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历史典故"朋友之交" 关于朋友之交

作者&投稿:呼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八拜之交的典故:知音之交
八拜之交的典故。“八拜之交”原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后来八拜之交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
(1)八拜之交的典故: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2)八拜之交的典故:知音之交--伯牙和钟子期
(3)八拜之交的典故: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
(4)八拜之交的典故:舍命之交--角哀和伯桃
(5八拜之交的典故:)胶漆之交--陈重和雷义
(6)八拜之交的典故:鸡黍之交--元伯和巨卿
(7)八拜之交的典故: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8)八拜之交的典故: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八拜之交的典故之一:知音之交

俞伯牙,是楚国郢都人,在晋国任上大夫。晋侯想与楚国通好,就派俞伯牙访问楚国。俞伯牙到楚国办完公事,拜辞楚王,楚王赠给黄金彩缎,高车驷马。俞伯牙离楚国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绕大圈而回,饱览楚国江山胜景。就假奏楚王说:“臣身患小恙,不能骑马乘车,想坐船回去,以便医药。”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师拨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晋国。
俞伯牙乘着官船,不一日,到了汉阳江口。正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倾盆,官船不能前进,停靠山脚下。不一会儿,风平浪静,云散月现。那雨后之月,更加光亮。俞伯牙坐在舱中闷得慌,就走到船头上,一边观赏月色,一边捧起瑶琴,轻轻弹奏。忽然,俞伯牙发现有人在偷偷地赞赏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当场找来了一个樵夫。俞伯牙见是个砍柴的人,就笑着说:“山中砍柴之人,也能听琴?叫他走吧。”那个樵夫不仅不走,还高声说:“大人错了!岂不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无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山脚下也不应该有弹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他既是听琴的,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答:“刚才大人所弹的是孔子叹颜回。对不对?”伯牙一听回答,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听琴者。”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请上船细谈。
那樵夫上得船来,伯牙手下的人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拿尖担,腰插板斧。就嘱咐他说:“喂,你见了我老爷要下跪叩头。问你什么,要小心答应。”那樵夫说:“诸位不用粗鲁,待我解衣相见。”说完脱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担,下船舱向伯牙作了个长揖而不下跪叩头,说:“小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中哪里有这樵夫?慢慢举手说:“贤友免礼罢。”叫书童搬一个凳子放在下席让他坐。那樵夫见伯牙全无客礼,也不谦让,俨然坐下。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问姓名,劈头就问:“刚才岸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伯牙说:“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弹它有甚好处?”樵夫答:“此琴是伏羲氏所琢,是瑶池之乐,故名瑶琴……”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熟知乐理,非常高兴,但又怀疑他是死记的这些话,想再试他一试。就对他说:“有一次,孔子正在室内弹琴,他的学生颜回从外面进来,忽听琴音中有凶杀之意,不免一惊,问明之后,才知刚才有一只猫,想捕捉一只老鼠,孔子见了,不由得在感情上受到一点影响,并在琴音中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出来。象颜回这样,真可算得是知音了!假如下官弹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说:“大人试弹一下,小子尽心猜度。若猜不着,大人休得见罪。”伯牙望望高山弹琴,在琴音中表现山的高耸之状。樵夫听了,称赞说:“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伯牙又对着江水弹琴,在琴音中表现水的奔流之势。樵夫听了,又称赞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听见樵夫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大吃一惊,赶忙放下瑶琴与樵夫施宾主之礼。连声说:“失敬,失敬!真是石中有美玉之藏,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说完,又转问:“大人高姓?在何处为官?”伯牙拱手说:“下官俞瑞,在晋国做官,是访问楚国而来。”伯牙推子期坐到客位上,自己坐主席相陪,叫书童奉茶。喝完茶,二人上席饮酒。伯牙又问:“听先生口音,是楚国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说:“小人寒舍就在离此不远的钟家村。”又说:“实不相瞒,小子上有双亲在堂。为赡养父母,在此砍柴度日。虽三公之尊也不能使我离开父母。”伯牙见他这样有孝心,愈加敬重。又问:“青春多少?”子期说:“虚度二十有七。”伯牙说:“下官年长一岁。子期若不嫌弃,愿与先生为知音之交,以兄弟相称。”子期笑着说:“大人是上国名公,我钟徽是穷乡贱子,怎敢高攀!”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拜罢,二人继续饮酒,彼此谈心。
钟子期同俞伯牙谈得兴趣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准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紧握子期的手说:“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想请贤弟与愚兄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说:“只因双亲在堂,不敢远游,小弟只好失陪。”伯牙沉默了一会儿,说:“也罢,明年中秋节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说:“既如此,小弟来年中秋节准在江边恭候贤兄,不敢有误。”伯牙叫书童拿来一些银子赠给子期,二人洒泪而别。
八拜之交的典故。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第二年的中秋节晚上,俞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将船靠在去年中秋节与子期相会的地方。伯牙走上船头,见月光明高,照得如同白昼,却不见子期。等候到天高,仍不见子期的踪影。伯牙梳洗后,带着随从,上岸到钟家村去探望。走了不远,来到三叉路口,不知哪条路往钟家村去。正好迎面来了一个老翁。伯牙向前施礼之后,问:“请问往钟家村去,应走哪条路?”原来,这两条路都是到钟家村去的,一条往村南,一条往村北。老翁便问:“先生要拜访何人?”伯牙说:“拜访钟子期。”老翁听后,放声大哭说:“子期就是我儿。支年中秋节,晋国上大夫俞伯牙送了他一些银子,我儿买书攻读。他白昼砍柴,夜晚读书,耗费心力,染成疾病,数月之后就亡故了。”伯牙一听,双手捶胸,倒在地上痛哭不已。钟公问书童:“此位先生是谁?”书童说:“就是俞伯牙老爷。”钟公说:“原来就是我儿子的好友。”忙扶起伯牙。伯牙含泪问钟公:“令郎葬在在何处?”钟公说:“按儿的遗言,葬于马鞍山江边,以候晋大夫俞伯牙。”于是,伯牙请钟公领他到坟前一拜。
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拜了几拜。捧起瑶琴弹了一曲之后,便把瑶琴在石头上摔了个粉碎。钟公感到奇怪,便问:“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钟公说:“原来如此,可怜,可怜!”伯牙对钟公说:“下官伤感在心,不随老伯到府上去了。待我上表晋侯辞官归家,再来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我家,养老送终。我即是子期,子期即是我。请伯你不以下官为外人。”说完,给钟公送了一些银子,辞别而去。
后来,人们把善于欣赏音乐的人叫做“知音”,并且用“知音之交”来比喻彼此非常了解的知心朋友,这是八拜之交的典故之一。

