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陵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中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武则天之母杨氏死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九月,年92岁。初赠晋国夫人,以王妃礼埋葬于咸阳洪渎塬上,称杨氏墓,墓园及石刻一如旧制。
其后,为了政治需要,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武则天距登上帝位仅咫尺之遥,为抬高身价,追尊其父为“忠孝太皇”,母杨氏也被尊为“忠孝太后”,杨氏墓改称“顺义陵”。武则天正式称帝后,为了和自己的地位相称,于天圣二年(691年)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其陵为“顺陵”。
随着杨氏身份的不断改变,武则天对陵园屡屡进行扩建。最后的陵园面积从83070平方米扩大到1094624平方米,增加了12倍,居然超过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的献陵面积(554510平方米)近乎一倍。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奉武则天之命,一通由杨氏的孙子、梁王武三思撰文,外孙、相王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书丹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又称《顺陵碑》),立于顺陵南门的司马道旁。这通高约10米的巨碑,全文4300字,刻字方正规范,间有篆隶,字迹娟秀俊美,其中还有武则天新造字16个,是唐初的一通名碑。
同时,武则天还下令,征集天下的能工巧匠,精选石料,僭越先朝帝陵的制度,超标准地为顺陵雕造了多尊巨型石刻。不过,顺陵的墓主杨氏毕竟不是真的帝王之后,所以不但不为世人所承认,还成了李唐后代泄愤的场所。开元元年(713年),刚登上帝位的唐玄宗即下诏削去杨氏的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十分明确地将顺陵改称王妃墓,顺陵之名也不复存在 。顺陵虽然不是帝陵,但它是唐代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处皇家外戚陵园,石刻气势雄伟,在唐代陵墓中最为杰出。
顺陵分三次修建而成:
第一阶段,太原王妃墓时期。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八月二日,杨氏卒,武则天为皇后,参与政事,追封杨氏为太原王妃,称杨氏墓为“太原王妃园寝”或“太原王妃墓”。覆斗形的墓葬封土前,列置了1通石碑、1对石柱、2对石虎、2对石羊、1对石人,共13件石刻,陵园规模相当于今天见到的内城。
第二阶段,顺义陵时期。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高宗病死后的第二年,武则天独掌大权,追封杨氏为魏王妃、忠孝太后,改太原王妃墓为“顺义陵”,并对顺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在陵园四周修建了陵墙,在南门内侧列置了8对石人,共计16件石刻。
第三阶段,顺陵时期。天圣二年(691年),武则天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陵名为“顺陵”。在内城陵墙之外,列置了大型的石雕造像多对,其中包括南门的1通石碑、1对石柱、1对独角兽、3对石人、1对石走狮,东门的1对石蹲狮,西门的1对石蹲狮,北门的1对石蹲狮、3对石马及3对牵马人,共计31件石刻。还在南门神道外建造了两个大型的长方形乳阙,使其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顺陵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最初营建开始,至长安二年(702年)顺陵碑的设置才最后完成,历经太原王妃墓、顺义陵、顺陵三个阶段,其修造与扩建的时间长达32年之久,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顺陵陵园。石虎和石狮同时出现在陵墓之前,在看似矛盾的石刻组合与陵墓制度面前,实则反映了顺陵营建的不同阶段和武则天政治地位的逐步提高与变化 。武则天在制定和推行自己一系列治国纲领的同时,着手顺陵园寝的扩建工程,以抬高杨氏的身份地位。扩建的陵园为外城,扩建后陵园面积是初葬园寝的100多倍。通常认为帝王陵寝是按照帝王生前居住的宫廷格局来设计的,但顺陵并不是据杨氏生前所居住的宫廷规格来布局,而是按照武则天的思路构想的,在外观上大致承袭了唐初以来封建帝王陵寝的形制,但赋予了新的内涵,陵墓从象征到体像,体现出与易图的对应或演绎关系。如陵墓位于内城北部略偏西的原因,主要与九宫八卦中的方位有关,在九宫中的乾六宫位置,避开了天盘、人盘的遮盖,符合至高无上的原则。
顺陵有一座陪葬墓,是杨氏孙武三思墓,在顺陵附近曾出土过武三思的镇墓石一方。然武三思在唐睿宗时曾“剖棺戮尸”,墓也被掘,出土镇墓石的地点并不见得真是武三思墓址。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台州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地属闽中郡。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
秦汉 三国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以其地河流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台、温、处3府。是为台州建县之始。
东汉建武年间(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在今永嘉县境内)。建安四年(199)(一作兴平二年〈195〉),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
三国吴黄武、黄龙年间(222—231),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县境临海山而得名。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立罗江县。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临海,寻徙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后改安阳)、罗江7县,辖境远及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
两晋 南朝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分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又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县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罗江县改属晋安郡。是时,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永宁、松阳、安固、横阳县,隶扬州。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属临海郡。
南朝辖县如故。
隋唐 五代
隋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二年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
唐初,复分临海为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并宁海县入章安县。次年又将始丰、乐安、章安3县并入临海县,台州仅辖临海县。贞观八年(634)复分临海县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县南部再置永宁县,分始丰县置乐安县。永昌元年(689)复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山而得名。神龙二年(706),分宁海县与越州的鄮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开元二十一年(733)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台州,隶浙江东道。此后反复改隶浙江东、西两道。肃宗上元二年(761)改始丰县为唐兴县。广德二年(764)象山县改属明州。中和三年(883)隶义胜军。光启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军。
五代,属吴越国,军、州建置及辖县如故。天宝元年(908),改唐兴县为天台县,后复改为始丰县。宝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乐安县为永安县,以祈永保平安。后晋天福间(936—942),吴越又改始丰县为台兴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复改台兴县为天台县。
宋 元 明 清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州、县如故,隶两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多神仙之宅”,诏改永安县为仙居县。南宋隶两浙东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为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辖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黄岩县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隶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三年,复黄岩州为黄岩县。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黄岩县南部方岩、太平、繁昌乡置太平县,以其境内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划乐清县东部山门、玉环2乡入太平县。自此,台州辖临海、黄岩、太平、仙居、天台、宁海6县。
清顺治三年(1646),入清版图,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隶浙江省绍台道。七年隶宁台温海道(驻台州)。十一年隶台海道(驻台州)。二十四年隶宁台道。雍正四年(1726)隶宁绍台道。六年,于玉环山置玉环厅。厅因山名,隶温州府。太平县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划入玉环厅。 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复,成立军政分府,隶省军政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制。2月,玉环厅改为县。7月,撤销台州军政分府,各县直属省政府。3年,省下设道,属会稽道,玉环县属瓯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太平县以县西温峤岭别称温岭改名温岭县。16年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21年月,省政府在省县之间试行县政督察专员制,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县为第六区。因内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设特区,为第五特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22年10月改划为第四特区。24年月,省政府正式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25年,据行政院新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称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月,以南田县全部境域及宁海县东南部18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乡镇,置三门县,以地濒三门湾而得名。31年,天台县划属第六区。32年,宁海县改属第六区。35年增辖天台,磐安2县。37年4月划为第五区,未及实施,7月又重划为第六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49年6月解放后,置浙江第六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49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区,驻临海县,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关、海门两直属区。玉环县属温州专区。1950年5月,撤销临海城关直属区,划归临海县。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1953年6月,分玉环县境洞头、大门诸岛另建洞头县,属温州专区。1954年5月,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海门直属区撤销,改为黄岩县属区。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1958年月日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洞头县重新并入玉环县,仍属温州专区。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4县划属温州专区。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所属境域分属温岭县与温州市,并于4月付诸实施。196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玉环县。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7县。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80年7月置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以境内有椒江而得名。此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置临海市。1989年10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1994年,撤区建市,并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地区现辖路桥、椒江、黄岩3区,临海、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6个市。

