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的文章(200多字) 描写人的文章200字

作者&投稿:稻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九三○年一月五日)

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在福建、广东、江西之间的三个边界区域的流动游击,同时也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此也就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则一,就会明白全世界何以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混战的怪事,而且何以混战一天激烈一天,一天扩大一天,何以始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二,就会明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因之,也就会明白农村起义何以有现在这样的全国规模的发展。三,就会明白工农民主政权这个口号的正确。四,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即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中国以外无此怪事)。五,也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六,也就会明白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⑴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⑵、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切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⑶,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这种估量,多半是从主观主义出发。其结果,无疑地是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如果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这也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又必然要产生另一方面的坏结果。因此,在判断中国政治形势的时候,需要认识下面的这些要点:
(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这样就可以解释现在西欧各国的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比现在中国的革命的主观力量也许要强些,但因为它们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比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更要强大许多倍,所以仍然不能即时爆发革命。现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因为反革命力量也是相对地弱的,所以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
(二)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⑷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这样,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当湘赣边界割据的初期,有些同志真正相信了当时湖南省委的不正确的估量,把阶级敌人看得一钱不值;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十分动摇”、“恐慌万状”两句话,就是那时(一九二八年五月至六月)湖南省委估量湖南的统治者鲁涤平⑸的形容词。在这种估量之下,就必然要产生政治上的盲动主义。但是到了同年十一月至去年二月(蒋桂战争⑹尚未爆发之前)约四个月期间内,敌人的第三次“会剿”⑺临到了井冈山的时候,一部分同志又有“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来了。其实,那时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到十分露骨的地步,蒋桂冯混战的形势业已形成,实质上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革命潮流开始复兴的时候。但是在那个时候,不但红军和地方党内有一种悲观的思想,就是中央那时也不免为那种表面上的情况所迷惑,而发生了悲观的论调。中央二月来信⑻就是代表那时候党内悲观分析的证据。
(四)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特别是我们在红军中工作的人,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的形势概属未可乐观,革命胜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所以有这种抓住表面抛弃实质的观察,是因为他们对于一般情况的实质并没有科学地加以分析。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既然国际上帝国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发展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需要就更迫切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因此就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一天天扩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战,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发展起来。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拚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因为反动政府在粮饷不足的条件之下无限制地增加军队,并因此而使战争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众经常处在困苦的环境之中。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为无钱开学,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上面的话的大意,在去年四月五日前委给中央的信中,就已经有了。那封信上说:

“中央此信(去年二月七日)对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的估量,都太悲观了。国民党三次‘进剿’井冈山⑼,表示了反革命的最高潮。然至此为止,往后便是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革命潮流逐渐升涨。党的战斗力组织力虽然弱到如中央所云,但在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的形势之下,恢复一定很快,党内干部分子的消极态度也会迅速消灭。群众是一定归向我们的。屠杀主义⑽固然是为渊驱鱼,改良主义也再不能号召群众了。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一定很快地消灭。在将来的形势之下,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党的六次大会⑾所指示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对的:革命的现时阶段是民权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党(按:应加‘在大城市中’五个字)的目前任务是争取群众而不是马上举行暴动。但是革命的发展将是很快的,武装暴动的宣传和准备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大混乱的现局之下,只有积极的口号积极的态度才能领导群众。党的战斗力的恢复也一定要在这种积极态度之下才有可能。……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的建立,中心区域产业支部的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同时,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这封信对红军的行动策略问题有如下的答复:

“中央要我们将队伍分得很小,散向农村中,朱、毛离开队伍,隐匿大的目标,目的在于保存红军和发动群众。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以连或营为单位,单独行动,分散在农村中,用游击的战术发动群众,避免目标,我们从一九二七年冬天就计划过,而且多次实行过,但是都失败了。因为:(一)主力红军多不是本地人,和地方赤卫队来历不同。(二)分小则领导不健全,恶劣环境应付不来,容易失败。(三)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四)愈是恶劣环境,队伍愈须集中,领导者愈须坚决奋斗,方能团结内部,应付敌人。只有在好的环境里才好分兵游击,领导者也不如在恶劣环境时的刻不能离。”