朋友之交在于什么?~

论及交朋结友,对此古人早己有层次之分。最低一层者是以吃喝和以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小人之交”,即通常所说的“酒肉朋友”。这类“朋友”正如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中所作的评价:“酒肉兄弟千个有,落难之中无一人”。次之者为以情义为基础的君子之交,如“瓦岗寨”、“水浒”、“桃园三结义”一类。这类朋友原则上是以交情和友谊为纽带,一般多为“绿林好汉”、“江湖中人”。时下也广泛适用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较为亲密者。

第三个层次为“知音”,即如骆宾王在《萤火赋》中所言:“响必应之于同声,道固从之于同类”。这类朋友诚如“高山流水”中的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对此,在《列子.汤问》中有如下一段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另在《西厢记.北堂负约》中也有涉及“知音”的如下名诗一首:“一曲瑶琴试探心,莺莺小姐是知音,高山流水千年调,管取文君侧耳听”。此外,在马致远的《任风子》二折中,也留下了“高山流水知音许,古木苍烟入画图”的名句。至于电影《知音》中的蔡锷与小凤仙的传奇故事,则更是让人对“知音”这一交朋结友的概念有了更多的直观认识和了解。

比“知音”高一个层次的朋友则是“知心”。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中的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即形象的说明了“知心”之难求。不仅“知心”难求,而且对于“知心”一词,即使遍查辞书,搜罗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也很难找到有谁曾给它下过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我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对“知心”内涵的一种最简单的概括。所谓“心有灵犀”,即如陶渊明在《拟古九首》中所云:“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另外,也如韩愈在《徐泗豪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石记》中所言:“蔚乎其相章,炳乎其相辉,志同而气合”。然而我认为,作为“知心”最为贴切的注脚,莫如徐懋庸在其《打杂集.友谊与正义》中所说:它是同一个灵魂寄在两个躯壳中。这一比喻,简单明了的诠释了推心置腹的朋友在精神上的一致与交融。

