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小说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

作者&投稿:宰父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今年暑假阅读了王荣生教授的系列丛书,并在阅读后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进行了教学设计的尝试。《小说教学教什么》是我阅读的王荣生系列丛书里的最后一本。

如何有效进行小说教学,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小说,小说有什么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体意识,只有对小说的内涵理解到位了,对小说的特征把握准了,才能在教小说时把内容选择正确,才能够教“准”、教“对”,进而教“好”。

1.什么是小说?

文学理论上是这么定义的: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一个故事。这个“散文”跟我们狭义的散文不一样,它是对应于“韵文”的。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特征,首先它不是韵文,第二它有一定的长度,然后这个故事一定是虚构的。由此,我们提炼出小说界定的三要素:散文、一定长度、虚构。

书中还有一个有代表性的界定,我很喜欢,即:小说是心灵的历史。我觉得这个界定对我们教小说更有帮助。我们都明白读小说实际上就是走进作家的心灵。那走进一个人的心灵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走进?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方式,也就找到了读小说的方式,找到了教小说的方式。

对于小说我们有一个共识的看法是——小说就是叙事,它的本质、它的灵魂就是叙事、虚构。所以读小说,一定要从叙事、虚构的角度去读。一篇小说可以没有精彩的人物,也可以没有复杂的情节,但是不能没有叙述,叙述是小说中最关键的东西。当然这个叙述是对虚构的叙述。

所有的作家都强调小说的虚构性,这也是小说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在这个虚构的背景上我们可以演化出很多东西。因为是虚构,它不提供现实的必然,它只呈现艺术的可能。它用虚构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然后让读者通过这个虚拟的世界去感受一种别样的人生,这就是小说的价值。虚构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够很好地表现生活的真相。

2.小说的发展史。

关于小说的发展史,我们都有大概的了解。中国最早的小说是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是最早记录一些怪人、怪事、怪情的笔记。后来出现了志人小说,就是记录当时的一些真人真事,当然这些人都是高人、奇人,中国最早的一部志人小说就是我们熟知的《世说新语》了,很多出现在中学教材里。后来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巅峰唐朝,唐人改称小说为传奇,于是出现了传奇小说,它与志人小说相比,篇幅更长,故事更完整了。之后又出现了宋代话本,实际上也就是说书人的底本,有些较长的故事,说书人不易记下来,就会记录在纸上,说书时放在眼前,提示自己,我们比较熟悉的话本有《快嘴李翠莲记》等。到了明清,小说达到了古代的顶峰,中国古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当中《聊斋志异》代表着一个高峰。还有用白话写的小说我们称为“白话章回小说”,主要是体现在短篇与长篇。短篇的“三言二拍”,它里面每一回就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但白话小说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如《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等。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小说发展史。通过小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说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的鲜明的特征,了解小说发展史,对于准确把握不同时代的小说,以及不同时代小说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3.为什么要读小说?

其实这个问题我也认真思考过,因为在我阅读的书目中,小说占了一多半,今年初在读书会的一次分享,我也选择了《主角》这部书。比起那些专业类书籍,小说读起来很轻松、很过瘾,可是读完之后留下了什么,回过头看,我好像就是记住了一个故事,收获了人物身上的一种品质,再多一点可能就是作者叙述的方式了。我不禁会想,和专业阅读相比,小说的阅读是不是就是低效阅读。

后来我从书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为什么要读小说?我们一个人能活多少岁,活一百年已经算高寿了吧!活一百年,就整个人类历史来讲,其实也很渺小。人可悲之处在哪里呢?你只要这样活了,这一辈子也就只有这么一条人生的道路,你选择了这条路,就必定抛弃另外一条路。所以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他这一生所走过的轨迹。他这一生怎么走?他的一生只有这么一种体验,就是按照他所选择的,他最后所形成的那种人生的轨迹,他只能感觉到这么一种人生。

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本,我们读小说的价值在哪里呢?只要是一部好小说,只要你认真读了,每读一本,或者一篇,实际上都是在经历一种特殊的人生。你读得越多,经历的人生就越丰富。这样来说,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它延长了我们人类有限的生命,它丰富了我们人生单一的生命。你读得越多,活的次数就越多,活的层级就越高。

