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遗址的文化内涵 中国土司遗址列入世界遗产的意义?

作者&投稿:大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3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元、明、清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土司遗址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土司遗产的系列遗存以历史时空、社会背景、文化内涵、遗产属性、物质遗存等方面的典型特征与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中国土司制度历史及土司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见证了多民族统一国家“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传统理念。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表示,土司遗址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当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体系,从而了解中国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此外,土司遗址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入选世界遗产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简述土司遗址成为世界遗址的意义~

1)成功“申遗”: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古代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是该历史时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证.

2)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最大意义,应该是对中国这一地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肯定和尊重,也是中国现行民族政策普遍价值的肯定。只有在这样的民族政策之下,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才得以恢复和应有的肯定,土司遗址也只有作为其民族历史的一个侧面,才具有世界遗产继承的最大价值。

在德国波恩4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中国土司遗址意义,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是“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古代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我认为仅仅这样看待中国土司遗址申遗的意义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全面的。应该说,中国土司遗址申遗的意义决不仅在于“土司”政治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及其普遍价值。
不错,“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央政府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土司制度”在客观上确实是维系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历史事实是,历代封建王朝并不是把“土司制度”作为一种民族政策来实施的,而是为了将中央政府很难派官吏直接统治的地区纳入到统治范围,不得不利用当地统治者对该地区的世袭统治的制度。土司制度既有其作为历史存在的合理性,也有着严重的政治弊端以及同历史发展不合拍的落后性。如果将土司遗址仅仅作为这种政治制度本身来评价它的历史遗产价值,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事实上,这些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不仅是古代政府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同时也是一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俗的历史遗存,它是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历史变迁的见证。而且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和评价这些土司遗址,反倒更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这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这些“土司”所代表的少数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当做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民族来看待的。历史上,封建王朝把西南少数民族先民都称为“蛮”或“夷”。比如这次申遗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宋代以前,对这些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都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才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满清雍正年间普遍推行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也只是作为“土”、“客”进行区分。直到民国政府,也只是把少数民族看作所谓“国族”的大小宗支,许多少数民族因此不被承认。
作为土司遗址所反映的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虽然早已形成,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正式被确认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随着党的民族政策落实,一些过去不被承认或被迫隐瞒了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群众,这时纷纷要求中央政府承认他们的民族身份。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对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共同体进行科学识别,准确地界定汉族和少数民族,以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只有在这样的民族政策之下,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才得以恢复和应有的肯定,土司遗址也只有作为其民族历史的一个侧面,才具有世界遗产继承的最大价值。(参考资料:新浪微博)

唐崖土司城遗址如何体现土家民俗文化?
答:总的来说,尖山乡的唐崖土司城遗址不仅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土家民俗文化的生动展示,它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

土司遗址是什么
答:简说「土司遗址」是在2015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48个中国世界遗产。此遗址区域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丶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丶贵州遵义海龙屯等三处。 解释「土司遗址」指的是中国於13世纪至至20世纪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民族政策,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中中央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

"土司遗址"作为"世界文物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
答:土司遗址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当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体系,从而了解中国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此外,土司遗址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入选世界遗产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土司遗址”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

贵州土司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址有哪些主要特色
答: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明代,数量达到3000多家。经过清代的“改土归流”,许多土司被废为庶民,原先土司的司城、衙署、府邸、庄园等也大都逐渐荒废破败,有的成为废墟即遗址。这些土司遗址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等运动,实际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所以,较完整保存到现在的土司遗存,相当珍贵。

2018年老司城遗址考古发掘
答:一、遗址概况永顺老司城位于湖南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距永顺县城19.5公里,中心点坐标为北纬28°59′55″,东经109°58′11″。老司城是湘西土家族彭氏土司的统治中心和权力中心,是湘、鄂、渝、黔地区级别最高的司治中心,并因此成为宋、元、明、清时期土家族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文献记载,老司...

唐崖土司城遗址的历史文化
答: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唐崖司。现在土司城遗城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着“荆南雄镇”,反面刻着“楚蜀屏翰”,两面镌有“土王出巡”、“渔南耕读”、“云吞雨雾”、“哪咤闹海”、“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牌楼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倌、石马各两尊...

永顺老司城遗址景区如何
答:老司城遗址是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征,说明该遗址是古时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同时也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最具典型的民族古文化遗存,它对研究中国土家族的文化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据专家印证,老司城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齐政修教、因俗...

老司城遗址的介绍
答: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城东20余公里处的灵溪镇老司城村。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是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至清雍正六年(1724年)永顺彭氏土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

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如果将土司遗址仅仅作为这种政治制度本身来评价它的历史遗产价值,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事实上,这些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不仅是古代政府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同时也是一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俗的历史遗存,它是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历史变迁的见证。

屏山村的文化底蕴
答:屏山土司文化底蕴深厚。容美土司在屏山建造有规模宏大的爵府建筑群,迄今存有屏山爵府等遗址50余处,出土过上千件民族历史文物, 2006年,容美土司遗址被国务院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容美土司田氏诗人群是容美土司文化的最大亮点:自明朝中叶至清朝康雍时代的200多年间,容美土司连续六代9位诗人,人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