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述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三大人民运动的评述

作者&投稿:荀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8月28日,朝鲜外务相白南舜表示,由于“缺乏信任”,原定于29日开始的这个星期进行的六方会谈第二阶段谈判将推迟举行。

9月13日,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开始。在第二阶段会谈中,由于朝美之间的分歧,会谈处于停滞状态,朝鲜要求提供新的轻水反应堆作为弃核补偿的问题已成为会谈的最主要障碍。

9月19日,第二阶段会议与会各方一致通过《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
朝鲜在声明中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
美方在声明中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
朝鲜和美国在声明中承诺,将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朝日双方在声明中承诺,根据《朝日平壤宣言》,在清算不幸历史和妥善处理有关悬案基础上,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尊重朝鲜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为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的问题。

第四轮六方会谈结束,与会各方同意于11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第五轮六方会谈。

9月20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在平壤就第四轮六方会谈结束发表声明,称朝鲜将在美国提供轻水反应堆之后才能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保障监督。对此,美国做出迅速反应,美国国务院表示,朝鲜这一看法与第四轮六方会谈达成的《共同声明》不一致。朝鲜放弃核武器、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履行安全保障措施协定前,任何国家都不能与其开展轻水反应堆等核合作。

第五轮

第五轮六方会谈11月9日在北京开幕。11月11日,第一阶段会议结束。

12月6日,朝鲜称,倘若美国不解除对于朝鲜制裁的话,朝鲜就不参加六方会谈。12月7日,美国驻韩国大使沃什保说,朝鲜是在试图制造人为障碍,阻挡六方会谈的进程。

12月底,美国指责朝鲜当局伪造美元钞票并制裁了部分朝鲜公司,威胁到六国会谈的恢复。
2006年1月3日,朝鲜重申,除非美国解除因有关印制假币和洗钱指称而实施的制裁,否则不会继续参加六方谈判。
回答者: 中国人小敏 - 试用期 一级 1-8 19:25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提要

