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有导弹吗? 二战前有导弹吗?就德国有导弹吗

作者&投稿:皮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德国有火箭,而且像导弹一样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是德国的V2火箭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V2工程的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以容纳自控、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前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有。而且导弹的始祖就是德国发明的蒸汽导弹。
“在德军突然发动反攻阿登前,已到达比利时的盟军还要面对另外一次意外的险情:10月和11月间,安特卫普遭到导弹的猛烈袭击,4000名平民和700名盟军士兵死亡。具有如此巨大破坏力的武器是V2火箭,是希特勒的“秘密武器”。1939年德国制造的火箭发动机,为空战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德国最新采用了装有这种革命性推进器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但Ar234、Me262 和Me163应用得太迟,无法改变战斗的结局。在德国北部的佩纳明也采用了具有同样杀伤力的设计。在那里一位年轻的科学家韦恩赫·冯·布劳恩,即1969年载人飞往月球的运载火箭之父,同多恩贝格尔共同研制、发明了V1和V2号火箭(V来自于单词vergeltungswaff,意为“复仇武器”)。V1实际上是小型无人驾驶飞机,在推进器处装有喷气发动机,在正常发动机处装有一颗炸弹。但战斗机或高射炮较容易将其击落。V2是真正的火箭,不会被截获——实际上,永远都不会被截获——因为这种火箭在距地面31英里以上高度飞行,时速为每小时3100英里,而且,当时还没有超音速飞机。

1944年6月12日,第一颗V1火箭被发射到伦敦,3个月后,更可怕的V2火箭也被发射到伦敦。但盟军对佩纳明的轰炸减缓了这种武器的生产速度,德军指望着靠它们来取得胜利。总共有9000颗V1火箭和1115颗V2火箭被发射到伦敦,其受害者人数分别为5000人和3000人。”

“莱茵女儿”地空导弹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制,有R1和R3两种型号,其中R1型的动力是两级固体燃料,R3则是液体燃料带固体助推器。

