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中被贬过几次? 苏轼被贬几次?苏轼一生的主要事迹?

作者&投稿:鄘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是苏轼自己主动求调的职位,而被贬的是黄州,惠州,儋州。

儋州读音:dan zhou 儋州在海南。


  • 自请任职杭州

王安石变法初期,苏轼对新法中的一些内容积极发对,苏轼奏议皇上“治国之道,不怕不明,不怕不勤,不怕不果断,就怕求治心太急,听言太宽,进人太锐”, 这样就得罪了王安石,王安石就让苏轼去任业务比较繁忙的开封府推官,结果苏轼处理业务很快,依然让王安石感到伤脑筋。

然后王安石开始全面整肃御史,反对新法的官员一个个被罢官或者被远调。苏轼本来还算安全,王安石并没有要对付他的意思。可苏轼主动出击对王安石进行讥讽,王安石的亲戚兼随从谢景温出面弹劾苏轼,说他护送父亲的棺木回四川时,曾滥用政府的卫兵,买家具、陶瓷,甚至贩卖私盐谋利。

对于这次弹劾,王安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神宗派了官员到苏轼途经的省份,向船夫、士兵收集资料,结果却一无所获。这时苏轼就不愿留在京师便自请到杭州任职

杭州到期任满后又主动请调密州,改调徐州,湖州,我在这里不做详细解说。

我们在这里要欣赏一下在杭州写下的诗词: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被贬黄州

苏轼出任湖州知州时期,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对任命表示感谢,但苏轼个性直率,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于是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也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黄州的诗作: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


  • 再度外调

在黄州几年后,皇帝诏苏轼到汝州就任,汝州路途遥远,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自己打算在常州终老于是上奏给皇帝《乞常州居住表》,但是迟迟没有得到回应。原来申宗病危了。第二年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但是还朝东山再起后,苏轼对王安石的新法提出谏议,而再度自求外调杭州。后又调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 被贬惠州

章惇掌权后,调回被贬在外的官员,而对司马光的旧党都逐出朝廷,而苏轼就开启了被贬之路,先是罢免翰林学士,后追夺他定州太守等职务,最后被贬为惠州节度副使。这比上次黄州还要惨。

这时苏轼写了一首特别旷达的诗句: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 被贬儋州

苏轼以为晚年就此定居黄州,没想到两个月后突然被贬海外,这次原因是因为他的诗句“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诗传到章惇的耳中后,章惇说原来惠州过得这么惬意啊,那就再贬,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到了儋州苏轼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哲宗24岁驾崩,弟弟徽宗即位,即位后申宗太后一起听政,申宗太后把哲宗在位时候被贬的大臣逐渐内迁,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后又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整理不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苏轼一生中被贬过三次。

1、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

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2、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3、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扩展资料

苏轼的文化性格一向被认为是旷达。

实际上他的旷达来自于他的真率。苏轼的性格核心是真率。他的真率是与生俱来的。苏轼一生仕途蹭蹬,就是他真率性格的结果。苏轼的真率同样影响了他的文学。后人对苏轼的真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

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

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可谓一语中的。



苏轼这的一生被贬4次

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第四次:苏轼的最后一次被贬是在元佑六年也就是1091年,朝中实在是没什么人在,只好再把苏轼叫回来,这次苏轼还是没有在中央待多久,就又去请求皇帝把自己调到地方去。原因也是意见不统一。

苏轼被贬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1、第一次被贬,1080年,贬黄州。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州。原因就是苏轼多来年一直反对“新法”,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情格,无论在言行、诗词文、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因乌台诗案,苏轼不仅锒铛入狱,出狱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2、第二次被贬,1094年,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政启用“旧党”的高氏于1093年去逝,借小皇帝之手全面打击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苏轼被贬的理由很简单,被诬以前起草的文件中有讥斥神宗之语,其实就是一个党争的。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称制,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被贬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3、第三次被贬,1097年,贬儋州。原因更简单,为了将旧党(元祐党人)赶尽杀绝,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洗”,所有被贬外地的元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之地贬一次,目的就是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因为苏轼在旧党中的地位,当时就已经被贬广东了,再远只能出海,被贬到了海南。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六月,贬为宁远军副节度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说了这么多,我分享苏轼一生被贬原因分析。

几苏轼一生中被贬过三次,第一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轼自进入朝廷一直反对新法,并且其诗词在社会上影响很大,阻扰了新法的推广,变法派便利用其诗词在朝堂上攻击他,引起皇帝不满,随后被贬。第二次是被贬惠州,这次是由于守旧派领导人太皇太后病逝,变法派抓住机会大肆打压守旧派,苏轼因为其立场以及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再次被贬。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东坡的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一个快乐的人,文章诗词都写得充满了豪迈之情,提到文学水平他不敢说第一,但论起来豪气,恐怕也就只有李白能和这个苏大学士相提并论了。

 

 而且论起来亲近程度,东坡先生要远超过那个狂狼的李白,很多人喜欢李白,是把他当做是偶像来崇拜的,毕竟一辈子游山玩水,吃喝玩乐,随手一挥诗文,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人物,你除了佩服的五体投地之外,也只能是觉他李白就是神仙一样的存在。

 

 东坡先生就可爱亲近得多,无论是诗文还是人生,苏轼给我们的感觉,仿佛就在我们身边,陪我们聊天,陪我们说笑。

  苏轼多才多艺,通晓他那个时代里几乎每一种重要的学问和技艺。

 

