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从哪些方面展开,取得了哪些成就? 共产党人在建设新民主主义道路总结了哪些历史经验,及所获得的成...

作者&投稿:池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顺应20世纪初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性跨越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以最野蛮的方式将中国强行拖入近代。从此中国不能再远离世界踽踽独行,挨打、沉沦,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奋起自救。

即便是麻木不仁、虚傲自尊的晚清朝廷,也曾“师夷制夷”,兴办过洋务、颁行过“新政”。而最强烈的反抗与变革求索出自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及其各地难以数计的民变、起义,80年绵延不绝,无数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而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洪秀全、谭嗣同、邹容、陈天华、秋瑾……每个志士都是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

但是,移植西技西法,却不能勃兴中华,民族的命运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历史的机遇总是与中华民族擦肩而过。
  正当中国自救无路,彷徨而不知所措的时候,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世界进入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改变了世界,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革命风暴。

欧洲爆发了德国、芬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的工人革命和苏维埃运动,发生了法国工人的“五月战斗”;亚洲发生了中国的五四运动,日本的“米骚动”,朝鲜“三·一起义”以及印度、埃及、阿富汗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随着这股潮流,革命的中心由西方转到东方,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世界,共产党在各国相继建立。

新的世界潮流如狂飙突进,由十月革命引导着滚滚而来。中华民族面临着重大的抉择,摆在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走改良主义的路,将民族命运寄于建设一个“好人政府”;二是继续支撑资产阶级革命,维护辛亥革命的最后果实民元约法和体制;三是“以俄国为师”,实行无产阶级革命,走社会主义新路。

在十月革命的对比下,前两条旧路黯然无色。正如孙中山投书变法不成而选择了革命,五四时期的先锋们对民国失望而另觅新路。中国社会迫切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变革,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纳入到世界革命的全局中去。

把握世界潮流,就是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趋势,从中找到中国革命前进的大方位和总目标。毛泽东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⑴发生在此后的中国革命,只能是一种全新的民主革命,它的历史范畴、领导阶级和发展方向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为帝国主义所反对,而为世界无产阶级所支持;它的前途是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

毛泽东始终将中国革命置于世界革命环境中,正确估计每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对象,正确估计全局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在《论持久战》中,形象地把中国战场与整个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比作是“世界性围棋”。中国这个“战略单位”是整个反法西斯天罗地网的一部分。

党立足本国,放眼全球,以局部推动全局,又以全局的进展带动局部,取得了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了革命形势的根本转机,接着又继续奋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如果没有世界革命的推动,中国革命肯定困难艰巨得多。自从世界扣开中国的大门,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地把民族命运与世界连接在一起。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锐意创新,解决了旧民主革命没有解决的历史课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革什么命与怎样革命两大问题,形成一整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党的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中国革命“应分两步去做”的论断。

在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初步阐明了民主革命的动力问题,包括工农联盟、中国资产阶级的两个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以及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将革命的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战争期间,他相继发表了《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与规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使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跨越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这个跨越,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将中国社会最进步的力量引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克服了中国旧民主革命的弱点和局限,具有革命的彻底性。这就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时代进步的内容,孕育了社会主义因素的生长,为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以自身的先进性,将一盘散沙似的亿万民众团结发动起来,组织成不可战胜的力量,为民族解放英勇奋斗,并承担了巨大的牺牲,包括370万优秀儿女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终于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民族分裂、主权沦丧的局面,实现了民族复兴的第一步目标——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然而,几十年以后竟有人妄论“告别革命”。说“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革命不如改良。指责中国百年的革命史,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与幼稚”。这些人漠视历史,否定革命,真实的用意在于否定革命的结果——社会主义。列宁早就说过:“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⑵,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它不以任何人的意愿为转移,更不因任何人的责难而改变。若不是革命,世界上恐怕早已没有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园。
  二、顺应20世纪中期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独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进一步发展,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日益壮大,社会主义国家由一个发展为十几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的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世界和平正义做出了卓越贡献,战前其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已经大大提升了它的国力,由原来的欧洲第4位跃居欧洲首位,战后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军事与政治强国。这对广大新独立的落后民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社会主义成为这个时期的世界性潮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没收官僚资本所形成的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以及社会主义苏联支持这两大机遇,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建立社会主义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条件时,强调大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果。

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微弱,缺少工业化基础,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跨越,党创造性地提出“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行加速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好比一只鸟,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工业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主体内容和目的,它需要三大改造这两个翅膀,有了翅膀,工业化就可以展翅高飞。

为了及早实现工业化,“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包括694个国家重点项目和156个苏联援建项目的发展工业计划。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充分考虑到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严重不足,创造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其逐步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实践了列宁提出的“和平赎买”的设想。