一、基本线索
1.近代史的上下限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开端,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为110年。以往的教材多将近代史的时限定为1840年至1919年。现根据史学界多数专家的意见将近代史的下限延展至1949年,主要是因为1919年前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基本矛盾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斗争任务也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2.基本特点
绝对时间不长,但新陈代谢的节律异常快捷,历史内涵十分丰富。
这一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算长,但却是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异常快捷的一个历史时期,历经清朝后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陈代谢的节律非常快。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斗争,历史内涵极为丰富。
近代中国由古代中国演变而来。因此,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通史的组成部分。可以发现,某些支配中国传统社会变化的一些因素,比如传统政治体制、封建王权、传统文化等在近代社会仍在起作用,对形塑近代中国历史的面貌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近代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门被打开,中国被强行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之中,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部分。故而,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且也是中西两种文明交流、碰撞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适应世界大势、努力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历史,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由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之间碰撞、交流以及相互融合乃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应该理解和把握的重点。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近代史是刚刚逝去不久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很大,直接决定了现代中国的发展路向,当下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可以从近代史上寻找答案;反之,对现实的理解往往又会加深我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知。因此,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特别应从古今、中西、新旧、传统与现代等多维的视角来把握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才能大致梳理出历史嬗变的脉络。
因此,在编写时,我们始终紧扣独立与现代化的历史主题来建构教材体例框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通感,让学生透过史事和人物、历史现象,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行程,了解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怎样进行抗争和探索的,这些抗争和探索又是何等艰难曲折,它留给我们哪些经验教训,从中真正体认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真理。
3.教材的体例安排
本册课本共7个单元,25课。其中4个探究活动课分别插入各个单元。前5个单元基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历史发展过程,实际上是通史的体例;后2个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是专题史。这样的安排,既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包含了我们对110年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解。
前5个单元,分两个部分:第一、二单元介绍前80年的历史,包括两条相互关联的线索:一条线索是中国如何一步步沉沦的,即中国是怎样从一个独立完整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另一条线索是中国如何力争从沉沦中奋起,摆脱被殖民被奴役的,即中国人是怎样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探索近代化道路的。从总体上说,前一条线描述的是近代中国衰落、下降的历史,而后一条线描述的是中国上升、进步的历史。
第三、四、五单元讲述后30年的历史,即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历史。这段历史有几条线: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二是结束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建立全国统一性政权及其统治在大陆覆亡的历史;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几条线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交织的,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时而激化,时而缓和,不断演变,共同塑造了后30年的历史面貌。课本大体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编排史实,力求揭示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以及历史演变的基本轨迹。
二、紧扣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独立与现代化的关系。近代史的基本主题是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的现代化。独立与现代化,二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近代中国迭遭侵略,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争取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但民族独立的获得,是需要以国家的实力为基础的,而要提高中国的国家实力,除了努力进行现代化外,别无他途。
1.注意揭示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危害及其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列强侵华发展的特点:规模越来越大、程度日渐加深。在列强对华侵略过程中,甲午战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甲午以前,列强侵华以赤裸裸的军事侵略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国门;此后,则军事侵略与政治侵略、经济侵略相结合,以攫取更多的经济与政治权益。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列强的侵略有一个从“有形瓜分”到“无形瓜分”的变化。所谓“有形瓜分”主要就是指割地、获得战争赔款等;而“无形瓜分”则主要是指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开设银行、给清政府政治借款、划分“租借地”与势力范围。与前者相比,后者的侵略手段更加隐蔽,危害性也更大。到19世纪末,中国已陷于被肢解、瓜分的危险境地。为了揭示时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特点与中国面临的危局,我们不仅用表格的形式作了介绍,而且在课后的“读图”中选用了一幅《时局图》,以形象直观地揭示当时的基本态势。
揭露列强侵略的残暴与危害。第四单元揭露了日本的法西斯罪行。第13课写“南京大屠杀”一目,既有大字叙述,又有小字介绍,还配有图片,有敌方材料(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本军人“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和图片)、我〔铁证(一)国民党军医的揭露〕以及第三方的材料〔铁证(二)关于美人贝德士的信函内容)。这样的材料编排,较为客观、全面地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罪恶行径,非常具有说服力,对于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歪曲历史的图谋也是有力的驳斥。
2.注意展现民族抗争的曲折历程,昭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正确总结历史经验
有侵略就有抗争。一切旨在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行为都是抗争。抗争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甘沉沦、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课本中有关抗争的内容,我们是包含感情来写的。比如,第2课在写边疆危机时,我们就介绍了左宗棠的“舆榇出征”;写甲午战争中的抗争时,写了邓世昌自沉海底的事迹。第四单元“抗日战争”,用大量事例、材料,突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顽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
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抗争,给人们留下了不同的历史经验。对此,课本在介绍史实的同时,也对民族抗争的经验作了适当的总结。比如,第1课在叙述林则徐抗英斗争时,在肯定他有抗御外侮勇气的同时,还特别突出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以说明反侵略斗争与接纳新知的开明相结合,是民族抗争的正确途径。
3.努力体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曲折历程,突出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让学生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发展脉络中切实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正确历史选择
社会变革的基本特点:近代以来,围绕反帝反封建和中国独立富强的历史主题,斗争不绝,变革不断,可谓波翻浪连,汹涌澎湃。这些变革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迭相递进的特征。一般而言,后一次变革是在对前一次变革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是对前一次变革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往往容纳了前一次变革过程中一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合理的内容,但又有超越。这些社会变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力图能生动展现出近代社会变革的曲折历程,揭示各个变革环节之间的前后联系与转折,阐明每一次变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叙述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斗争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力求以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我们又尽可能要言不烦、画龙点晴地交代两次鸦片战争与“师夷制夷”思潮、“洋务运动”兴起的因果联系。甲午战败与变法改良、共和革命兴起的因果联系;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历史曲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果联系;抗日战争与战后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因果联系等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近代中国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时代精神,从历史事实中体会“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历史真理。
近代中国的历史行程是曲折而艰辛的。从斗争-失败-再斗争中,中华民族也逐步领悟到学习世界人类进步的成果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合,中国为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进行的探索必须与中国自身的实践相结合。我们在教材中既注意充分展示近代志士仁人艰难摸索救国之路的历史行程,对处于时代潮流之前的历史人物、思想文化观念予以历史的肯定和褒扬,同时也从历史变革的角度展示新陈代谢的规律,总结过往那些过渡性环节的历史局限和教训,让学生从一再失败的历史悲怆里体验为什么我们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及其社会改革的主张,领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三、加强思想教育
课文内容力求理由事出,尽量引入新史料、新研究成果,发掘寓意深刻、富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史实或人物个案,更好地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围绕国情教育这一中心环节,在教材编写中我们强调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正确认识社会变动、中西文化折冲、树立健康的人格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多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由甲午战前购置先进舰船计划搁浅的史实,引出对清政权体制不足抵御外侮的深入分析,并运用当时人(吴玉章)的感受说明事变对一代青少年心理的震动;慈禧在被八国联军击败后接见各国公使时的媚态,说明清政权的对外态度并为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作铺垫。
第14课的照片、小字和“阅读卡片”讲述的是聂荣臻与被救的两个日本小女孩的故事。特别是给日军官兵的书信言辞朴实,大义凛然,真挚感人,既说明了情况,也斥责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与日军的野蛮残暴适成鲜明对比。这一材料是有关中日两国正确看待过去历史问题上进行教育的极好教材,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批判。
在课文中我们还适当加入了一些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名句名言和名谣名曲,比如,谭嗣同绝命诗、陈独秀关于民主与科学的语录、抗战名曲《松花江上》、吉鸿昌殉国词、杨虎城“勿忘国耻”手迹、张学良决心抗战电文节要、“八百壮士歌”,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民族忧患意识和变革精神。
四、专设两个单元介绍近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科技和思想文化
近代以来,国门被打开,新事物从四面八方源源而入,促进了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由此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教材中对这些内容虽也有介绍,但较为简略。实际上,这些变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于信息的快速传递、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拓展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发式、服饰、称谓、礼节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背后隐含的是社会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反映。所有这些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很大,极好地体现了近代中国处在急速的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特点。
因此,我们安排了两个单元,共计7课的容量来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在编排上采取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形式,尽可能简明扼要地描述这些变化的来由以及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近百年来的变化之速,并从新旧变化中体会社会变革的动力和变革的途径方法。这两个单元的一些内容,我们是用包含感情的笔触来写的。比如,第18课在介绍“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时,就有对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民族资本家矢志不渝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事迹的介绍;第23课在介绍近代科技发展时,对詹、侯、李、华等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开路铺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业绩的描述,更是希望能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热诚,激发他们的报国之志。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分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两个时期。