比“知心”更高一层的则是“知己”。这类朋友不仅止于“知音”、“知心”,而且还能够做到贫富相依,生死相随。诚如《后汉书.朱穆传》所云:这类朋友能“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另如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中所说,这类朋友能“居者同乐,死则同哀,守则同固,战则同强”。故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给世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只是因为后世不少人未能理解这句诗的深刻内涵,而将其泛化。

朋友不仅有层次之分,而且交友尤需谨慎。明代吕德胜在其《小儿语》中说:“要成好人,须寻好友”。在《论语.季氏》中记载有孔子所说的这样一段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诚实)、友多闻,益矣;友便辟(逢迎谄媚)、友善柔(当面奉承)、友便佞(花言巧语),损矣。”由此可见,交友与人生的得失关系重大。因此,贾岛曾在其《送沈秀才下第东归》中有云:“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也曾说过:“与善人相处,则不失为君子,与恶人相处,则流而入于小人”。在中国民间也长期流传着“居必择邻,交必择友”和“宁可孤独,不可与坏人为伍”的说法。

交朋结友是人生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交友之道,首先在于要弄清楚交友者的目的。《战国策.楚策一》中谈到:“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花)落而爱渝(改变)”。 另在隋朝王通的《文中子.礼乐》中也谈到:“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此外,如《史记.郑世家赞》中也谈到:“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怀着不良目的的交友,则正如明朝张萱在《复刘冲倩书》中所说:“今日乌合,明日兽散”。故“势利之交,古人羞之”(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

其次,交友之道还重在朋友之间的相互以诚。汉代杨雄曾在《法言.学行》中指出:“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将此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说:如果朋友之间不是从内心相交,那就只能算是表面上的“朋友”。 这种朋友正如晋代傅玄在其《何当行》中所说:“外合不由中,虽固终必离。”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仅从表面上结合起来的朋友,虽然看起来似乎很牢固,但最终必然分离。

再其次,交友之道还贵在朋友之间的相互重情。朋友之间最重要的纽带是感情。而且这种朋友之情一定要经得起时间和人的经济社会地位变化的考验。沈从文于1980年在美国讲学时,在与他50年前的老友、原哥伦比亚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际真谈到他们与不幸早逝的徐志摩之间的友谊时,曾不无感慨地说:“人的生命会忽然泯灭,而纯挚无私的友情却长远坚固永在”。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赞》中曾经谈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现)”。

此外,交友之道还需要懂得朋友之间的相互宽容。正如韩愈在《原毁》中所说:要有“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的胸怀。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要求应该严格全面,对朋友的要求则应该宽厚而简单。与朋友相处,虽然有高低智愚之别,但要有“君子贤而能容罢(音“疲”,即疲弱无能),知(即“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精粹)而能容杂“的思想境界。朋友之间,应当“记人之善,忘人之过”;“记人之长,忘人之短”。

交友之道还需注意,切不可时过境迁,喜新厌旧。对待朋友,切不可象对待一件衣服,高兴时穿上,不高兴时则脱掉,将其弃之一旁。《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五》云:“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我在跟朋友闲暇侃谈时,曾即兴提出过一个“四交、四不忘”的交友原则,即:“交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交了大朋友,不忘小朋友;交了富朋友,不忘穷朋友;交了女朋友,不忘男朋友”。

「朋友有信」,朋友这一伦也是至关重要。小孩子成长过程有很多人在影响他,小孩在六岁以前,父母影响最大;上了小学之后,老师作用最大;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这一伦的影响会日渐加大。所以朋友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也很重要。

(一)如何判断朋友

谚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一个人事业要有成,往往是朋友多方相助,所谓「出外靠朋友」。因此,选择善友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有一首诗说:「亲近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这个就是比喻好朋友德文言语行为对我们的一生有潜移默化的效果,至关重要。

我们为人父母的是不是常常怕孩子以后会交不到好的朋友?

其实与其这样担心,倒不如让孩子有判断善人、恶人、好友、坏友的能力。而一旦他有这个判断能力了,你就能够高枕无忧。不然孩子几十年的社会生活,父母要担心到什么时候?不只选择朋友要担心,选择伴侣你也要替他担心,选择生意朋友你还要替他担心,那这样的人生好不好过?

