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诗歌具有显示生活深广的境界感? 生活杂感诗的特有意象,表达技巧,

作者&投稿:蛮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我很赞同这些观点,不过需要进一步阐发。
什么是“主观诗人”呢?李杜诗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先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征的。仔细品味,我觉得他们仍然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从主观方面,强调李诗的“神”、“气”、“奇”等主体性特征;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社会内容)。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至达到主客统一,构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李杜创作的基本差异
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体性原则。
很多研究者喜欢用“感情强烈奔放”、“主观色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征。我以为仅仅这样说还是不够的。杜甫也有很多感情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萧涤非先生说:“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候。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感情,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这一诗体。比如《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 》、《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身世之苦,都是‘长歌可以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订本,第12 页)。李白创作的主体性原则表现在: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对象)的驾驭、征服的程度。我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说明。理解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形象这个主体,仅仅把本诗理解为描写奇丽的山川景象,或者在诗歌的寓意上过多猜测都会影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我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出现的一系列动词,如“嗟”、“扪”、“抚”、“坐”、“问”、“见”、“听”等都表明诗人置身其中(尽管是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无惧怕心理。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叹高山大川奇绝,越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诗人把奇山深山、飞流急湍、古往今来、神话传说全部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绘刻划的对象,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体(描写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这样的主体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者的情绪也激昂起来,获得极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诗歌的整个特征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写的一些重要特点。他不是将描绘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线索把它串通起来;他抒情的方式是尽情倾泻、恣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有的研究者认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式”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一种表面的看法。我们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如果说《蜀道难》还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那么,这篇《梁甫吟》已经没有完整的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驰骋,任思想感情的发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险象环生、浊浪翻滚。这一切都在诗人这个主体的包举之内。沈德潜说:“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实这个“迹”还是有的,这就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的“痕迹”。
李白诗歌的这个特征是和杜甫大异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诗处理主客观关系,我们发现,诗人在描写方式上是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作深入细致的刻划;在抒情方式上是把个人情感渗透于描写对象之中,即所谓“寓主观于客观”。赵翼在《殴北诗话》中说他:“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十二分。”试以《丽人行》说明。诗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聩和朝廷的腐败。这首诗刻划细致入微、态度严肃认真、叙事有条不紊,甚至对丽人的体态意态和服饰肴馔等细节的描摹都历历可见,明显体现出客观性的特点。诗人正是在这样的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达到讽刺的目的。正如浦起龙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我们再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和李白的《蜀道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出现了诗人的形象。但杜甫的这首诗,尽管感情很强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鲜明,但在描写上依然层次分明。他从风吹茅屋写起,接着写茅屋“洒江郊
”、“挂林梢”、“沉塘坳”;从群童的盗草到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从夜色的降临到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状,由此推而广之,最后发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诗的脉络十分清楚,描述对象也是完整的呈现的,诗人的抒情是通过真实生活画面的描绘体现的,这和李白那种大气包举、咳吐自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特征判然有别。
二、征服现实和关注现实——李杜创作精神的差异
程千帆先生说:“他(指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以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创作精神的主要差异。杜甫直面人生,忧国忧民;李
白也不满现实,他虽然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它。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直接反抗现实社会制度对诗人来说是实际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尘脱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是李白诗歌特多这方面题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称:“常时论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
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热爱山水,常常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荃,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鸣皋歌送岑微军》)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细致(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反而不那么细致)。诗先写天姥山的气势,以为各种瑰丽奇险境界的出现作铺垫,在梦境和仙境中,诗人是自由的和快适的,你看他飘然飞渡镜湖,在湖月的映照中来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诗人谢眺的木屐,在渌水荡漾声和猿啼声中登上青云梯(在李白诗中,猿啼往往和诗人的喜悦心情联系在一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证)。诗人爬到山的半壁时,眼前出现的一轮海日,耳中听到的是天鸡的鸣叫,来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面前是一片烂漫的山花,诗人应接不暇,,倚石暂作休憩。忽然,各种神灵异物纷纷出现,打破了仙境的宁静,整个仙界热闹起来,虎、熊、龙都起来了,迎接它们的是个“訇然中开”的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列队前来,在日月和金台、银台的映照中,光彩夺目,异彩纷呈。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诗人猛然醒来,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凉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禁长叹一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如流水。”梦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寻找适
