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的八大原则是什么?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是什么?

作者&投稿:攸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本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获益。

4、过程方法:将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和管理作为体系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和有效性。

6、持续改进: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

8、互利的供方关系:组织与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扩展资料:

品质管理的基本要素:

1、人力Man:员工是企业所有品质作业、活动的执行者。

2、设备 Equipment:机器设备、工模夹具是生产现场的利刃。

3、材料 Material: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品质问题往往是现场品质异常的主要原因。

4、方法 Method:企业文化、行事原则、技术手段、标准规范等等构成企业的Know-How,也是同行竞争中致胜的法宝。

5、测量Measure:测量对象、一致计量的单位、可靠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的准确度。

6、环境 Environment:外部竞争、生存环境;内部工作环境、工作现场及氛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质量管理八大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本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获益。

4、过程方法:将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和管理作为体系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和有效性。

6、持续改进: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

8、互利的供方关系:组织与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扩展资料:

品质管理的基本要素:

1、人力Man:员工是企业所有品质作业、活动的执行者。

2、设备 Equipment:机器设备、工模夹具是生产现场的利刃。

3、材料 Material: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品质问题往往是现场品质异常的主要原因。

4、方法 Method:企业文化、行事原则、技术手段、标准规范等等构成企业的Know-How,也是同行竞争中致胜的法宝。

5、测量Measure:测量对象、一致计量的单位、可靠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的准确度。

6、环境 Environment:外部竞争、生存环境;内部工作环境、工作现场及氛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质量管理八大原则