在火车站坐8路,顺陵下。

明德陵的历史沿革
答:首先,国库匮乏,经费不够。当时奉命负责陵园营建的工部尚书薛凤翔曾请求发放帑银百万两,但崇祯皇帝经筹措,只拔银50万两,还反复“叮咛告诫,以期速成”。按照计划,营建德陵需用白银200万两。为了不影响工期,后来在朝大臣纷纷捐款赞助陵工,才使这座陵园勉强修建起来。其次,物料不足。据史料记载:德陵...

秦始皇陵是谁建的?
答: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馆藏地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所属年代秦代类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快速导航地理位置建筑结构出土过程价值意义旅游信息历史沿革长期营建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为他在骊山修建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各地征发了十万多人继续修建,直到他50岁死去,共修了37年。共20张...

洛阳景陵简介和历史
答:宣武帝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继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亡于洛阳,葬景陵。景陵地宫历史沿革 这座巨大的土丘在清代曾被认为是汉冲帝的怀陵,建国后多方考证为北魏宣武帝景陵。1961年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筹建洛阳古墓博物馆时,因选址在此陵旁,对此陵的保护...

清西陵的建设沿革
答: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八年(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

清永陵的历史沿革
答:史载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9月,努尔哈赤的爱妻年仅29岁的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崩。“越三载始葬尼雅满山岗”。令四名女婢生殉,杀牛马各一百致祭。太祖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亦葬尼雅满山岗。此时当无陵寝建筑更无陵名,仅以“赫图阿拉祖陵”呼之。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于辽阳建...

炎帝陵的沿革
答:”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宋太宗...

乾陵的历史沿革
答: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

中国第一号陵墓
答: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黄帝陵历史沿革 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后,由华族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天下...

明十三陵为什么不要去?
答:截止202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历史沿革:明十三陵建于1409~1645年,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明朝帝王陵的《明朝帝王陵》简介
答:明朝帝陵分布图陵名、地理位置、墓主等情况如表所列:从明朝帝陵分布图可以看出,明朝帝陵分布在我国三省(江苏、安徽、湖北)一市(北京)的不同地区。这与其他朝代帝陵大体集中于一地或二地不同。明朝崇祯年间,礼部侍郎蒋德璟曾就明陵的地理位置对崇祯帝说:“中国有三大干龙:中干旺气在中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