意的生活了。然而在山水中就能摆脱现实的“牢笼”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诗人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遂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的长叹。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的主观意图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
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其实李白的本意应该是,能够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古往今来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不过象那东逝的流水毫不足惜。诗人越是把梦境仙境描绘得十分惬意,越是显示出现实生活的不惬意。当这种仙境和梦境迅速向下回落时,那巨大的落差产生的强大的精神能量,强烈地感染着和刺激着读者的思想情绪,使读者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中,认真思索其中蕴涵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白的独特之处。这和杜甫诗歌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深入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殊途同归的。
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无论是叙事纪行的,还是抒发情怀的,大都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通过一部杜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胜转衰的历史轨迹、种种表现和历史原因,诚如浦起龙所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读杜心解》)杜诗有史诗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杜甫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现象作典型概括和深入细致的刻划来完成的,和李白那种超脱现实又反过来征服现实的态度是相反相成的。徐而庵说:“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说唐诗》)说得就是这种差异。我们试读他的《兵车行》,这首诗写边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诗一开始就勾勒出车马喧嚣、行人急走匆匆、亲人哭喊送别的
悲惨场面,接着通过对话揭示出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家破人亡的深哀剧痛。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注是深切的,然而个人抒情却不是放纵的,而是通过场面的描摹流露出来。诗人悲惨哀悯的感情高度浓缩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并且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形象,诗人的情感在形象包蕴中不断回荡撞击,我以为这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原因。
李白创作则表现出主体性特征,诗人驰骋造化,大气包举、壮浪纵恣、感情喷薄而出,表现出豪放不羁的气势,在这种主体性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也曾达到主客统一、物我不分的自由状态,这时诗人的精神解放了,表现出一种“逍遥人外,蝉脱尘埃”的高超境界,这是否可以说是形成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基本原因呢?
三、实现人生自由和实现理想政治——李杜创作追求理想的差异
李白与杜甫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都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李白一生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付
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可叹》)但是我们看到,在理想政治的实现途径上和理想层次的追求上,李白和杜甫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李白自视很高,他常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的科举做官的道路,而是要一跃而为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这种思想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入世”和“出世”这一对矛盾在李白身上的反映。其实,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人生追求--这就是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都被李白当作实现自我和实现自由的方式,“入世”肯定自我价值,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出世”摆脱对“自我”的束缚,达到自由适意的人生理想,“入世”和“出世”都统一在对自由追求的大目标下,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李白的独特之处。
李白的这个独特性还不屑在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推崇上。在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鲁仲连、谢安、诸葛亮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这些人物不但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不屈于人而要人屈于己的风采,表现出贪恋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这是李白所特别心向往之的。
李白与杜甫对从政失败的态度也是颇有差异的。杜甫入仕的道路非常艰难,他三次科举考试都失败了,转而把目光投向皇帝,因进献《三大礼赋》得到皇帝赏识,才获得一个小官,却始终没有得到展示政治才能的机会。杜甫从政失败后,更加执着追求理想政治,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目光更加深邃锐利,感情更加沉郁悲怆,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和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艰难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获得精神的解放。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过程中,诗人不断升华感情、净化心灵,强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求得精神对现实的征服。他的诗篇反映的社会内容虽然没有杜诗多而深刻,但李白诗歌给予人的精神影响却是超越时代,深广久远的。有的研究者没有注意到李白诗歌的这特点,却用拔高李诗社会内容的方式,以争得李白和杜甫的平起平坐。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没有超出扬杜抑李的藩篱。“扬杜抑李”论者正是从这方面来立论的。《屠纬真文集》说:“
或谓杜万景皆实,李万景皆虚,乃右实而左虚,遂谓李杜优劣在虚实间。” 赵次公《杜甫草堂记》竟至说:“白之诗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倒是王琦很有眼光:“一以国为忧,一以自适为乐,又事理之各殊者;奈何效比而同之,而以为优劣耶。”(《李太白文集跋》)
那么,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础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李白是受到庄子思想深刻影响的诗人。龚自珍说:“庄骚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屈原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积极用世;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追求超脱现实的自由心境,这两者本是一对矛盾,李白却很好地统一于一身。庄子强调以道观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贱。”庄子据此主张,在与“道”合一的境界中,大小夭寿,无所轩轾。他认为要通过“坐忘”才能达到这样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也就是他所谓“恶乎待哉”的逍遥。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谓和庄子思想一脉相承。试读他的《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之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枉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现了李白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我觉得,本诗表现出李白对宇宙之无限与人生之有限的哲学思考。现代西方哲学家大都主张自由是对于具有必然性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态度、心境和境界,也就是对人生现实要有一种宽广旷达的自由胸襟也÷和胸怀,海德格尔甚至认为,这种胸怀要在对死的领悟中才能达到。可以说李白是达到这种境界的诗人:“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在这种状态中,个人和宇宙、人与天合二为一,自身成为宇宙的化身,人不在受任何外在的东西限制,在这种体验中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外在的东西了。