什么是质量问题?
“质量成为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把质量和数量作了一个分离,是因为我们把它变成一个和交付、成本相对立的东西。……我们往往把许多的事情都当成了质量的问题。而面对质量的问题,大家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变成了一种是否有责任、知荣辱、讲道德的分野。从而使大家不敢去面对它,只有躲着它。”----摘选自杨钢《质与量的战争》
工作中面对“质量问题”,我们学会了什么?
老员工们长期在一线同“质”和“量”做斗争,喜欢在第一时间质疑检查进展,喜欢怀疑别人的准确性,喜欢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喜欢说我没发现,喜欢说制度里没有要求……
于是,大家首先会了三件事:第一推卸责任,第二指责质量人,第三继续推卸责任。
于是,作为一个团体,我们发现了新的问题,并试图去认知和理解,试图通过对制度的漏洞打补丁来改进,只是结果,显然收效甚微。
于是,我们换个思路,会不会是我们的员工没有“质量意识”?
于是,我们又学会了建立或提升“质量意识”。
我们找了找,果然,又有个先驱者站出来了说“质量意识,始于培训,终于培训”,豁然开朗啊;我们试图把培训作为提高质量意识保障,认为已经找到解决质量意识的方法。
当遇到问题,我们说要培训;客户说“嗯,很合理”;
当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说要加强培训;客户说“嗯,合理”;
当继续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说继续加强培训;客户说“嗯,有道理”
当再次继续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说“都强调很多次了,为什么还错呢”;客户说“嗯,没兴趣”。
因为客户不满,我们终于丢掉了客户的订单的时候,才发现,企业是要赚钱的,要以客户满意为主,然后我们学会了“客户导向”----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第一条。
为什么我们没有“质量意识”?
当我们的产品出现严重问题时,1个领导说报废,10个领导说应该会报废,20个领导说要考虑考虑,50个领导说先考虑挽救,100个领导说先考虑让步放行,200个会怎么样呢;在这个过程中做了“质量意识”培训的员工会怎么看待,后续他们工作中,或做了领导之后怎么去考虑问题呢。
一个朋友有个属下,本来在某外资企业做机加工时,经常被评为“优秀员工”和“质量/效率标兵”。后来应招做他的属下还是做机加工时,却错误不断,甚至连原先的老员工都不如,有时候强调了很多次的问题还会再犯。前后反差很大,很困惑,最后发现,原来是该员工不适应现在的环境,不适应现在的领导模式:
“原来在外企的时候很多文件描述很详细,而这里很多地方模棱两可”
“原来在外企的时候所有错误都有纠防机制,而这里只是领导口头告知”
“原来在外企的时候出个问题就是大事没有商量余地,而这里却要保交期大事化小”
上行下效,让个人意识逐步演化成了企业集体意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于是我们学会了“领导作用”----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第二条。
我们扪心自问,
在我们培训员工的质量意识的时候,我们领导者自己是什么水平;
当我们开始推诿别人怎么样的时候,我们领导者自己是怎么想的;
当我们认为员工质量意识差的时候,我们领导者自己是怎么做的。
然后,我们再一次思考,会不会是沟通上出问题了呢?
沟通,这是一个问题
某个大能又站出来了,说“沟通是一个漏斗”,我们总是发现交代的一个事情,别人经常做不到位常常表现为:说一半和不好意思说,本来需要表达的意思,到了最终就变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心里想的是100分,嘴巴只讲了80分,别人听到的是60分,听懂的就只有40,只做了20分”
我最常见的是开会,同一个会议纪要,大家会觉得自己该做的事情与别人的理解有出入;
引申出:“你让我做了,但是没有让我怎么做”结果出问题了,怎么办?
于是引申出,沟通除了要求外,还需要提示方法和过程监督。
我们又学会了沟通这种“过程方法”—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第四条。
好吧,学了“过程方法”,我们有效沟通,制定目标,照章办事,该没什么大问题了吧?结果我们发现了新的故事:
我们问谁愿意买有瑕疵的手机?答复是没有人。
我们问谁愿意背着可能有瑕疵的降落伞跳伞?答复是没人有。
我们问谁愿意砸掉自己亲手生产的一台有瑕疵的宝马?答复是没有人。
我们接着问谁对着自己做出不良品、接受不良品、放出不良品视而不见?答复却变成了各种各样
“没有要求啊”“我不知道啊”“没人通知啊”“我不懂啊”……
台企有个说法“三不”,不制造不良、不流出不良、不接受不良;好大的牌子在我们公司的走廊里也有,大家看了却没几个还记得的,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忘了企业是以人为本的,要在制定目标中员工参与,让全员积极地寻求改进的机会,让员工积极地寻求增加知识和经验的机遇,为员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
好了,我们又知道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的第三条。
照着做吧,针对每种问题,我们都尽心尽力,都建立一套标准的管理机制,对机制的漏洞不断完善,这就是“管理系统化、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的第五、六条;
可为什么问题还在不断发生,为什么我们采取的措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原因发生在哪里?
原因发生在哪里?
有一次,我们发生了一个问题,产品在客户端发现了较多的不合格,我们开会讨论寻找过程的变异点,似乎有很多很多变异,我们逐项采取了措施,半年过去了,客户告诉我们不合格更严重了,出什么问题了呢,为什么采取了措施效果变的更差了?
于是我们推翻了以往的判断,把产品X光、切片,在生产过程中做“三现”(现场、现实、现物)检查,最后发现,客户描述的现象与我们所理解的不一致,我们针对改进的点错了,重新根据知道的真实情况制定改善方案,立即解决。
事实说明,我们有些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并没有遵循“三现”原则做事,总是期望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电脑就能解决生产现场发生的问题。
故事告诉我们“三现”很重要,这就是“基于事实做决策”---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的第七条。
我们还有约20%的问题来自于供方提供的材料或配件,我们迫不得已让步接收,结果却引发了后续问题产生,甚至是客户投诉,我们试图让供方替我们承担责任;
然后,我们能够选择的供方越来越少,由此引发的产品质量水平却提升不大,因为大家都在用同样几个品牌供方的东西,成本下不来合格性上不去,抱怨抱怨的就习惯了也就不抱怨了;
然后有一天,客户跳出来说“我要选择别人的设备,选择别人产品”;此时谁会被谁淘汰,谁又是谁的供方呢?公司没了利益,似乎前面一切努力都白瞎了。
究竟谁是谁的供方?
在网络上随便搜索一下,我们能发现几十几百甚至几千种企业的供方审核和评价办法,参照一下可以很方便的简历我们公司自己的供应商评价规则和审核标准。
但是随着问题越来越多,我们提出的要求就越来越多,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我们发现,似乎没有合格的供方,能够提供完全好的零部件;但我们要生产,要供货,急着用,怎么办?让步放行吧,然后回到了前面的怪圈里“客户不满”。
有人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别和大企业比,人家舍得成本,咱们没法用同样级别的成本去找供方”。然后我们要考虑放低产品标准?不太可能,那样我们会更快被淘汰。
怎么办?换个思路,从我们自身找问题,我们究竟要什么样的供方,针对某个特定产品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供方?
没有通过ISO认证行不行?----有些可以
没有质量管理者行不行?----有时可以
没有技术部门行不行?----也许可以
没有检验设施行不行?----大概行吧
没有过程管控行不行?----这能凑合
……尝试那么做试试呢?
似乎好多地方都可以考虑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来帮助供方提升,并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
这样说出去的话,很多供方很开心,互惠互利么;我们也很开心,质优价廉(综合成本低)么。
供方得到了提升,我们得到了实惠,客户也满意了,最后我们发现,其实我们才是大家的“供方”。
然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思路“与供方互利”----质量管理八大原则的第八条。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 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本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获益。 4、过程方法:将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和管理作为体系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和有效性。 6、持续改进: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 8、互利的供方关系:组织与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本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获益。

