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康德的不可知论。 评述康德的不可知论的的论文

作者&投稿:端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康德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

此岸——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

彼岸——指不可认识的部分,即超越人们的认识界限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在人的感观以外客观存在着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其根源于,“自在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无法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去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一句话,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康德可以说是一个可知的不可知论者,或者说,是一个不可知的可知论者。其原因在于,康德既肯定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必然真理性,但是又在现象世界之外设立了一个永不可能被认识的自在世界——“物自体”。现象世界是物自体在人类理性中所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由于人类心灵先天框架和范式的影响,认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远无法校准。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而他的判断力批判,除了美学专业,一般的哲学专业对其触及较少。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话读来让人感觉甚为心潮澎湃,而且也屡屡被作为试题要求加以论述。
事实上,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分别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当然头顶的星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天文学,而是整个宇宙自然。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将世界物质化的结果,必然就是机械化。康德所处的年代,已经是牛顿体系的统治时期,牛顿已经将世界严格规定在三大定律之内,而霍布斯的哲学也将人纳入了这个体系: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也被机械化了,人的自由被严格的定律取消了。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休谟又否定了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将知识引向了人的纯粹联想。所以康德要做的,就是既肯定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又要遏止自然科学控制人的自由。

康德肯定自然科学的论述,完全是以休谟为出发点的,或者说,完全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
首先,在人类认识方面,康德在休谟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之外,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分类:先天综合判断。
在休谟看来,命题只能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而且分析命题是依靠逻辑推理得出的,所以是先天的,综合命题是依靠经验证明的,所以是后天的。但是康德提出,很多命题是综合命题,但是却又是依靠先天的逻辑分析得出的:比如一个数学命题,3+5=8,无论怎样分析3和5两个数字,都无法得出8这个概念;还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命题:比如物体都有重力,这也是一个依靠逻辑分析的综合命题。
所以,有一些依靠逻辑分析的必然正确的综合命题,康德将它称为“先天综合判断”。而康德之所以要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是因为先天综合判断打破了休谟的综合命题只具有或然性的理论,从而为数学、自然科学等综合命题的必然性提供了基础。

在康德看来,要摆脱之前哲学体系的局限彻底解决认识问题,就要彻底摆脱传统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心灵应该符合世界——无论是唯物论的感性世界还是唯心论的理性世界。取而代之的,康德试图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这个认识论上的革命,康德称之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的意思是,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给外部世界带去自己的认识范式,总是通过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可以说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在认识论领域,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心灵对认识对象的作用,也正是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开始,辩证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那么,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的认识范式是什么呢?康德认为,这个认识范式,就是心灵的直观形式。具体来说,就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就像两个透镜,心灵总是通过这两个透镜来认识世界。因为数学(包括几何学)都建基于空间的概念,所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先天性,数学的真理性就是必然的。
而正是由于心灵的直观形式的原因,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总是受到影响的,是一个非本真的世界,所以就有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世界之分。物自体向我们展现它,但是我们的总是受到自身心灵的影响而无法完全认识它。

康德的认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通过先天的时间和空间,康德证明了数学的必然性——然而数学的必然性是休谟也承认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而要证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就要证明三大概念:自我、宇宙、上帝。当然上帝这个概念是多余的,但是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康德年代,上帝仍然是作为宇宙存在的原因而被论述的。
首先,自我何以可能?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将经验统一在心灵的认识中,而我们经验的统一就说明了自我的统一,证明了自我的存在。
其次,宇宙何以可能?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世界理念,产生出经验中的全部事件的一个综合,这就是宇宙。
最后,上帝何以可能?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上帝理念,产生世界中所有联系的原则,作为宇宙序列唯一充足理由的存在者,这就是上帝。
正是由于自我、宇宙、上帝的统一性,所以因果联系、自然科学都是必然的。而我们的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了12个先天的范畴,我们的经验世界被范畴综合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自然界,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就是自然规律。这,就是“人为自然立法”。

