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地距离、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影响?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假如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

作者&投稿:错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日地距离适中,是地球温度适中,不至于过冷或过热;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适中使地球队物体的引力大小适中;

三分海洋七分陆地使地球的表面温度变化小;

因此种种原因地理环境比较稳定,适合生物的生存。

地球形状大小适中,所以有良好的环境。过大的话,被陨石撞的几率也大,太小的话有不足以吸引大气层。

扩展资料:

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地理环境是影响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从人类总体历史发展来看,地理环境对于文明的形成及文化的传承都有关键性的作用。从世界各国的实际状况来看,可以发现,地理环境差异大的国家与民族,民族文化差异也非常巨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理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是地球温度适中,不至于过冷或过热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适中使地球队物体的引力大小适中
三分海洋七分陆地使地球的表面温度变化小
因此种种原因地理环境比较稳定,适合生物的生存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温度适中,不至于过冷或过热
地球形状大小适中,所以有良好的环境。过大的话,被陨石撞的几率也大,太小的话有不足以吸引大气层。

地球与其他7大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日地距离、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影响?~

地球属于银河系太阳系.处在金星与火星之间.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有一颗卫星.地球是迄今为止唯一具有生命个体的行星.
地球是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

年龄:46亿岁。
公转周期:365天。
公转轨道:呈椭圆形。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
自转周期:恒星日:约23.小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 23°26‘
极半径:是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距离,大约3950英里(6356.9 公里)(两极的差极小,可以忽略)。
赤道半径:是从地心到赤道的距离,大约3963英里(6378.5 公里)。
平均半径:大约3959英里(6371.3 公里) 。这个数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点距离的平均值。体积:10832亿立方千米。
质量:约600000亿亿吨。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
大气:主要成份:氮(78.5%)和氧(21.5%)。
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
卫星(天然):1颗(月球)
地面面积:ra=6378137~6.378*523m
地球是一个球形,太阳光热在地表的分布随纬度而异;其次,地球表层的组成并非均质,地表结构也不同,如海陆的错综分布、地面的高低起伏等。因此,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相互差异性。由于前一个原因,表现为地带性的差异,从赤道向两极,各地理要素一般表现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异格局,从而组合成一系列自然地带;由于后一个原因,表现为非地带性差异,地带性规律因此发生偏差,甚至受到掩盖。这两种分异规律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全球自然地理环境错综复杂的图景,就是它们对立统一的体现。整个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在各大洲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内容的体现,这是由于各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陆轮廓和面积大小、地形结构、乃至历史发展过程等方面的差异所引起的综合反映,从而赋于了各大洲在自然地理上的独特性。阐明一个洲的独特性,对认识和探讨全球地理环境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洲区别于其他各洲的独特性,既体现着该洲的整体性,又反映了整个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以下仅从宏观对比的角度,概述地理环境各大组成部分(大洲和大洋)的独特性,旨在揭示全球地理环境结构的分异性。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居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跨越从赤道到北极的所有纬度带。因此,亚洲首先以几乎齐全的气候带、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强烈的大陆性和典型的季风性区别于各大洲。除温带西岸海洋性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外,具备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各种气候类型。广大内陆和高纬地区,与其他大洲同纬度地区相比较,普遍表现为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量高度集中夏季的特点。亚洲以兼具世界最冷、最热、最干、最湿的地区之一而著称,气候要素变异的这种极端性,是气候大陆性强的另一重要反映。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气温、降水、风向等的季节变化特点显明,分布范围广,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以及处于过渡地位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世界上具有独特意义。北亚的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针叶林气候)横贯大陆东西,面积广大;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属温带、亚热带、热带干旱气候,干旱区面积之广堪与非洲相比。地形复杂,起伏极端,平均海拔950米,山地和高原约占全洲面积的3/4。 地形的基本格局是:①崇山峻岭多汇集于中南部,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构成横亘东西的巨大高耸地带,即青藏高原、帕米尔山结、伊朗高原、亚美尼亚山结、安纳托利亚高原,以及北侧的祁连、昆仑、兴都库什、厄尔布尔士、高加索等山脉,南侧的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苏来曼、扎格罗斯、托罗斯等山脉;从帕米尔山结向东北,为夹峙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天山、阿尔泰山,再经蒙古高原南北两侧山地,与西伯利亚东部诸山脉相连。②地势由中部向四周低降为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往西北展现着低平、坦荡的图兰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平原以东为起伏平缓的哈萨克丘陵和深受河流切割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在南部三大半岛上,久经侵蚀的古老高原与近代大河冲积平原相间分布,自西向东为阿拉伯台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德干高原、印度河-恒河平原、掸邦高原、湄公河平原等;往东,地势呈阶梯状下降,最后降为中国东部低山丘陵和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冲积平原。③亚洲东缘为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大部分由年轻褶皱山脉盘踞,外侧邻接深邃的海沟。在地形和气候的综合影响下,河网布局呈现不匀称辐射状特点。巨川大河多源于高耸的中部,流向四周,除内流河外,分别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河网稠密,多属夏汛河流,各大河源远流长,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黑龙江、长江、黄河和湄公河的长度均在4000公里以上,其中长江达6300公里,为世界三大长河之一。它们上游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形成许多幽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则冲积成广大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内流区广大,约占全洲总面积的30%,绝对面积居各洲之首,主要分布在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地形比较封闭的中亚和西亚。全洲缺乏大的淡水湖群,但湖泊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并有不少名闻世界,如里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海迹湖),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死海是世界含盐量最高的湖泊和陆地的最低点。作为亚洲地理环境重要标志的植被和土壤,不仅在类型组成上同样体现了复杂多样性,它们分布、更替的图式也反映了全洲地理环境的分异格局。北亚的苔原-冰沼土和针叶林-灰化土是北半球同类型地带的一部分,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体现了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规律。自此向南,受地形与距海远近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分异为沿海(东亚-东南亚)和内陆(中亚)两个不同的更替序列,前者顺应热量的变化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热带季风林-砖红壤化红壤和热带雨林-砖红壤;后者顺应干湿的变化,主要有温带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温带草原-黑钙土和栗钙土、荒漠草原-棕色草原土、干旱荒漠-灰钙土和荒漠土。在高大山脉和高原区,还具有多样化的垂直地带性结构。总之,作为全球最大陆地自然综合体的亚洲,突出表现了各地理要素类型的多样性和极端性,通过地带性差异与非地带性差异的兼收并蓄、错综复杂的交叉关系,构成其特有的地理环境结构图式。
黑暗行星存在区域