4、过程方法:将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识别、理解和管理作为体系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和有效性。

6、持续改进: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

8、互利的供方关系:组织与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质量管理八大原则是什么?~

1、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原则二: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本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原则三: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获益。
4、原则四:过程方法
将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识别、理解和管理作为体系的相互关联的过程,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效率和有效性。
6、原则六:持续改进
组织总体业绩的持续改进应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
7、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基础上。
8、原则八:互利的供方关系
组织与其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扩展资料
一、ISO八大原则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是一个组织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总体原则,这些原则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得到体现。其应用可分为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就质量保证来说,主要目的是取得足够的信任以表明组织能够满足客户对质量的要求。
因而所开展的活动主要涉及:测定顾客的质量要求、设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建立并实施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最终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和管理两个层面。
质量管理则要考虑,作为一个组织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组织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效率和效益,当然离不开顾客,离不开质量。因而,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要开展的活动就其深度和广度来说,要远胜于质量保证所需开展的活动。
二、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产生的背景

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质量管理越来越成为所有组织管理工作的重点。ISO/TC176/SC2/WG15结合ISO9000标准2000年版制订工作的需要,通过广泛的顾客调查制订成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最初以ISO/TC176/SC2/WG/N125号文件《质量管理原则及其应用指南》发布,在ISO/TC176召开的特拉维夫会议前以绝对多数的赞同票得到通过。
为了能对质量管理原则的定义取得高度的一致,又编制了仅包含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新文件ISO/TC176/SC2/WG15/N130《质量管理原则》。
在1997年9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36个投票国以32票赞同4票反对通过了该文件,并由ISO/TC176/SC2/N376号文件予以发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基本原则
答: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原则二:领导作用 原则三:全员参与 原则四:过程方法 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原则六:持续改进 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原则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zyf19941213 | 发布于2012-02-06 举报| 评论(1) 40 7 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原则二:领导作用 原则三:全员参与 原则四:过程...

品质管理八大原则
答: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本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该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获益。

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管理原则包括哪些
答: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2、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将本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积极的营造一种竞...

请问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什么呢?
答:◆ 以顾客为中心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一个原则是以顾客为中心。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任何一个组织都要依存于他们的顾客。组织或企业由于满足或超过了自己的顾客的需求,从而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源泉。全面质量管理以顾客为中心,不断通过PDCA循环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来满足顾客的需求。◆ 领导的作用 全面...

质量八大原则
答:八大原则: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原则二—领导作用 原则三—全员参与 原则四—过程方法 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原则六—持续改进 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原则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调查,识别并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确保组织的目标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相结合 确保在...

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是什么
答:1、以顾客为中心。以客户的满意度为行动的第一准则。2、领导作用。确定目标,为员工实现目标提供资源。3、全员参与。训练员工,明确员工的责任和权限。4、过程方法。有效地运用设备、人力等资源,控制实现目标的过程。5、系统管理。明确各个过程之间的关系,将过程和目标勾连,建立管理体系。6、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ISO900族标准建立的理论基础。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管理理论成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了当代质量管理理论,将其上升为国际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1. 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 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就是组织(企业)要将顾客看作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认识到失去了顾客便失去...

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基本原则
答:原则1:以顾客为中心 专家认为: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顾客是每一个组织存在的基础,顾客的要求是第一位的,组织应调查和研究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并把它转化为质量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实观。这个指导思想不仅领导要明确,还要在全体...

品质管理八大原则
答:品质管理八大原则 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原则二:领导作用 原则三:全员参与 原则四:过程方法 原则五:管理的系统化 原则六:持续改进 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原则八:互利的供方关系 原则解析: 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顾客中心论 增值(顾客满意)不增值(顾客不满意)原则二:领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