当自然科学的必然性确立以后,人是不是也被机械化了呢?在康德看来,不是这样。
康德认为,人在他人眼中,作为一个现象的人时,是服从自然规律的,但是人在作为自我的时候,是一个自在的自我,是不服从自然规律的。这样,他很好的解决了自然科学和人的自由的对立问题。
但是,既然自我是一个自在的自我,那么善和恶又应当如何区分呢?于是康德提出了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是绝对的善;而绝对命令是一个没有任何条件的命令句,它只告诉你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它的目的就是它自身。
康德的上帝是作为世界统一的心灵理念和出现的,所以上帝的存在是不可知的,而人作为一个自在之物,是否具有自由的属性,我们也是不可知的。所以,为了善能够可能,还需要三个道德公设:
1.自由:如果人不是自由的,那么他就没有理由为他的选择负责
2.不朽:至善是很难达到的,所以人们必须相信即使今生的努力不够,在死后灵魂也可继续努力达到至善的目标
3.上帝:人们必须相信有一个惩恶扬善的上帝,他总是会对人们的努力做出奖赏。

康德通过其名著《纯粹理性批判》而成为近代精细研究了认识论的第一哲人。众所周知,他把人的认识(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感性认知、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虽然理性认知被视为认识的最高层次,却因彼岸的物自体而转化为对上帝的信仰。所以后世人常说康德从理性出发到达了非理性的(宗教)信仰。新康德主义者大都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但仍坚持物自体的不可知论。

康德自称他的分析哲学为"唯心先验论",这并非因他给上帝、信仰留了一席之地。他认为,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悟性(理性)认识都需有人的大脑不依赖经验,即先验或天赋的理性能力的支持。对于感性认识需要的是纯粹直观的空间検奔淇蚣堋6�杂谖蛐?理性)认识更需一系列被称之为纯粹思维范畴枣椫匾�呷缫蚬�浴⒈厝恍浴⑽廾�苄浴⒎穸ㄐ缘鹊鹊闹С帧U庑┧嘉�冻肽耸窍妊榈摹⑻旄车?即人头脑固有的、不证自明的逻辑或理性思维的原则。其实也就是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通常说的"要用脑子想一想",也就说要运用这种先验的思维范畴。说得文雅些即是"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问题不在于大脑的这种能力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头脑中固有的,而在于它与实践的关系。康德的认识论虽名为研究"人类"的认识,实际上却仅以个体个人为模型。因此只能把个体个人的大脑逻辑思维能力视为先验或天赋。另一方面也就有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悟性、理性诸环节之说。应该指出,就此立足点而言,康德的分析是精细的、成功的,并有很多有益的贡献。以致后来站在同一立足点的分析,在原则上难于超越康德。但是,恩格斯、列宁是站在全然不同立足点上,即以人类群体作为认识主体。在这个立足点上看:所谓先验的思维范畴,所谓认识的诸环节就有了全然不同的意义。

人的能力有限,只能认识到能力范围之内的食物是肯定了,

评述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

此岸——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

彼岸——指不可认识的部分,即超越人们的认识界限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在人的感观以外客观存在着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其根源于,“自在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无法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去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一句话,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康德可以说是一个可知的不可知论者,或者说,是一个不可知的可知论者。其原因在于,康德既肯定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必然真理性,但是又在现象世界之外设立了一个永不可能被认识的自在世界——“物自体”。现象世界是物自体在人类理性中所呈现出的样子,但是由于人类心灵先天框架和范式的影响,认识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而且永远无法校准。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而他的判断力批判,除了美学专业,一般的哲学专业对其触及较少。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越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有与日俱增的敬畏和景仰: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话读来让人感觉甚为心潮澎湃,而且也屡屡被作为试题要求加以论述。
事实上,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分别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对象。当然头顶的星空在这里并不仅仅是指天文学,而是整个宇宙自然。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将世界物质化的结果,必然就是机械化。康德所处的年代,已经是牛顿体系的统治时期,牛顿已经将世界严格规定在三大定律之内,而霍布斯的哲学也将人纳入了这个体系:作为理性存在物的人,也被机械化了,人的自由被严格的定律取消了。而另一方面,怀疑论者休谟又否定了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将知识引向了人的纯粹联想。所以康德要做的,就是既肯定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又要遏止自然科学控制人的自由。