“莱茵女儿”弹长5.74米,射程12千米,最大射高6千米,采用无线电指令控制,翼尖带有发光装置,以方便操作人员目视遥控。

“莱茵女儿”从1943年开始进行了82次试射,到1945年,德国战败成了定局,该导弹的计划不得不在当年2月被终止,最终也没能装备部队。

战后,美、苏、英等国在德国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了第一代实用地空导弹。
HS293空对舰导弹当时称为滑翔炸弹(或称‘空中鱼雷’),于1940年由亨舍尔公司开始研制,1941年11月开始试射。主持设计者是WAGNER博士。HS293类似于一架带翼的小飞机,其前端携带499公斤重的战斗部,在弹身下方装有一台推力为5.78牛的沃尔特-507火箭发动机,可在12秒内将导弹加速到603公里/小时。导弹的有效射程与其发射的高度有关,如在1370米高度发射时,最大射程可打道8000米左右。操作员通过一个与无线电发射机相连的操纵杆对导弹进行行控制。导弹尾部装有电源,以便操作员将其导向目标。
无线制导武器“弗里茨—X”反舰导弹,1942年初开始试射。这是一种无动力的自由落体穿甲导弹,弹重1406公斤,弹长3.2米。该弹采用了十字形机翼,翼展1.6米。“弗里茨—X”反舰导弹由载机通过无线电对安装在尾翼的电磁驱动舵面进行控制。同HS293一样“弗里茨—X”反舰导弹尾部也有光源,有助于操作人员进行跟踪。从3048米的高度投放时,“弗里茨—X”反舰导弹足可以穿透大型战舰的水平装甲板,具有很大威力。
试验型的“弗里茨-X”被称为X0,而量产型则被称为X1。但在方程计算中,X1的1常常被省略,所以德国的工程师们也按照习惯省略了这个1,称之为“弗里茨-X”无线制导炸弹。“弗里茨-X”无线制导炸弹在1942年投产,1943年的月产量达到300枚。其中100枚用于训练,另外200枚投入实战。至1944年停产,“弗里茨-X”无线制导炸弹一共生产了2500枚,但真正投入实战的只有100枚。 1943年春,这种反舰导弹投入生产。首先装备了两个道尼尔DO。217轰炸机中队,即第二和第三中队。第二中队DO217装备HS293滑翔炸弹,经过改装后每个机翼下可以携带一枚;第三中队的DO217轰炸机装备“弗里茨—X”反舰导弹,经过改装以后可以携带两枚“弗里茨—X”爬升盗6096米高空进行投放。
“弗里茨-X”无线制导炸弹的外形好像一枚带着翅膀的炮弹,弹体最大直径为562毫米。采用X型稳定面,翼尖为T型,这是为了防止在运输时发生碰撞损坏。其尾翼为箱形,作为控制舵面,后面配有5个发光筒,以利于飞行员能精确判断“弗里茨-X”无线制导炸弹的位置,对其航向进行调整干预。
“弗里茨-X”无线制导炸弹采用的是Lotfe 7型炸弹瞄准具,攻击时由载机从6000~7000米的高度投放,随后载机再爬升300米左右,由瞄准员对炸弹进行弹道修正。“弗里茨-X”开始进行高速俯冲并由火箭发动机加速,以增加命中时的动能。在飞行的最后10秒阶段,“弗里茨-X”进行最后一次修正后直冲敌舰。
HS293战果
1943年7月,第二换到法国西部的科涅克。1943。8。25第二中队的12架‘道尼尔’轰炸机在西班牙西北岩岸,首次使用了HS293导弹,对正在猎潜的英国舰艇发起攻击,英国一艘护卫舰被导弹‘锁定’被击伤。这是战争史上首次使用空对舰导弹,并获得战果的先例。
1943.8028,在比斯开湾上空,第二中队的18架DO217轰炸机HS。293对英军舰队实施攻击,攻击中一枚炸弹击中护卫舰‘白鹭’号,并引起了弹药库的爆炸。‘白鹭’号护卫舰爆炸沉没,成为空对舰导弹第一个牺牲品。
1943.11.11,第二中队16架携带HS293导弹的DO217轰炸机和40架HE111和JU88鱼雷轰炸机协同作战,攻击了一支离开奥兰的盟军护航舰队,结果盟军三艘大型或船和一艘油轮被击沉,德军损失一架DO217和六架鱼雷轰炸机。
1943.11.21,第二中队的HE111轰炸机携带HS293,在比斯湾上空击沉和击伤盟军商船个一艘。五天后,HE111再次投入战斗,21架飞机各携带两枚HS。293攻击前往阿尔及尔的护航船队,击沉了盟军‘罗纳’号运兵船。盟军战斗机随后赶来支援,并进行了顽强反击,共击落6架、击伤多架德军的HE。111轰炸机。
1944.1.21,盟军在罗马北部登陆。第二中队的DO217轰炸机再次对盟军的舰队发起攻击,但是这次德军在盟军战斗机的猛烈反击下,损失了7架DO217轰炸机。但这次击沉盟军‘斯巴达人’号战列舰、两艘驱逐舰和至少四艘运输船。最为严重的是在这次行动中,盟军缴获了HS293的制导接受机,并很快清楚了它的工作原理。为以后的作战中成功防御这种反舰导弹的攻击提供了条件。
最后一次使用HS293是在1945.4.12,当时12架DO217对苏联占领的奥德河上的桥梁进行轰炸,但是后来证实这次攻击并没有取得效果。
“弗里茨—X”反舰导弹战果
1943.9.9,第三中队的12架DO217轰炸机击沉了正准备向盟军投降的意大利海军主力战列舰‘罗马’号和击伤‘意大利’号战列舰。第一枚炸弹直接击穿了“罗马”号后部装甲甲板,在船体内部爆炸。1400千克TNT炸药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得这条巨舰右侧的发动机完全停止工作,航速很快降了下来。紧接着德国飞机投下了第二枚炸弹,命中了2号炮塔附近,“罗马”号燃起大火。20分钟后,大火蔓延到舰首弹药舱,致命的爆炸.
1943年初,Kramer博士开始设计X-4。同年夏天德国空军部给了它一个统一的编号RK-344,希望这种导弹能够使德国飞行员能在盟军轰炸机的机炮射程之外对轰炸机进行攻击。
X-4有一个尖细的头部和雪茄状的弹体,有四片弹翼和四片更小的尾翼。在两片相对的弹翼顶端有两个控制导线的放线筒,另两片弹翼顶端则有两个曳光管,以便操纵者观察航迹。尾部有一个能操纵导弹俯仰、偏航的操纵机构。导弹由BMW公司的109-548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结构特点是将燃料装在螺旋 管中,用压缩空气推动螺旋管顶部的活塞,将燃料逐步压缩到燃烧室中,以延长发动机工作时间。弹头重量20千克,在7.5米的半径内能用冲击波毁伤飞机,导弹由载机飞行员、撞击、声感近炸引信(用盟军轰炸机的螺旋桨噪声为声源)起爆。
典型的作战方式为:导弹载机以相同或略高的高度和相似的速度从后方接近轰炸机,发射悬挂在ETC70/71炸弹架下的导弹,发射的同时,弹上的陀螺仪开始工作,导弹按陀螺仪赋于的航向飞行。载机飞行员用驾驶舱内的控制手柄控制导弹改变航向,发射后七秒,声学近炸引信开始发挥作用。如发射后30秒。导弹还未击中目标,则自毁机构开始起动。导弹飞行速度最大可以达到1152千米/小时,实用射程1500米到3500米。虽然控制导线的长度为5500米,不过在这样的距离上目测操控已十分困难,所以一般使用距离在1500米。
1944年8月,225枚X-4的原型出厂,8月11日由一架FW190战斗机携带进行试验,试验一直持续到次年2月。JU88s夜间战斗机Me262喷气式战斗机也参加了试验,试验证明该弹十分有效。
X-4结构很简单,易于大量生产。稍后,又将铝合金弹翼改为木胶合板制作,节省金属材料。1945年初,Ruhrstall的Brackwede工厂一共生产了1300枚X-4,只等装配火箭发动机后即开始向部队供货,可是就在这时候BMW的斯图加特工厂被空袭,已完成的发动机悉数被毁,订于1945年春天装备德国空军的计划全部落空。这种世界第一种空对空导弹最终未能投入实战。

