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 有《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吗/

作者&投稿:山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德国现代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的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不仅是学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对变革中我国的思想界应能有广泛的启迪。当然,启迪并不是照搬,而是一种用以创造的资源。

在滕尼斯时代,事实上也是在滕尼斯身前身后的整个市民社会时代,人们普遍有一种得自经验与理性的认识,即过去的时代人是以群的状态整体地存在的,而个人——不是肉体意义上的“一个人”,而是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独立人格与个人权利——只是近代化以后公民社会的产物。马克思的名言“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就越显得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是如此,卢梭的名言“臣民关心整体和谐,公民关心个人自由”是如此,而自由主义者把个人本位视为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的言论更是不胜枚举。但历史上那种束缚“个人”的“整体”是怎样一种状态?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这种“整体”又有何区别?而所谓现代社会的个人本位当然也不意味着“一盘散沙”(那恰恰是传统时代的特征),比起“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古代,如今社会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与社会整合的程度是无庸置疑的,那么这种“个人的整合”又与传统的整体有何本质区别?应当说,这是一切社会学理论尤其是社会变迁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讲的古代个人“从属于整体”是个很宽泛的概念:“首先是家庭,然后是扩大的家庭——氏族以及氏族发展而来的国家”。我们知道,在摩尔根以前马克思尚无原始氏族公社概念,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先有家庭后有氏族,把家庭看作氏族解体后产物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论只是马克思暮年、主要是恩格斯时代的想法。而此前马克思一直把家庭、氏族与古代国家(由于西方已近代化,他把这种国家称为“东方”的或“亚细亚的”国家)都视为古代“共同体”。这些“自然形成的(按:显然指氏族之类)或政治性的(显然指”国家)“共同体都是扼杀个性

的”,个人那时只是“狭隘人群的附属物”,是“共同体的财产”——犹如奴隶是主人的财产一样。由此便产生了所谓“古代东方普遍奴隶制”及“亚细亚专制国家”的概念。这些概念后来成为喜欢打“语录”仗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百年困惑,因为人们认定“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在“原始共产主义的平等的氏族公社”解体之后,自然就无法理解那种一方面没有“私有制”而只有“公社”,一方面却存在着专制王权、剥削与“普遍奴隶制”的“亚细亚国家”了。

这姑且不论,至少我们看到在马克思那里古代家庭、氏族和更大的人群、包括所谓“亚细亚国家”在内都属于“自然形成的或政治性的”“共同体”。而这在当时并不为多数欧洲学人接受。因为在罗马以后的传统欧洲,“国家”(以及与“国家”相对的“社会”)长期不发达,人们主要生活在“自然形成的”(而非“政治性的”)较小群体中,诸如家庭、氏族、村社、教区、行会、采邑、自治市镇等等。“民族国家”只是个人本位的公民社会解构了上述这类小群体之后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产物,同一过程也产生了与“国家”对立的“社会”(实际是特指以个人为本位的公民社会)本身。在这一背景下,“国家——社会”二元分析理论与把国家与“社会”都视为近代事物而与传统小群体(“共同体”)对立的二元分析理论便成为解释的利器。滕尼斯的社会学理论即为后一种二元分析的代表。

在滕尼斯的体系中,“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而“社会”是非自然的即有目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共同体”是小范围的,而“社会”的整合范围要大得多。“共同体”是古老的、传统的,而“社会”则是新兴的、现代的。显然,滕尼斯不同于马克思,后者把传统的巨大群体“亚细亚”国家与社会都算作共同体,而滕尼斯的共同体则是小群体。滕尼斯也不同于哈耶克这类持理性批判立场的自由主义者,后者认为公民社会(即滕尼斯所讲的“社会”)是自然形成的,而生活在理性主义时代的滕尼斯则强调“社会”是人为的理性建构物。但有一

点是三人共同的,即他们都倾向于个人本位的社会。

从我们的角度可以把滕尼斯的观点概括为“小共同体”理论。在西方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这种看法很流行。英语学术界把“共同体”译为Commune(公社、村社)或Community(社区),而波兰社会学界则用okolica(“周围环境”、社区)来称之。他们都以传统乡村为例,认为这种群体秩序很大程度上是靠“闲言碎语”来维持的,社区主要通过议论成员来调节其成员的行为。如美国经验社会学奠基人W.I.托马斯曾引述波兰农民的话说:“关于一个人的议论能传到哪里,okolica的范围就到达哪里;多远的地方谈论这个人,他的okolica就有多远。”不少学者都认为,

传统乡村是“这样一些共同体:它们通过口头传播来传递其文化内容”。由于这种传播不依赖于文字、书籍等中介,因而“这种传播模式总要涉及直接的人际接触”。这样,农村社区便应当是一个大家能互相见面并且互相认识的群体。而传统时代对个人的压抑,则主要在这一层次发生。

