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春秋是怎样的一本书 四书五经里的春秋和左氏春秋是一本书吗?

作者&投稿:唐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左氏春秋》一书,通常被称为《左传》。近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史书,惟包含不少文学质素。但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上看,这种认识不够确切,也不够具体。《左氏春秋》实际上以先秦“文学”的一种具体形态,兼具现代所谓史学、文学、哲学(具体表现为经学)方面的特质。

一、《左氏春秋》的史学特质

从现代学术立场上看,“历史学的目的,是揭示人类生活或人类文化的已往状态”;《左氏春秋》有这种追求,自不待言。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坚持事实,——尽管它提供的事实“包含着创作主体复杂的判断过程”,但“事实不仅是史学的开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史学的归宿”。《左氏春秋》毫无疑问是坚持事实的,它所记载的虚诞怪异之事譬如形形色色的梦等,都是著者判断上的“事实”,一如梁启超所说:“……《左传》里有许多灾怪离奇的话,当然不能相信,但春秋时代的社会心理大概如此”。“书法不隐”可以说是《左氏春秋》以事实为归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征。

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在历史人物的数不清的而且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言论的背后发现统一性”。这正是《左氏春秋》最深层的史学质素:从素朴的、零乱无序的事实材料或经验事实中,把握把它们联结为一体的本质性的东西。

二、《左氏春秋》的文学特质

即便是从现代学术立场上,我们都应当承认,作为先秦史家记事文的《左氏春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体式,并且是这种体式的最高典范和成就。

首先,它以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并且很多情况下能跃然毕见其精神。其次,它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其三,它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其四,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个性,利用悬想,来设制故事。其五,它章法谨饬有度,字句精严。

三、《左氏春秋》的经学特质

《左氏春秋》还有一些既不能归属于现代“史学”又不能归属于现代“文学”的质素,用传统学术范畴来衡量可以归属于经学。这是它最深的特质。

《左氏春秋》高度关注可以规范个人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群秩序的主题,诸如“德”、“礼”、“仁”、“义”等,它最为推重的则是“礼”。

《左氏春秋》的行文常有叙、议两层,议论或出自人物之口,或托为“君子曰”云云;其内容是对相关人物行为、人际关系或社群秩序的肯定或否定,而评断的标准主要就是礼。

《左氏春秋》继承了《尚书》、《诗经》的天人观念,既肯定天命,又重德、重民,为它所关注的政教伦理规范提供了具有终极意义的保证力量。这种天人观念,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经学的核心理念。

以上三方面足以说明,《左氏春秋》的职志在于把个体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纳入以礼为核心的政教伦理规范之中。
参考资料:摘自考研论坛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氏春秋一般指春秋左氏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氏春秋》是怎样的一本书?~

如果是文学考试用,请参考: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尤为出色的是,《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如果是古代历史考试用,您不妨用:
左传》的体例是编年纪事体,内容大部分是传注史事,叙述《春秋》经文重要史事的过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
《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因此,《左传》是研究春秋史的宝贵参考书籍。

不是 但内容差不多 因为《春秋》过于简略,长的不过几十字,短的就一个字,虽然简洁但包含着作者对人和事的褒贬意见,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相传作者是孔子 但《春秋左传》作者左丘明是解释《春秋》的重在叙述历史事件,还有另外两本解释春秋的《公羊传》和《谷梁传》,重在阐述道理,而略于叙事

为什么不建议读吕氏春秋
答:《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该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不但包括了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多方面的内容,还含有许多有趣的神话传说,使一部分颇具...

《吕氏春秋》是名著吗?
答:(《吕氏春秋·序意》)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

《春秋》和《吕氏春秋》有什么区别?
答:1、两书著作者不同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2、书的内容不同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春秋》只是一部编年体...

《吕氏春秋》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答:《吕氏春秋》说的是治国之道,当然,其中也有八卦、五行、乐理以及养生之说,但并不妨碍其成为一本体现吕不韦治国方策、人文思想的书。这本书就是描述了按照吕不韦思想建立起来的秦国的样子。《吕氏春秋》的内容有治国思想,还有历史范例,有些堪称治国的良训。可惜的是秦始皇不买吕不韦的账,一心以法家...

巜韩非子》,巜吕氏春秋》是怎样的书
答:吕氏春秋很可能是刘向伪造的,原因如下:吕氏春秋很多篇章标题都和刘向写的《说苑》《新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新序》 中的 "节士"和《吕氏春秋》的“士节” 和《说苑》中的“立节” ,气节观念在不同的三本书中集中大量地重合,不得不让人引起怀疑,说苑的文章风格是每一卷卷首开门见山...

经典谈谈中为什么作者说吕氏春秋才成了第一部有系统的书
答:明显的规律与组织。《经典谈谈》是一本讲述古代经典著作的书籍,其中包括《吕氏春秋》。在《经典谈谈》中,作者认为《吕氏春秋》是第一部具有系统性的书籍的原因是它在内容和结构上都有明显的规律与组织。作者在书中说,“《吕氏春秋》之所以成为第一部系统的书是因为它在内容上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哲学...

春秋和吕氏春秋区别
答:作者及成书朝代不同 吕氏春秋:是战国后期吕不韦及其门客编写的相当于百科全书一类的文集,几乎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有涉及,内容五花八门,而且编排的组织体系非常的严密。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是春秋时期孔子修订的一本记传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

《吕氏春秋》是如何集合百家的?其目的是什么?
答:吕不韦作《吕氏春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在大秦统一后,走什么道路,执行什么思想的意识形态制造出符合自己理想的 社会 舆论。 吕不韦为了宣传《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也许...

春秋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答:《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

吕氏春秋主要说什么?
答: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一窍不通 《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