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中的被动句有哪些? 文言文中有哪些句式(比如判断句,被动句之类的),有什么标志,...

作者&投稿:藤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被动句的表示法有两种类型。

  • 一种是用一定的虚词作为标志的被动句,这种类型主要是有以下几种形式:

   “于”表被动,介出动作的主动者。例:

  1.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不能被远近各处所容留)

  2.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你被赵王宠幸)

  3.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被王召见)

  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5.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接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不被时俗约束。注意,“学于余”的“于”是“向”的意思。)

  6.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7. 使不辱于诸侯。

  8.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1.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同上》

“见” “见……于……”“受……于……”形式表被动。例:

  1.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3. 信而见欺,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5. 渐见愁煎迫。《孔雀》

  6. 燕国见陵之耻除也。《荆轲……》

  7.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9.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10.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11. 贱妾不幸,今日见辱于长者《柳毅传》

  12.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以上两种格式中的“于”是介词,作用是介出动作的主动者,“见”“受”表被动。需要注意的是: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1.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2.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3. 君既若见录。《孔雀》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请见谅”等即为此种用法 “请见谅”表“请你原谅我”之意。类似的还有:见笑、见教等。

“为”“为……所”。例:

  1.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2.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3.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4.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5.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6. 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雁荡山》

  7. 为深谷林莽所蔽。《雁荡山》

  8.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9. 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黄花冈……》

  10. 为巡船所物色。

  11. 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还有“为操所先”“为人所杀”等)

  12.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13. 为婢仆所感,日以厌薄。《柳毅传》

  14. 女侄不幸,为玩童所辱。《同上》

  15.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16. 如姬父为人所杀。

注:另两种形式“……为所……”和“为……之所……”实际上就是“为……所……”格式。例:

  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此句实际上是说“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或“其”指刘邦)所虏”,(否则,你们这帮人都将被他俘虏!),“之”或“其”只是省略了,所以不需再分类记忆。

  2.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为积威之所劫”意思就是“为积威所劫”(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为”仍是表被动介词。“之”,放在“为”后的动作出发者与动作之间,是结构助词,无义,用来调节音节。

“被”字表被动。例:

  1.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4.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仍更被驱遣。(《孔雀东南飞》)

  • 被动句的另一种类型是不用任何虚词为标志的,即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内容。也叫意念被动句。例:

  1. 戍卒叫,函谷举。——函谷关被攻占(《阿房宫赋》)

  2. 犹守义不辱。

  3.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 洎牧以谗诛。——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六国论》)

  5.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6.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7.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8.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

       注:此种被动句多用来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还比如“比干剖心”“邯郸围”“城必克”“城之破”等。

       注意:有的整个句子的主语不是受事者,而是句子的某个成分含有被动,我们一般也把它叫做被动句。如: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
(11)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吴世家》)
(12)烈士为天下见善(赞美)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4.动词前加助动词“被”表示被动.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14)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后来,“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构成“被+施事者+动词”式(这时的“被”应看着介词).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16)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颜氏家训·归心》)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17)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礼记·坊记》)
(1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风至苕折.(《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如:
(21)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22)会延年家收(《汉收·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如:
(23)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24)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25)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此外,还有一种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如:
(26)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

1、判断句

判断句式最易知,

就看句尾一“也”字。

有的“------者也”有的“也”

最典型的是“者也”

2、状语后置句

状语本在谓动前,古人偏放动词后。

关键记住于和以,名代紧跟在其后。

3、被动句

一种被动句,句中有个“于”,

它与“见”“受”相配合,被动更明确。

有的句中“为”,意思也是“被”

它和“所”字同时用,

“------为------所------”表被动。
4、省略句式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5、 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百度来的,希望能帮到你。

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会有哪些标志
答: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

文言文表被动的词句式
答:- 意念上的被动,如“举孝康,不行。”5.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用“见”或“于”引进主动者,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 用“为”表示被动关系,如“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3. 用“受”或“被”表示被动关系,如“...

文言文被动句例子
答:文言文被动句例子如下: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用“于”来表示被动关系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可译为:“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可译为:“不能...

文言文被动式
答:1.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哪些 一、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

文言文被动句式
答: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第一类...

文言文之被动句
答: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动者,则这类句子为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表示被动。可以简称为“为字式”。如: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屈原列传》)上面两例中的“为”相当...

被动句文言文无标志
答: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言文 2. 古代汉语被动句中无标识语意被动有哪些例句 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

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
答: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

高中语文文言文被动句?
答: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

被动句举例语文
答:为什么我们很多人把它们当作被动句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文言文被动句的分析只注重了形式上的辨认,只注意到了句子局部的结构关系,而没有从句子整体着眼来加以研究。人们常常把句子的某种成份含有被动意义就把整个句子误作了被动句,或者说,把被动短语当作了被动句。在句④中,“(我)见欺于王而...