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 是什么意思? 状元及第中的及第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绽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考及第意思是被录取了。
原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如:
1、披宫锦: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称中进士为“披宫锦”,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2、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也说“登第”。相关记载如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又如《祭妹文》中“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及第是指在古代科举考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相反在古代科举考试未中选则称为落第或者下第。科举考试中的前三名也有被称为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扩展资料: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及,指“到达”。

第,是指科举考试结果的名次、等次。

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扩展资料:

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如:

  • 披宫锦,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称中进士为“披宫锦”。

  • 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也说“登第”。

  • 登龙门,龙门是个地名,又称禹门口。民间传说的“鲤鱼跳龙门”,指出了龙门之难登,但只要登上龙门,就可以成龙,故有“一登龙门,身声价十倍”之说。

  • 烧尾,据上述“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当鲤鱼跳上龙门时,就会“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所以唐代的举子考中了进士后举行的盛宴,其中的一道菜必须是烧鲤鱼,这种宴会被称为“烧尾宴”。因此,又有人称中进士是“烧尾”。

  • 折桂,郤诜曾在与晋武帝的一次对答中,以月亮中的桂树枝指代稀世的珍宝,比喻出众的人才。后来白居易写诗祝贺其弟连中三元及第,写道:“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就是用折桂比喻中进士。



及第的意思是:科举时代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

【拼音】[ jí dì ]

【出处】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此后的一两年,所有及第的人,全都名声很大。

【例子】他少年及第,平地青云,前程无量。

【近义词】登第、录取、登科、考中

【反义词】不第、落榜、落第

扩展资料

1、及第的近义词

登第

【拼音】[ dēng dì ]

【解释】登科,特指考取进士。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少年登第,官拜翰林编修之职。”

少年考取进士,做官做到翰林编修的职位。

【例子】经过多年的苦学,他终于成功登第。

2、及第的反义词

落第

【拼音】[ luò dì ]

【解释】指科举考试没考中。第:等第,名次。

【出处】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同学一百余人,我在其中,不过是没有落第。” 

【例子】姐姐虽然在高考中落第了,但她并没有放弃。



及第的意思是:

科举时代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

引证:“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

翻译:此后一两年,只要能及第的人,都名声赫赫。

及第的近义词:登第、录取、登科

扩展资料:

近义词释义:

一、登第 [ dēng dì ]

释义:登科,特指考取进士。

引证:《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少年登第,官拜翰林编修之职。”

翻译:年轻时考取进士,官拜到翰林做编修的职位。

二、录取 [ lù qǔ ]

释义:选定(考试合格的人):择优录取。录取新生三百名。

造句:我一接到入学录取通知书,心情像庄稼人久旱逢雨。

三、登科 [ dēng kē ]

释义:也说登第。科 举时代指考中进士。

引证:清黄遵宪 《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儿年九岁时,阿爷报登科。”

翻译:我儿子九岁的时候,他爸爸考中进士。



及第是什么意思~

高考及第意思是被录取了。原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也有其他别称,如:1、披宫锦:唐朝进士及第披宫袍,后称中进士为“披宫锦”,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2、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特指考中进士,也说“登第”。相关记载如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又如《祭妹文》中“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 及第 jídì
[pass an imperial examination] 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
旧称科举中试为「及第」。
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第为及第。」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老夫自到京师,一举及第,官拜参知政事。」

拓展资料:
状元及第是汉族传统寓意纹样。明清时期,"状元及第"象征功名和高官厚禄。纹饰主要以三个孩童组成,中间大孩高举冠盔,表示得中状元,旁二孩手持如意、喜报以示庆贺。
"状元及第"即考中且高踞榜首。一年一度廷试,万中取一,自是了不起的大事,故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誉。旧时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及第,科举考试列榜有甲乙次第,凡考中状元,都称状元及第。
"状元"制度于唐代。《明史·选举志》云:"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三元及第"为"解元"、"会元"、"状元"连考连中之谓。"金榜题名时",为旧时儒生所求。一旦,"状元及第","骑马游街三日",好不威风。民间对此,并不人皆幻想。然红袍白马倒也喜气洋洋,故以"状元骑马"祝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