如何让一个人能够分辨是非善恶?这是要透过教育的,要透过圣贤经典的教诲。在教学中,很多的老师跟家长会反映一个问题说:「蔡老师,你们把孩子教得这么善良,他出去一定会被人家欺负。」我就反问说:「那你把孩子教不善良就好了吗?他的不善良第一个会对付谁?」

我们不能随着自己的烦恼、惯性去思考,而是要循着天理思考、循着真理去思考事情。

《易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个就告诉我们,善人会跟善人在一起,恶人会跟恶的人一丘之貉,互为酒肉朋友。所以,唯有孩子有善的本性才能吸引来善的人,犹如磁石吸铁一般。这个道理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所以真正会交朋友的人不是每天去阿谀奉承,送人家东西,讨人家喜欢,这样能不能交到好朋友?这样会累死你。只要擦亮自己的德行,时时处处让人家跟你相处都是如沐春风,那善友就会相聚在身边了。

但如果孩子善的本性没有被开显,就不容易吸引善友。当遇到恶友时,他又不懂得判断、不懂得远离,就会慢慢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长养他的善心,教他们依道德教诲做人,如是孩子们自然就有智慧分辨好坏,就懂得取舍,懂得对恶人要敬而远之,保持距离。

我从外甥的身上也证实了这个道理。他的母亲差不多三岁以前就开始教他《弟子规》,而且是一句一句要求要求他落实在生活当中。他出去的时候看到小朋友在打人,他就会拉拉妈妈说:「这个小朋友不能乱打人,这个小朋友不能乱骂人。」

有没有人教他打人是错、骂人是错?没有,那他为什么懂?当教孩子什么是善,他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恶。你告诉他孝是善,那他也就知道不孝是恶。你教他兄友弟恭是善,他也就知道处处跟同学冲突是恶。你告诉他「凡是人,皆须爱」,那伤害别人、不替人着想就是恶。

当他善恶能够了了分明于心,就懂得取舍什么样的人应该接近,什么样的人不该接近,什么样的事情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该做,他开始有判断能力了。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年轻人常常都误入歧途,只要朋友一吆喝,他就不分青红皂白去跟人家干一些荒唐事,问题出在哪?不好的朋友仅仅是缘,不是孩子误入歧途真正的因,真正的因在哪?在孩子从小善恶不分,没人教他如何分辨善恶。善恶一不分,只要遇到不好的环境、不好的朋友,马上就误入歧途。

有一个我亲见的事例发人深省。一个孩子犯了大错,警察局打电话到他家,他妈妈接过电话听到说:「你儿子杀人了。」

他妈妈的第一反应是:「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一定是同名同姓的。」后来赶到警察局,门一打开,看到儿子正在那里做笔供,原本正是在哀号说「绝对不是我儿子」的这位母亲,突然话锋一转,喊道:「都是被那些坏朋友带坏的。」

这真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孩子从小没有接受过如何辨别善恶的教育,才是他误入歧途的真正原因。

当一个人善恶分明,纵使遇到坏朋友,他也不会误入歧途。所以与其担心孩子以后会不会遇到坏朋友,不如现在把他的根基扎稳固,让他善恶分明,你才能够真正地高枕无忧。所以人要深谋远虑,不然整日担心,也不见得能有什么帮助,一辈子忙死,忙得还不见得有什么效果。

因为工作关系,我要到很多地方,假如善恶不明,我妈妈要担心死了。所以我们要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才能安父母的心。而你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能够走得正确、走得踏实,不会误入歧途,你从现在就要赶快扎他的德行,扎他分辨是非、善恶、好坏的能力,这才是长久之计。

(二)朋友有信

「朋友有信」,这个「信」是指信用,也指信义。「义」就是正当的事,也就是说朋友相交往也有道义,也有应该尽的本分。孔夫子说「民无信不立」,一个人没有信用,连在家庭都不能立足,在社会就更难以立足。

