧嚷反衬出零零落落几个旧头领的寒碜,身旁又是顾盼自雄的宋江。对晁盖来说,这哪里像庆功,简直是受罪。

宋江不以山寨大义为念,把梁山新头领视为己有,不让晁盖染指。每有战事,辄言“哥哥是山寨之主,如何可便轻动?”一句话便把晁盖冷置起来,使他一指挥不得新头领,二结识不得新好汉。宋江出战,新得的人越多,旧头领的比例越低,晁盖的影响力便越弱。

议打曾头市时,宋江却破例没有劝阻晁盖,甚至出现风折军旗的凶兆,也不吭一声。以前宋江遇险时,晁盖总是倾寨出动前往救援;此番晁盖涉险,宋江只“密叫”戴宗尾随探听消息。晁盖中毒箭受伤,却迟迟不见梁山赶来相救。

当然宋江并未直接陷害晁盖。但是在他营造的氛围中,轮不到晁盖打有惊无险的安稳战,打险战是晁盖亮相的前提。晁盖不会不知,风折认旗不利于主将,但他不愿放弃惟一的出战机会。晁盖受伤,是因为当前锋。出事前林冲力劝他到后面接应,他答道:“我不自去,谁肯向前!”八个字里,透出多少心酸和无奈。堂堂一寨之主,令不能行,只好自己在前杀开一条血路!宋江隔离策略成功之日,便是晁盖丧命之时。晁盖中箭后,“死拼”救他的全是几个旧头领。晁盖身危之际,宋江既不求医也不问药,惟“守定”在床前哭——等到他人死。

晁盖也许是第一个(惟一一个?)看透宋江为人的。本来宋江是晁盖的恩人,宋江一上梁山,晁盖便要让位给他。可后来晁盖临终时却又嘱咐:捉得仇人史文恭者为梁山泊主。其遗愿分明是不许宋江继位。

晁盖生时,宋江不以忠义事之;晁盖死后,宋江还要背叛他一次:他背弃晁盖的遗嘱,算尽机关,攫取梁山权柄。山寨本不可一日无主,有晁盖嘱咐在前,梁山泊理当墨出兵,立即为晁盖报仇,然后拥立新寨主。宋江却“每日领众举哀,无心管理山寨事务”。寨中事务一乱,大伙只能推他出来收拾。这招果然奏效。宋江一坐到主位,即刻发了一大通号令,把山寨大小事务

不过,宋江现在只算摄政,晁盖的遗嘱还横在那儿。宋江一边延缓报仇,一边盘算着下一步棋。一日闲话时有人提起卢俊义,宋江猛的计上心来:“梁山寨中若得此人时,小可心上还有什么烦恼不释?”宋江究竟有何烦恼?是晁盖遇害、大仇未报吗?不是,宋江从不言为晁盖报仇。梁山泊后来攻打曾头市,却是为了夺马。曾头市失利请和,宋江同意罢兵,条件是曾头市交出照夜玉狮子马,而非仇人史文恭!最后晁盖大仇得报,多亏宋江“死要”那匹千里龙驹。可见,他的烦恼另有因由,后来种种迹象表明,晁盖的遗嘱才是他的烦恼所在。而“玉麒麟”正是消除他烦恼的吉祥物。

晁盖遗嘱把宋江降为“众弟兄”之一:捉得史文恭者为寨主,宋江得与几十条好汉单个竞争。宋江旧日威风基于倚众恃强;按遗嘱做,他就无力可借,无势可乘。如果来一个有望当寨主的新人,他烦恼的死结就会解开。当然不是宋江有意让位给他人,而是树一个假想敌。有了卢俊义这个“竞争对手”,宋江就摆脱了与数十人争位的困境。原来的争位局面是多极的,宋江虽为一极,但绝无优势。请来有竞争实力的卢俊义,格局就变了。多极一下子变成两极:非卢即宋。其实,卢俊义本无意与宋江竞争,只是宋江频频让位,硬是把卢俊义塑造成假想敌的形象。宋江抬高卢俊义,是不让众好汉出头;逼卢俊义扮假想敌角色,又是拉拢众好汉为自己出力。这一压一拉,梁山众好汉不知不觉就被排除出角逐之列,沦为宋江得位的工具。宋江下了卢俊义这个棋子,争位的死棋就活了:众多的竞争对手成了他的支持者。这样一来,就算卢俊义是强龙一条,也敌不过宋江这地头蛇了。这一招实在高明:宋江先利用卢俊义压服众好汉,再利用众好汉反制卢俊义。怪不得宋江一直放着梁山榻边的仇敌不管,千方百计要卢俊义上山,甚至不惜一再调兵遣将过州冲府远征千里之外的大名府!