1.诗歌深广的境界感怎么理解 2.文学鉴赏如何做到审美感受和再造形象~

诗歌意境深广,富于形象,长于抒情。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增加了古诗词的隐晦曲折,也增加了我们鉴赏理解的难度。近几年的诗歌鉴赏考试题型由客观选择题过渡到主观表述题,并逐渐由填空简答题转化为综合论述题,这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作了更高要求。
诗歌的抒情总是借助一定的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意象。因此,把握诗歌的意象,进而凭借对诗歌意象的特征、艺术手法、民族传统审美心理、抒情主体的分析来鉴赏理解诗歌应当是诗歌鉴赏的基本途径。
一、 了解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熟记特殊意象含义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某些约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例如:在古典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梅花在严寒中开放,铁骨丹心,坚贞纯洁。“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因风布远,纯净洁白,“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象征坚忍高洁的品质。其他像:梧桐是凄凉、悲伤、思念的象征;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它的形象则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可见,“意象是感情表象”,诗歌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意象的创造和创造性的组接。在我国古典诗歌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了解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熟记特殊意象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也应注意有时也有例外。如: 刘禹锡的《秋词》则表现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情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一反传统悲秋题材。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二、 抓取形象声、色、形、态、动、静特征,体会诗歌情韵
欣赏时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可以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可以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最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以杜甫《登 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诗歌抓取富于特征的景物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季节色彩、虚实动静、冷暖色调,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三、透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神韵
人们常用“颊上三毫”来形容细节描写的传神,人物形象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作为直接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细节,是刻划形象、展现丰富内心世界的—条重要途径。
传神的细节除了能准确生动地传达感情外,往往又是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能调动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这样的细节,可以是典型的动作,也可以是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就极为传神,有很大的感情容量。通过诗人抛书而起,随意收卷这一典型细节动作的描写,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他心头的狂喜,他的归乡情切,甚至可以联想起他坎坷的生活道路。这里,诗人的情感寻求到了最生动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再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诗的妙处全在尾句。家书写就,托人捎走,行人临发,纸短情长,恐言不尽意,故封而又启。这种极为细腻而又不易表达的情思,诗人很机巧地把它熔铸进“开封”这一细节中。
宋之问的《渡汉江》有这样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但它却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原来,诗人被眨,家书久绝,后由贬所逃归。由于家中情况不明,故而离家愈近,反倒愈提心吊胆;因为是逃归,所以又不敢随便打听。诗人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真切地刻画了这种微妙的心理活动,耐人寻味。
三、 抓取诗歌中形与神的契合点
阅读时不仅要把握主客体形象,更要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形神方面的相似之处。如:“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诗歌中菊花的形象与诗人的形象之间显然是有着高度的相似性的。再如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诗歌中最能显示小松特点的是一个“刺”字,“刺”字既写出了小松多刺的特点,更是诗人反抗性和叛逆性思想的象征,所以它是诗歌中形与神的契合点。柳宗元的《江雪》刻画了一位清高孤傲的钓者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南唐冯延巳的《谒金门》中千古流传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上是写春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波纹,实际刻画的是少女内心的波澜。
四、 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
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意象,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也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这是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
理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中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登幽州台歌》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中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其他如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五、要有诗歌形象分类的意识
咏物言志诗主要通过细致描摩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咏蝶、咏蝉、咏蜂,有咏松、咏梅、咏莲……或赞叹,或讽刺,或寄寓美好愿望,或表达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哲理。阅读时不仅要把握主客体形象,更要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形神方面的相似之处。