很多人说,诚信是美德,但是现在好像不适用。现在很多的家长虽然觉得德行很重要,但是他那个「觉得」常常还会动摇。

「教了诚信,到时候人家都骗我儿子怎么办?」当别人都不诚信、你儿子诚信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会发生所有的人都要找你儿子来负责做事。因为人们都愿意把事情交给言出必行的人,他的事业才有保障。所以当别人都不诚信,只有你儿子诚信,他是大有机会。所以,我们看事情要会去分析、会去推理。而现在商业确实尔虞我诈的现象比较多,但是骗得了一次,骗得了两次,还能继续骗下去吗?靠欺骗不过是暂时得逞而已,长远来看,实在是自断前程的不智之举。

现在很多商人误以为要逃税才行,其实这些动作能够赢得底下干部对他的尊敬吗?不容易。而且逃税是最傻了,为什么?逃税一块钱是欠多少人一块钱?几亿人!欠几亿人一块钱,那太傻了。无债才能一身轻!而你能够缴一块钱,捐一块钱,那你太聪明了,你这一块钱帮助多少人?几亿人!所以人不明理就会做出一些损害自己的事,还自以为聪明,这个太冤枉了。

我们曾经遇到一位朋友,他带了十万块到深圳,接了一笔铺地砖的生意。签完合同之后,对方汕头老板一看,这个合同绝对是亏钱不可能赚钱,所以这位汕头老板就交代他的工程监督部属说,一定要好好盯着这个人,他很有可能偷工减料,这个合同做下去赚不到钱。工程做完了,没有发现任何偷工减料。汕头老板心想,这个人做生意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有赚钱我都看不出来,明明是亏的,他还能做到赚。他很觉得高深莫测,就问这位朋友说:「你这个工程赚钱了吗?」朋友回答:「没有。」汕头老板接着问:「你是做完才知道没赚钱,还是签了合同就知道没赚钱?」朋友说:「签完合同我就知道没赚钱。」

那老板很惊讶:「那你知道没赚钱,还把他做完?」他接着说:「因为已经签了合同,所以我必须信守承诺,把它做完。」老板问道:「你亏了多少钱?」「我的成本十万块都亏完了。」

这位汕头老板就跟他说:「今天晚上我请你吃饭。」结果晚上他找了所有分公司的主管,一起来吃饭,席间就交代他们说:「以后我们铺地砖的生意都交给他做就好,不要找别人。」所以这位朋友因为诚信,他的事业就兴旺起来,现在发展得很好。深圳江苏大楼的地转铺得很漂亮,就是他铺的。我们走在这种地转上,内心觉得很踏实,这是有信用的人铺出来的。

所以商业里面我们只要坚信信用,当这个信用愈来愈坚固的时候,事业绝对有成。而人往往都是急于求成,在想要赶快获得利润的欲望驱动下,往往会做出犯法的事情来,所以很多企业家的下场是锒铛入狱。人生还是要走正道。我们要对道德有信心,遵从圣贤教诲来做人,后福自会无穷。

(三)朋友相处当中有五个本分

1、劝谏

在《孝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一个读书人只要肯劝谏他的朋友,他一生就不至于会身败名裂。

一个人最容易犯下过失的时候绝对不是低潮的时候,而是人生很发达的时候,因为往往会得意忘形。这个时候只要有好的朋友,他一定会尽他的本分来劝告我们,让我们保持清醒,及早回头。所以,当朋友有所过失或者朋友一些思想观念有所偏颇,我们应该去劝谏他、去引导他,这是我们为人朋友的本分。而且规劝别人别人还要看时机情况,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我们要洞察时机。「交浅不言深」,也是时机问题。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我们劝别人以前,一定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当朋友信任我们、重视我们,我们讲的话他就会比较认真去听。当你对他付出愈多,他能够感受到你的关怀,自然对你的信任就愈深。一有信任,朋友的基础就扎得很坚固。

当信任都建立好以后,能把一件事做圆满要有高度的智慧,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当我们在劝的时候还要观察时机,而劝别人,还一定要先反观自己的存心。

我的一些学生很喜欢告状,过来说某某同学怎么样,某某同学又怎么样。我没有急着要去处理另外一个同学,我会先问这位同学说:「你告他的状,你存心是要帮他,还是幸灾乐祸?」这个孩子想了一下,没说话。

