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和梅州市哪个发达些? 梅州市经济如何,哪些县市比较发达

作者&投稿:谯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孝感:

【基础设施】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京珠高速公路孝感段、孝襄高速公路孝感段竣工通车。武汉至孝感高速公路出口工程建设加快,汉孝城际轨道交通前期准备工作展开。市域循环线、县市辐射线、江汉平原航道疏浚工程基本完成。截至200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5126公里,比上年增加7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8公里,二级公路940公里,三级公路714公里,四级公路3407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9.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信建设投资4.3亿元,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电信公司新建基站27个,用于发展“村村通”工程。移动公司进行第十期GSM网络扩容建设,新增基站50座。全市积极改造邮政、电信、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广电子商务,实施企业和家庭上网工程,孝感电子政务系统已列入国家信息产业部试点城市。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20亿元,增长 9.1%;电信业务收入8.40亿元,增长12.3%。
能源设施加快配套。全市220千伏配电网、中低压配电网加紧建设。城市天然气工程稳步实施,城市部分用户已通气使用。全年供电量达46.11亿千瓦时,增长7.8%。其中工业用电量33.92亿千瓦时,增长7.8%。
全市现有大小水库405座,控制流域面积2509平方公里。其中,大型水库有徐家河、郑家河、观音岩3座,控制流域面积1075平方公里。中型水库有八汊、金盆、芳畈、滑石冲、罗汉坡、界牌、姚河、彭店、丰店、宣化、清水河、幸福、短港、渔子河14座,控制流域面积611平方公里。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一、综合
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0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是1999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6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54.6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50.0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为24.6:38.2:37.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长11.2%,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0.9%,住宿餐馆业增长7.1%,金融保险业增长4.3%,房地产业增长8.8%,其他服务业增长15.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市经济总量不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压力增大。
二、农业
全市进一步加大农村政策的落实力度,不断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实施品种、种植模式、产业布局优化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4.1%。
粮棉生产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477万亩,增长3.8%。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建成无公害生产基地120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农产品达到84个。
林业生产取得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1千公顷,森林抚育面积44.3千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板栗2.0万吨,下降0.1%;银杏771.0吨,增长4.0%;松脂105.0吨,增长38.5%。
畜牧、水产业继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30.6万吨,比上年增长5.2%。年内牲猪出栏243.9万头,增长3.4%;大牲畜年末存栏38.4万头,下降3.9%。全年水产放养面积96.5万亩,比上年增长0.9%。水产品产量33.8万吨,增长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8亿元,增长21.7%。中省工业增长17.5%,地方工业增长22.7%;轻工业增长27.2%,重工业增长17.4%。市区龙头工业增加值21.5亿元,增长16.2%。市本级工业增加值18.3亿元,增长15.6%。其中,市开发区工业增加值9.0亿元,增长23.2%。全市五大支柱产业增势强劲,汽车机电、盐磷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医药、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4亿元,同比增长21.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实现利税24.9亿元,增长30.4%。其中利润12.5亿元,增长38.6%。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147.1%。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3.3亿元,比上年基本持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城镇项目投资99.8亿元(不含房地产),增长24.4%。农村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4.5亿元,增长60.8%,农村农户投资19.0亿元,下降1.7%。房地产开发投资11.3亿元,增长19.8%。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3%和35.9%。在城镇及房地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累计完成3.7亿元,增长76.9%;第二产业完成55.2亿元,增长30.8%;第三产业完成52.2亿元,增长15.2%。
全年城镇50万元以上投资(含房地产)项目764个,比上年增加41个。本年新开工项目603个,比上年增加36个。