如何评价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

从1840年鸦片战争6月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其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80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30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包含了农民阶级的反抗革命,以及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都是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事件:
一、太平天国运动

“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以洪秀全为核心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是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以贫农和贫苦中农为主体的旨在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天京变乱”是这次运动的转折点。前期发展迅速,从广西省桂平县的一个小村庄(金田村)起义,迅速辗转到永安(今广西省蒙山县),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春,在南京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正式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纲领。这个既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背负着旧时代的沉重的阴影,又闪耀着历史远见的纲领,表现出了高度的彻底的革命性。但事实证明这仅仅是个“世外桃源”,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王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建立具有全国意义上的“天国”,太平军开始了北伐、西征和东征。尤其是西征和东征的胜利,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由于农民自身无法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天京变乱”发生了。这种发生在最高领导集团内部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自相残杀和分裂使太平天国失去了它先前的魅力,后来,虽经洪秀全、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等人的辛苦经营,也颁布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但无奈太平天国已失去了它的黄金时期,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二、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重重危机。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所谓“洋务”又称“夷务”,当时泛指一切与外国有关的事物。洋务派付出了实践,并且在这30多年中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先后创办了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带有浓厚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加强海防力量,建设海军,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其中最有远见的 措施是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这些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相反,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1]

三、戊戌变法运动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秀才”们开始造反,充当了当时情况下中国人民的代言人。康有为以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超凡的智慧,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船队的旗手、政治运动的领袖。这种“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在当时确实使世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打破了两千多年来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为曾经努力试图超越传统的儒家学说的藩篱。但由于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决定着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他和同伴们也只能把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糅合到一块来宣传他的维新理论,尽力地编织他的“大同世界”的浪漫主义理想蓝图,包括最激进的谭嗣同和对西方知识了解最多的严复在内。
四、义和团运动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1898年秋,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竖起了“扶清灭洋”的 大旗,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然后一路北上,攻城掠地 ,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震惊了中外反动势力。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高度的爱国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义和团民众致力于“灭洋” ,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 无比仇恨,有利于争取官兵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是,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和狭隘的眼界限制了他们,使他们无法从阶级本质上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使这种口号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没有把这个任务同反封建、争取民族进步的任务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严重地沾染上了封建主义的落后性和盲目的排外主义的毒素,因而被清政府控制和利用,最后被清八国联军镇压。
五、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度,同时也孕育着伟大的人物。他们不要康、梁跪着的“改良”,他们要进行站着的“革命”,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然后辐射全中国,以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他们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匍匐前进,即使到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也没有放松他们革命的脚步。正是这种坚强的决心和勇气使他们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扫除了一些障碍,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极大地配合了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这种单纯依靠“秀才造反”为主的革命,或者是依靠一个军阀打倒另一个军阀的斗争,或者沉醉于个人的暗杀行动,似乎还不能托起共和国的大厦。他们没有也无意于到农民和工人当中去做艰苦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在“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里根本无视对于早已存在于中国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平分土地的革命要求。
六、新文化运动
1915年创刊的《青年杂志》(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改名为《新青年》)震醒了昏睡中的人们,勇敢地站在正义的一边,以坚定的态度作为辛亥革命的辩护人。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向时下的尊孔逆流发起猛烈的冲击,冲破了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的思想语言枷锁。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经过认真研究,把中国革命的多次失败归结于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毒害。从而果断地提出救亡之道首先要打倒中国的封建而代之以西方的文明。被称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锋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北大校长蔡元培更是热情地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这些新文化的倡导者更是激动非常,尤其是李大钊先生为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倾注了高度的热情。他乐观地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预示着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由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当时(前期)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局限性,使他们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在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同时,又全面地否定了儒家精华的一面,产生了消极的后果。同时,也没有提出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此也就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缺乏了完全意义上的群众基础。