康德肯定自然科学的论述,完全是以休谟为出发点的,或者说,完全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
首先,在人类认识方面,康德在休谟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之外,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分类:先天综合判断。
在休谟看来,命题只能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而且分析命题是依靠逻辑推理得出的,所以是先天的,综合命题是依靠经验证明的,所以是后天的。但是康德提出,很多命题是综合命题,但是却又是依靠先天的逻辑分析得出的:比如一个数学命题,3+5=8,无论怎样分析3和5两个数字,都无法得出8这个概念;还有一些基本的物理命题:比如物体都有重力,这也是一个依靠逻辑分析的综合命题。
所以,有一些依靠逻辑分析的必然正确的综合命题,康德将它称为“先天综合判断”。而康德之所以要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是因为先天综合判断打破了休谟的综合命题只具有或然性的理论,从而为数学、自然科学等综合命题的必然性提供了基础。

在康德看来,要摆脱之前哲学体系的局限彻底解决认识问题,就要彻底摆脱传统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心灵应该符合世界——无论是唯物论的感性世界还是唯心论的理性世界。取而代之的,康德试图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这个认识论上的革命,康德称之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假定世界应该符合心灵的意思是,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给外部世界带去自己的认识范式,总是通过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可以说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在认识论领域,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心灵对认识对象的作用,也正是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开始,辩证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那么,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的认识范式是什么呢?康德认为,这个认识范式,就是心灵的直观形式。具体来说,就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就像两个透镜,心灵总是通过这两个透镜来认识世界。因为数学(包括几何学)都建基于空间的概念,所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先天性,数学的真理性就是必然的。
而正是由于心灵的直观形式的原因,我们认识到的世界总是受到影响的,是一个非本真的世界,所以就有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世界之分。物自体向我们展现它,但是我们的总是受到自身心灵的影响而无法完全认识它。

康德的认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休谟问题的,通过先天的时间和空间,康德证明了数学的必然性——然而数学的必然性是休谟也承认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证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而要证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就要证明三大概念:自我、宇宙、上帝。当然上帝这个概念是多余的,但是在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康德年代,上帝仍然是作为宇宙存在的原因而被论述的。
首先,自我何以可能?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将经验统一在心灵的认识中,而我们经验的统一就说明了自我的统一,证明了自我的存在。
其次,宇宙何以可能?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世界理念,产生出经验中的全部事件的一个综合,这就是宇宙。
最后,上帝何以可能?我们的心灵通过形成上帝理念,产生世界中所有联系的原则,作为宇宙序列唯一充足理由的存在者,这就是上帝。
正是由于自我、宇宙、上帝的统一性,所以因果联系、自然科学都是必然的。而我们的心灵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给世界带去了12个先天的范畴,我们的经验世界被范畴综合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自然界,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就是自然规律。这,就是“人为自然立法”。

当自然科学的必然性确立以后,人是不是也被机械化了呢?在康德看来,不是这样。
康德认为,人在他人眼中,作为一个现象的人时,是服从自然规律的,但是人在作为自我的时候,是一个自在的自我,是不服从自然规律的。这样,他很好的解决了自然科学和人的自由的对立问题。
但是,既然自我是一个自在的自我,那么善和恶又应当如何区分呢?于是康德提出了善良意志和绝对命令。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是绝对的善;而绝对命令是一个没有任何条件的命令句,它只告诉你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它的目的就是它自身。
康德的上帝是作为世界统一的心灵理念和出现的,所以上帝的存在是不可知的,而人作为一个自在之物,是否具有自由的属性,我们也是不可知的。所以,为了善能够可能,还需要三个道德公设:
1.自由:如果人不是自由的,那么他就没有理由为他的选择负责
2.不朽:至善是很难达到的,所以人们必须相信即使今生的努力不够,在死后灵魂也可继续努力达到至善的目标
3.上帝:人们必须相信有一个惩恶扬善的上帝,他总是会对人们的努力做出奖赏。