这一段话的缺点是:所举不能分兵的理由,都是消极的,这是很不够的。兵力集中的积极的理由是:集中了才能消灭大一点的敌人,才能占领城镇。消灭了大一点的敌人,占领了城镇,才能发动大范围的群众,建立几个县联在一块的政权。这样才能耸动远近的视听(所谓扩大政治影响),才能于促进革命高潮发生实际的效力。例如我们前年干的湘赣边界政权,去年干的闽西政权⑿,都是这种兵力集中政策的结果。这是一般的原则。至于说到也有分兵的时候没有呢?也是有的。前委给中央的信上说了红军的游击战术,那里面包括了近距离的分兵:

“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⒀,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

这里所谓“打开”,就是指近距离的分兵。例如湘赣边界第一次打下永新时,二十九团和三十一团在永新境内的分兵。又如第三次打下永新时,二十八团往安福边境,二十九团往莲花,三十一团往吉安边界的分兵。又如去年四月至五月在赣南各县的分兵,七月在闽西各县的分兵。至于远距离的分兵,则要在好一点的环境和在比较健全的领导机关两个条件之下才有可能。因为分兵的目的,是为了更能争取群众,更能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权,更能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若不能达到这些目的,或者反因分兵而遭受失败,削弱了红军的力量,例如前年八月湘赣边界分兵打郴州那样,则不如不分为好。如果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那就无疑地应该分兵,因为在这两个条件下,分散比集中更有利。
中央二月来信的精神是不好的,这封信给了四军党内一部分同志以不良影响。中央那时还有一个通告,谓蒋桂战争不一定会爆发。但从此以后,中央的估量和指示,大体上说来就都是对的了。对于那个估量不适当的通告,中央已发了一个通告去更正。对于红军的这一封信,虽然没有更正,但是后来的指示,就没有那些悲观的论调了,对于红军行动的主张也和我们的主张一致了。但是中央那个信给一部分同志的不良影响是仍然存在的。因此,我觉得就在现时仍有对此问题加以解释的必要。
关于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也是去年四月前委向中央提出的,后来又在于都有一次决定。当时指出的理由,见之于给中央信上的,如下:

“蒋桂部队在九江一带彼此逼近,大战爆发即在眼前。群众斗争的恢复,加上反动统治内部矛盾的扩大,使革命高潮可能快要到来。在这种局面之下来布置工作,我们觉得南方数省中广东湖南两省买办地主的军力太大,湖南则更因党的盲动主义的错误,党内党外群众几乎尽失。闽赣浙三省则另成一种形势。第一,三省敌人军力最弱。浙江只有蒋伯诚⒁的少数省防军。福建五部虽有十四团,但郭⒂旅已被击破;陈卢⒃两部均土匪军,战斗力甚低;陆战队两旅在沿海从前并未打过仗,战斗力必不大;只有张贞⒄比较能打,但据福建省委分析,张亦只有两个团战力较强。且福建现在完全是混乱状态,不统一。江西朱培德⒅、熊式辉⒆两部共有十六团,比闽浙军力为强,然比起湖南来就差得多。第二,三省的盲动主义错误比较少。除浙江情况我们不大明了外,江西福建两省党和群众的基础,都比湖南好些。以江西论,赣北之德安、修水、铜鼓尚有相当基础;赣西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党和赤卫队的势力是依然存在的;赣南的希望更大,吉安、永丰、兴国等县的红军第二第四团有日益发展之势;方志敏的红军并未消灭。这样就造成了向南昌包围的形势。我们建议中央,在国民党军阀长期战争期间,我们要和蒋桂两派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在三省扩大红军的数量,造成群众的割据,以一年为期完成此计划。”

上面争取江西的话,不对的是规定一年为期。至于争取江西,除开江西的本身条件之外,还包含有全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条件。因为如果不相信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便决不能得到一年争取江西的结论。那个建议的缺点就是不该规定为一年,因此,影响到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所谓“快要”,也不免伴上了一些急躁性。至于江西的主观客观条件是很值得注意的。除主观条件如给中央信上所说外,客观条件现在可以明白指出的有三点:一是江西的经济主要是封建的经济,商业资产阶级势力较小,而地主的武装在南方各省中又比哪一省都弱。二是江西没有本省的军队,向来都是外省军队来此驻防。外来军队“剿共”“剿匪”,情形不熟,又远非本省军队那样关系切身,往往不很热心。三是距离帝国主义的影响比较远一点,不比广东接近香港,差不多什么都受英国的支配。我们懂得了这三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江西的农村起义比哪一省都要普遍,红军游击队比哪一省都要多了。
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