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建设稳步推进。2006年孝感城区共组织实施城市建设项目7个,直接完成投资1.0亿元。其中完成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全长1.1万米,工程总量0.3亿元;实施西河路道路及管线配套工程,全长708米,完成投资480万元;对交通路的北京路至航空路段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实施路面改造,完成投资1100万元,已于年底建成通车;铺设城站路、建设路人行道彩砖,维修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交通路、建设路、环城路等道路维修面积1.5万平方米。结合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建设,加强重点镇建设,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取得一定成效。结合9个省级重点镇实际,完成投资0.9亿元,狠抓镇区道路、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基本达到了重点镇要率先达到“八有”的要求。目前全市85个省定示范村,已启动村庄整治的有59个,争取省扶助资金420万元。
五、市场物价外经
消费品市场明显转旺。2006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全市消费品市场呈明显转旺的态势。全市社会消费品实现零售总额183.5亿元,增长13.7%,比上年提速1.6个百分点。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孝感市场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06.8亿元,增长14.5%,提速1.7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6.7亿元,增长12.8%,提速1.5个百分点。餐饮业市场生意依旧红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省时、营养、舒适的消费方式成为时尚。餐饮业顺应潮流,放低门槛,面向大众,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06全市实现餐饮业零售额29.3亿元,同比增长14.4%。
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对外贸易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进出口保持同步增长的好形势。据海关统计,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99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出口12923万美元,增长28.4%;进口7044万美元,增长26.9%。
2006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24个,增资项目9个,转股项目3个,新增合同外资895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536万美元,增长12.4%。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2006年,全市市场物价总水平运行平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涨幅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7%,涨幅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
六、交通邮电能源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2006年,全市共完成交通建养投资6.9亿元。重点工程316国道路面改造基本完工,八汤线于9月底全面建成通车,府河大桥9月底正式开工建设;完成通乡公路路基191公里,路面163公里;完成通村公路1998公里。截止2006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113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28公里,二级公路926公里,三级公路1378公里,四级公路8777公里。
邮政通讯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市邮政通讯业累积完成业务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邮政业1.2亿元,电信公司3.7亿元,移动公司4.2亿元,联通公司1.0亿元,铁通公司0.2亿元。全市电话用户189.5万户,比上年增加35.5万户。其中固定电话79.5万部,增加10.5万部;移动电话110万部,增加25万部。交换机容量260万门,增加55万门。计算机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18.5万户,其中宽带用户8万户。
能源设施加快配套。2006年,电力设施累计投资2.8亿元,完成迎峰度夏电网建设--220千伏彭湾变电站的增容工程。完成110千伏汉川西江、应城城北、云梦府南、孝昌杨林、大悟西城、丰店输变电工程、110千伏燎原变电站增容工程、110千伏燎原一三元宫线路工程。全年完成售电量40.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5%。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这是近十年来孝感财政收入增长的最好水平。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7亿元,增长18.1%。在总收入中,国税部门完成11.3亿元,增长25.1%。地税部门完成8.4亿元,增长14.4%。财政部门完成6.9亿元,增长35.7%。市本级财政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6亿元,增长45.9%。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增长32.9%,增幅为建市以来的最好水平。全市财政支出34.0亿元,增长21.5%,增支6.0亿元。
金融存贷款继续增加。截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67.4亿元,比上年增加51.9亿元。其中储蓄存款271.9亿元,增加31.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38.7亿元,增加14.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43.5亿元,增加2.6亿元。中长期贷款67.4亿元,增加4.3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900.7亿元,增长7.1%。现金支出907.1亿元,增长6.4%。累计货币净投放6.4亿元,下降44.1%。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市中国人寿保险系统实现保费收入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累计给付支出1.8亿元,综合给付率54.0%。其中,死伤医疗给付334万元,满期给付1.8亿元。财产保险孝感分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险市场份额的80%以上。全市系统全险种理赔案件件数结案率达到84.5%,比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全险种理赔案件金额结案率为75.3%。