后来攻打曾头市,卢俊义不得做前部先锋;而其他好汉捉得史文恭,功劳便算在宋江名下。不巧的是,仇人撞到卢俊义手里。按晁盖遗嘱,梁山要尊卢俊义为寨主。可宋江偏要“商议”立寨主之事。所谓“商议”,就是说此事还有待定夺。他虽提到晁盖遗嘱,也推卢为尊,但所列的理由却是,论相貌、出身、才干,梁山众好汉谁也比不上卢。这实在是以退为进,挑拨离间。假如宋江诚心拥立卢俊义,何须多费口舌,遵遗嘱办即可。这本是一件极明白的事,被他缠来绕去,弄到要拈阄打两州府。晁盖的遗愿于是乎蜕变成形同障眼法的儿戏。最后通过作弊,宋江名正言顺坐上了梁山泊第一把交椅。

宋江是个成功人士。他盗忠义之名行不义之实,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众好汉未能看穿他的权诈。可悲一百多条汉子栽在这么一个人手里而不自知:是他们的淳朴和忠义成全了伪君子宋江。作者描写宋江得志,其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怅望千秋,萧条异代,身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能不透过历史的灰尘,向梁山群雄长长发一声浩叹?

不是,我个人认为他是个比较有远见,有思想,有谋画的枭雄。

他是小吏出身,古代这种之后职位是非常难做的,弄不好就要丢身家性命,(所以宋江才事先告了自己不孝以免祸及家人)。但是宋江在这个位子上可谓是做得八面玲珑,从上司,平级到下属,还有街坊亲友没有一个不赞他的,从这点看来他绝非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小人。(他杀了阎婆惜,连上司也不愿难为他),逃命时多少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纳头便拜,他的名字简直就是块免死金牌,足可见其个人魅力。

至于LZ说的见利忘义,我想大概是指他被梁山救了后反而把梁山卖给了朝廷这个事吧,其实我觉得这不是见利忘义,这个还是和他的出身有关。

刚才说了,他是小吏出身,也算是吃皇粮的低级政府官员。从他改堂名为忠义堂,挂替天行道大旗来看,其实他是非常非常想回归正统的。在他做小吏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落草(其实水浒里大多数干将都是这样的)。他之所以会和黑道接轨是因为,想做好小吏这一职需要有广阔的人脉,所以尽管他想呆在白道上,实际他是“灰道中人”而且在灰道中混得鼎鼎有名。(这个时候他曾拒绝过晁盖的黑道邀请)。阎婆惜事件发生后,宋江被迫流亡,浔阳楼的反诗使他正式登上了黑道的领导班子。(某种程度上他也算是被逼上梁山的吧)。其实从那时看,晁盖虽是梁山的大头领,但梁上的大多数的人是跟宋江上山的,宋江的羽翼远远超过晁盖。而且,晁盖只想保住水泊,而从宋江初上梁山三打祝家庄来看就知道他很有谋划远见,知道光呆着早晚做吃山空。晁盖死后宋江全面接过领导权,收服卢俊义等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已经渐渐把梁山的众头领的素质从低级草寇提升到军队将领及名流人物上来,这也算是为日后招安抓个好筹码。招安归降不是他突然看到什么利处才决定的,而是他一上梁山就开始策划的。

宋江不是纯江湖人,他根本的思想里就包括忠君报国,在当时那个年代你能说他错吗,(就算现代也要被称为是弃暗投明阿)。的确,从招安开始,梁山的辉煌就结束了,但要完全怪罪于宋江又未免太过了。他这种人要放在那个时代的时局去分析。

本人其实也不是很喜欢宋江,只是对于他这种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人十分佩服,在水浒里最最喜欢的还数浪子燕青了,有勇有谋,文武双全,了达生命,还是个翩翩美少年。 呵呵。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欢迎大家点评。

宋江为人

一部《水浒全传》写了很多生动的人物,这些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或豪情干云,或妙算神机,或飞檐走壁,或大气凯歌,或呼风唤雨,或平云飞步等等似如,却从来都是始终如一,性格虽然突出,到底还不算复杂,不给人一丝疑窦。所以读起来并不有太多考究,只能从人的一般性理解观念、来完成对人物的评价。但是,《水浒》中只有两人写得甚是复杂,除了一个高俅,剩下的就是宋江了。有很多读过《水浒》的人并不以为他们是全书中最有感性的人物,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水浒全传》整个少不了宋江和高俅,一个都少不了!如果说少了别个,可能最多也是在排座次的时候缺少那么几个席位,并不影响故事的进展。但若少得他俩,整个的书就没了章法了。就好像是一棵美丽的桃树,春日里结满了密密的花,待到了秋天,却一个果子也没有完成,于是没有了灵魂。