显然,这种理论并未考虑这样一种状况:在远比宗族、村落更大的范围内存在着整体主义的统制力量,它在远超出口传文化与直接人际交往的时空内对个人、对人的个性、独立人格与个人权利实行压抑,甚至“小共同体”的个性与权利亦在它的压抑之下、以致于在某种情况下“小共同体”几乎无法存在。然而这又并不意味着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的产生。恰恰相反,它会使滕尼斯意义上的“社会”更加无法产生!其实,前述马克思讲的那种“亚细亚国家”就是有这样的性质:它与滕尼斯的“共同体”一样压抑个性,一样具有非近代的或传统的、早期的性质,但却比滕尼斯的“共同体”大得多,且具有人为的目的性或“非自然”性。它与滕尼

斯的“社会”一样具有非自然的建构性,而且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造成破坏,但却绝无“社会”的个人主义基础,也绝不可能形成“国家——社会”二元结构中的一元即所谓公民的公共生活空间。

事实上,“编户齐民”的古代中国就具有这种结构。秦时的法家政治便强调以人为的“闾里什伍”来取代自然的血缘族群,甚至用强制分异、不许“族居”和鼓励“告亲”来瓦解小共同体,以建立专制皇权对臣民个人的人身控制。这样的结构既非滕尼斯的“共同体”,亦非他讲的“社会”,而且勿宁说正是它使得“共同体”与“社会”都难以成长,以至于到了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与近代化过程启动的时候,出现的不是一个“社会”取代“共同体”的过程,而是“共同体”与“社会”同时突破强控制下的一元化体制的过程。——我国近代以来越是沿海发达农村,宗族组织越发达的状况就是例子。

我把这种并非“自然形成”的小“共同体”但却比它更压抑个性的力量称为“大共同体”。它不是西方社会近代化时面临的问题,因而也不是滕尼斯等人论域中的问题。然而简单化的“拿来主义”却会造成两种偏向:或者无视传统中国的“编户齐民”性质而大谈小“共同体”,把传统中国说成一个宗族自治或村落自治的时代,把“民族国家”只是近代化现象的欧洲历史强套于中国。或者无视中国传统国家的非公民性质而大谈中国的传统“社会”,把“(公民)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析模式用于剪裁中国历史。

传统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对编户齐民实行强控制的“大共同体本位”结构,这种结构既不能纳入滕尼斯的“共同体——社会”两分法、也不能纳入近代化以后的“国家——社会”两分法,但滕尼斯在论述由“共同体”向“社会”发展时体现的“独立的(普遍的)个人主义和由此确立的社会主义”取向,仍然是极富启示性的。的确,无论是小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欧洲还是大共同体本位的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中都要经历“个人”的觉醒与“社会”的成长。不同者无非在于:不仅“个人”而且连小“共同体”也受到极权压力的中国,在这一过程的前期可能会面临一个“个人”觉醒与“小共同体”觉醒同时发生的局面,正如西欧“个人”觉醒是与“民族国家”的觉醒同时发生的一样。但西方既然并未因此而走向“国家本位”,中国又凭什么会沉溺于所谓“亚洲价值”的“小共同体本位”中呢?

有《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吗?~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2) | 百度首页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知识掌门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商业/理财 相关问题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社区是怎么构成的
  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5-10-18 17:36
  提问者: heyinxu - 魔法学徒 一级 其他回答 共 3 条
  现在的社区,是由原来的居委会扩大而成的.
  其权力比街道小,比原居委会大,主要负责其辖区居民生活中的一些需要和街道衔接的事情,起上传下达的作用.
  回答者: doalak - 童生 一级 10-18 17:41
  1 、 社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具有互动关系的人们所组成的社
  会生活共同体。
  2 、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依赖)与社区认同感等。
  3 、城镇社区:或者称为集镇社区,实际上是兼具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某些成分与特征的社区类型,是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的一个中介。


  4 、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了 “ 社区 ” 一词,他认
  为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种共同体关系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造成的;这种共同体的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他还认为, “ 社区 ” 的概念则不同于 “ 社会 ” ,社会总是和劳动分工和法理性的契约联系在一起,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自私自利的、缺乏感情交流与关怀照顾的人际关系,其外延则是指人口异质性特征鲜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城市社会群体。

  2 、以社区的发展状况为标准来划分,分为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
  按社区功能来划分,分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特殊社区;
  按社区区域特征来划分,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城镇社区;
  按社区形成方式来划分,分为自然性社区、法定性社区、专能的社区。
  回答者: cangzihupo - 魔法学徒 一级 11-1 18:15
  社区应该属于聚落的形式,当然我们熟知的聚落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乡村,一种是城市。当然社区应该属于城市内的下以级聚落。
  回答者: fox8169 - 魔法学徒 一级 11-1 18:20相关内容
  • 社区居委会由几人构成
  • 构成社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社区居委会的构成
  • 功能社区划分上属于
  • SNS和虚拟社区有区别吗?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社区 构成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2) | 百度首页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知识掌门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商业/理财 相关问题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社区是怎么构成的
  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5-10-18 17:36
  提问者: heyinxu - 魔法学徒 一级 其他回答 共 3 条
  现在的社区,是由原来的居委会扩大而成的.
  其权力比街道小,比原居委会大,主要负责其辖区居民生活中的一些需要和街道衔接的事情,起上传下达的作用.
  回答者: doalak - 童生 一级 10-18 17:41
  1 、 社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具有互动关系的人们所组成的社
  会生活共同体。
  2 、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依赖)与社区认同感等。
  3 、城镇社区:或者称为集镇社区,实际上是兼具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某些成分与特征的社区类型,是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的一个中介。