即事感怀诗的客体形象就是所写之事,鉴赏时必须找出诗中所写之事与作者情怀即主体形象间的结合点,以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
怀古咏史诗常借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历史遗迹等描写,借助历史中的一些影子,借题发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表述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诗人或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写出某一道理,或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起来,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达到讽谕目的,阅读此类诗歌,首先要弄清史实、史迹、典故等,即了解客体形象,然后深入理解这一史实给人留下的经验教训,然后进一步把握主体形象。要搞清楚是借古讽今,怀古伤今还是托古伤情。
边塞征战诗是唐宋时期较为盛行的优秀诗歌,多通过描写边塞奇异风光、艰苦战争、壮烈牺牲等客体形象,表达作者报效国家的热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感叹,或对连年征战、背景离乡的怨恨。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内容还要了解作者一些关于生平、所处的时代等方面的知识。如了解杜甫身经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化和屡遭挫折的经历有助于理解杜诗,再如,边塞征战诗,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诗的感情基调就不同,诗中的主体形象也不相同。盛唐时的豪迈、勇敢,中唐时的悲壮、惋伤,宋代报国无门的愤懑、离家别亲的凄凉和惆怅等,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
王媛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阅读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就古代诗歌而言,具体的考点为:(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E。
1. 考纲细读
(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①诗歌的形象,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诗歌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要求能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②诗歌的语言。要读懂诗歌,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凝炼,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的语言,讲究字句的锤炼,讲究押韵、平仄和节奏,讲究抑扬顿挫,回环蕴藉,讲究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确性、凝练性等。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一般包括对诗歌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语言特色等的分析。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
③诗歌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上。考生要能够分清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能分清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能分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化用典故、借古讽今、想像、象征、衬托等常用描写手法,能对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作初步的鉴赏,并能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表达技巧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产生的表达效果。
(2)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是一门通过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诗人所创造出的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渗透着诗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思想和感情、观点和态度。该考点牵涉到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的评价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指出局限性等。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富有一贯性的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等。

2. 考情攻略
(1)命题规律。
题型示例:
1、2008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2、2008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命题特点:①从命题材料看,大多选择放在诗歌发展史上代表性的时代和代表性作家身上。尤以唐诗、宋词、宋诗为重点。如07年18套高考试卷只有4套分别是选择了清代、明代和《诗经》,其余都较集中在唐诗、宋诗或宋词。08年18套高考试卷14套集中在唐诗、宋诗或宋词,只有2套是元散曲,1套明代,1套金代。从题材看,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内容,覆盖面较广。②从赋分情况看,各地对此能力点的赋分比较灵活,总体来讲,古诗词鉴赏的分值有所提升,如06年天津卷5分,北京卷7分,浙江、福建、湖南、广东、重庆等卷6分,而全国卷、辽宁、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四川等卷为8分。07年、08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湖北、上海、山东、安徽、四川、江苏、辽宁都是8分,宁夏11分,浙江、福建、重庆、广东是6分。08年北京卷将此考点分值提高到10分。③从题型考查角度来看,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的,同样显示了自主命题的特色。从考查重点来看,都注意了写作技法的鉴赏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有时侧重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中的一点,有时兼而有之结合起来考查。设题时往往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从点入手,以点带面,在题目设置上逐步导引。从设题性质看,注重了开放和限制的结合。注重了比较阅读,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比较和手法的比较两方面。如07年浙江、湖北、江西、重庆、辽宁08年全国卷(2)、广东卷和湖南卷也都采用了比较阅读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试题切入的角度虽小,但重在考查考生对全诗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进行解读、鉴赏。

