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试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

作者&投稿:孙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召开背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但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维护和坚持“左”的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主要内容: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回顾总结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时,开宗明义地作出这样一个蕴涵广阔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容的精辟概括的。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这一点。



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前提和先导。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

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会议在充分肯定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时,着重强调要从科学体系上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两个凡是”。

否则,党和国家就会失去生机,就要亡党亡国。全会指出:“党中央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功绩。

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召开背景:文革结束后,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使得人们在建设路上迷惘、徘徊。
主要内容: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

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意义和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一句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召开背景:文革结束后,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使得人们在建设路上迷惘、徘徊。
主要内容: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开始形成,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什么?十六届一至五中全会分别是什么时间召开...
答: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邓小平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1.2002年11月...

三中全会指的是什么意思
答:这个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背景:"三中全会"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背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

改革开放的时间、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1、改革开放的时间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改革开放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

1982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答:82年宪法是将政治体制改革置于经济体制改革之前,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政治制度的保障。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1982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希望大家喜欢!1982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口号;作出了从...

告台湾同胞书国际国内背景
答:国内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国际背景: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标志着美国结束了对中国长期敌视政策,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8年12月16...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答:时间: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内容: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978年,党的___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与会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会议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坚决把全党工作的重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何时召开的,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18-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新的历史开端。从此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时候?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会议,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是我国经济崛起的起点。这次会议纠正了长期以来左倾思想对我党同志的思想束缚,开始了系统性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何时召开的
答:法律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的。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出席会议。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