以下仅供参考:
不可知论的定义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休谟主义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恩格斯似乎感到,费尽心机去证明上帝不存在不仅没有什么意思,而且是浪费时间(参考《反杜林论》第1编,第四章)。对于他和马克思来说,宗教除了是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现象外,只不过是一种愚昧之谈。对问题不置可否,或者承认上帝只是一种不可证明的可能性的不可知论的态度,看来是不足引起他们认真对待的。他们把基督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
马克思在1854年中写的一篇关于《宗教权力的衰落》的文章中指出,自从宗教改革运动以来,知识分子“分别地开始解除各种宗教信仰对自己的束缚”;在法国和各新教国家中,哲学在18 世纪取得支配地位。在马克思的眼里,自然神论跟不可知论十分相似,它们都是一种抛弃旧教条的便宜方式。带来重大而肤浅变动的法国革命使上层阶级感到震惊,它们同在1848年的动乱中复活的各教派结成公开的联盟;但这在当时就已不足为虑了,政府承认基督教会的权威,这样做只不过是更为方便而已。马克思用1854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为例描绘了这种情况,由于英国和法国站在土耳其一边,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士不得不为异教徒战胜基督教同伴而祈祷,他认为这将迫使教士在将来更成为政治家的工具。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在19世纪中叶移居英国的有教养的外国人,对于他们所看到的中等阶级对宗教着迷的现象感到惊讶;但是当时世界各国的影响已经来到,从而产生了一种被他叫做“开化”的效果。像坦尼森和阿尔诺德这样的诗人以悲伤语调描绘信仰衰败,却以一种喜剧的光芒激发了恩格斯。恩格斯在1892年写到:不可知论几乎受到同英国国教会一样的尊敬,比救世主的地位高得多;用朗卡郡的一个富于表现的字眼来说,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6页)。恩格斯接着论述了不可知论对事物或因果关系真实性不确知的哲学意义。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沿着这种思路运用这个术语的,特别是列宁在1908年跟经验批判主义进行论战时,极力论证马赫及其实证论学派的新奇观念只不过是从被恩格斯批判为有害的不可知论的休谟的老观念中派生出来的。在列宁看来,既承认我们的感觉有一个物质的来源,但又把它们能否给予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正确信息看作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只是玩弄字眼而已。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虽然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和怀疑主义一样古老,但是赫胥黎特别创造了“不可知”和“不可知论”这两个词,用来概括他对同时代形而上学主义,特别是无条件(哈密尔顿)和不可知晓(赫伯特·斯宾塞)这两个新发展的看法。因此弄清赫胥黎本人的看法很重要。他在1869年才开始使用“不可知”这一词,但他本人的意见成型要早于此。在给查尔斯金斯利的一封信(1860年9月23日),他广泛地讨论了自己的观点:
“我不肯定也不否认人的永生性。我一方面没有理由相信它,另一方面没有反驳它的证据。我也没有先验的原因来反对这个教条。人到了每日每时都要用来对付自然环境的时候,就没心思关心什么“先验”的困难了。只要和其他我相信的事物一样给我足够的证据,我就相信它。有什么不信的理由呢?要论奇妙玄奥的话,这个永生论还没有力的守恒论或者物质不灭论的一半……”
“不用跟我打比喻或者讲什么概率。当我说我相信反平方定理的时候,我知道我指的是什么。我不会把我的生命和希望寄托在更脆弱的信条上……”
“在我知道可能为真的事物中,我的个性是我最有把握的。但我一试着思考这到底是什么,就陷入语言的微妙之处中。我经常是在自我和非我、本体和现象等的废话上折腾了那么久,还没觉察到:试图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已经出乎了人类智力所能及的深度……”
查尔斯·达尔文
1879年, 当达尔文撰写他的自传的时候,收到一封来信,询问他,是否有神论和进化论相容,他是否相信神。 他回复说“可能会是个热心的有神论者和进化论者”,例如以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和亚萨格雷(Asa Gray)引证为例, 对达尔文自己来说他"永远不是一个否认神存在的意义上的无神论者"。他还附加说“我觉得一般来说(随着我得年龄增长)但不总是,‘不可知论者’对我的想法是一个更加正确地描述” 。
贝特兰·罗素
贝特兰罗素的小册子《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是对不可知论信条的经典阐述。 这本同名小书是基于他1927年发表的演说。文章首先简单阐述罗素反对有神论论据,然后详细论述其对基督教教义之道德反对。最后他更呼吁他的读者要用“无惧的态度和开放的智慧”“独立自主、公平正直地看世界”。 在罗素后来的小册子《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或者不可知论吗?》(副标题:对面对新教条所持容忍态度的辩论)中, 他确认,他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不知道神是否真的存在。然而在同一部作品中,他也接纳,无神论者这一称呼能更加好的表达非哲学追随者的宗教姿态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答: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浪、...