(2)权威预测。
①古代诗歌鉴赏的高考命题依然会紧扣《考试大纲》要求出题,一般仍将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应该仍是考查重点。②命题的考查角度,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会大大加强综合性的考查,进行整体鉴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各地的命题都在加大试题开放性,重视个性化鉴赏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思维的理念。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今后在命题时也可能会出现要求学生答案呈现小论文的形式(提供一首诗词,让考生写一篇不少于XX字的鉴赏文段),如08年福建卷、江西卷。这样的命题角度更能综合考查学生的鉴赏与表达能力。③比较阅读的比重有加大的走势。

3. 解答方略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重磅题型
1、(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①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②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①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语言”。本题是“炼字”型提问模式。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得回到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一般分三步:首先表明态度;其次解释该字在句中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②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见的一些艺术手法,答题时一般先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接着结合诗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应指出这种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①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②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鉴赏古代诗歌蕴含的形象和表达技巧”。命题者将两位诗人的两首诗在写法上、技巧上、内容上对比着赏析,命题方向是找出异同点。第(1)题是对诗歌形象、画面的把握,要理解句意,并准确把握其中的表现手法。第(2)题结合全诗的思想感情,要在全诗内容和立意的基础上,结合诗歌主题加以比较,并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加以解答。
【答案】①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期待。②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2)发散变式
除了直接提问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外,①也可借用前人的评论请考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即“点评式”鉴赏。如07年陕西模拟卷阅读宋诗《乡思》的第二问“古诗中有‘无理而妙’的评论语,请结合三四两句作简要鉴赏。”其实此问考查的即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必须读懂引述的评论,并针对评论再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②“比较式”的提问。如《高考总复习全解》中模拟题阅读宋诗陆游《马上作》和叶绍翁《游园不值》,第二问“两诗都写早春之景。你更喜欢哪首诗?请从比较的角度简述理由。”其实考查的就是比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须寻找相同或相异点,再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角度思考。③“怎样体现”“如何写出”等提问方式。如07年湖南卷阅读王安石的《示长安君》问“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实际上也是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④以赏析诗中的某句诗为出题角度,实际上考查的可以是“鉴赏诗歌的形象”,如05年全国卷“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也可以考查该句诗的语言特点或表达技巧。⑤也可以填充题、选择题综合问答题的形式出题。如07年浙江卷一问“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二问“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一问考查的就是诗歌的形象。答题时须抓住标志性或关键性词语,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3) 误区警示
①知识积累的薄弱和文化背景的缺失,导致临场应试中,读不懂诗作。②摆不正读诗与做题的关系---轻读诗,重做题,由于没有深入研读,导致对诗作理解肤浅或理解错误。③对题干审视不清---或是不明确题干的要求或是不能利用题干的有效信息,导致答非所问或答有所漏。④赏析常识缺乏---或是不能熟记鉴赏术语并恰当使用,或是滥用鉴赏术语,导致无从下手或洋洋万言无一字中的。⑤脱离文本,答案空泛---抛开诗词只凭感觉,分析人物时贴政治标签,不能扣住诗歌中的描写展开具体分析;鉴赏语言、表达技巧时架空分析,不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去分析其表达效果。⑥表述答案时,逻辑不清---没有按照题目提问顺序和角度展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整个答案模糊混乱。
(4) 解题诀窍
①解题时首先要反复研读诗词,并借助诗歌的标题、序言、注释等初步读懂诗词,并能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感情基调,力求整体感知。②审清题意,抓住题干中显信息和隐信息,明确答题角度、答题要点,对症下药。③适当积累一些文艺鉴赏的概念,熟悉古诗的表达技巧有哪些,注意诗词表情达意的规律特点。便于解题时方向明确并能恰当使用鉴赏术语,做到准确简练,切中肯綮。④答题时应掌握文字表述基本程式,结合诗句具体作答:一般鉴赏人物形象,可先说出其总体特征,然后以此为中心,从诗歌的具体词句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景物形象类鉴赏,一般先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述出诗中的形象或意境,然后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意境的氛围特点,再根据意境特点剖析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类的鉴赏,若是品味语言特色(风格)类的,应将能概括不同语言风格的词熟记于心,并着眼于整首诗的语言风格;若是炼字类的,应抓住关键字词来点评,可从词性、色彩、修辞、音韵及流露的感情上分析它内在的意蕴。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答题时先要着眼于内容从不同角度(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对所用的表达技巧作出判断,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手法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和具有的表达效果。总之,无论鉴赏形象、语言还是表达技巧,都应先定点后分解再找例证最后组织文字。⑤表述做到清晰、简洁、有条理。