  4 、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了 “ 社区 ” 一词,他认
  为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种共同体关系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造成的;这种共同体的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他还认为, “ 社区 ” 的概念则不同于 “ 社会 ” ,社会总是和劳动分工和法理性的契约联系在一起,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自私自利的、缺乏感情交流与关怀照顾的人际关系,其外延则是指人口异质性特征鲜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城市社会群体。

  2 、以社区的发展状况为标准来划分,分为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
  按社区功能来划分,分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社区、军事社区、特殊社区;
  按社区区域特征来划分,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城镇社区;
  按社区形成方式来划分,分为自然性社区、法定性社区、专能的社区。
  回答者: cangzihupo - 魔法学徒 一级 11-1 18:15
  社区应该属于聚落的形式,当然我们熟知的聚落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乡村,一种是城市。当然社区应该属于城市内的下以级聚落。
  回答者: fox8169 - 魔法学徒 一级 11-1 18:20相关内容
  • 社区居委会由几人构成
  • 构成社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社区居委会的构成
  • 功能社区划分上属于
  • SNS和虚拟社区有区别吗?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社区 构成

《庄子》读后感范文?
答: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庄子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精神界的导师,它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社会中的无奈。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

看稻盛和夫先生《活法》读后感
答: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过好当下,用尽全力,饱含热情,朝着自己的目标,秉承最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 修炼自己的灵魂,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 他也是带着这样的理念与使命,用一生在践行。他一直在思考与思索人生的意义,并且把自己的思考与思索,用最大的热情,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认为,人生应该有...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答:回答: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与朱元思书》虽名为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全文144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之美,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情感。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文章先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发端,再用奇山异水,天下...

《我是猫》读后感悟
答:《我是猫》这本小说一方面,寻找个性,呼唤自由,自我意识和市场观念形成大潮;另一方面,固有的价值观、文化观与风尚习俗,包容着陈腐与优异,在抗议中沉没,在沉没中挣扎……作者正是在社会现实面前产生了厌世情结,他的生厌和悲观使他成为了时代精神文明的最深刻的揭发者与批判者,促使他使用“猫”的嘲讽和评断,用其辛辣...

《大医精诚》的读后感
答:《大医精诚》的读后感1 古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者悬壶济世,造福世人,是世间不可缺少的职业之一。 大医精诚,学医贵在学精,贵在真诚。孙思邈先生幼时多病,为治病散尽家产而致家道中落,这为他日后从医奠定了基础。古时,医者乃是一个卑贱的职业,即使它能救人于苦难之中。与仕途相比,学医远没有...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看不见的更重要!
答: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解释:道,可知道,但不是恒道;名,可命名,但不是恒名。无形的东西,是万物之始;有形的东西,是万物之源。所以,对于无形的东西,要观察它的普遍规律;对于有形的东西,要观察它的因果关系。这两者一同出现,异名同体。玄妙又玄妙,众玄妙的切入点。

《道德经》第一章讲的主要是什么?谁给写写第一篇的读后感
答:“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是一种无形,是一种感觉,一种美好的感受,是一种状态。“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是一种有形,是一种状态,万物产生的具体形象。它们是宇宙产生的先后两个阶段,两个过程。有和无同出一个根源,都来自于宇宙,这两种状态,同出一门而又不同的叫法,都很幽深...

《基地》阿西莫夫,每一章读后感。跪求
答: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小说读后感终于,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利用上下班、等车、等时间在喜马拉雅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听完了,震撼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宏大的叙事,以及超前的科学思想和意识。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说。一、心理史学当初一开始能够将《基地》听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开篇介绍的“心理...

《大医精诚》读后感
答:《大医精诚》读后感1 古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者悬壶济世,造福世人,是世间不可缺少的职业之一。 大医精诚,学医贵在学精,贵在真诚。孙思邈先生幼时多病,为治病散尽家产而致家道中落,这为他日后从医奠定了基础。古时,医者乃是一个卑贱的职业,即使它能救人于苦难之中。与仕途相比,学医远没有做官...

红楼梦读后感(1000~2000字),高中作文
答:《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社会人生悲剧,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贾宝玉,一个号称怡红公子的灵魂人物,从小和众多女子们天天在一起吟诗作对,然而在众多金钗之中,有两位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