不可知论的历史评价
答:可以说,有意义的追问并不是实体是否实存,精神实体是否存在;对知识论研究的有价值的追问是:承认实体存在有什么意义,怎样界定实体的内涵规定对说明建构知识的可能性有意义,对促进人类知识的发展有意义。正是由于实体概念在哲学认识论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近代不可知论哲学家休谟与康德就由此为缺口,向传统哲学观念...

不可知论的实质为什么是唯心主义?
答: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不可知论没有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运动和变化的辨证本性,因而是唯心主义;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不等同于思维不能决定存在,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仍然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比如,人们对鬼神的反映,其根源...

不可知论的实质为什么是唯心主义?
答:回答: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

论述先验论、直观反映论、不可知论及其缺陷
答:同时,康德割裂本质与现象的联系,把认识限制在现象世界,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得出"物自体"不可知的错误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带有直观性质的反映论。它认为,人所特有的反映不是以单个人消极直观外部客体的形式进行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和能动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实现的...

...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康德是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如果回答是思维决定存在,就是唯心主义,康德这样认为,那就是唯心主义者。二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如果回答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就是不可知论,康德这样认为,那就是不可知论者。

谁能通俗明了的解释下,哲学的,不可知论,诡辩论,相对主义,到底是啥_百 ...
答:不可知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客观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比如,康德的“自在之物”。诡辩论是指那些表面上好象遵守推理规则,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例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相对主义,只承认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否认在相对认识中包含绝对成分,从而否定客观真理。例如,庄子的“...

对康德哲学的两种不同的批判和继承
答:二、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黑格尔首先肯定了康德对主体能动的认识能力的发挥,但是他否定了康德的不可知论的消极结论。他通过取消康德的划界,以及物自体作为认识的限制,进一步发挥了主体的能动的综合统一性,来恢复了在康德那里被否定了的行而上学,肯定了我们有对无限者、无条件者的认识。其方法是通过更彻底的...

哲学里的“不可知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答:不可知论(或称不可知主义)是一种认为某些断言,特别是宗教上的断言,例如是否有来世、上帝或者天国是否存在等形而上学的断言,是不为人知的或者根本无法知道的想法或理论。英语中agnost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a(没有)和gnosis(认识),是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的,用于描述他的...

把握和理解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并说明你对康德哲学的评价。
答:其实,康德载其星云说的《宇宙发展史概论》只是一本“少作”与康德哲学的整个系统,并无多少联系。 康德另一个著名而又经常被曲解的论点,是所谓“不可知论”。南海先生在《诸天讲》里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测,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识有限,岂能以肉身之所见闻而尽天下之事理乎?”这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