先不去说那个比后来的秦桧也好不到哪去的高俅,笔下只想讲讲宋江。因为说起来这个人有点意思,性格有阶段性的变化。在书中开始点到他的时候,也不过是区区一济州府郓城县中的一任押司,不过是提笔抄案,记载县中公属罢了。所谓才不大于善,志不多于仁。像这样一记人物,说来本不算做什么,但偏又平生喜欢棍棒,结交义士,加上那与生具有的豪情,心受儒化的仁爱,于是就有了名气了,使远近都知道山东有个‘及时雨’的名号。当‘七星’在生辰钢上出了事后,他得知内中有好友保正晁盖,便急得了不得,冒着生命危险去通了风,反应了重于友情一面。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出对当朝不满的强烈情绪,也说明看穿了当时的黑暗,不愿以身全心投所,但却也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一条通达理想的道路,同时也深感舒展不了报负,这便是开始的宋江。这时人们把他分析成为‘没落的地主阶级 ’没有什么不对,事实上也是这样,因为那时他没了追求,没了定向。可到了后来随故事的发展就又不是这样了。

宋江自无耐杀了婆惜之后,人性的险凶也多多少少有所流露,虽说是处于无耐,其中解决的方法或许会有更多,不说别个,要真是大仁大善,跑出绿林总还行吧?但为什么动了杀念?只一样,永远地灭口!也就是说当对自己有了危害之时,决不怀有仁爱一面,并非那种以德报怨的圣贤。于是才狠下心肠,这一狠一经露了出来,就使得宋江对于人情有了另一种认识了。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像婆惜这样被可怜过的人也要讹诈于他?可见人性丑陋,这使他的性格就起了一定的变化,很小,但还是变了,直到清风塞遇‘小李广’后,更看透了人的面目,一生两次坏在妇人的手里,而且都是曾救过的女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心里已经对女人有了另一种看法,至于说他对于女人的报复还反映在以后;宋江为王英说媒看似英雄敬英雄,然而那一丈青本来是有着心上人的,如此说是做媒还不如说是逼婚,再说既使是说媒也该双方相差不多才是,这不明明是毁了扈三娘吗?其实三娘也只是做了家中的牺牲品。破了祝家庄谁知道他还要破哪一庄?在这个时候,宋江在扈家看来,和强盗没什么两样,如果不割舍三娘谁又知道宋江还会做出什么事情来。能不从命吗?因此通过这件事看似黑宋江义气承诺,稍加分析就知道是以仁义之外装迫害女性;斟酌一下,当时宋徽宗之时,孝承原以尊从父母为先,婚姻大事哪由外姓作主,更何况灭了祝家庄也是扈家的一大损失,两庄已将要联姻。宋江这里呈什么老大?所以说这里又多了个上边所说的残害女人。因此,宋江的性格变化是从女人开始,但他若一直下去,可能这性格上也还算是单一,可偏偏受家训的干扰,他又开始变了,这一变就变成了老谋深算,这一变就变得或‘智多星’吴用也在所不及。

no

老师问我们水浒传,我一直认为宋江是个好人,可网上都说他是个不文不武的人,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宋江是个有心眼的人,为什么他没武功却在梁山当老大,其实在宋江没当上老大的时候,心里已经在预谋了。只是在选举的时候宋江随便说了几句推脱的话就半推半就的当了老大。像武松为了她嫂子的事情上梁山。林冲未来老婆上梁山。鲁智深为了一个卖唱打死郑屠后出家,后来也逼上梁山,武松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你对我好我就把心掏给你吃,你对我不好就是亲兄弟也不会要你好过。宋江就是没上过学而脑子又好使的人。

宋江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物,有如朱元璋。
1.他能整合水浒里面不同派系(三山系,揭阳岭系,晁盖系等)的利益平衡,管理手段、处事相当高强。