注 释
〔1〕 方志敏(一八九九——一九三五),江西弋阳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第十军的主要创建人。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增补为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一九二八年一月,在江西的弋阳、横峰一带发动农民举行武装起义。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三年,领导起义的农民坚持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逐步地将农村革命根据地扩大到江西东北部和福建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将地方游击队发展为正规红军。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带领红军第十军团向皖南进军,继续执行抗日先遣队北上的任务。一九三五年一月,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中被捕。同年八月,在南昌英勇牺牲。
〔2〕 见本卷《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注〔9〕。
〔3〕 这里所说的“革命的主观力量”,是指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4〕 见本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注〔9〕。
〔5〕 鲁涤平(一八八七——一九三五),湖南宁乡人。一九二八年时任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
〔6〕 指一九二九年三四月间蒋介石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
〔7〕 一九二八年七月至十一月,江西、湖南两省的国民党军队两次“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失败后,又于同年底至一九二九年初调集湖南、江西两省共六个旅的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毛泽东等周密地研究了粉碎敌人“会剿”的计划,决定红军第四军主力转入外线打击敌人,以红四军的一部配合红五军留守井冈山。经过内外线的艰苦转战,红军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曾经被敌人一度侵占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8〕 指中共中央一九二九年二月七日给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的信。本文中引录的一九二九年四月五日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给中央的信上,曾大略地摘出该信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当时形势的估计和红军的行动策略问题。中央的这封信所提出的意见是不适当的,所以前委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9〕 这里是指湖南、江西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
〔10〕 指反革命势力对付人民的革命力量采用血腥屠杀的手段。
〔11〕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一九二八年六月十八日至七月十一日在莫斯科举行。会上,瞿秋白作了《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报告,周恩来作了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的报告,刘伯承作了军事问题的补充报告。会议通过了政治、苏维埃政权组织、土地、农民等问题决议案和军事工作草案。这次大会肯定了中国社会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当时的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在两个高潮之间和革命发展是不平衡的,党在当时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会议在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同时,特别指出了当时党内最主要的危险倾向是脱离群众的盲动主义、军事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这次大会的主要方面是正确的,但也有缺点和错误。它对于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的内部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适当的政策;对于大革命失败后党所需要的策略上的有秩序的退却,对于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和民主革命的长期性,也缺乏必要的认识。
〔12〕 指福建西部长汀、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工农民主政权,它是红军第四军主力一九二九年离开井冈山进入福建时新开辟的革命根据地。
〔13〕 “固定区域的割据”指工农红军建立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14〕 蒋伯诚,当时任国民党浙江省防军司令。
〔15〕 郭,指国民党福建省防军暂编第二混成旅旅长郭凤鸣。
〔16〕 陈卢,指福建的著匪陈国辉和卢兴邦,他们的部队在一九二六年被国民党政府收编。
〔17〕 张贞,当时任国民党军暂编第一师师长。
〔18〕 朱培德(一八八九——一九三七),云南盐兴(今禄丰县)人。当时任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
〔19〕 熊式辉(一八九三——一九七四),江西安义人。当时任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委员、第五师师长。

我的妈妈特别的善良。

我的妈妈是一名护士,干这行已经二十年了。你听了一定很惊叹吧?

我们家养了一条小狗,叫贝贝,非常可爱,一天,小狗贝贝突然生病了,妈妈想给贝贝打针,开始我一直反对,怕贝贝受苦,后来我想通了,妈妈却拿着针不忍下手。我的妈妈是多么的善良啊!

