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宰相是谁? 中国最后一位宰相是谁

作者&投稿:张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杀。据说徐达也未能善终,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过几天就死了。
  李善长是受祸最惨的,不仅本人被赐死,还被族诛。他死后一年,郎中王国用为其鸣冤,由御史解缙起草《论韩国公冤事状》,疏中论道: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又何必为胡惟庸谋事,况且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再折腾,何苦如此!当时正值胡党株连,气氛异常恐怖,很多人担心会招来祸事。但朱元璋看了以后,未作任何批示,可见他也默认是枉杀。

  所谓的胡谓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胡惟庸案实际是一个冤案,明初的冤案又何止这一个?胡案刚刚结束,蓝案又兴起。

  云奇身为内使, 居西华门,离胡宅非常近,既然知道胡惟庸谋逆,为何不先期告发,一定要事迫眉睫时,才拦驾告发?况且如果胡惟庸真要谋反,也是秘密埋伏,即使登上城墙也不可能看到刀枪林立。谋反胡惟庸案实际是一个冤案,明初的冤案又何止这一个?
  早在洪武十一年三月,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朱元璋就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在此之前,凡是各地送给皇帝的奏章都要关白中书省,就是给皇帝一份,同时也要给中书省丞相送一份。接着,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力。然而即使这样,也还不能令朱元璋满意。

  于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接着就宣布裁撤中书省。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大权独揽。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稍后,朱元璋还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并立为祖训。
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胡惟庸案就可明白,说胡惟庸独断专行确有其事,但谋反其实是子虚乌有,它只不过是朱元璋废丞相的一个借口。胡惟庸被告称谋叛时,证据并不充足,如果深究下去,胡惟庸可能不会被坐成死罪。因此朱元璋才迅速认定谋逆是实,即行杀掉,连告发的涂节也全不放过,只是为了死无对证,并可以借此另做文章。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仍然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李善长的威胁。李善长为功臣之首,虽已退位,但势力还很大,加之与胡惟庸的姻亲故旧关系,始终令朱元璋耿耿于怀。为了巩固帝业,就必须彻底消除这一隐患,因而胡惟庸案不断升级。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虏南倭”,于是又为胡惟庸添上了一个“通倭通虏”的罪名,就是说他勾结蒙古和日本,企图谋反。但是据吴晗先生《胡惟庸党案考》,通倭通虏都是“莫须有”的罪名。胡惟庸事件正像一个传说中的故事,时间越长,故事的范围便越扩大。到后来胡惟庸东通日本高丽,西通卜宠吉儿,南通三佛齐,北通沙漠,东西南北诸夷,无不与胡惟庸叛逆案发生关系。朱元璋在杀胡惟庸若干年后又给他加上这些谋逆罪名,是想借胡案兴起大狱来诛杀文武功臣,以防功臣们日后威胁朱姓子孙。平心而论,胡惟庸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是所谓的“胡党”却未免牵强附会。胡惟庸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凡是他认为心怀怨望、行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党”的罪名,处死抄家,开国功臣李善长也最终被牵连进此案。

这胡惟庸亦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真正的中书省丞相。

胡惟庸(?—1380),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皖派首领之一,明朝开国功臣。洪武三年(1370)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洪武十年(1377)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此后骄纵跋扈,专权自负,贪污受贿,毒死刘伯温,并企图毒死徐达;甚至心怀异志,招兵买马,企图叛乱(另一个说法,这是朱元璋为剪除权臣而栽赃给他的)。公元1380年爆发“胡惟庸案”,为明初四大血案之一,遭朱元璋处死。



明朝初期的李善长,胡惟庸算是最后两位宰相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以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胡惟庸诛九族,九族中有前一任宰相李善长.同时废除宰相制,将宰相的权力分配给六部.让六部直接为皇帝负责. 明朝后期的皇帝就设立了首辅这个职位,相当于宰相.这种制度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 清朝时也不设宰相,但是同样皇帝一个也无法处理很多事情.在康熙朝设立了南书房,让亲信的大臣在南书房对事情进行处理. 以后雍正朝还设立了军机处,效果取代了南书房,这个制度延续到清朝灭亡. 所以在清朝能称得是"宰相"应该就是军机大臣或是六部尚书,像和绅曾经担任过军机大臣,户、吏部尚书,他就应该称为宰相,刘庸被称为"宰相"有可能只能算是民间的习惯叫法