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把三大人民运动背景解说下,然后分别说出其性质,经过,结果,然后来一次总结,失败的原因,以及影响。中国三大人民运动,即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三个,其实很简单的。
我没有这个范文,不过,有个类似的,但不够全面, 不过你只需要按照这篇文章思路走,就可以写出来的。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不仅抵抗了帝国主义的历次侵略战争,而且还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这些斗争,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使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地向前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以洪秀全为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农民革命战争。从1851年广西金田村起义开始,轰轰烈烈地继续了十四年之久,发展到十八个省,并占领南京,建立了农民政权,大大地打击了封建势力,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革命的巨大力量,对以后的革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农民是小生产者,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缺少远大的政治眼光。他们虽然接受了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影响,但是毕竟不可能以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封建社会。终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下,遭到失败。

以孙中山为首的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并为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没有积极地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参加革命斗争。对于帝国主义,他们一直抱有浓厚的幻想,在对外宣传中,竟然表示承认清朝政府与帝国主义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各种赔款与借款。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也没有把汉族的封建军阀、官僚、地主看做革命的对象,不敢向他们进行坚决的斗争,甚至把他们看做是革命的同盟军。在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了政权,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以后,革命党人竟幻想依靠议会斗争来限制封建军阀,幻想用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办法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在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以后,帝制虽然被推翻了,但是,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的统治并没有改变,政权落在了地主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封建军阀的手中。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后台的各派封建军阀之间,进行着连年不断的战争。在这种局面之下,中国人民所受的灾难日益深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仍在坚持斗争,但是他们幻想依靠这一派军阀去打倒那一派军阀,企图以此来推动他们的事业,因而一再失败,十分苦闷。百年历史的实践早就已经证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是救不了中国的(这主要是因为自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已经是一个一直处于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之中的并受帝国主义摆布的经济落后于世界步伐的发展中国家),然而,现在一些不汲取历史教训的小资产阶级史盲可怜虫又企图求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假如他们真正得逞,也只能是重蹈清末民初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覆辙。

辛亥革命的失败还说明,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他们是不能解决反帝反封建问题的,也是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完全胜利的。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只有新兴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来。不过,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实践证明,工人阶级政治上的成熟,还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人阶级还要经过众多反复的磨难,才能达到政治上的成熟,以及树立起远大的政治眼光。在二十世纪,毛泽东对幼年的工人阶级用力推了一把,这将会加快工人阶级政治成熟的进程,每当工人阶级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灾难和危机的时候,他们的耳边都将无疑地响起毛泽东响亮的呼唤声!

1900年到1945年的中国社会背景与历史事件
答:② 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③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中国人民由反本国封建统治变为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马关条约》:内容(参见...

鸦片战争的意义
答:给欧洲民众不仅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带给了欧洲民众较多的自由和民主,使中国与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差距更大,尽管西方各国在打开中国封闭大门时,采用了“鸦片”和“大炮”两种不文明的手段,但是中国的封闭大门毕竟是需要打开的,外部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这种进程。2、促进了中国商业的发展 由于《南京...

有人说: 既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答: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

鸦片战争的影响
答:三、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3年至1844年,《南京条约》规定的五处通商口岸相继...

民主革命时期标志性事件及相应评述
答:民主革命时期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国民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 都算民主革命时期的!其中有很多很多的重大事件!楼主这个问题很笼统…… 标志性事件太多了 ,说有100个都不夸张!比较著名的: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中华...

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也就是说,只把旧民主主义阶级归入“中国近代史”,而把新民主义革命阶段归入中国现代史。虽说这两个阶段确有不同的特点(主要是革命领导力量不同),但社会性质并没有变,都应划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问题。二、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和中国古代历史相比较,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

历史的主观题如何审题
答:如:"简要评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活动。"一题中带着重号的词语就属于限定语。其中"简要"是对提示语从程度方面进行的限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对主干语从时间范围上进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对答项语从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确理解了限定语就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从而保证把非常宝贵...

1900年到1945年的中国社会背景与历史事件
答:然而,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使大革命最后遭到失败。蒋介石集团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攫取了全国性政权,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代表帝国主义和中国...

初中历史习题 越多越好
答:本册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部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从容不迫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期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重点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以及中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斗争和探索。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

简要评述辛亥革命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贡献。
答:第一,辛亥革命使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二,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三,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