我接着说:「假如你是真心要帮助这个朋友,那你不需要来跟老师告状,你可以直接好言好语去劝这个同学。」一些比较善良的学生真的听懂了。一会儿,两个同学手拉手走过来,那个被劝的朋友就说刚刚某某同学劝我,他很替我着想。那就一团和气。

假如你不去引导孩子看自己的存心,到时候,这个学生来告密,那个来告状,蔚为风气,你会忙得焦头烂额,到最后你还会拍桌子:「好了,不要说了,怎么只看别人的缺点!」

所以劝别人,我们要先问自己的存心如何,如果是真实地希望对方好,那你这件事会做得很圆满,因为人有真诚心,一定会想到好的方法,进而去做。

《弟子规》就教给我们很多正确有益的方法:「亲有过,谏使更,恰吾色,柔吾声」告诉我们劝谏时所应有的「恰、柔」态度;而「谏不入,悦复谏」的「悦」是让我们把握最能接纳谏言的时机,「复」是教诫我们要反复、耐心地劝谏,即使数十年也能无怨无悔。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劝别人还有很多的功夫自己要去提升,当我们面面俱到之后,朋友会常常能够接受我们的劝告,进而对他的人生、对他的家庭有所助益、有所帮忙。

2、关怀

古代的人很重朋友的情谊,常常是为了一个朋友,会赶三个月山路去看他。而我们现在的人,看朋友可能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自己回到家里沙发一坐,懒洋洋的。可能半年、一年都交往不到一次。中国话说「见面三分情」,当人不常见面之后,也不知道最近朋友发生什么事,你根本没机会关怀。

卢叔叔他有一位认识了十七年的朋友,十七年前他就知道这位朋友一定会败下来。所以古代的人很厉害,有智慧的人也很厉害,看到他的言语行为就可以推断他往后可能会有什么际遇发生。

因为他这位朋友年轻的时候一下子就飞黄腾达,资产上亿,所谓「少年得志大不幸」,一有钱之后,恃才傲物,觉得自己很有钱,啥都可以办得好,他的傲慢心就起来了,别人的话也听不进去。在这段时间之内,因为听不进,卢叔叔就静静观察。

等到他的事业衰下来,从上亿的资产变成负债,以前那些对他趋炎附势的朋友一个都不剩时,卢叔叔就每个礼拜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帮助他解决财务问题。卢叔叔在外面人家请他当顾问,一个月只有十几小时就要给他顾问费六千块。而这位朋友没有给卢叔叔分毫,车钱、飞机钱还要自己出,就这样连续几个月帮他解决财务问题。患难当中朋友对卢叔叔的信任愈来愈高,这个朋友的缘扎了多久?扎了十多年。

此时,再把圣贤教诲送给他,因为真正能解决他人生问题的绝对不在给他多少钱,而在于给他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个才能根本解决。卢叔叔对朋友的关怀长达十七年,付出不求回报,纯是一颗利人的心,让我们后生晚辈从心底生起敬佩。卢叔叔堪为人友楷模。

古今中外这种对朋友的关怀道义,比比皆是。我们看到《红楼梦》里面有一个角色刘姥姥,刘姥姥虽然不识字,但是可能从小父母就告诉她,对父母要孝,对朋友要有道义,她学的是真正的大道——伦常大道。所以当整个贾家,从飞黄腾达到整个垮下来的时候,门庭若市的景象完全不见了,没有人再去拍马屁,更没有人再来关怀。只有刘姥姥还煮了点东西送给他们吃,甚至于他们的后代还被刘姥姥接到乡下去抚养照顾,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信义、有道义。我们现在身旁有多少像刘姥姥这样的朋友?

不识字的人有没有受教育?不识字的人不见得不懂教育,能够让一个人懂得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教育。如果读了十六年的书,对人都不懂得去关怀,他也没有受过真正的教育。

朋友的本分就是要处处关心、处处慰问,让朋友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这份爱护、这份情义。现在人与人当中人情比较淡薄,人情愈淡薄,人的内心觉得生活愈没有安全感、愈空虚,觉得好像没有人可以信任。这样的人生没有味道。人生要有天伦之乐,人生要有恩义、道义,过起来才会觉得很踏实、很舒服。所以当我们主动去关怀别人,自然而然就会带动人与人的互敬互爱。

