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在南昌发武装起义

作者&投稿:里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要挽救革命,就必须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
  江西省委党史办专家万建强介绍说,当时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和叶挺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正利用“东征讨蒋”的名义驻扎在江西九江。此时,汪精卫集团已决心要在军队中“清共”,如果不尽快起义,共产党所能影响和领导的这两支部队将遭受重大损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央计划组织贺龙、叶挺的部队,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然后举行新的北伐。
  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人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已同汪精卫勾结,开始迫害共产党人。江西省委党史办的史料显示,1927年7月20日,李立三在九江会议上提议,南昌离九江比较近,只有一两天的路程,那里敌军兵力不多,就把队伍开到那里去起义。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同志的肯定。
  据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群工部主任林南红介绍,当时驻南昌的敌军不足万人,而贺龙的第20军有7000多人,叶挺的第11军第24师有5500多人。加上第4军第25师、第11军第10师以及朱德的军官教育团等起义力量,兵力超过2万人,敌弱我强。此外,当时南昌交通不便,没有公路,只有一条铁路,水路也比较浅,大船难以航行。敌军的其他部队很难在短时间内增援南昌。
  林南红说,7月24日,接到这一建议的党中央在武汉召开会议,作出了在南昌举行起义的决策,并决定组成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为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领导和组织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2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起义军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这个问题分为两部分:
1为什么发动武装起义:答:第一次国民革命教训使我党认识到:1.掌握武装力量再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过程中的重要性;2.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的反革命和独裁专政的本质;3.通过合作谈判实现民主革命胜利已经没有可能;4.我党在汉口会议总结了一次革命的经验教训,做出了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定;5.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为什么要在南昌? 答:1.我党在此控制了一部分军队;2.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薄弱;3.江西南面又比较大的缓冲的力量薄弱和易守难攻区;4.党中央汉口会议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

主要是贺龙,贺龙有兵力。不过后来文革中贺有些“南昌起义”的倾向,我们对贺纪念的不多

1.该地区有共产党控制的军队
2.该地区当时国民党军几乎全部调走

告诉你,起义是八月一号...大家都热得受不了了...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要挽救革命,就必须走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
  江西省委党史办专家万建强介绍说,当时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和叶挺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正利用“东征讨蒋”的名义驻扎在江西九江。此时,汪精卫集团已决心要在军队中“清共”,如果不尽快起义,共产党所能影响和领导的这两支部队将遭受重大损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央计划组织贺龙、叶挺的部队,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然后举行新的北伐。
  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人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已同汪精卫勾结,开始迫害共产党人。江西省委党史办的史料显示,1927年7月20日,李立三在九江会议上提议,南昌离九江比较近,只有一两天的路程,那里敌军兵力不多,就把队伍开到那里去起义。这个建议得到了与会同志的肯定。
  据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群工部主任林南红介绍,当时驻南昌的敌军不足万人,而贺龙的第20军有7000多人,叶挺的第11军第24师有5500多人。加上第4军第25师、第11军第10师以及朱德的军官教育团等起义力量,兵力超过2万人,敌弱我强。此外,当时南昌交通不便,没有公路,只有一条铁路,水路也比较浅,大船难以航行。敌军的其他部队很难在短时间内增援南昌。
  林南红说,7月24日,接到这一建议的党中央在武汉召开会议,作出了在南昌举行起义的决策,并决定组成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为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领导和组织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2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起义军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这个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热点,也是南昌起义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南昌起义打出国民党旗帜是“我党坚持统一战线的反映,表明了共产党人坚持孙中山的革命旗帜的坚定决心,是我党在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坚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后努力。”〔③〕即南昌起义使用国民党旗帜是正确的。理由是:1.共产党人继续举起国民党的旗帜,是受到历史责任感的驱使,为挽救统一战线而作出的努力。众所周知,“正在堕落中死亡”的国民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获得了新生,从而形成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所以,从维护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感出发,共产党人要捍卫的“正统”,就是要捍卫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就是要维护国民党的性质——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2.中共中央在南昌起义中打出国民党旗帜,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动人民群众。中共中央认为,“国民党是各种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之特殊的形式”,“国民党是一种民族解放运动之特别的旗帜”,因而“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当让出这个旗帜,使一般叛徒篡窃国民党的名号,而做军阀及反动资产阶级掌握的玩物。”

  第二种观点认为:南昌起义,“我党打出国民党旗帜是一大失误,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号召作用,反而使人民群众在认识上引起误会”。〔④〕理由是:1.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旗帜已遭到其右翼的任意践踏,成为反动派残杀革命人民的工具。汪精卫叛变后,中国出现了北京、武汉、南京三个都挂着中华民国招牌的政府,上海(西山会议派)、南京、武汉都称自己是“正统”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党的右翼领袖们,喊着“继续国民革命”的口号,残酷镇压工农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各界革命人士。国民党已不再是“一种民族解放运动之特别旗帜”,“国民党已经死了,并且臭闻天下”。2.起义使用国民党旗帜,容易使人民群众产生认识上的错误,树立不起我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刘伯承在总结南昌起义经验教训时就指出:“此次英勇的暴动,谁也知道是我们党的领导……但仍挂上屠杀工农的国民党头衔,真是一件恨事。在当时,以为拿出来我们党的真面目及政治主张,恐怕吓退了小资产阶级,抽了革命联合战线的力量,其实反减少了我们党在工农群众的信仰。”

  第三种观点认为:对于南昌起义打出国民党旗号这个做法,“不能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要对其作具体的历史分析。”〔⑤〕理由是:1.这一做法适应了过渡性的历史特点。尽管八月前后的形势背景没有多大区别,这一做法最终也失去了变为现实的可能。但是这面旗帜的使用毕竟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一个新事物演变过程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既带有旧阶段的痕迹,又产生新思想的萌芽。2.从战略和全局上看,这面旗帜的确没有起到积极的号召作用,但从策略和局部上来考虑,却能起到暂时的缓冲作用,争取某些有利条件,化被动为主动。我党所掌握和影响的武装,正是以东征讨蒋的名义,脱离武汉地区,开往南昌的。由于打出国民党正统的旗帜,争取了第二方面军下层军官和士兵的同情和支持,因此为我党独立领导武装夺取政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