梅州: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进取精神。梅州标志性建筑——梅江桥及“一江两岸”。梅州标志性传统建筑——围龙屋,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梅州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南邻河源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梅州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四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梅州、汕头、湛江、韶关)。昔日的山区小镇正逐步被花园式、绿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县县城和农村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架构基本形成。城建与水利成为新的亮点。梅城“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被评为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电装机容量达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通信事业超前发展,建成了以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现代化综合通信网络,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所有村通电话。
梅州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
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1816.89公里,三级公路和等级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区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梅州西环、兴畲等高速公路全线相继建成通车,使梅州山区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车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个多钟头,至广州只需4个钟头。同时,梅龙(梅州-福建龙岩),梅赣(梅州-江西赣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获国家立项建设。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全市基本实现市到县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实现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梅州市2006-2030年公路网规划通过市政府审批。梅州被列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航道建设和管理维护、港口码头建设也得到重视和加强,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进,韩江干流三河坝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继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和梅坎铁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车,开通了货运和客运后,梅杭、梅瑞铁路也已完成规划研究,铁道部已将两段铁路列入铁路网中长期调整规划。
境内有可起降波音737飞机的梅县机场,开通了至全国40多个城市的航班。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与协调。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率多年来均保持在80%以上。“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的重要载体——“三馆一节一剧”(叶剑英纪念馆、黄遵宪公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家文化旅游节、拍摄一部反映客家先民大迁徙历史的电视剧)工作全面启动,叶剑英纪念馆和黄遵宪公园、客家博物馆已分别于2005年5月5日和3月28日正式动工建设,将于2007年底前建成开放。2005年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此殊荣。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跃升。
梅州市有七个省级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平远县船灯舞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五华县新桥镇竹马艺术之乡(新桥镇已并入华城镇)、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艺术之乡。其中有3个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即梅县客家山歌艺术之乡、大埔县茶阳镇花环龙艺术之乡、丰顺县埔寨镇火龙艺术之乡。此外,山歌大师汤明哲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
[编辑本段]<二>经济概况
随着梅州地区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道路建设全面铺开,梅州市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2008年,梅州以“山洽会”为龙头,以打好经济攻坚战和过好社会稳定关为重点,经济社会在困难中得到新的发展。全年生产总值47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1.9∶42.5∶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一产业】 全市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04.75亿元,增长6.1%。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年粮食总产136.91万吨,增长2.8%。其中,稻谷增长2.5%,水果增长2.2%。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
【第二产业】 全市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02.99亿元,增长8.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19.39亿元,增长15.1%。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87.19亿元,增长15.4%。全年工业用电量29.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96.57%,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5.5%,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第三产业】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4亿元,增长14.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8亿元,增长17.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36.92亿元,增长17.2%,餐饮业零售额16.54亿元,增长21.8%。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各种交通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88.96亿吨公里,增长13.1%;完成旅客周转量79.48亿人公里,增长12.0%;邮政、电信业营业收入14.24亿元,增长3.4%,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络服务日益发达。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337.1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3%,旅游总收入36.74亿元,增长12.6%。
【基础设施】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增长1.1%,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资5.84亿元,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133.40亿元,增长6.5%。
【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8.25亿元,同比增长20.26%。全年全市税收收入58.61亿元,比上年增加4.55亿元,增长8.4%。金融形势比较稳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71.73亿元,比年初增长9.7%。城乡居民储蓄人民币存款余额345.36亿元,比年初增长8.3%。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4.78亿元,比年初减少0.4%。
【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 全年进口总额464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全年出口总额38122万美元,增长22.8%,其中国有企业出口836万美元,减少79.8%;“三资”企业出口14993万美元,增长109.1%;私营企业出口21813万美元,增长13.28%。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165个,金额268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2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
【物价和人民生活】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2%(上年为100%),上涨0.2个百分点。城乡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据抽样调查,梅州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36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市区为43.2%,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为45.6%,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5788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改善。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49650.9万元,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7.6%,废气排放得到进一步控制。“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6775.5万元。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3118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17.98万人次。全市大部分乡镇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28‰,死亡率为5.35‰,自然增长率为4.93‰。
目前, 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她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情况:
到2004年底,全市有2640户私企,投资者680人,雇用员工32568人,注册资本64.37亿元。其中:农业企业50户、采矿业38户、制造业844户、建筑业125户、电力企业57户、交通运输业40户、批发零售业1019户,居民服务业189户,信息软件业8户。
个体经营户资料:
到2004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64137户,从业12万多人,注册资金10.55亿元。主要分布如下:
批发零售业40429户,其中住宿餐饮业5397户,租赁商务服务221户,咨询调查业9户。
居民服务业5562户,其中理发美容保健业2024户。
农林类142户。
采矿业385户。
制造业7195户。
农副食品加工业822户。
服装靴帽百货业664户,印刷媒介475户。
电力燃气323户,电器器材181户。
交通运输600户。
信息传输互联网服务245户,租赁商务服务221户。
2004年度,新发展私营企业665户,新增注册资金20.5亿元;新开个体户9277户,新增注册资金10.5亿元。本期注销个体户8829户,实际新增442家个体户。
特色经济提升壮大
伴随着招商引资工作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加快,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努力培育壮大特色经济。
兴宁市重点扶持机电制造业,特别是广东明珠、南丰电气、鹏鑫科技三家企业全部实现预定目标后,兴宁机电制造业的总产值将超过8亿元;服务好总投资45亿元、总装机容量87万千瓦的兴达电厂,总投资2.5亿元的宁江建材日产2500吨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等,力争用几年时间把资源型工业打造成年产值超30亿元的产业;充分发挥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壮大工艺纺织这个传统产业,筹建集漂染、织造、整理、加工为一体的纺织工业村。
梅县(含梅江区)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生物医药型工业、高新技术型工业“三大支柱”产业,打造电力、电子通讯、建材、汽车配件、工艺、医药化工“六大基地”。
丰顺县主要是依托产业优势,重点做大做强电声行业。目前电声行业已经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成为招商引资的热点行业,该县也成为全国较大的电声产品基地。今年1—4月,丰顺县的电声企业产值就达2.4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47%。大埔县坚持以瓷工富县为核心,重点抓好陶瓷、电力两大支柱。其中仅陶瓷方面,该县去年以来就新办陶瓷企业58家。而梅江区则立足地处区域中心城市的实际,在大力发展工业项目的同时,认真做好经营城市文章,积极引进、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第三产业,构建物流配送基地,大力发展连锁超市,打造特色商品街,提升餐饮服务业。今年第一季度该区的第三产业产值7831万元,同比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商品销售总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和18%。
此外,平远的稀土、林木深加工,五华的机电工业,蕉岭的水泥工业等特色产业也在加快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并成为各县(市、区)的产业品牌。