有些朋友就说:「为什么先生不先对我好?为什么朋友不先对我好?」人生假如常常在等着别人对我们好,那实在是太累了,而且又等得患得患失,每天情绪起起落落,这样很容易得忧郁症、得内分泌失调。而在我们主动去关怀他人当中,你更能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你内心的状态会更好。在看到别人需要而伸出援手的时候,你也更能体会到生命当中的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主动去关怀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而且交朋友不只要关怀他本人,还要关怀他的家人、亲友。当我们主动地去关怀对方的父母,对他的家庭就是一种助力。朋友跟朋友之间能够在家庭、事业、工作上互相帮助、互相提携,整个朋友关系就会愈来愈好,我们说酒是愈陈愈香,朋友是愈老愈有味道。所以交朋友第二个重点是要懂得关怀。

3、互相赞叹、互相成就

朋友跟朋友之间要懂得互相赞叹、互相成就。因为古代读书人有一个不是很理想的态度,叫做「文人相轻」,自己有学问,别人也有学问,就很容易不舒服,很容易嫉妒。这样好不好?当我们嫉妒别人而没有赞叹别人的时候,其实我们的道德、学问已经在往下堕了。学问是看一个人的心量,那才叫真学问,所以第一等的学问叫做处处为人着想。

范仲淹有一个儿子叫做范纯仁。我们中国为人父母者,处处都是为孩子着想,连取名字也不例外,中国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是对他一生的期许。范仲淹给他的儿子取一个名字叫范纯仁。

有一次他的孩子纯仁,接受父亲的吩咐,押解五百斗的麦子回江苏老家,那时候范仲淹在京城工作。结果范纯仁押送的过程刚好遇到父亲的老朋友,父亲的老朋友此时家里出现一些困窘,父母亲死了没有办法安葬,女儿很大了也没钱嫁出去。范纯仁一看到这个情况,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卖掉,并把钱给了父亲的老友。但钱还是不够,范纯仁索性就把船也卖掉,才凑够钱。

后来回京城跟他父亲报告这件事,父子俩对坐在一个桌前,当范纯仁报告说:「父亲,五百斗麦子我卖了之后,钱还是不够。」范仲淹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吧。」可见父子同是一颗纯仁之心。正是范家的这种仁慈之心的传承,他的子子孙孙绵延到现在将近一千年,家道依然不衰。所以,确确实实这种替人着想、成就他人的心才是真实的学问。

不去嫉妒别人,懂得欣赏别人才是真学问。所以当我们嫉妒别人、毁谤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量小而劣,学问根本就上不去。而这种嫉妒之心还会让自己的情绪很不好,甚至于会影响到我们家人的心量,实在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要常常看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有一位宰相叫李斯。他就是嫉妒心太强,对师弟韩非子的学问非常嫉妒,还设计把他害死,甚至于到最后还焚书坑儒,建议秦始皇把所有圣贤书都烧了。着一把嫉妒的火烧毁了多少人闻圣贤教诲的机会。而最终他也没有好下场,他的孩子跟他都是被推到刑场腰斩而死。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害人者到最后一定是被害死,嫉妒人的人一定也会遭人嫉妒。而当我们心量拓宽,常常懂得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赞叹别人的优点,这种见贤思齐的风气,就会带动家庭气氛的转变、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懂得「见人善,即思齐」,惟有这样,圣贤学问才能慢慢恢复起来。

欣赏别人也要从点点滴滴培养起来。这个嫉妒也是很大的习气。有一个朋友,他非常有才华,也很聪明,二十岁就拿到数学博士,一个知名大学破格让他直接当副教授,但当了十年都没有升教授。后来了解到他这十年来所写的论文,都是发表哪个教授哪里不好,抓住人家最弱的弱点,进行精辟论述。每逢要升级的时候,他就会被这些教授压下来。所以有一个能欣赏别人的态度,会让孩子受益一辈子;而处处只会挑人家缺点的性格,也会障碍人的一生。

后来他接受朋友的建议,写论文评说教授的优点,学着赞叹欣赏别人。论文刚写出来时,让人看了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然。所以欣赏别人还要点点滴滴养成,在赞叹别人时,要能让人家感受到你是打从心里对他肯定。

