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好好说话第一步 学会倾听》第二章

作者&投稿:进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们通过与他人对话来定义自我,维系自我。被认可(或者说,被倾听)就是被人给我们以回应,让我们的经历有了意义。如果你的生活,或生活中的某个重要关系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你无法充分表达自我或互相认可,那你只会更难以调节这种平衡,倾听对于塑造坚强而健全的自我,以及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倾听之所以对塑造个性又重要作用,主要在于比对或分享经验,或者是否定或歪曲经验时,话语发挥除了力量。

倾听的种子是在幼年期就种下了的,主要植根于亲子关系的品质。善于倾听的父母使子女觉得自己有价值,被欣赏。被倾听能让孩子建立一个更有安全感的自我,让他们有足够的自尊去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及理想,自信地于他人建立关系。倾听的质量好坏在更早之前,就已经开始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性格。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我“不是既定的,像天生的红色头发或高大形体那样,而是一种受人际关系互动影响的认知。备受挑战的就不是我们要如何脱离人群,而是如何在关系中获得了解。

在描述孩童的发展期时,斯特恩划分了四个渐进式强化自我意识层次,每一层次都界定了个体经验于社会关系的不同范畴。

婴儿需要倾听,这个需求很简单,却极为重要。那种哭号像是一种灾难的讯号,如报警器一样提醒着父母,并要求父母对他有所反应。从婴儿出生的那天起,父母就开始与婴儿的实际自我及潜在自我产生了联系了。我们渴望被了解的那种动机是不可抵挡的。

我们是谁,我们说了什么,都会引发他人的不同回应。这些回应及我们与他人的连结,攸关我们的心理健康。

我们已经试想过了,你只有靠哭才能让父母听见,并意识到你是一个有需求和感受的人这种情形

在长到八至十二周大时,婴儿变得更喜欢与人互动,社会性意义的笑容开始浮现,他们开始发出语音,与被人有眼光的接触。

要传达出那种充满关爱的认可,并不是情绪充沛就可以,或是用上什么其他的情绪,而是给人”被了解“及”被认真对待“的感受。

孤独,心理上的孤独,是焦虑之母。

大约在一岁左右,孩子明白了自己有一个内在,隐私的精神世界,并且还拥有渴望,感觉,想法及记忆,这些东西除非自己揭露出来,不然被人是看不见的。能不能与人分享这些看不见的心思,就是人类快乐及痛苦的根源。

关键是要发现我们内在的经验的哪些隐私部分是可以与人分享的,哪些部分不是一般人接受及认可的。

与他人分享内心世界的同时,也让误解的概率升高了。被误解的孩子对父母的不谅解感到困惑,也因为被指责,而觉得不安,害怕。

“调谐”就是父母分享孩子情感状态的能力,这是亲子互动的普遍特征,却也影响深远。

感觉被人认可,感觉被人孤立,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正是有没有人倾听造成的。

孩子在沟通的方式不被欣赏,得不到回应时,就会放弃,然后退缩到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当我们看到某人悲伤或沮丧时,我们往往猜他可能出了什么事。其实,也许知识没有人听他说话而已。

如果在四五岁时,没有同理心的经验,这不是说孩子受过虐凌或是残酷的待遇,而是每天缺乏被了解,都会导致自我的疏离及不安全感,他们会害怕被拒绝,因此,不愿意认识陌生人,也不愿意寻求新的经验。

被倾听的需要,部分植根于维护自我重要感的需求,倾听者的了解就如同“自体客体”的功能,可供满足我们要他人注意及欣赏的需求。但是,如果说倾听只是某人给另一个人的,那么只对了一部分,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倾听是双向的。

“双向"不仅是觉得被了解,有价值,还有”分享“的成分(和某人站在统一阵线上)。

被认可,并不是指“被仰慕”,而是别人能认同接受我们的自我感受

同理心(人与人之间的呼应)是健康情绪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有些人很容易获得别人的赞赏,但是他们太刻意这么做了,反而没有全然面对自我。有时,人们表面看起来是在自我谦虚,其实,只是因为不愿意再度暴露自己的旧伤口。因此,许多人学会把自己想被欣赏的需求,转化成个人野心,或是照拂别人。

不被倾听是很大的伤痛,因此,或多或少,我们会用防卫机制(mechanesm of defense)来遮掩我们那种渴望被了解的需求。

无法与他人分享想法,就会折损我们自身。

倾听攸关我们生命的热力,就如同工作及爱一样重要。对于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来说,也是如此。了解倾听所散发的动力,使我们可以深入且丰富与他人的关系。这也涉及学会暂时放下自己的感受,理解真诚的同理心所有的功效。当我们的倾听被他人所引发的情绪阻断时,我们就想孤立自己。但是,事情其实不用到这个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