通过合作化的形式将亿万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减少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负面影响,按照经济发展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逐步把农民和手工业者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跨越。中国跨过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这个跨越,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附庸的命运,真正站了起来,有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地位。这个跨越也结束了自明朝中叶以来日益衰颓的趋势,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急流勇进的新时代。“一五”计划期间工业生产取得了远远超过了旧中国100年的成就,而建国“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⑶
  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不足之处,社会主义工业化也才刚刚起步,但是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当年,列宁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的统一,批驳了第二国际关于“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的客观历史前提”的指责。半个多世纪后,邓小平用历史的事实回答了那些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责难,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⑷
  三、顺应20世纪后期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突破传统模式的历史性跨越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取和平、谋求发展成为日益鲜明的时代主题和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都在世界潮流的变换中调整自己的政策,争取发展的主动权。以科技革命为动力,率先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西方发达国家遥遥领先;东亚和拉美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了机遇,跻身新兴工业国家的行列;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尝试改革。而此前后,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度严重挫折,经济陷入困境。

中国与世界的反差无情地诘问:中国的出路在哪里?社会主义的出路在哪里?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又一次面临三种选择:一种是坚持“两个凡是”,固守“左”的路线方针;另一种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放弃社会主义,“全盘西化”;第三种是另辟蹊径,革故鼎新,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新路。

邓小平在危急关头,以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的敏锐,把握世界发展的脉搏和契机,选择、开拓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一条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有别于苏联、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是毛泽东、邓小平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

毛泽东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50年代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思想,遗憾的是因为“左”的倾向滋长而中断。邓小平从文化大革命的亲身体验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教训中深刻认识到,全面改革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关键所在。

针对当时教条僵化之气阻塞社会前进的状况,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武器,打开人们封闭的头脑,打开封闭的理论与实践禁区,使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与创造活力,奠定了改革创新的思想基石。他突破了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出发,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回答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澄清了过去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认识误区。他针对传统模式逾越中国社会实际发展阶段的问题,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的、“不够格”的,也是长期的、不可逾越的,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

对中国国情的这一科学定位,弄清了过去社会主义实践中理论与现实相矛盾,党内“左”的错误屡犯难止的认识根源。邓小平突破了传统模式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认识,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是推进一切工作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彻底排除了阶级斗争动力论的干扰,找到了改革这个突破传统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

他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改革开放解除姓“社”姓“资”的困扰。邓小平突破了传统模式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破除对计划经济的迷信,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摆脱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从属于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

我国工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期间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工业新民主主义社会期间学到了黑厂不做的成就,并且让我们的国民生活变得更加的富强。

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枪杆子里出正权,这是一个非常硬的道理,然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还有就是一个就是谜语就是以民为本呃,可以说,民众支持你,你就能成功,民众不支持你,那你就成功红不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其实共产党你会发现他原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候,很多的,这个地方都是这种小块的根据地,然后最后呢?他们通过这种战略晓得农村小的县城到大的县到大的中小城市到大中城市到大城市,这样,然后他就慢慢的就会把这个全中国拿下来,最后这个公路,国民党的这种核心哦,我觉得这是共产党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三大经济纲领
答: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一纲领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从封建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例如,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这一纲领...

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步与成功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进行过多次改革或者革命,有成功也有失败。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更为成功,提现在以下方面:一、领导力量和领导者。二、指导思想和革命目标。三、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四、结果。五、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一、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
答:2、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和财务监督。一是机构设定原则,即“凡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地方,应成立委员会”;“凡是党员不超过十人的地方委员会,应设书记一人;超过十人的应设财务委员、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人;超过三十人的,应从委员会的委员中选出一个执行委员会。二是组织活动原则,即“委员会的成员经...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节约社会,主要从哪些方面做起?
答:所以说,制度创新应该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或者说,应该从法治、纪治、德治、习制等方面入手。在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同时,着力要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五)合理分配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 20多年来,我国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老百姓普遍得到了实惠,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机制,...

建设社会注主义和谐社会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5)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对青年学生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前进的道路。因为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只有从国情出发,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胜利。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答:3、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实践性的社会,需要通过实践和发展来逐步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在这个阶段,社会需要进行经济建设、教育改革、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深入改革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奠定基础。4、过渡性阶段的特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阶段,具有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旧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方式有哪些?
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相应也具有两面性。历史意义: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走自己的道路的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4-1949):主要就是井冈山道路,即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跟苏联十月革命完全不同,苏联是城市包围农村,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根据中国农村人口多的特点从而开辟了这一道路…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9年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