据7月21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报道,美国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中的行星远远不止我们知道的9颗,还有12到14颗行星隐藏在太阳系遥远的边缘地带,它们比火星更大,比冥王星更冷,距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离太阳距离的1000到10000倍。太阳系边缘的行星兄弟

据报道,提出这一惊人理论的尤金·蒋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家。根据尤金·蒋的理论,除了太阳系已知9大行星外,还有12到14颗比火星更大的行星在太阳系的最边缘地带以奇怪的轨道绕着太阳运转,它们在太阳系边缘组成了一个“行星环”。根据尤金·蒋的理论,太阳系中的行星将达23颗之多。万倍于地日距离



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 大地母亲)

一,只考虑体积,变大,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将变小,反之变大。
二,形状应该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整体呈球体。要说变化,也不过是山脉、海洋的分布变化,基本上对环境没什么太大影响。
三,运动,如果自转加快,则G值变小,昼夜变短,反之同理。对环境应该是没什么太大影响。
四,日地距离,这个就很重要了。不过,质量与公转速度不变的话,这个也不会变的。不过它要是变大,地球就变冷了,反之就变热。这对环境影响很大的。看看金星与火星就明白了,分明是一个火炉与一个冰窖嘛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答:6、地球的变形 虽然地球被认为是椭球体,但实际上它并不完全是规则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和地壳的分布使得地球表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这种变形主要由地壳的板块运动、重力和地球的自转等因素所引起。通过科学的测量和观测,我们了解到地球的形状是类似于一个略扁球体,其大小可以通过测量直径和周长来确定。地...

地球各方面知识
答: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样的?
答:他还算出太阳与地球间距离为1.47亿公里,和实际距离1.49亿公里也惊人地相近。这充分反映了埃拉托色尼的学说和智慧。埃拉托色尼是首先使用“地理学”名称的人,从此代替传统的“地方志”,写成了三卷专著。书中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埃拉托色尼还用经纬网绘制地图,最早把物理学的原理与数学...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什么?
答: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结构,地表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宇宙中仅有的存在已知生命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如同其他类地行星一样,可根据化学性质或物理(流变学)性质分为若干层。然而,地球的内核、外核具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其他类地行星所没...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答:因此,地球表面离地球质心最远之处并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而是位于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峰。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平均直径约为12,742千米(7,918英里),约等于(40,000 km)/π,这个整数并非巧合,而是因为长度单位米的最初定义是经过法国巴黎的经线上赤道与北极点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由于...

地球的周长是多少?
答:地球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

地球有多大?
答:1.地球的形状是赤道半径略长、两极半径略短的近似扁球体,而极轴相当于扁球体的旋转轴。赤道半径 6378.137km 两极半径 6356.752km 平均半径 6371.012km 赤道周长 40075.7km 子午线周长 40008.08km 表面积 5.101×108km2 体积10832×108km3 2.每年7月初时,地球处于远日点,此时的日地距离约为1.521×108千米,是日地距离...

地球的形
答: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答:随着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也愈来愈准确。目前,通过人造卫星的观测和计算,已能较精确地获得地球形状的数据。地球表面是非常崎岖不平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所谓大地水准面(geoid)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地球的...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请简要描述。
答: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椭球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