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专权的丞相胡惟庸后,就彻底废除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此后直到清朝一直沿袭,虽然也出现过内阁大学士、首辅、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等类似的相位、皇帝助手,但比较过去的丞相、宰相是大为不同了。所以,这胡惟庸亦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真正的中书省丞相。 胡惟庸(?—1380),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皖派首领之一,明朝开国功臣。洪武三年(1370)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洪武十年(1377)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此后骄纵跋扈,专权自负,贪污受贿,毒死刘伯温,并企图毒死徐达;甚至心怀异志,招兵买马,企图叛乱(另一个说法,这是朱元璋为剪除权臣而栽赃给他的)。公元1380年爆发胡惟庸案,为明初四大血案之一,遭朱元璋处死。PS:主流历史

明朝最后一个宰相是胡惟庸 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设置的 属于中书省最高长官 但是他因涉嫌谋反在公元1380年2月12日,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日,左丞相胡惟庸和御史大夫陈宁,在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被当众凌迟处死,并夷灭三族。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是谁?~

是胡惟庸。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设有宰相制,宰相都称为丞相,当时丞相共有左、右二员,左比右大,分任左、右丞相的是李善长和徐达两人。
朱元璋即帝位后,逐渐感到帝权与相权的冲突,唯恐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有鉴于此,几次设法试图调整,以加强皇权。最早被杀的是中书左丞相杨宪。杨宪于洪武二年九月入为中书右丞,洪武三年李善长病休时,便实际操纵中书省大权,升为左丞。他玩弄权术,陷害同僚,“市权要宠”,很快被朱元璋杀死
接着是右丞相汪广洋被杀。朱元璋鉴于李善长权力过大,威胁帝权,于是在撤换李善长后,最初选中了汪广洋接替李善长的相位。汪广洋遇事小心谨慎,又以“廉明持重,善理繁剧”而著称。
洪武六年,胡惟庸进入中书省,与汪广洋共任右丞相。之后,汪广洋以“无所建白”贬为广东参政。但是汪广洋一离相位后,胡惟庸遇事专断与李善长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况且李善长还借胡惟庸等人,遥执相权,势力更甚于前。
汪广洋被贬后,当然也不服气,便暗中收集李善长的不法证据,于洪武九年(1376)与御史大夫陈宁,合疏参劾李善长有“大不敬”之罪。这当然正中朱元璋的下怀,于是洪武十年九月,朱元璋先升胡惟庸为左丞相,再调回汪广洋为右丞相,以牵制胡惟庸,改变胡惟庸独相的局面。
然而汪广洋复相后,整日喝酒,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牵制作用,反而事事调和,公事“惟以他官剖决,不问是非,随而举行”。这令朱元璋大为失望,又把他贬往广南地区。即使这样,仍未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气,便又追加诏书,下令追到后,即将汪广洋就地处死,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汪广洋被贬杀。
由上可知,明初的丞相擅权不行,尸位素餐也不行,放权、抓权均无好下场。朱元璋对于相权的存在实际上已深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权过大,绝不希望有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臣存在,废相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胡惟庸的独断专行,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更为明朗化了。胡惟庸之前,李善长小心谨慎,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吟诗,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尚不突出。但胡惟庸为相七年,擅权乱政,使得朱元璋感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胡惟庸案实际是一个冤案,明初的冤案又何止这一个?
早在洪武十一年三月,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朱元璋就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在此之前,凡是各地送给皇帝的奏章都要关白中书省,就是给皇帝一份,同时也要给中书省丞相送一份。接着,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力。然而即使这样,也还不能令朱元璋满意。
于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接着就宣布裁撤中书省。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朱元璋大权独揽。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稍后,朱元璋还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并立为祖训。
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胡惟庸案就可明白,说胡惟庸独断专行确有其事,但谋反其实是子虚乌有,它只不过是朱元璋废丞相的一个借口。胡惟庸被告称谋叛时,证据并不充足,如果深究下去,胡惟庸可能不会被坐成死罪。因此朱元璋才迅速认定谋逆是实,即行杀掉,连告发的涂节也全不放过,只是为了死无对证,并可以借此另做文章。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仍然能时时刻刻感受到李善长的威胁。李善长为功臣之首,虽已退位,但势力还很大,加之与胡惟庸的姻亲故旧关系,始终令朱元璋耿耿于怀。为了巩固帝业,就必须彻底消除这一隐患,因而胡惟庸案不断升级。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虏南倭”,于是又为胡惟庸添上了一个“通倭通虏”的罪名,就是说他G结蒙古和日本,企图谋反。但是据吴晗先生《胡惟庸党案考》,通倭通虏都是“莫须有”的罪名。胡惟庸事件正像一个传说中的故事,时间越长,故事的范围便越扩大。到后来胡惟庸东通日本高丽,西通卜宠吉儿,南通三佛齐,北通沙漠,东西南北诸夷,无不与胡惟庸叛逆案发生关系。朱元璋在杀胡惟庸若干年后又给他加上这些谋逆罪名,是想借胡案兴起大狱来诛杀文武功臣,以防功臣们日后威胁朱姓子孙。平心而论,胡惟庸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是所谓的“胡党”却未免牵强附会。胡惟庸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凡是他认为心怀怨望、行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党”的罪名,处死抄家,开国功臣李善长也最终被牵连进此案。

