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 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读后感

作者&投稿:阴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艾伦·西恩·杜宁,美国经济学家、纽约世界观察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他曾获得奥伯林学院哲学和环境政策硕士学位、奥伯林学院音乐学士学位。他的著作(或合著)有世界观察论文7篇,主要论及贫困、土著人、种族隔离、森林和动物农场的环境后果。《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荣获纽约哈里·肖邦媒体奖,另外许多著作也曾获得伦敦有德消费奖。

《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是纽约世界观察研究所编撰的“世界观察警钟”丛书的第二本。

全书分为:“评价消费”、“寻求充裕”、“驯服消费主义”三个部分。作者首先对消费的回报提出了质疑,论述了消费与幸福的关系——在富裕和极端贫困的国家中得到的关于幸福水平的记录并没有什么差别。高收入者倾向于比中等收入者略幸福一点儿,低收入者倾向于最不幸福。任何国家的上等阶层都比下等阶层对他们的生活更满意,但是他们并不比更贫穷国家的上等阶层更满意。消费就是这样一个踏轮,每个人都用谁在前面和谁在后面来判断他们自己的位置。

接着作者论证说,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闪电般地遍布全球,仅仅一代人的时间,绝大多数人已经拥有了私家车、成为电视观众、变为受广告支配的消费者。消费者社会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由于它和地球的未来可居住性的原因,我们必须认识到舒适的生活不可能由无限制增长的生活用品、食品、拥有物组成,这些事物超出了一定的界限,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会逐渐降低。另外,这种状况也反映了许多国家所陷入的衰退,民众生活不尽如人意,现在是走出消费误区、走向作者所说的持久文化运动的时候了。

持久文化就是一个量入为出的社会;是提取地球资源的利息而不是本金的社会;是在家庭、友谊和有意义的工作网中寻求充实的社会。作者说,消费主义让我们饕餮天物,却不能给我们以充实感和富足感,我们仍然是社会、心理和精神上的饥饿者。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许多资源不可再生,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言论是荒诞不经的。消费越多,污染越多,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也会增多。过分贪婪的、无节制的、多少都不算多的消费,将会摧毁环境,浪费资源,用光用尽能源。本书揭示了消费主义与环境问题的内在联系,通过解释需求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作者指出,维系人类和自然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消费者的手中,如果不重新调整我们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那么地球离毁灭就不远了。

人口的增长和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肆意消费却很少有人提及。如此贪婪的、无节制的、多少都不算多的消费,对环境将是毁灭性的打击,留给地球的只是更多的伤害。

《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反省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们只有重视消费、重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地球才能不受难,人类的路途才会越走越远。

亚里士多德早在2300年前就写道:“人类的贪婪是不能满足的。”它是指当一种要求被满足的时候,另一个新的要求又替代了它的位置。这句话成了经济学理论的第一格言,并为人类的很多经验所证实。公元前1世纪,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写道:“我们已经失去了对橡树果的兴趣。我们也已经抛弃了那些铺着草、垫着树叶的床,于是穿兽皮已经不再时髦……昨天是皮衣,今天是紫衣和金衣——这些是用怨恨加重了使人类生活痛苦的华而不实的东西。”

将近2000年以后,列夫·托尔斯泰模仿卢克莱修的说法讲道:“在从乞丐到百万富翁的男子当中寻找,1000人中你也不会找到一个对自己的财产感到满足的人……今天我们必须买一件外衣和一双与之配套的鞋;明天,还得买一块手表和一条项链;后天,我们又必须在一所大公寓里安装一个沙发和一盏青铜灯;接着我们还必须有地毯和丝绒长袍;然后是一座房子、几匹马和马车、若干油画和装饰品。”

当代财富史的编史者们对此已达成了共识。几十年来,继承了一笔石油财产的刘易斯·拉帕姆,一直询问人们当他们拥有多少金钱时才感到高兴。他说:“不论他们的收入怎样,许多美国人都认为他们能有两倍的钱,他们将得到独立宣言许诺给他们的幸福水平。年收入为1.5万美元的人确信如果他每年只要收入3万美元,就会解除忧虑。年收入为100万美元的人认为如果他每年收入200万一切就会更好了……”他总结说:“没有人曾拥有足够的金钱。”

