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送别的诗 一首关于离别的诗

作者&投稿:景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原文】
  诗篇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作。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全文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是千古传唱的名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释义】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惟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赏析】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创作背景】
  关于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了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
  关于广陵(扬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北岸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春秋末,吴于此凿邗沟,以通江淮,争霸中原。秦置县,西汉设广陵国,东汉改为广陵郡,以广陵县为治所,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曹魏设郡,移治淮阴。吴置广陵县于今扬州。西晋沿魏设广陵郡,隶徐州。初治淮阴,后移治射阳(今江苏宝应东)。东晋还治。广陵郡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城南四十里江滨有瓜洲镇,系扬子江中之沙碛,因其状如瓜而得名。长江自西北六合县流入,南对丹徒县之京口,两城隔江而对,南北呼应,共同构成拱卫上游京都建康的重镇。江面原阔四十里,后逐渐狭窄,至南北朝后期只阔二十里左右。东晋谢安镇广陵时,于城东二十里筑垒,名曰新城。新城北二十里有埭,是谢安为挡水在邵伯湖边所修的土坝。后人将谢安比作周代燕国的召伯,称此埭为邵伯埭。 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六年(225)伐吴,登广陵故城,临江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东晋时,以广陵控接三齐,青、兖二州刺史皆镇于此。咸和二年(327),苏峻、祖约之乱爆发,时郗鉴以都督青、兖二州诸军事、兖州刺史加领徐州刺史镇广陵,遂自广陵起兵平乱。太元二年 (377),谢玄为南兖州刺史,将南兖州军府从京口移至广陵,召募侨民组建北府兵。东晋南朝,因中原乱离,流民南渡,常置侨州郡于广陵。宋元嘉八年(431)于广陵郡置南兖州,齐、梁沿袭。北齐改为东广州,陈朝恢复为南兖州。北周灭北齐后改为吴州,仍为军事重镇,设置总管统领。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后改为江都郡,太守秩与京尹同。隋炀帝杨广数至江都,欲迁都于此。唐时先后改为兖州、邗州、扬州,后又改为广陵郡。
  兖州地处鲁西南平原,东仰“三孔”,北瞻泰山,南望微山湖,西望水泊梁山,素有“东文、西武、北岱、南湖”之称,是山东省鲁西南大都市的经济中心。总面积651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人口60万,辖10镇2个街道办事处,492个行政村,30个居民委员会。2002年在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区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分别列第60位和第54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李白【关于作者】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释义】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惟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赏析】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诗人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451/files/songle/html/article_2113_1.shtml

一: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浥,湿润的意思。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 ,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它们通常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今天由于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场深情地离别,而非“黯然销魂”的离别。诗句中的“轻尘”、“青青”、“新”等词语轻柔明快,加强了轻快富于希望的情调,以乐景衬挚情。这首诗精心选择了离别的典型场景—雨后柳色青青的渭城来烘托气氛,并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的劝酒词来抒情达意: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并肩缓辔,不愿分离。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写白水的动态,景色廖廓秀丽。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仗。 颔联 、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使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是分离时的动作,“班马”是离群之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赏析:诗作开头写“渡头杨柳”点明送别之地并烘托送别气氛。行客稀少现环境的冷清,反衬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二句中“向临圻”写归江东,点题。友人乘船而去,诗人诗人恋恋不舍,望大江两岸,春满人间,芳草鲜美,桃红柳绿。诗人顿觉自己心中的无限惜别之情就像眼前这春色无边无际,进而突发奇想:让我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起扑向你,跟随你归去吧。诗人将别情融入到奇妙的想象之中,感情蕴藉而深沉。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南浦就和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屈原在《九歌》中就有“送美人兮南浦”的诗句,江淹《别赋》中也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句子。诗的前两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以景衬情。“凄凄”渲染别情,“袅袅”倍添秋意。前者写内心凄凉愁苦,后者写秋景黯淡萧瑟。秋风萧萧,木叶飘零,秋风愈紧,别意愈与浓。此时此景,怎不叫人倍增离愁。
而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想看不忍看,明知伤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诗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劝慰,让我们不难想象诗人如何强抑自己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经无以复加了。
以上几首诗都通过生动地细节描写,来抒写对离人眷恋不舍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或以动作、心理传情,或以语言、声音达意。描写形象传神,离情真挚感人。
二: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别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赏析: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工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又为迷蒙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
颔联写惜别之感,表达含蓄“跟你离别的意绪呀!”不直说,立刻改口转折:“我和你一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别离又是客中之别,何必伤感呢!颈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铸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邻一般。”诗句意境开阔,音调爽朗,一洗悲酸之态。尾联以劝慰作结。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无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
别 董 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
《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曛,,曛黄,指夕阳西沉时景色。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似有壮士啸响于耳侧。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诗歌语言质朴无华,却如一轮灿阳喷薄而出,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恰如诗家所谓“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三:借送别言志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其中以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有名气。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赏析: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附:
别 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四: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如骆宾王诗《于易水送人一绝》。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陶渊明《咏荆轲》)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诗句中用“已”和“犹”两个虚词,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音节舒缓,读来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痛。
五: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这首送别诗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同。诗作写告别故乡,而非送别朋友,并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意境高远。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出蜀过荆门山,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古朴原始的楚地风情,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神往外界的李白。 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出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船行甚急,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给人应接不暇之感;入句写水,船过荆门,平原开阔,作者视野为之一开。“入”字平中见奇,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用语贴切,力透纸背。颈联上句写晚上明月倒映水中,皎洁如镜。“飞”字,动感十足,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反衬船行之速。下句写日间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嵌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这一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充分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蜀地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离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这首诗题为送别,实则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以故乡水对自己万里送行的深情厚谊,反衬自己思乡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润湿。
⑥客舍: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jùn)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⑨故人:老朋友。

一首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4、雨霖铃 柳永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下阕)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6、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7、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8、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9、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出三首送别诗
答: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释义:朱大你要到长安去,我有宝剑可值千金。现在我就把这宝剑解下来送给你,以表示我今生对你的友情。2、《送柴侍御》唐代: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释义: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

10首有关送别的古诗(完整)
答:我比较喜欢李白的诗 所以从中挑选10首送别诗拿出来和你分享下 呵呵 1、《灞陵送别行》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

十首送别诗词
答:《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

找10首送别的诗!
答: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山中相送 (唐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送李端 (唐 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关于送别主题的诗句
答:这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送别的古诗有那些
答: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人们总是在相聚时欢笑,离别时哭泣,但是人总是会有离别的一天。古人离别的时候会送柳枝,表示自己的不舍之情,还会作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送别的古诗有哪些吧。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老朋友请你再干一...

关于送别的诗句
答:译文: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4、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出自五代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译文: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引起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和感慨,离开容易再见故土就难了。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出自宋代柳永的《...

要送别好友,祝福好友的古诗有哪些?
答:—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译文: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四周一片寂静,对着寒冷江天,只有高悬的明月照我心。8、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唐 岑参《送崔子还京》译文:九月时节我在交河北岸给你送别,风雪中题完诗时不觉泪水已经沾满了衣服。

关于三首送别的诗句
答:10.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6.三首送别的诗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凌》[ 唐 ]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关于送别的诗句大全
答:关于送别诗句汇总如下 《别董大二首》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