4、不言家丑

「不言家丑」,不可以把朋友家里的一些隐私讲给其他的人听,所以言语要谨慎,「话说多,不如少」。有时候你话说得太多,不经意把朋友一些家里情况讲给其他人听,一些有心人拿起来挑拨就麻烦了,这样会破坏你与朋友之间的情谊。而且也要你信得过的朋友,才可以把一些比较隐私的话跟他讲。

讲话要选对象,不然会自取其辱。例如很多女性,喜欢把家里的事到处讲,人人都知道她先生最近如何如何,这样做好不好?先生听到了一定会气得半死。所以,家里的隐私也不可以轻易对人讲。所谓「交浅不言深」,讲话要懂分寸。而我们是他的好朋友,听话也要有分寸,不可以把这些话再传出去,这是对朋友负责。

说实在的,自己家里的事最好不要跟人家讲,提升自己的智慧后自然就可以解决了,因为这个嘴很难封得密。所以古代人说「慎言」,言语确实要很谨慎。不谈人家的隐私,你可以多谈人家的好事、德行,所谓「隐恶扬善」。我们愈肯定他,他就愈积极努力去做好。这是帮助朋友增长德行的方法。

5、通财之义

朋友之间还要有「通财之义」,因为人生中难免会有顺境、逆境,会有起起落落,所以当朋友在经济上突然很低潮的时候,我们不能吝啬,要赶快帮助他,这个就是「通财之义」。

这其中有一个原则要记住,就是要救急不救贫。急就是突然间遇到了困厄,比方说朋友的父母身体出状况,临时需要一大笔医药费,我们这时就要尽力支援他。小时候,有些亲友家里有困难,我父亲会斟酌情况去帮助,因为孩子的学习不能等,所以一定都会把钱拿出来,而且当拿钱帮助这些亲友的时候,心里面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再把钱拿回来。

但假如一个人是思想贫穷,好吃懒做,那你要不要支援他?此时你不可以一直用经济去支援他,因为这有可能是害了他。所以帮助别人要看清楚,要用智慧判断,不然有可能是用善心行了恶事,促成了他去做一些坏事,甚至他可能拿着钱去吃喝嫖赌。所以求学问要懂得权变,不能学呆了。

你要从思想观念上去慢慢把他引导正确,当思想观念正确了,他才懂得如何去改善生活。此时,你可以拿一本《弟子规》送给他,让他先学做人,先学做事,从这里开始做起。你也可以引导他去学习某种谋生的技能,当有了谋生的技能,他就可以自力更生。通财之义不只通钱财,还可以通内财。内财是指劳力、经验、智慧,例如你用工作经验协助他,让他的能力有所提升。

我们学习圣贤教诲的五伦关系,学贵力行,最重要就是要做到。这是维系社会常态的世间大学问。中国人四千五百年来,就是以这样的五伦之道,教育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世,酿成家庭不和、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的结果,国家也就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

历史典故有哪些
答:历史典故有以下内容:1、炎黄子孙 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2、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

10个历史名人故事简短
答:10个历史名人故事简短是唐伯虎潜心学画、陈平忍辱苦读书、汉文帝亲尝汤药、指鹿为马、苏轼之房梁挂钱、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有志于天下、陈蕃愿扫除天下、班超投笔从戎、宗悫乘风破浪等。1、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

有哪些历史典故?
答:”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经典历史典故 1、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

著名的历史典故4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答: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

20个历史故事简短
答:3、锦囊妙计 三国时期,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以吴国荆州为基地,实力逐渐强大起来。长坂坡之战后,周瑜设计诱使刘备去东吴娶孙权的妹妹然后除掉他。诸葛亮给赵云三个锦囊妙计,让赵云陪刘备前往东吴,使得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4、披肝沥胆 东汉时期,曹操率20万大军围攻徐州的刘备,刘备兵败投靠了袁绍...

历史上著名的古代小故事
答:回答:1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

六个历史经典故事
答: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 历史 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6、知恩图报 秦穆公外出巡视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战马弄丢了,等他找到的时候,一伙人已经把马杀...

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答: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有:高山流水、庄周梦蝶、倾国倾城、凌波微步、一叶障目、一败涂地、纸上谈兵、秉烛夜游、镜花水月、青梅竹马。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

有名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哪些?
答:有名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有:1、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2、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

5个历史小故事的概括30字
答:1、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2、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