如果人类的需求实际上是可以无限扩张的,消费最终将不能得到满足——这是一个被经济理论忽略的逻辑结果。事实上,社会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令人吃惊的迹象:高消费的社会,正如奢侈生活的个人一样,消费再多也不会得到满足。消费者社会的诱惑是强有力的,甚至是不可抗拒的,但它也是肤浅的。

…………

消费满足可通过攀比或胜过他人的方式实现,也可通过好于前一年来达到。这样,个人幸福更多的是提高消费的一个函数,而不是高消费本身的函数。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家蒂博尔·斯克托夫斯基证明,原因在于消费是上瘾的:每一件奢侈品很快就变成必需品,并且又要发现一个新的奢侈品。中国工厂的年轻工人把收音机换成黑白电视,一如德国的年轻经理把宝马汽车换成梅塞德斯一样真实。

在代际之间,奢侈品也变成了必需品,人们对照他们当年设立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物质舒适程度,所以每一代人都需要比前人更多的东西才能得到满足。经过几代以后,这个过程就能把富裕重新定义为贫穷。美国和欧洲贫民窟拥有的像电视机之类的东西,可能会吓坏几个世纪前的最富有的邻居,但是这并没有减少消费者阶层对贫民区居民的蔑视,也没有减少现代穷人的艰辛感。

随着消费标准的不断提高,社会确确实实难以满足一个“体面的”生活标准的定义——在消费者社会处于良好地位的成员的生活必需品——无止境地向上移动。父母没有给他购买最新的电子游戏的儿童觉得不好意思邀请朋友到家里来玩;没有一辆汽车的少年会觉得和同龄人不平等。经济学家言简意赅地阐述道:“需要是被社会定义的,并且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

消费和满足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是涉及按时间进程来比较的社会标准。然而关于幸福的研究也同样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事实,生活中幸福的主要决定因素与消费竟然没有关系。在这些因素中最显著的是对家庭生活的满足,尤其是婚姻,接下来是对工作的满足以及对发展潜能及闲暇和友谊的满足。

在决定幸福方面,这些因素都是比收入更重要的指标。伴随着讽刺性的结果,例如突然的发横财能使人痛苦;百万美元的中奖者通常孤立于他们的社会关系之外,失去了从前的工作赋予他们的生活整体性和意义,并且发现他们自己甚至与亲密的朋友和家庭也疏远了。类似地,斯克托夫斯基等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较高收入的人较幸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白领阶层的技巧性工作比蓝领阶层的机械性工作更有趣。经理、董事、工程师、顾问和其他的专家享有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事务,因而比那些较低商业等级的人得到更多的精神回报。

艾伦·杜宁通过不同角度的展示,向我们指出走出消费误区、走向持久文化运动的途径。

——美国经济学家艾斯·德格尔《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让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的消费模式与地球的关系,加深对地球大环境的认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英国环境学家约翰·布赫司尔