读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这种很平淡的人生、很短暂的人生一下子变得丰富了,一下子得到了延长。小说本身就是最丰富、最具体、最真实的一种人生体验。它用虚拟的方式来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我们认真地体验一本好小说,就是以一种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方式活了一次。读小说让我们的生命丰富了、延长了、立体化了、多样化了。

为什么读小说,这个问题是从一般阅读意义上提出的,是解决我们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如果变成一个教学论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学“为什么教小说”、学生“为什么学小说”。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也就知道小说教学到底该教些什么。根据这种对小说的理解,我们来看一看读小说的根本路径。

小说说了些什么?我们一般人读小说,基本上就是在这个故事层面上读。小说这样的故事怎么说?就是叙述,那些非专业的阅读在这个方面基本是空白的。所以,读小说,我们不仅要关注它说了什么,还要关注它怎么说的。

说起故事,很多的艺术种类都有故事,电影也有故事,戏剧也有故,有的音乐也有故事,叙事诗也有故事。那么多的艺术种类都有故事,小说的故事和其他艺术种类的故事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小说中的故事到底该读些什么?该怎么读?明白了这些我们也就知道了小说教学该怎么教。

关于小说教学有这么一句话:偶有说教,便成败笔。读小说我们都有同样的感受,就像在感受人生一样,会感受到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心中戚戚,怦然心动,感动、难受、悲伤,但又说不出来。所以教小说的最高境界应是让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而又说不出来。而且优秀的作品往往含有多层次的丰富的意蕴,很难完全用语言把它完全地表达出来。

4.小说教学教什么?

崔允漷教授在《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一文中明确提出,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

我们平常的小说教学,一般是围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等内容展开的,最后的落脚点一般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小说主题”上。也就是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但小说教学如果要更进一步,或者说进入更高的境界则应该是:通过一个个例子的剖析,让学生学会怎么进入小说所呈现的世界里去。如何进入小说世界,我们就要解决解读方式的问题。正确适当的解读方式是解决学生小说阅读障碍和提升学生小说欣赏能力的关键。

为什么教解读方式?解读方式是小说阅读的基础和关键。学生不掌握一定的解读方式就无法更好地进入文本、读懂文本、深切地把握文本。从解读方式咋小说阅读中的重要性来看,小说教学要把教解读方式作为重要内容。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教解读方式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什么叫“解读方式”而不是“阅读方式”?小说教学中的阅读和一般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一般的阅读可以随便去看,看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小说教学中的阅读则是一种学习性阅读。学习性阅读需要给予学生以提升。比如,对作品中的视角,在没有学习之前,学生是没有意识的,经过教师的引导后,学生可能会形成阅读小说时通过视角去解读或欣赏作品的习惯。

关于解读视角,书中举了两个例子,我觉得很实用,很有代表性。学习《孔乙已》时,学生不容易注意作品是通过咸亨酒店小伙计的视角讲述故事的,教师对此可做引导,让学生体会鲁迅为什么要运用这一视角讲故事,从这一视角讲故事的作用是什么。有人说,没有了小伙计的《孔乙己》就不是完整的《孔乙已》,《孔乙已》的教学中,不教小伙计的视角是有问题的。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再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林黛玉的眼睛看贾府,通过贾宝玉的视角看林黛玉等,都是视角问题。学生经过了学习之后,就会具有视角意识,就会认识到视角在小说中的作用。学生再去解读或欣赏其他小说时,就知道可以运用视角去阅读或解读作品,就能够自觉地运用视角意识了。

小说教学中的阅读,既有一般阅读随意性的一面,又有需要经过努力才能习得的一面。这需要努力习得的一面就是怎么进行“解读”。当需要“解读”时,一定是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了困难需要解决,甚至需要帮助才能看懂,不然自己可能无法看懂。小说教学恰恰是应该在学生看不懂但教师可以帮助他看懂的地方用力。

由此又引出一个问题 :小说教学的着力点是什么?