综上所述,我还是觉得孝感比较好!当然,我本人就是孝感的!呵呵。

分给我吧,谢谢!

孝感发达,孝感在湖北省,梅州在广东省,梅州市地处山区,交通相对封闭,孝感位于武汉周边,将和黄冈一样成为湖北明日的新星城市.
综合上述,我个人觉得孝感比梅州发达.(我表姐嫁梅州,我去她那手机都没有信号,而且她家住在半山腰...)

试问住哪个半山还有信号啊,不能以偏概全啊。
俺是梅州的,没有去过孝感,所以无法比较。
至于你比较两地发达程度有什么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建议可以上有关部门的网站参照数据,你就一清二楚了。

这么多人夸自己家乡好,看来梅州地区这边的湖北孝感人还挺多的。但是在孝感的梅州人却没几个,难怪虽在百度的梅州区提问却没几个梅州人吱声。都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哪边的好了,呵呵……

梅州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客家人欢迎你的到来!

黄冈的黄梅跟孝感这两地方哪个大?哪个经济较发达些?~

呵,当然是孝感大了,我本人就是黄梅的,至于哪个经济更发达些,我觉得还黄梅要更佳 。理由如下:
孝感它东邻“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北连河南省的南大门信阳市,南靠广阔富饶的江汉平原,西接古城襄樊、荆州、车城十堰。
孝感市是湖北省管辖的地级市之一。现辖孝南区和云梦、大悟、孝昌3县,代管汉川、应城、安陆3 个县级市。现有国土总面积8910平方公里,总人口506万人。
孝感地貌自南向北为平原、丘陵、山区,气候兼有南北之优,土地肥沃,湖泊众多,是重要粮棉油生产基地。汉川刁莲、安陆银杏、大悟板栗、吉 阳大蒜、焦湖莲藕、清水河蟹等农水特产品畅销全国。农业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

它离武汉不是很远。交通很便利,但相对没有黄梅好
‘黄梅县位于湖北省东端,大别山尾南缘,长江中下游结合部北岸,东与安徽省宿松县接壤,西与本省广济县毗连,南与江西省九江市隔江相望,北与本省蕲春县山水相依。地当要冲,四通八达。史称吴头楚尾,荆扬咽喉,可北走京华,南驰百粤;今为鄂东门户,襟鄂皖赣3省,连华东与华中两大经济区。地跨东经115度43分至116度07分,北纬29度43分至30度18分,东西最大宽度37公里,南北最大长度6l公里,总面积为 1640平方公里。县治黄梅镇,西北距省会武昌(公路)242公里,距里黄冈市黄州区164公里。

