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自于哪里?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崔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汉语词语,出自《济公李修缘》道济禅师(济公活佛)

    “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道济禅师《南宋元明僧宝传》】

法舟济禅师禅师。名道济。字法舟。嘉兴人也。受业于东禅昂。以向上宗乘。走叩吉庵祚禅师。遂得道焉。是济为无际悟之五世也。初悟以断桥正脉。付广善潭。潭付默庵宣。宣付吉庵祚。由潭至祚。垂百年来。其家声几不振矣。济承之。出世金陵安隐。而俎豆先人于名贤之间。恢述其志。刻如履冰。每以隔宿挂上堂牌。衲子阴笑之。尝举拂子召众曰。见么。又击曰。闻么。既是举起便见。击著便闻。妙真如藏。应用全彰。是汝诸人。自不丈夫。故乃傍人门户。求知求见。韬晦家珍。甘为寒乞。将谓诸圣别有奇特事。广额屠儿。飏下屠刀。便云。我是千佛一数。岂有曲折作知见耶。丈夫子。何不恁么担荷去。于是。学流爱慕而亲之。吏部陆公光祖。邀济还里。以天宁居之。祖既笃于真乘。常游天宁。恨见济之晚。因问曰。画前元有易否。济曰。若无庖牺氏将甚么画。曰。画后如何。济曰。元无一画。曰。现有六十四卦。何得言无。济曰。莫著文字。曰。请师离文字发一爻看。济召公。公应诺。济曰。者一爻从何处。起公大笑而谢。自称五台居士。遂多出入丛林。而击节焉。又别驾熊公南沙问曰。设有将剑来取师头。师还避否。济曰。若有杀人不贬眼地将军。便有不怕死和尚。沙作挥剑势。济放身便倒。沙曰。好个师僧死在剑下。济起。呵呵大笑曰。作么作么。济。任缘挥尘。惟津津焉。提唱纲宗而巳。稍不如意。飘然去之。或舟或[廓-享+(廛-(序-予))]。或破寺村庵。前后凡迁居二十余所。但其为人真率闲雅。胸无隐事。耳目交接。使人忘其名势。以故。贤彦追崇之。其于院务。凡百阔略。知友常以书勉济。济笑曰。牙筹算计。俗尚为讥。况道人乎。古制不立烟爨。草衣树宿。闻道益广。行道益多。今人。动以规法相绳。礼乐铿锵。举一狗子无佛性话。求其不惑者鲜矣。尤云。我能据守祖庭。利其徒属。能作能为。破律丧行。恣彼陷溺。是何益也。济。晚年闲著异迹。机不厌繁。有道人拈拄杖问曰。者是谁底。济曰。是山僧底。曰。既是师底。因甚在我手里。济呼曰。度拄杖来。道人度杖与济。济曰。汝底在甚么处。道人整冠。济曰。似则也似。是则未是。道人大笑。又指吉祥草。问傍僧曰。是甚么。曰。吉祥草。曰。更有吉祥者否。僧以足按地。道人曰。狮子窟中。果无异兽。济摈僧出院。又僧问。得何三昧。便乃随波逐浪。济曰。两岸春风香不断。一溪流水落花新。曰。怎柰学人不会。济曰。蜻蜓飞尚缓。蛱蝶舞偏忙。曰。和尚莫将境示人。济喝。僧便作礼。济曰。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济二十二出家。殁年七十有四矣。众知济有厌世意。请留偈。济以手摇曳曰。何多事也。乃趋寂。时嘉靖。庚戌之秋也。得法者二人。一居胥山。曰云谷会。一居精严寺。曰冬溪泽。俱以严标行话于世赞曰。济公近继无际。远续断桥。历观其始末。机智毫忽不爽。然前后居无定相。惟激励学者为要务。诸庄旱损。略不干怀。可谓救时之明哲者也。尚有以不事事短之。所谓盲人问豹。与语奇斑哉



阿弥陀佛

“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是济公说的。【道济禅师《南宋元明僧宝传》】

千万要记住后面两句,我们凡夫没有济公罗汉的修行功夫,不能做到湮灭贪嗔痴,不能做到吃鸡肉吐出活鸡,去超度他,那就好好勤修戒定慧,不要去学前面的酒肉穿肠过



“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后两句着实吓人!一起围观。



哈哈,济公经常这样说的!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后两句着实吓人!一起围观。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自《济公李修缘》道济禅师(济公活佛)“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意思:只要心中有佛,吃肉喝酒也是可以的,但众人要是学我,就如同坠入魔道了。

