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主 (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

作者&投稿:充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3分)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分)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3分)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3分)




据材料一,是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3分)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分)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3分)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3分)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3分)(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分)(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3分)(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3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文字“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明仁的根本是孝悌,即伦理道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代有关仁的表述众多,其中以孔子的仁爱和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最为著名。(2)从材料二文字中可以直接概括出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是:“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体现家庭和睦;“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体现宗族团结;“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体现乡里和谐。(3)从材料中文字““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说明统治者借助儒家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显然统治者非常赞成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作用;而对广大民众而言只能是遵守伦理道德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能够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其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材料一,二文字内容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维系家庭家族和睦;材料三文字内容说明儒家思想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还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_百度...
答:(1)①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②第二种看法:真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3分,有说明理由的才给分)(2)措施: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倡导“文明开化。作用:让...

...待人以礼。此万古之常经,权略之根本"是什么意思?
答:道为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为人处事的结果就是有德,德也就是道的表现、外化,其功用就是成就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欲。而仁、义、礼是德在社会关系不同方面上的体现,用于待人、接物、处事。

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答案
答:(1)据材料一指出高杉晋作的上海之行使他得出了怎样的认识?(2分)同时他也分析了中国衰弱的原因,你如何看待这一分析?(3分)(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分别是什么?(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材料一、二,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

在《论语十则》中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答:其实,墨子所言“政之本”指政治之根本,绝不是杨俊光先生所理解的学说之根本。墨子学说的核心到底是什么,现有的各家说法都不能令人满意,很难从中作出选择。我们相信,随着学术界对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有一个公认的结论出现。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孔子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

高二必修三历史问题解答、
答:1.1.没有广泛的发动广大群众 2.过分否定与肯定,完全否定中国文化,肯定外国文化,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标语 2.格尔尼卡:1.现代主义代表作 2.代表了毕加索对纳粹屠杀人民的不满

孟子的“王道”与“仁政”学说。是怎样的啊
答: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大内容是仁与礼孟子更多的继承了孔子学说中“仁”的学说。那么何谓“仁”?孟子指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与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互为表里,而二者合起来就是“道”。“仁”的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灵魂,他从各个方面反复对仁进行阐释与完善。孟子指出:...

...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是什么...
答:【出处】《大学·传》第三章 【原文】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身为国君,要尽力做到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就要尽力尊敬君王;身为子女,就要尽力孝顺父母;身为父亲,就要尽力对子女慈爱;与他人交往,就要尽力做到诚实。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什么意思?只要个人理解,不要...
答:释义: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出处:出自春秋时期《老子·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节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什么意思
答:慎独则心安: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主敬则身强: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强健。求仁则人悦:讲究仁爱就能使人心悦诚服。习劳则神钦:努力工作、辛勤劳动就能使神明感到钦佩。出自《曾国藩诫子书》清代:曾国藩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是什么意思?
答:《学而》里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生活中的体现 。因此,本立道生的意思是“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有了。”告诉我们二重哲理:1、是无本则无道、无制度、无体系。2、是必须先立本,先把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定下来,才可能建立起相应的执行规范、制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