一次,我和妈妈去爬碣石山。一位外地阿姨在山上迷了路,不知怎么下去,妈妈就把手中的地图给了那位阿姨,然后又告诉阿姨哪里能打车。那位阿姨满脸愁态,心里没有底。妈妈见了,就说:“跟我们走吧,我送你出山。”妈妈把她一直送上车。

描写人的作文 200多个字~

  一个人的神韵是需要仔细观察才能抒写一番的。在写作中,关于描写人物的作文更是如此。

  想要写好描写人物的作文,更是需要细心的观察,性格的琢磨。其次,才能运用文字的魅力,让人在纸上跃然于眼前。

  不如,就先从身边熟悉的人物开始锻炼吧!相信在看过下面的作文后,一定能启发你的写作思绪的!

  篇一、《我的妹妹》

  要说我妹妹啊,她可是我们家当之无愧的开心果啊!

  她有着圆圆的脸蛋,小巧的鼻子下有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精灵古怪的目光。眼上挂着两条细细的眉毛。还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瞧,多可爱的一位小姑娘啊!

  我隐隐约约的记得,在我妹妹六岁那年,母亲为锻炼妹妹的胆量,就叫妹妹去了离家不远的小卖部里去买白面粉,妹妹二话不说拿着钱就向小卖部跑去。

  大约过了五分钟,妹妹提着那一袋所谓的‘白面粉’拿给了妈妈,脸上还挂着酷酷的表情好像在说,你们看我厉害吧。可妹妹这表情可没维持多久,妈妈看了一眼那所谓的‘白面粉’顿时大笑:“这不是白糖吗?哪是白面粉啊。”听了妈妈的话全家人顿时哄堂大笑。

  瞧,这就是我们家的开心果!哈哈,是不是很可爱呢!

  篇二、《我的妹妹》

  一张瓜子脸上,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闪烁着欢乐地目光。一头黄黄的头发。这就是我——张楠楠。我已经11岁了,但你见了我,肯定不相信,以为我的个子很矮,每次老师排位,我总是排在第一位。

  我这么大了,还总是让妈妈担心。写作业的时候,书常常是东一本西一本,只要我在家,纸条就床上地上到处都是,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的。当然,我也有优点,我有一外号叫书呆子,是因为我看起书特别着迷。

  记得有一次,我正看书,突然想上卫生间,可又不想扔下书,于是我拿着书去了卫生间。

  出去以后,我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三个多小时了,爸爸妈妈在很着急的找我,当妈妈发现我是,了解了情况,一边笑一边对我说,你个小书迷,上厕所也离不开书……我回答到,我本来就是一个小书迷。

  篇三、《我的哥哥》

  他,虽然不帅气,但是他带给了我很多欢乐,没有他,我就觉得好像少很多乐趣,没有他,我会不停地哭泣。他就是我最敬爱的-哥哥。

  外面下着大雨,我撑着伞走回家,路边一片寂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回到家里,我马上跑上楼去,锁上门,静静的坐在那里哭泣。

  忽然,传来一阵敲门声,我更加惊慌失措,也不想去开门,怕爸妈看到我的成绩。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是我哥哥。他轻声细语地说:“妹妹,开门吧。”于是
我就去开了门,并且赶紧擦干净眼泪。我那红肿的眼睛终究瞒不过他,后来我跟他说了关于我哭的原因,他不但没骂我,反而还鼓励我,使我重拾信心。

  功夫不负,我总算考到了理想的成绩了。

  雨后天晴,天空上挂着一道美丽的彩虹,小孩们在欢乐着,仿佛在渲染美好的气氛。

  篇四、《我最好的一个朋友》

  我有个好朋友名字叫张嘉仪,她个子高高的,瘦瘦的,长着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小小的嘴巴,长长的头发,很漂亮。她跟我得关系很好,也对我很好。我和她很早就认识,我们俩上的是同一所幼儿园,同一个班。现在我又和她上同一所小学。

  我和她曾经有一些误会,有的时候还会闹脾气,但始终我们还是好朋友。有一次我们在跑步我和她跑着跑着,突然她被一块石头绊倒了,我赶紧跑过来把她扶起来,对他说:“我扶你去医务室。”她摆摆手说:“不用了,我自己去就行了。”

  我觉得张嘉仪,是我最好的一个朋友。

  篇五、《幽默有趣张老师》

  张老师是四到五年级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张老师的个子高,有1.80多,人却瘦的连筋骨都露了出来,但是,张老师却很幽默,就连在批评同学的时候还不忘记自己的幽默。

  有一次,刁伟哲被张老师拉上讲台,张老师故意把他的眼镜抬高,但刁伟哲又戴了回去,张老师又把他的眼镜抬高,在这个时候,全班笑成一团,刁伟哲好像有点害羞了一样,不动了,接着,张老师说了他几句话,就让他下去了。

  但是,有的时候张老师也会很严肃,因为,不严肃是学不到知识的,所以,一般在上课的时候,张老师脸上的表情都显得很严肃。谢谢您!张老师,在张老师的课上,我显得很轻松,却也能够学到知识!张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喜欢您!