 论文章,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写诗,他是诗坛领袖,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成就;论填词,他是豪放词的创始人;论书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论绘画,他是湖州派的一员主将;论学术,他是蜀学的旗帜,而且在儒学以外,他对佛学和道教的知识远在很多高僧和著名道士之上;即便论到日常生活,他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东坡肉就是他的发明。

  他很聪明,很有幽默感,情商也极高。他不但文艺搞得好,做官竟然还很务实,完全没有李白、杜甫式的诗人气,每到一任都很能做出政绩。

 

 即便是最挑剔的人,也很难找出他的缺点。在全部的中国历史上,都很难找出这样的人了。所以苏轼被后人奉为偶像,奉为人生楷模。

  但这样近乎完美的苏轼,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仕途很不顺,不是那种说偶尔得罪了谁,一时的不顺,而是整个一生都很不顺。

 

 仕途坎坷,经历挫折,我们后人可以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但对于苏轼本人这个亲历者而言,肯定是一场人生的灾难。

 

 而且苏轼是那种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所处的时代,也算不上是政治黑暗的年代,为什么偏偏这样一个苏轼,一生都会仕途如此不顺呢?



一、苏轼一生中被贬过——五次。
二、详解:
第一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第二次,元丰二年(1079年),被李定等人诬陷后被贬,史称"乌台诗案";
第三次: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至此新党势力倒台.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而后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第四次: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第五次: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
第五次是在第四次的基础上再被贬~
其他四次被贬都是作为京官被贬,所以有人说是四次~
三、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问:苏轼的一生,被贬了几次?   答: 一共四次 第一次: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第二次: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第三次: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 第四次:没过多久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自求外调的不算贬。8次 分别贬往杭州 密州 徐州 黄州 惠州 英州 儋州 湖州苏轼的家人有多少?他们对苏轼有甚么看法?在苏轼做官后,又有甚么变化?苏轼在朝廷上有怎样的人际关系?他共被贬了多少次?为什麽?他写了多少首诗?都与甚么有关?

苏轼一生被贬了几次~

苏轼一生被贬了四次。
第一次:
苏轼第一次被贬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一样,苏轼应该是一个比较傲气的人,因为这件事就主动和皇帝提出要离开京城去小地方做官。于是苏轼就被调到杭州做了通判。
第二次:
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在元丰二年的时候,这次和第一次被贬不同的是,这次不是自己请求而是被别人诬陷之后才被贬的,诬陷苏轼的人是李定,这次的事件在历史上也有留下记录的,被称为“乌台诗案”。
第三次:
苏轼第三次被贬是在宋哲宗即位的时候,高太后她垂帘听政。可是高太后看新党很不顺眼,于是高太后在宋哲宗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宋哲宗的手除掉了新党的一批人,新党被除掉了之后,朝中的官员没有剩下多少,于是就有人想起了苏轼,就把苏轼召回了朝中,被任命为礼部郎中。
可是苏轼这个人就是比较傲的,他在朝中,不能和新党共事,也没办法和旧党的人相处。就因为这个问题,苏轼又请求把自己调到外地去。
第四次:
苏轼的最后一次被贬是在元佑六年也就是1091年,朝中实在是没什么人在,只好再把苏轼叫回来,这次呢,苏轼还是没有在中央待多久就又去请求皇帝把自己调到地方去。原因也是意见不统一。

扩展资料:
苏轼的最后结局: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苏轼三次被贬谪的时间地点及原因
答:苏轼被贬的时间地点及原因:一、被贬黄州(1079年—1084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因乌台诗案,苏轼不仅锒铛入狱,出狱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

苏轼一生被贬了几次 我把积分全给他
答: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 第六次: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回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

苏轼被贬了那哪几次?
答:3、被贬儋州 儋州是苏轼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那个时候海南岛还是一个蛮荒之地,是朝廷流放那些严重的、死不改悔的罪臣的首选场地。到了那里,真乃天高皇帝远,你造不了反,发点儿牢骚也没有人听得见的。家破人亡的苏轼作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已经62岁...

苏轼三次贬官,每次所写的诗分别是
答:1、苏轼被贬湖北黄州 《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译文: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为嘴到处奔忙,老来所干的事,反而要得荒嘴。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

苏东坡被贬了多少次?每次被贬的原因?
答: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第二次:元佑四年,苏轼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被贬颖州。第三次: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以“讥刺先朝”罪名,将苏轼贬为惠州安置。苏轼被贬为惠州安置后没过多久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苏轼一生被贬了多少次
答:苏轼一生被贬了四次。第一次是因为和王安石的政见不一样,苏轼主动和皇帝提出要离开京城去小地方做官。第二次和第三次贬谪发生在政见不合的情况下,他被外放到颖州和惠州,这是因为他的政治观点与当时的朝廷不合。最后一次贬谪是因为他在元佑八年讥刺先朝,被贬至更为遥远的儋州。苏轼(1037年—...

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答: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大致经历如下:第一次被贬: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朝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押解进京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第二次被贬:元佑四年(1089),已被调回京的苏轼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出知杭州。元佑六年召回京师,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

苏轼被贬几次
答:苏轼被贬三次,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

苏东坡三次被贬,一生洒脱旷达
答:“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足见人生豁达。两度游历赤壁,写下豪迈名篇。2. 第二次被贬——官贬妻逝,惠州 因为大权集于皇帝一人之手,宋朝的政治制度最容易酿成朋党之争。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作此分析。年幼的哲宗在位时,太皇太后摄政,苏东坡再度得以重用,官至...

苏轼被贬了几次?
答: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