1.
梅江区:市政府所在地。
2.
梅县:与梅江区并为梅城,文化中心。
2.
兴宁:最靠近广州的县,近几年发展比较快。
3.
五华:比较有名的县。但近几年发展一般。
4.蕉岭,大埔,丰顺,平远
经济就差一些。

广东省地级市gdp排名
答:1、深圳市。2、广州市。3、佛山市。4、东莞市。5、惠州市。6、珠海市。7、茂名市。8、江门市。9、中山市。10、湛江市。11、汕头市。12、肇庆市。13、揭阳市。14、清远市。15、韶关市。16、阳江市。17、梅州市。18、汕尾市。19、河源市。20、潮州市。21、云浮市。广东省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

广东省各市gdp排名
答:1、深圳市;2、广州市;3、佛山市;4、东莞市;5、惠州市;6、珠海市 ;7、茂名市;8、江门市;9、湛江市;10、中山市;11、汕头市;12、肇庆市;13、揭阳市。14、清远市;15、韶关市;16、阳江市;17、汕尾市;18、梅州市;19、潮州市;20、河源市;21、云浮市。广东一直以来经济发展都很...

广东梅州经济发达吗
答:发达。上半年,梅州市经济运行呈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恢复加快,农业、工业、投资、出口、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比第一季度提高。梅州,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和漳州接壤,南部与潮州、揭阳、汕尾毗邻,西部与河源接壤。

清远和梅州,谁比较发达。
答:比较发达程度,最直观的比较方法是看经济数据了,即GDP排名,从近两年的广东城市GDP排名来看,清远排第13名,梅州排第17名。

广东最穷的10个县 广东最富的十个县
答:梅州(五华、丰顺、大埔),梅州市的生产总值一直被人所诟病,一直排在全省的倒数,人均更是排在倒数第一存。河源的人口数量较少,也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来到了珠三角一带,实现了自身的逆袭。节假日回家乡一趟,刷平一下自己的腰包。揭阳(揭西),揭西的GDP在200多亿,是基于60多万人口的共同努力下所...

梅州和湛江哪个城市发展好
答:湛江发展好。1、GDP,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一季度湛江市地区生产总值830.54亿元,同比增长1.1%,2023年一季度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02.11亿元,同比增长4.1%。2、房价,房价越高的城市购房需求就越多,说明城市发展的越好,湛江房价均价9281元/平,梅州房价均价7009元/平。

广东清远、韶关和梅州这三座城市中,各自有什么优势特点呢?
答:韶关市由于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因此这里的公铁道路四通八达,不仅拥有韶关和韶关东两个火车站,还建设有自己的韶关机场,在经济发展之路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韶关市在2019年的GDP为1318.4亿元位居省内第15名,人们对这里有着十足的发展信心。最后我们来到的第三座城市叫做梅州,它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与...

梅州是几线城市啊
答:在广东省的城市发展史上,梅州曾是一个耀眼的名字。在1980年代,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甚至一度超越了深圳,成为广东省的经济中心之一。梅州已经成为了一个三线小城,与昔日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转变不仅令人感到惋惜,而且引发了对城市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和人口管理等多方面问题的深思。本文将深入探讨...

广东梅州跟广西贵港哪个好
答:都挺好的。广西贵港是一座县级市升级而来的地级市,能取得当今如今发展,确实好不容易了。你们看看,广东潮州市,广东梅州市,甚至连老牌地级市韶关市都是和贵港市同期经济总量差不多,说明贵港市这些年来,确实是一直在进步,在上升。城市发展是方方面面的,可首先的是经济总量上去了,财政收入上去了,...

二十一个广东的地级市,在全国的存在感排名是怎样的?
答:河源市:河源是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冯云山的祖居地,目前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自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发展后劲排名全省第一。梅州市:梅州是革命老区,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客家文化突出,被誉为“世界客都”,也是著名的侨乡。江门市:江门是明代心学奠基者陈白沙、近代维新先驱梁启超和中国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