  篇六、《我的同桌》

  “啊,啊……”是谁在叫呢?那就是我们的小邵智栋同学。大家一定以为他发神经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是在练歌喉呢们,而且练的是纯种海豚音。

  我们的小邵同学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但他还真有点样子,蛮好的,很像一个大明星,不过,他不禁夸,一夸尾巴就翘起来了。唉!他就是这样的人。

  只见他用海豚音对我说:“罗筱乔,我是一只可爱活泼的海豚,你好!”我开始觉得他很幼稚,但是后来我慢慢的适应他的所作所为。有时还觉得他蛮可爱的,很搞笑。

  放学后,他又兴高采烈地练起海豚音来。

  我微笑着注视着他:我觉着他很可爱。如果人人都爱别人,别人也就会爱你。用我们学过的名言来说就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篇七、《一个冷漠的人》

  有一次,我和同学去潍坊玩,我们看到了许多新鲜的东西并且也买了许多,时间不知不觉过得真快,霎那间就是下午了,因此我们便准备去坐车回家,我们走着走着,看到了如下一幕。

  有一个身着华丽衣服的女人,嘴里抽着烟,眼睛在看着小摊上的东西,这时候来了一位要饭的老人,老人拄着拐杖,手里拿个破碗,毛发蓬乱。

  老人伸出碗去面部带有害怕的神色,向那个女人乞讨,只听他嘴里说着些什么,可女人毫不理会,可乞丐并没有走,而是继续向女人乞讨,只听她说了一声滚开,便自己走了。

  如今这个社会,不会有人看你做了多少好事,但却总是有人虎视眈眈的看着你做了多少错事,从而把你从这个社会淘汰。

  篇八、《活泼好动的同学》

  说起“活泼好动”,我们班最着名的就是谈小兵了,什么时候都安分不了,文静对他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做到的。

  “吃饭啦!”刚一坐下,谈小兵就闲不住找对面的邹豪了:“这个菜,你要不要,不要给我……”跟他聊了一会儿“家常”之后,谈小兵又把身体向前倾,想努力听清楚林茂说的话。听了一会儿就不耐烦地说:“说大声点,也给我听听……”

  过了一会儿,隔壁桌有了些异响,他借着地理位置的优越,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嘴里不住地说:“怎么了怎么了?”看完好戏以后,他笑呵呵地扒完最后一口饭,拉着李都劲,两个人一起走出食堂。

  谈小兵的闲聊功底在这一刻完全展现了出来。

  篇九、《我的妹妹》

  今年春节我回妈妈的老家重庆。我有一个表妹在重庆,她是我小舅的女儿,今年六岁了,妹妹个子长得很小,还不到我的肩膀高,她的眼睛小小的,单眼皮,
两只水汪汪的眼睛滴溜溜地直转,似乎满脑子都是些聪明的主意,妹妹的眼睛有点像弯弯的月牙儿,特别是笑起来的时候就眯成了一条缝。妹妹的鼻子、嘴巴也是小
小的,就连耳朵也小得可爱。

  别看妹妹小,她在外公家那一带还是挺出名的。她会弹电子琴,还拍过电视剧《一世牵挂》呢!在里面演了女主人公女儿小时候的样子。

  最搞笑的是她说我是她的小老师,整天跟着我学说普通话,她那带着一口重庆味的普通话经常弄得我们捧腹大笑。

  我的妹妹真是太可爱了!