考点二: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重磅题型
1、(2006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①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②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第①题第一问要求解释诗句表现的画面特征,应分析诗句中词语体现的特征,再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景物。第二问要求评价诗歌表达的情感,应从感知整首诗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最终表达的情感。第②题第一问要求分析下阙的内容,这里的“内容”既指诗歌表现的内容,也指诗人的思想内容。下阙的结句其实已回答了上阙末句的问题,联系诗句可得出诗人抒发的是同情农人的情感。
【答案】①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②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2、(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① 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②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①题考查的是“鉴赏评价诗歌的内容”。“拟小标题”这样的题型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较新颖,但万变不离其宗,要准确拟出标题,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所拟标题一定得揭示画面的主要内容。本题要求答出首联的画面标题,而本诗首联恰好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②综合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解答本题时必须要表达技巧和诗歌内容并举,先准确答出所用的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手法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好处。
【答案】①驿站秋夜难眠图。②本诗以“乱”为诗眼,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思。首联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2) 发散变式
①提问“寓意”“哲理”“用意”等深层含义,其实就是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如06年湖北卷比较阅读《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一问“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此类题回答时不能就诗论诗,要联想到人生、社会和万事万物等。②从层次的角度提问,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07年江苏卷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二问“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③和诗歌鉴赏考点(一)一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也可采用“点评式”、“比较式”等较开放的题型,答题时考生应就某一点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诗句分析回答。
(3) 误区警示
①缺乏整体意识,不能综合运用读诗、赏诗知识全面准确地把握全诗,造成理解空泛、理解偏差或概括诗人观点态度时以偏盖全。②牵强附会,随意曲解诗意。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像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脱离诗词,只凭作者的时代背景、自身遭遇想当然作答;或任意拔高、贬低诗人的思想境界,任意增加、减少诗的意境内蕴。③随意套用、搬用现成的某首诗的评价内容,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④表述答案时缺乏条理性和要点意识,东拉西扯,重复颠倒,顾此失彼,前后矛盾,导致不必要的失分。⑤回答开放型评价题时,或模棱两可态度不明,或不着边际随意漫谈。
(4) 解题诀窍
①要有全局意识,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诗中的词句,抓住关键词,揣度景物的意蕴,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和把握隐藏在形象和画面深处的情感。②留心诗歌中抒情议论性的文字,它往往是体现作品主题、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性文字。③应凭借诗歌中所创设的意境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深入作品意境之中,初步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的。④答题时应点面结合、观点与材料相结合:评价型题,应针对题目中的评价语,首先要表明你的态度(同意与否),然后根据评论的角度联系原文具体阐释缘由。比较型题,通读给定的几段诗词,宏观把握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异同比较。⑤表述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成熟,安排大致结构,再落笔成文,力求表述严密。
4. 知识金库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包括人物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都构成了意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①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用来表达悲伤心情或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如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水---喻愁。寒蝉的哀鸣---渲染了离愁别绪的气氛。丁香---常指愁思的情结。
②思念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或离愁别绪的物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如月亮---寄托思乡之情,鹧鸪---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鸿雁---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③爱情类意象:是指诗人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的物象。如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梅子---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鸳鸯---指恩爱的夫妇。燕---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④节操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现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如菊花---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梅花---清高、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松---坚贞、高洁的品质。
(二)意境:客观的生活图景(象)与诗人主观情感(意)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便是意境。“意”,就是情感,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指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画,即诗人采用具体的语言所描写的人、物、景。“意”和“境”,两者密不可分,“意”要通过“境”来表现,“境”又需要“意”作灵魂。诗词曲的所谓意境,就是体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图画。
(三)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足以使全诗生姿添色,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抓住诗眼,便可弄清诗歌的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四)语言特色:概括语言特色的词有凝练、简洁、幽默、诙谐、刚健、雄奇、悲壮、苍凉、沉郁、委婉、含蓄、明丽、凄美、清新淡雅、质朴自然、明白晓畅、典雅文丽、轻灵飘逸、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五)创作风格:概括创作风格的词有婉约、豪放、典雅、旷达、悲慨、朴素自然、飘逸洒脱、沉郁顿挫、雄健高昂、悲壮苍凉、平直朴实、绚烂绮丽、严谨细腻等。
(六)表达技巧:
①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③表现手法(虚实关系、动静关系、乐景与哀情关系、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烘托、衬托、借古讽今、联想与想像、用典、渲染、正侧结合)、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双关、反复、反语等)。
④篇章结构(开门见山、逐步推进、环环相扣、前呼后、应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以景结情、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考点二: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 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送别情怀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二)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含蓄蕴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语文诗歌鉴赏问题
答: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 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与王维的哪句诗异曲...
答:以实写一角来显示整体的空灵意境.看似寻常,实是深具匠心。五、从语言看:孟浩然的诗平淡简朴,王维的诗清秀工巧。像孟的《过故人庄》和王的《山居秋暝》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王维,孟浩然在诗的内容、情调、意境手法以及语言等方面的不同,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关系密切。王维是位性格正直又软弱的人。前期王维有理想、...