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专权的丞相胡惟庸后,就彻底废除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此后直到清朝一直沿袭,虽然也出现过内阁大学士、首辅、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等类似的相位、皇帝助手,但比较过去的丞相、宰相是大为不同了。所以,这胡惟庸亦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真正的中书省丞相。 胡惟庸(?—1380),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皖派首领之一,明朝开国功臣。洪武三年(1370)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洪武十年(1377)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此后骄纵跋扈,专权自负,贪污受贿,毒死刘伯温,并企图毒死徐达;甚至心怀异志,招兵买马,企图叛乱(另一个说法,这是朱元璋为剪除权臣而栽赃给他的)。公元1380年爆发胡惟庸案,为明初四大血案之一,遭朱元璋处死。PS:主流历史

中国最后一个宰相?
答:中国最后一个宰相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遭朱元璋处死。 龙凤元年(1355年),于和州胡惟庸投朱元璋,凭李善长推荐,一路高升,位居百官之首。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是?
答:胡惟庸

历史:我国古代最后一任宰相就职于哪个朝代?
答:我国古代最后一任宰相就职于明朝,其中胡惟庸是最后一任宰相。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内阁无相名,有相职;无相权,有相责...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是谁?
答:明朝初期的李善长,胡惟庸算是最后两位宰相 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以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胡惟庸诛九族,九族中有前一任宰相李善长.同时废除宰相制,将宰相的权力分配给六部.让六部直接为皇帝负责.明朝后期的皇帝就设立了首辅这个职位,相当于宰相.这种制度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 清朝时也不设宰相,但是同样皇帝一...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是谁?宰相制度怎么被废除的呢?
答: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实在是太有名气了,因为每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他名字的时候,总会禁不住想起“胡蓝之狱”,更会想到与它一起陪葬的是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宰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皇帝需要处理的政务越来越多,作为皇帝助手的...

中国最后一个宰相为什么不是刘罗锅?而是朱元璋时候的那个谁来?
答:中国最后一个宰相是胡惟庸 ,因为清朝从没设过宰相一职,所谓在宰相刘罗锅,只是民间的称呼,清朝已经没有宰相了,刘墉是尚书,宰相是对他的尊称,尚书不止刘墉一个 .正是因为清朝没设宰相。故中国最后一个宰相就是大明的胡唯庸了。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的名字?
答:1、胡惟庸是中国最后一任有实权的宰相,也是最后一个有丞相之名的人。2、人物简介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遭朱元璋处死。3、人物事迹 胡惟庸成为丞相后,日益骄横跋扈,独揽丞相大权,生...

中国最后一个宰相是谁
答:胡惟庸。胡惟庸是明朝人,早年跟随朱元璋一同起兵抗元,后经李善长推荐,逐渐获得朱元璋信任,一步步登顶中书省,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宰相。

中国最后一位宰相是谁?
答: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宰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时的胡惟庸。由于作乱身死。朱元璋废宰相,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开始了皇权彻底伸张的帝王专制。内阁大学士在明代中期只是一个正五品官员。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只有兼领部院尚书的才能决策朝政。清袭明制,不过强调了内阁,上书房,军机处的权力,行使了部分宰相权力。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