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良知 什么是致良知

作者&投稿:郸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中国哲学中,“良知”的概念来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还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的“良能良知”常被理解为一种与生俱来、先天所赋的能力与知识。这可能与孟子的一个比喻有关:“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但从孟子的论证看,孟子所说的“不学而能”和“不虑而知”指一种内生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它不是出于交情和声誉等名利关系考虑而产生的,而是发端于人在平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有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明确地把良知提高到心之体和世界本源的地位,还是后来的事情,只不过在孟子那里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倾向。

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视为人的善端,因而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宋明以来的中国新儒家有把人的这种善的本性本体论化的倾向。人伦被视为来自天理,良知被视为与天地之心同一。为什么人人都有这样的善端呢?按照他们的解释,这是因为人心和天地之心是相通的,天道和人道的本质都是诚。因而不需外铄,只要反求诸己,就可以发现天地万物和人共同的本心,把自己的善的本性发挥出来,率性尽心,人皆可为尧舜。

在宋明理学中,“良知”的观念与“天理”和“万物一体”的观念相关联。这一思想是程颢在其著名短文《识仁》篇中引入的。他所使用的表达式是“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他在此明确联系到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这里说的万物同体的“体”指的是天或天理。他明确指出“良能良知,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由此可见,在宋明理学中,良能良知不是指人的自然本性,而是归结为天或天理。

朱熹把孟子所说的“良心”解读为“本然之善心,即仁义之心也”。他也赞同程颢的“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的主张,以及把良知归结为天理的观点。

但他强调,人心要由天理指导。他诠释《尚书·大禹谟》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思想,认为“道心”是天理的体现,“人心”受物欲所累,主张人心要服从道心,以天理指导人心,进一步发挥程颢的“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

朱熹尽管赞同“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的观点,但他指出这一说法不能抹杀事物之间的差别。他主张“理一分殊”,认为万物在“太极”或“一理”中既有统一性又各有分殊。如果过分强调一体性,会导致墨子“兼爱”那样的无差别的爱,以及道家或佛教那样的把我与万物置于同等地位的观念。

朱熹在其整理加注的《太极图说》中指出:“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

在理学家那里,良知被归结为天理,而王阳明主张心是主宰,把天理归结为良知:“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传习录·答顾东桥书》)“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知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传习录·答聂文蔚》)在《大学问》中王阳明主张:“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无所与于他人者也。”

朱熹

王阳明认为,人面临伦理决断的处境总是具体和复杂的,有时没有先前的准则可参考,有时各种各样的理据交织在一起,似乎每条理据都能成立,但从它们引申出的结论又互相冲突,这时唯凭良知来决断:“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园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矩之不可胜穷也。……夫舜之不告而娶,岂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为之准则,故舜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耶?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耶?武之不葬而兴师,岂武之前已有不葬而兴师者为之准则,故武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耶?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耶?”(《传习录·答顾东桥书》)王阳明的良知说强调了心的能动性,以良知本心统摄天理,以良知决断处置权变。

中国近代大儒熊十力把“良知”视为“本心”“本体”。“良知”与“天地之心”相通,通过本体的“大用流行”,把“仁”贯穿于天地万物和人类之中。“良知”不是“小我”之心,而是“大我”的本心。人通过良知体悟本体,但体悟本体后不能“隳废大用”,不能“废绝量智,抑或看轻量智,以格物致知之学为俗学”。良知要在道德伦理和社会实践中把自己向外推出来并实现自己,“良知”与“善行”是分不开的。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是良知开启自己和推广自己的必由之路。

中国哲学中的这一“良知”的概念,在塑造中华古代文明的特色中起关键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意识的培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良知,是好的心肠,是对是非善恶的正确判断。有良知的人是好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有良知的,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良知是一种情绪。有良知的人,会有良好的情绪,不管对人对事不会存有歹意,会往好的方面去想,向好的方面尽力。比如对爱情和婚姻,会忠实于对方,做到全神贯注,不改初心,恩爱究竟。


良知是一种宽恕。有良知的人以宽大为怀,得让人处且让人。特别是夫妻之间,能接受和容纳对方的不足和缺陷,不想方设法妄图去改动对方,这样的夫妻必定联系调和,甜美恩爱。
良知是一种发现。可以发现他人的优点,进而运用他人的利益,让他人有开展的时机,不是捉住他人的缺陷不放,真是善莫大然。对个人可以良知发现也是值得赞赏。张学良一九三一年一个不抵抗就把东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而在一九三六年来了个捉放蒋,强逼蒋介石联共抗日,成果了他民族英雄的人生,可称巨大豪举。
良知是一种知恩图报。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有良知的体现。爸爸妈妈为哺育儿女,阅历含辛茹苦,受尽各种磨难,做子女的应该尽力孝顺和赡养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安享晚年。有些人却只管自己小家庭,对爸爸妈妈不睬不问,乃至勒索爸爸妈妈,打骂爸爸妈妈,真是丧尽良知,应该遭到赏罚。


良知是一种好品德。有良知的人必定善良贤淑,品德崇高。咱们或许不行能巨大,或许不会有什么豪举,可是,咱们完全可以做一个有良知有修养有品德的人。只需这样,咱们才不愧是一个好人。

良知意思是顺应天道而赋予的智慧;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知交好友。

良知就是道德底线,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良知"是什么意思?~


"良知"是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知交好友。见《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
1.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2. 用以指知识。
周恩来 《接见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你们会从直接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加以判断。”
3. 好友;知己。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唐 罗隐 《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致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关于良知是什么意思
答:3. 好友;知己。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诗:“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唐 罗隐 《秋日寄狄补阙》诗:“不为良知在,驱车已出关。”基本含义 我简要回顾一下儒家良知论。“良知”最早由孟子提出来,而且只有一句话:“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以后,...

良知的意思是什么?
答:意思是:人不经过学习就会做善事的能力,叫作良能;不经过思考就知道是非善恶的见识,叫作良知。出自《孟子·尽心上》,选自战国孟轲的《孟子》。节选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

良知是什么…
答: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王阳明所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他说:“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

良知的内涵是什么
答:良知的内涵是指人类在道德上的本能判断和自我约束,是一种超越于理性和感性的直觉力。1、良知是人类的天性 良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良知使人类能够区分善恶、美丑、正邪,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能够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2、良知是人类的良师 良知是人类在道德上的最...

良知是什么意思
答:良知的意思有:1、天性,即顺应天道而赋予的智慧;2、懂得去把握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3、用以指知识;4、好友;知己;5、天赋的道德观念;6、儒家所说的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7、与生俱来能判断是非善恶的智慧。

良知是什么意思
答:良知,一指天生本然,意思是顺应天道而赋予的智慧,二指知交好友。拼音:liáng zhī。引证解释:1、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2、用以指知识。《接见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

良知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答:“良知”的真正意思是:一指天生本然,意思是顺应天道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二指知交好友。良知近义词:良心、知己。“良知”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造句:1、占小便宜吃大亏,失去的是道德良知。2、看了下面的报道,有良知的你一定会感同身受。3、物格知至,则良知之被推往极致,则为止于...

良知是什么意思?
答:良知,一指天生本然,意思是顺应天道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二指知交好友。良心:~未泯。唤起~。基本解释 (1)[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观念。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孟子·尽心》(2)[good friend; 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ntuitive...

良知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答:良知的真正意思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良知基础释义:良心。详细释义: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

良知是什么
答:良知是一个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的基础。良知是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建立的,也因此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主观性。良知使一个人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良知让一个人在决策时,能够在道德和价值方面权衡取舍,做出负责任和有意义的决定。良知是个人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知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