2.孝子(听说父亲过世,冒着杀头的危险回家奔丧),疏财仗义,很会做人,参照同样疏财仗义的柴进混的不咋样。

3.心狠手辣,参照对分尸小衙内和陷害秦明家属。具有古代王侯不择手段的气质。而且够能装孙子,应该说是时机不好,如果生逢乱世,称王或是称帝的人物。

招安是必然的选择,当水浒土匪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必然引起朝廷的重视,朝廷想灭你,朝廷人多钱多,高求童惯败几阵小事一桩,而梁山只要输一回就完蛋,因为梁山没有战略根据地,地盘小,没法提供足够跟朝廷抗衡的战略物质。
还有谋臣不行,没有张良一样的谋臣,吴用只是个学究,眼界不够。没有战略结构性的武将,至少在书上没看出来。人民不支持,正经人家不会支持土匪成为国家统治层。宋江不是不想当老大,综上所述造反成功可能性太小,又要寻求发展,只有被招安一条路可以走,要不只能被剿灭,或解散。这不但是为自己谋的富贵,洗出身,也是为兄弟们找出路,毕竟水浒再好,也不可能一辈子土匪(人数太多,花销太大),没名没分。而且有建功的愿望,在这里报国和自身谋利不矛盾,但是为个人的成分更高。

你对宋江怎么看?
答: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呢?这要从宋江的出身说起。宋江出身并不寒微,他出生在一个有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宋太公估计是一名剥削者,否则怎么会“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管谷……若要起身,尽力相助,端的是挥金如土。”我并不是“文...

宋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宋江,字公明,是山东省郓城县的文官,他为人仗义,颇有侠士风度,江湖上的豪客们都很钦佩他,尊称他为及时雨。某年,山东东部大旱,许多灾民都来郓城县找饭吃。灾民中有一个姓阎的妇女,因为旱灾,丈夫死了连个棺材都没有,只得带着女儿惜姣在道旁乞讨。这时宋江正从县衙出来,见此情景,把兜里的钱...

正史上的宋江是一个怎样的人,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
答:宋江打出了威名之后,宋徽宗十分头疼,就让臣下给个意见,看看怎么对付这伙人,而其中一个叫侯蒙的大臣,就献计说不如对宋江进行招安,这样还能为朝廷所用,有益无害,宋徽宗认为十分在理,就命令侯蒙前去招安。不过侯蒙年纪实在是太大了,还没来得及去招安,自己就去世了,此后招安宋江等人的计划就被...

宋江的人物形象?
答:1、性格特点:宋江是一个有多重性格的人。首先是疏财仗义、济弱扶贫、孝亲敬友,这是他性格的温柔敦厚的一面。其次,他孝忠皇帝,讲义气,这是他性格中正统思想的一面;再次,他明处为大家办事,暗处结交江湖大盗,这是他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最后,他聚众反国,题诗言志,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

千古疑云,宋江究竟是光明磊落的好汉,还是心机叵测的小人?
答:对待兄弟们,宋江是能利用就利用,不能利用就放弃。宋江拉拢人心虽然比柴进强万倍,可是他的初衷就是拉拢人心为自己卖力,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梁山好汉108位,最后就是因为实现宋江的招安政策最后只剩下了20多位,他没有真心实意的为大家伙的未来考虑,只想着自己做一个忠孝的臣子,是不是太阴险...

水浒传里的宋江这个人怎么样,我们是不是应该尊敬他?
答:宋江这个人:1.工于心计;2.极端自我;3.目中无人;4.愚蠢虚荣。每个人见仁见智,反正我不喜欢他。

水浒传人物简介 不多于100字 要宋江、林冲、鲁达、武松和李逵_百度知 ...
答:在征讨江浙一带方腊率领的起义军胜利后,林冲得了中风,被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年后病故。? 4鲁达的性格特点 (1)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鲁达这一性格是贯穿始终的。从他对待金家父女和郑屠的不同态度就可以充分看出。当他倾听了金家父女对郑屠的血泪控诉后...

从现在来讲,宋江是不是一个投降派,接受朝庭的招安?
答: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对宋江投靠朝廷,接受朝廷招安,说宋江是一个投降派,但是以现在角度来讲,宋江并不是一个投降派,他是为了梁山日后的发展,梁山兄弟们日后的名声来考虑接受朝廷招安的,但是他并没有考虑到朝廷目前的现状,因此也导致梁山最后108位英雄大部分惨死。宋江是梁山英雄的领头人物,历来...

宋江对得起及时雨的称号吗,他究竟是不是一个伪君子?
答:祖宗不能瞑目不说,子孙后代也完全没有了希望。在这种意识下,宋江需要给自己找出路,同时也捎带上这群人人都背着人命官司的大兄弟们。既然山贼没有前途,那么他又应该找一条怎么样的出路呢?很简单,那就是洗白。这条洗白之路可以说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在我看来是水浒里最精彩的地方了。首先是树&...

...人物以什么为首?为什么以宋江为首?宋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最开始是王伦 结果这家伙心胸狭隘,后来被林冲火拼,第二个是晁盖结果在攻打曾头市被史文恭射中了眼睛疼,后来去世,最后轮到宋江。宋江这家伙一心就只想着招安,可是当时招安也不会有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