结合艺术作品谈谈对意境的理解
答: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南禅宗师们常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的证悟,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蓄深邃的山水诗也...

论王维诗歌的意境(2000字)
答:从艺术的鉴赏角度来看,诗的妙处是诗人对禅意的解读,深藏于自然景物的画面之中,禅宗要义在于当下妙悟,而本诗表现禅意却不着痕迹,大相无形,正是臻于禅趣之境的上乘佳作。 次读《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描写在远离人境的竹林深处,诗人所感受到的自然乐趣。诗人孑然一身...

[水调歌头]这首诗歌你觉得有什么意义呢?
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能传诵千古,在我看来原因有三:由于它高旷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

诗词鉴赏怎么做
答:炼句、炼字的目的是炼意,是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更深广的思想感情。鉴赏诗词不通解文字,就像学生背下了一篇古文,却对文中的一些字句不大理解一样,这是不正常的,不通解文字就无法理解诗词所提供的形象,也就无法展开我们的想像力。宋代的朱熹曾批评过这种做法:“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

有关诗歌的知识
答:3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匿名用户 2013-12-10 展开全部 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

高考的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急求!
答: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

诗歌鉴赏
答:另外,曲的特点往往比较通俗,相对于诗词来说,要好理解些,熟练掌握了这些,第一步就走出去了。 第二步———了解诗歌常用的手法并细心体味意境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是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的,常用的手法分为两类: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 表现手法有衬托,包括正衬与反衬,有象征,有托物言志,有写景状物,有直抒...

谈谈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艺术构思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虽是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全诗以铿锵响亮的语言,优美空灵的白描手法,上下蝉联的结构,一气到底而又曲折有致的反复回荡的旋律等等,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色。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