与其他文体的教学一样,小说教学的着力点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是学生不懂、不会、不能、知浅的地方;从方法的角度来看,是教给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知浅到知深的方法。这就首先需要我们确定什么是学生已知、已会、已能的地方,什么是不懂、不会、不能、知浅的地方。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学生能够懂的地方,就不要再教了,重点在突破学生的不懂、不会、不能之处。

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知浅到知深,可以是由教师直接告之,也可以是教师教其方法让其自得之。前者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只知“此点”,而不知“彼处”,只知“此篇”而不识“此类”,后者的教学往往可以达到“以篇达类”的效果,在掌握了小说文本的解读方法之后,再阅读其他小说时可以运用所学方法进入小说所描绘的世界。因此,小说教学的着力点,应该在教给学生小说解读的方式,以帮助学生突破小说阅读的障碍,更好地阅读小说。

教给学生解读方式符合基础教育阶段打基础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小说教学,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今后的小说阅读打基础的,学生学会了解读小说的方式,就掌握了小说解读的工具,就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它去解读同类或非同类的小说,相似的甚至陌生的小说。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能够迁移的,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与意义。

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体会丰富的人生、广阔的世界,这应该是小说阅读的功能或目的之所在。这样的目的可以在小说教学中部分地实现,但更多地要靠学生在课外、在今后的人生路途中慢慢去实现。为了更好地更长远地实现这样的目的,小说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小说的解读方式。

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解读方式进入文本、读懂文本的过程。

王荣生教授从专业的角度,系统地对文本进行了剖析,了解了这些,我们的认知会更清晰,这更便于我们进行不同层次的小说教学。

从书中我知道了文本世界由表达方式、表达对象、表达意图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文本里,作者会通过语词、句式、语气、结构、修辞、视角、细节、手法等去讲这事,我们把这些统称为表达方式。作者所直接描写、刻画的内容: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统称为表达对象。作者通过表达方式和表达对象所要表达的意图或主题,统称为表达意图。

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容易看到的是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等显性的内容,比较不容易看到的是作者意图、作品主题,也比较不容易看到作者表达方式在小说叙述过程中的作用。小说教学是否应该教学生不容易看到或看不到的东西呢?如果回答是,那么只答对了一半。教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没有看到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这就是解读方式。

解读方式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与表达方式直接相关的解读方式,比如品味语词、解析句式、体会语气、分析结构、赏析修辞、掌握视角、赏析细节、把握手法等。

二是作品的表达方式之外但却与作品本身相关的解读方式,比如,通过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来进入文本,通过把握文体特征来进入文本等。

三是完全外部于作品的解读方式,比如整体感知、自我体悟、反复阅读、概括提炼、剧情表演、借助工具等,也是进入文本的方式。这些方式同从作者的表达方式的角度去解读不一样,同与作品相关的角度解读也不一样,却也是应该教给学生的。

在三类解读方式中,重点是第一类,即与表达方式相关的解读方式。这些解读方式是怎么来的呢?显然来源于作品的表达方式。正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词、句式、语气、结修辞、视角、细节、手法等方式去建构故事,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于这些方式去解读故事。作者建构故事的过程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法把主题或意图层层包装、圈圈环绕的过程,读者解读故事就是循着作者包装的方式和手法把故事层层剥开,圈圈解套的过程。

小说阅读教学不是教学生怎么写小说,而是教学生怎么读懂小说。读懂一篇小说需要借助作者写作的表达方式。我们需要对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和品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达到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学生应该掌握品味语词的方式、解析句式的方式、体会语气的方式等等。这些老师要教给学生,学生要有一个掌握,这才应该是教学落点。这些内容不会在一篇课文中同时教,而要根据不同的小说的特点,分散开来教。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区别“教的方法”与“解读方式”不是一回事。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的方法”教会学生小说文本“解读方式”的过程。小说教学的内容就是教给学生小说解读的方式。换言之,小说文本解读的方式,就是小说教学的内容。

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和自己的一些理解,我进行了《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学习人物描写,感受人物特点环节进行了三个梯度的设计。

这三个环节中,无论是感受人物形象,还是解读方法的落实都是层层递进的。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如何去体会人物形象,也就是教给学生解读的视角和方法,然后再运用同样的视角和方法去阅读或解读人物,从文本阅读到课外拓展,学生就学会了阅读小说的自主解读方式。学生学会了解读小说的方式,就掌握了小说解读的工具,就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它去解读同类或非同类的小说,相似的甚至陌生的小说。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能够迁移的,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与意义。当然,不同的文本需要落实的解读方式是不同的,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是在这一篇又一篇的文本解读中,在这一点一点扎实的训练中逐步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