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背景~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消费的现状,以及绿色消费意味着什么.
早在二十年前,当今美国学者艾伦·杜宁就在《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里写到:消费作为影响可持续发展三大因素之一(其他两者为人口增长、技术变化),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他指出,在工业化的土地上,消费已渗透到社会价值之中,甚至,“消费者”和“人”这个词变成了同义词.在西方,特别是美国为代表的“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被世界范围内的有财力的人争相仿效,消费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而是一个“过度消费”,一个被欲望不断刺激的“拥有更多物品”的过程.
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看到公众对于“消费”的认识开始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基于商品经济的强势文化渐渐渗透进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消费的商品越来越多,过去有着悠久“节约为荣”传统观念的东方国家也开始步“消费主义”的后尘,人们认为消费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消费是被提倡并得到尊重的.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硬币的另一面,公众对于“消费”过程可能带来的影响、“消费者”拥有的权利这些方面的意识也在提升.
2007年8月,《中国青年报》以“如何看待可持续消费”为题,开展面向全国城市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青年“最想实现的一大愿望”,主要集中在大面积的住房(38%)、出国旅游(21%)、拥有自己的汽车(12%)三个方面.这个结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观念惊人一致.
同一份调查同时也显示:66.8%的公众认为应主动改变过于舒适的生活方式,例如过大的住房、每天开车出行、经常远程旅行等等.虽然由于被调查者并没有真正达到这种生活水平,难以判断这是不是一种真正的“绿色选择”的意愿.但是起码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过度”的消费心存戒备,并希望通过消费行为的改变来使社会发展更加可持续.
作为独立的、非政府的环境与政策研究机构,设立在美国华盛顿的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需要再造三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个研究一直提醒我们,现有的消费模式需要得到改变.“绿色消费”的观念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一小部分人提出,并渐渐在社会层面明朗化.这其实是一种反“消费主义”的理性力量.
绿色消费意味着什么?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这是一种节制性的消费,而不是过度消费,不是炫耀性消费;其次,消费者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商品,这除了看产品本身的材质之外,还要关心它的生产、运输过程.重要的是,绿色消费不能仅是个别消费者的个别行为,而应该是一个社会的集体行为模式,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消费的选择权在每个人的手里
一般而言,有了认识才有可能引发行动的改变.
先是环境研究者、环保主义者的研究和警醒,然后是环保组织的推动,继而政府高屋建瓴地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些都为“绿色消费”在主流消费意识上开辟战场做了很好的铺垫,绿色消费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并的的确确地改变了一些消费者的行为.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有了认识,不一定就会带来行动的改变.一个人在面临消费选择的时候,除了会考虑价值观,还会考虑便利性、身份匹配度、价格等多种因素,并在很大层面上受到消费习惯的影响.要落实绿色消费,除了营造社会舆论,更重要的是,在便利性、舒适性等多方面都有相应的配套,使消费者“不得不”作出绿色选择.
作为消费者,在其中亦有着重大责任.那种“赶超”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并不是健康的.首先,它有害我们的生存环境;其次,它有害于我们自身:由于对物质的过分专注而忽略了心灵,导致我们一直处于紧张的追逐中.而从根本上来说,物质并不是让人幸福的充分条件.去除繁复的物质追求,培养节约的消费习惯,才可能将人引至平实宁静的心态.从现在开始,改变消费习惯,合理使用自己的“消费权”,也将督促企业更快地作出“环境友好”的调整.
绿色消费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举例而言,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曾多年致力于推动更多公众选择“零排放”的自行车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他们发现,组织骑行活动、通过媒体发声、举办骑行展览,等等,这些活动都只是让更多人认识到骑车有益环境,如何把这种意识转变成行动?这需要了解为何公众不选择自行车出行.这实际上与城市骑行环境的恶劣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后来“自然之友”改变了行动策略,发动公众收集骑行环境的信息,然后整理成建议案给相关政府部门,以推动骑行环境的改善.骑行环境更安全、便捷、优美后,出行的人才更有可能在“骑行有益环境”的意识下选择这种出行方式.在公共交通上,亦是同样的道理,呼吁和口号难以吸引更多人使用公交系统,而如果公共交通能够做到更省时、更安全、更舒适,人们自然会作出选择.
一些民间机构在搭建“意识-行动”间的通道上也做了很多尝试.其中包括日本、台湾的一些推动有机农业的机构,他们不仅告知消费者有机食物对身体乃至环境的益处,更重要的是,他们推进了种植有机农业的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使消费者能够安心、方便地买到真正的绿色食物.这种市场模式也在国内得到了尝试与推广.
信息公开是推动绿色消费的重要因素
没有知情权就没有选择权.与商品、企业相关的信息公开且易查询,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在消费时作出正确的选择.消费者如果不知道商品的材质、用料,不知道制造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遵守了环境标准,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就只是建立在价格、质量上的判断,而难以考虑他的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现在已经有很多商品、企业的评估标准,另外还有政府环保等部门对企业环境行为的评价制度,但是这些信息往往并不是很全面,分散在各处,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短时间获取有效的信息.中国民间机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通过制作“水污染地图”,把尽可能多的企业环境行为的信息集合起来,便于消费者查询.此外,“自然之友”推出的《绿色选择手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制作的《有机食品指南》,都致力于让消费者能够方便地获取“绿色消费”的信息,指导他们的消费选择.
“绿色消费”现在总体来说还处于一个“概念化”的阶段,其真正落实需要消费者、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NGO)的共同努力.在绿色消费成为我们的消费模式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除了环境得到改善外,社会、经济也将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多少算够》一书,通过解释需求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艾伦·西恩·杜宁论证说,消费者社会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 由于它自己和它的星球的未来可居住性的原因,所有的父母都想给他们的孩子一个较好的生活,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这样一种生活不可能由更多的小汽车、更多的空调、更多的预先包装好的冷冻食品以及更多的购物街组成。如果交给我们的孩子一个这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为了满足个人的食物、教育、充实的工作、居所和良好的健康状况的需要,他们的选择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这将是多么的美好!这种情况只要我们消费者社会中的那些人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发生。
一些微弱的迹象表明这样一种转变是可能的,80年代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让位于一个对消费有较低期望的时代。另外,这也反映了许多国家所陷入的衰退,各地的民意测验显示的现状远远不尽人意,现在是走出消费误区、走向艾伦所说的...