  篇十、《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今年35岁,个子很高。方方的脸上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他是我们家最聪明的人。

  我爸爸是个“贪吃鬼”。有一次,妈妈买回来两个小蛋糕,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爸爸吃掉了一个蛋糕。我想:这蛋糕是妈妈买给我和妹妹一人一个的呀,爸
爸也真够贪吃的!看着他那满足的眼神就知道就块蛋糕一定很好吃,于是我赶在爸爸吃另一块之前,迅速拿起蛋糕,塞进了自己嘴里,滋味确实不错!

  爸爸虽然贪吃,但性格却很温和,有一次,我考得不是很好。回到家后,爸爸询问说:“今天考试了吗?”“考了。”我心里忐忑不安地说道。“考了多少分?”爸爸继续问。“90!”我有些难过地回答。“这次考得不好,以后要考得好一些。”爸爸笑眯眯地说。

  我看着爸爸温和的眼神,心里觉得充满了力量,我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出好成绩。

  我爱我的爸爸!

写段落语句要主要以下几点: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段落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描写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 样,写出的文字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语句的灵魂。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朝花夕拾的人物描写作文200
答: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2. 《朝花夕拾》200字的人物介绍怎么写(急,帮我)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

初三人物动作描写作文
答:这样的格杀场面,比几棒打死老虎,一刀刺死西门庆要惊险得多,更能突出武松非凡的勇武和神力,更具有典型性。 ――【爸爸的花儿也落了】(三)表现人物情绪和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

名人人物细节描写作文200字左右
答:(选自《人民日报》1983年10月3日) 在这篇文章中描写小红军临牺牲前的动作坚定、有力、感人至深,深刻地揭示出长征小英雄 的内心世界,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对话描写,是指用人物之间的交流对话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 形象的一种方法 ,例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

精彩外貌动作描写作文200字
答:精彩外貌动作描写作文200字1. 描写人物外貌和动作的精彩片段 200字 1、大门开了,走进来一位年轻的邮递员。 只见他全身衣服湿透了,裤腿卷得高高的,从膝盖到脚全沾满了泥水,好像刚从泥地里爬起来似的。他手里捧

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作文
答:6. 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200字作文 兴奋和激动如同决了堤的洪水,浩浩荡荡,哗哗啦啦地从他的心理倾泻了 出来,他再也无法隐藏他的那份斯文了. 奔跑,奔跑,奔跑!他的心激动着,他的痛快已经不能用我们浅薄的语言来表述,似乎他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有跳动的欢畅 描写人物动作,最重要的是注意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留...

人物描写作文400范文
答:4. 五年级人物描写的作文400字 六年级的作文测试相对于低年级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文章的要求有细致性的描写.我们在写人物的作文时候,不应将人物写得过于死板.那小学6年级作文人物描写怎样才能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写作)在小学生眼中,好看的故事必须有美妙的语言、故事曲折,有人关注,可以与之产生共鸣.怎样让人物...

四大名著人物描写作文200字
答:同学们,能告诉我,你们最喜欢的《西游记》人物是谁吗?。 4. 四大名著场面描写之一200字作文 这学期,我新读了一本书,那就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当我翻开他的第一页时,我就深深爱上了它,在这五百多位英雄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卧龙先生——诸葛亮我喜欢她是因为他对刘备很忠诚,蜀建兴元年,刘备兵败白帝城,...

语文人物形象描写作文
答:总的来说,这篇作文中的语言描写是比较成功的,值得我们在学习语言描写的时候学习和借鉴。 2. 六年级下册语文描写武松人物形象的作文300字 我最喜欢的水浒人物———武松 我读完了这本书,里面讲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事迹,其中,我最喜欢为人除害的武松。 讲的是有一天,武松喝醉了酒,想连夜翻过“井阳冈”这坐山。

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作文 200字以上的就行 谢谢啊
答:典型事例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新闻写作中恰当地选用典型事例,是揭示事物本质、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一篇新闻作品如果只罗列一些一般性的材料,缺乏典型事例,就不可能产生深刻动人的力量。典型事例贵精而不贵多。记者应认真筛选采访得来的...

急求: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表现其性格特征!(200字左右)
答: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正文内容:上了初中以后,由于学习任务的加重,我已经有大半年没回姥姥家了。终于放假了,我迫不及待的飞奔回去。刚刚踏进家门我便不假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