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即理学” 是什么?解释下 经学 子学 道学 理学 心学 的代表思想各是什么?

作者&投稿:邴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後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理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落,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什么是理学?~

理学的内容是什么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子学:诸子百家学说。

道学,理学,心学
道学,是宋代兴起的,以接续孔孟儒学“道统”为号召,糅合进禅宗佛学和道家道教思想精华,以学做“圣贤”、用儒家“礼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融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等于一炉,努力追求完善个人道德品格的“新儒学”。宋代学者已经提出儒家“道学”之名;元代官修《宋史》,为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人立“道学传”,明清两代规定科举考试以朱熹注解《四书五经》为准;从而使“道学”传承不绝、扬名后世。
南宋“庆元学禁”,官方贬斥“道学”为“伪学”;一些道学信徒要保护自己,就改称自己所学为“理学”。到明成祖时官方编修成《性理大全》,发展为“宋明理学”之称。明代后期王阳明学说兴盛,有人又提出“心学”之名,以区别于“理学”。
道学、宋明理学,是总称。一般认为,周敦颐是道学的开创者;以下分为几派: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合成主流一派,又被称为“程朱理学”;南宋的陆九渊(象山)和明代的王守仁(阳明)与“程朱”之学分庭抗礼,被归为一派,称为“陆王心学”;这是两个大流派。再有北宋张载,他的著作《正蒙》,尤其是其中的《西铭》,精湛地表现“天人合一”思想,自成一派。而北宋邵雍,《宋史》列在《道学传》,却似乎更多以道家、甚至“术数家”面目出现。
宋代周、程、张、朱又被称为“濂、洛、关、闽”,这是由于:周敦颐由住近濂溪而自号,程颢程颐家住洛阳,张载家在关中陕西,朱熹出生于福建。王阳明出生浙江余姚,“王学”因又称“姚江学派”。
中国宋代为什么会产生“道学”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学正统地位。但是,汉代“经学”恪守师法、家法,主要还在字义训诂上下功夫。隋唐开科取士,建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在体制内”具有相对独立地位。但是,“藩镇割据”,文人还在武人手下“讨生活”;只有韩愈撰写《原道》,提出孔子孟子“道统”无人接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抑武重文,“读书人”在社会上越来越“吃香”。儒学经典训诂初定,也就转向了对其意义的探究;宋代也就有这么多人希望接续“道统”,开始建立“道学”了。
宋代以后,为什么那么多知识分子追求“道学”?
我们先推开一步看。现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生的“需求层次论”:人,最基本、最强烈的是对生存的需求,食物饮料、衣服住所等等,人总要先“活着”才能谈其他。人的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接着就会产生对于安全的需求,要求避免危险,生活得到保障。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归属和爱的需求;希望工作和生活在好的单位、团体,人际关系融洽,家庭幸福美满。在这之上,人又有尊重的需求;很多人做到了自尊就止步了,少数人还力求自重和盼望得到他人敬重,希望获得相应的名声、荣誉。人生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也就是自我设定一个高尚目标,朝向它不断努力。
而知识分子,一旦生理、安全、归属等“低级需求”获得满足,一般都会盼望得到他人敬重,获得相应的名声和荣誉。同时,一部分人还会思考:“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世熙熙,都为利来”;追求名声地位,推演到深处也多是为了利己。可是,一个人“日食三餐,夜眠八尺”,要那么多“利”干什么?人的生命有限;从某个角度看,甚至可以说“出生后就走向死亡”,城外早有个“土馒头”(如今是火葬场)在等着你,你积存那么多资财干什么?积存资财为子孙,可是,如果“儿孙不如我”,是“败家子”,留下钱财有什么用;“儿孙胜过我”,更不要留钱财。那么,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究竟何在呢?作为一个明白了世间事理的人,应该怎么样安身立命呢?于是,这些知识分子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上升到了完善自我人格那纯粹精神的层面。“道学”,希贤希圣,主要是对自我人格的精神追求;所以,不但那么多“读书士子”专门追求,就是诗人陆游、军事家兼词人辛弃疾也追求它,明代思想家李贽辞官不做以追求它,清朝曾国藩从做京官以后就孜孜不倦追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