有,著名的v-1,v-2导弹.当时绝对世界一流,总设计师是冯*布劳恩,生于1912年,德国贵族后裔。受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博特影响,专注于火箭制造。二战中是德国党卫军高级军官,是二战中德国V2火箭计划的主要创造者。二战结束后,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计划。参与探险家一号(美国首颗卫星)计划,以及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也是其事业的颠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的武器是德国的V—2火箭,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学博士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所以代号变为V—2、V—2工程开始于1940年,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 ,以容纳自控,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纳粹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 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61年5月25日,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入登月计划。冯·布劳恩成为总统空间事务科学顾问,分管“阿波罗”工程,并直接主持“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1969年7月16日凌晨4时,冯·布劳恩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控制室下令:“倒计时开始”。3天之后,7月20日晚10时56分,由“土星”5号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上登陆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人类第一个脚印。与阿姆斯特有通话的控制中心官员情不自禁高呼:“你踩下的脚印也是冯·布劳恩博士的足迹!”冯·布劳恩一时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

1912年3月23日,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维尔西茨。他的父亲是德国农业大臣,对天文和火箭极有兴趣。一天傍晚,柏林使馆区内的蒂尔加滕街,宁静的气氛被爆炸的巨响打破,。浓烟从街心冲天而起,警察抓住了一个13岁的男孩。原来这个男孩用6支特大焰火绑在他的滑板车上。导火索点燃后,滑板车失控飞了出去。这个男孩就是布劳恩。他的父亲很生气,把他关在书房里。奥伯特着名的《通向航天之路》一书,就是这时被冯·布劳恩看到的。后来,冯·布劳恩在苏黎士高等技术学校读书时,参加了奥伯特创始的德国空间旅行学会,并很快成为董事会成员。1930年,冯·布劳恩进入柏林大学,成为奥伯特的学生。1932年,布劳恩大学毕业,还获得了飞机驾驶执照。受聘为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1934年,冯·布劳恩获得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37年,冯·布劳恩在佩内明德大型火箭试验基地任技术部主任,领导了德国的“复仇使者”V—2火箭的研制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冯·布劳恩作为“头脑财富”来到美国。1956年,任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处长。他先后研制成“红石”,“丘比特”,“潘兴式”导弹。其中“丘比特”C型火箭,是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关键保障。1970年,他又任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主管计划的副局长,并兼任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任期内冯·布劳恩完成了航天飞机的初步设计。晚年他服务于提供卫星实际应用技术的一家公司,任副总裁之职。1977年6月16日,冯·布劳恩因患肠癌在弗吉尼亚州逝世。

有的,V-1还属于火箭的范畴,但V-2就是可以纳入典型的导弹之列了,当然,那时候的导弹还很原始,空袭伦敦也就是起到了个骚扰的作用,政治意义大于当时的实战意义,但其战术和科技理念一直影响到了后来的冷战,包括以后发生的美苏争霸、核军备、甚至太空竞赛和宇航员登月等等,希特勒同学如果知道后来发生的事,一定会长叹一声,宁愿再死一次。

二战时期的战斗机有导弹吗~

没有,二战时期战斗机是不可能携带制导空战武器进行实战的。
由于制导理论、小型雷达、红外线技术在二战中还远远没有成熟,所以二战时期没有研制出由战斗机使用的,可以自动追踪类似飞机这样高速移动目标的导弹。英国等国虽然号称有所谓的导弹,但是都是没有制导的火箭弹,德国虽然有无线电制导的Henschel Hs 298 、有线电制导的Ruhrstahl X-4等导弹,但是只进行了试射,没有批量生产,没有实战战果。
用大型的轰炸机投掷空对地和空对舰导弹在二战的技术上比用战斗机作为平台更为可行,毕竟轰炸机比战斗机大很多,对于技术上很难小型化的导弹,用轰炸机进行运载更为合适。比如德国的Henschel Hs 293系列空舰导弹和日本的樱花载人自杀攻击机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没有。
只有有制导的才叫导弹。
只有二战时德国的V1、V2才算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