扩展资料:
济公
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济公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不拘一格
济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给人们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烦恼覆盖,佛性不能显现,若杀生吃肉必得到多病短命的果报,来世还要做畜生偿还命债。)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规的约束,使老百姓觉得他更亲切、更具有人情味。《济公传》中有一首四言诗,就说明了这点。
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此诗表面上似乎是济公为自己的不修边幅辩护,其实,诗中更蕴涵了人生哲理:某些人口中吃斋念佛,而其心里却无意向善,背地里尽做出极不道德的事端来。
衡量、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善、美,仅仅从表面上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而且,还必须经过长时期地、持续性的考察、磨练,才能真正说明他的实质与永恒。济公用自己的行动,最终证明了这一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济和尚

酒肉穿肠过幽默下一句
答:“酒肉穿肠过”下一句是“佛祖心中留”,“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自《济公李修缘》道济禅师(济公活佛):“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典故:明末的破山禅师,于战乱年间,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因李立阳嗜杀成性,为了救度一方生灵,禅师要求他戒除不必要...

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下两句是什么了
答:后两句为:“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汉语词语,出自《济公李修缘》道济禅师(济公活佛)“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如何理解电影《少林寺》中“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著名佛语?
答:1.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出自电影《少林寺》,是济公和尚的名言。它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佛学理念,即外在的行为虽然可以不同,但内心的修行和清净却是至关重要的。2. 在汉地佛教中,传统上是不鼓励吃肉的。这一戒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传承下来。如果汉地的佛教徒食用肉类,他们可能会用济公的这...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自谁
答:1. 这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自明朝时期的一个典故,描述的是明朝高僧破山禅师的故事。2. 该句话常被关联到另一位著名僧侣济公,因为济公形象常被描绘为不拘小节,吃肉喝酒,同时具有深邃佛法和慈悲心肠,故此话也被视为济公形象的一种诠释。3. 关于破山禅师的典故,是在明朝时期,禅师因...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说的是谁
答: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说的是济公活佛。这句话出自《济公李修缘》,也就是济公活佛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心中有佛,吃肉喝酒也是可以的,但提醒人们,如果只是模仿他的行为,而不真正信仰佛教,那就如同误入歧途。“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俗语表达了一种佛教信仰的洒脱态度,即表面上虽有...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的典故是什么?
答:1. 很多人熟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它出自道济和尚,即济公之口。2. 这句话背后的故事与历史上的张献忠有关。在明朝时期,张献忠攻打某城时,曾暂住在城外的一座寺庙中。3. 张献忠无聊时,强迫寺庙中的和尚吃肉。其中一位名叫破有的和尚为保护城中百姓,答应吃肉,条件是张献忠不得...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什么意思
答:1. 这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自《济公李修缘》。它描述的是济公活佛的境界,意指即便酒肉穿肠而过,佛祖仍然存在于心中。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修为,说明内心的清净和修行的重要性胜过外在的饮食习惯。2. 济公的这句话常被误解为放纵的借口。实际上,济公的生活方式极具传奇色彩,但他...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后面一句说了什么?
答: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后面两句是“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后面两句的意思和前面两句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很多人都刻意忽略后半句来欺骗自己或者引诱别人。只有真正理解后半句,才能明白这首诗的真正意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是出自《济公李...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原意
答:3. 明末破山禅师的例子,展示了在面对生灵涂炭时,为了救助更多人,禅师选择了牺牲自己的戒律,这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美谈。4. 另一位明朝和尚的故事,进一步印证了在特定情境下,为了保护无辜的生命,即使是出家人也会暂时放下戒律,体现了救难为重的精神。5. 济公的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在这里...

“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是什么意思?
答:1."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出自《济公李修缘》的一句话,由道济禅师(济公活佛)所说。2.这句话不应被误解为放纵口腹之欲的借口。实际上,它背后有着深远的含义。3."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背景是一个悲壮的故事。它来源于明朝时期张献忠攻打渝城(今重庆)的历史事件。4.当时,张献忠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