地球上有多少人生活过,将来还会有多少人出生?
答:在时间箭头上,我们生活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几代人也可能采用类似的学说,叫做"无保留时间"。我们对待地球就仿佛一千年后没有人住在那里一样。 根据 社会 哲学...如果你把它延伸到子孙后代,你可以看到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死去的人和未出生的人都在这里,在同一个房间里。 就像上文提到的未来的委员会或未来的检查...

地球可以容纳多少人
答:注意到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全球平均值每年约为5吨,但对于美国人而言,平均每年接近17吨。注意这只是人均值,如果地球上再多出30亿人口,而他们都采取类似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那样全球变暖的影响将会更加恶化。事实上,据估计,地球的温度将会在21世纪末上升2摄氏度,以及出现更多的极端天气条件,这将不可...

2021—2030地球科学发展战略:宜居地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答:从宇宙与地球基本性质、状态、演化规律,探讨人类生存条件的变化趋势及应对策略;深入讨论“地球宜居性”这一重大科学问题所涉及的 科技 支撑以及实现途径,提出了开拓交叉研究领域的建议,写成《2021—2030地球科学发展战略》。全书由五部分组成,在“总述”部分,从深地、深海、深空、地球系统和科研政策几...

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
答:地球科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其古老,是因为有关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已开始;说其年轻,是因为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的真正创立只是最近几个世纪的事情,并且迄今为止,地球科学虽已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但其中仍存在许多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未获解决,并且还不断地涌现出新的重...

地球上还有未被人类发现的地方吗?
答:记载的东西,圣经周易比较早,地核心没去过,深海底层洞穴未发现,北极南极不全面,热水区底下等…。 人类 科技 也就是这100来年发展起来的,虽说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距离认识地球还差的远。 远的不说,就说前几年马航失踪事件,就是彻底打了那些号称人类可以全面监控整个地球的人的脸。那么大一个飞机,那么多人,就...

《未来编年史》——关于地球未来2000年的预言
答:阿玛迪斯的预言中,人口激增与环境保护并存,新能源的崛起引领了全球能源革命。星际殖民的梦想不再是幻想,世界政府的诞生促使全球治理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他预见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精神层面的繁荣发展和星际间的深度交流。到2600年,科技的巅峰时刻来临,精神能量和飞碟成为主流出行方式,国家意识让位于行星...

地球人口多少?面积多少?美国人口多少?面积多少?中国人口多少?面积多少...
答:环境与人口中心主任维多利亚·马克汉姆说:“每当我从国外回来,就为国内的巨大消费量感到吃惊。我们开更大的汽车,建更宽敞的房屋,到更遥远的地方旅行,这些都造就了我们这个崇尚一次性消费的社会。”(责任编辑:龚伦常)中情局称美国面积比中国大 未计港澳台面积(图)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4-5 18:57:52 来源:...

寻找与地球一样的星球
答:15世纪末,由西班牙及葡萄牙发起并完成的地理大发现,将世界版图大幅扩展。随即,"陆权帝国"步入衰亡,"海权殖民帝国"崛起,地球从此成为一个整体。 上世纪80年代起,地球人的眼睛,开始瞄准太阳系外的行星。从1995年2月开始,"凤凰计划"开始利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帕克斯64米射电望远镜,观测200光年以内约1000颗邻近的类日...

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曾有科学家估计,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至少还要有5-6个地球。西方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对这些畸形消费的危害有所揭露,美国《未来学家》杂志1993年就有一篇文章写道:“消费者社会大量开采资源,总有一天可能会把森林、土壤、水和空气耗竭、毒害或者无可挽回地损毁。全世界各地的消费...

地球存在多少年了?
答:最后形成铅和氦这两种元素。这种蜕变过程非常稳定,同时又极其缓慢。原子量为238的铀,要经过约45亿年的时间才变掉原来质量的一半。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岩石中现在含有的铀和铅的比例,比较准确地算出岩石的年龄。用这种方法测出的最古老岩石为40亿年。所以人们估计地球的年龄约45~46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